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榆社县华峪中心学校 韩丽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扑克、磁棒、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杯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来点掌声啊!(出示扑克牌)一副扑克牌有多少张?抽掉大王和小王呢?有几种花色?分别是?现在老师从这副扑克中任意抽五张牌,我能保证抽出的牌中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
教师表演后,让学生尝试表演。表演的过程中渗透对至少的理解。 其实,老师根本不会变魔术,我只不过运用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板书:抽屉原理)。同学们想不想研究它?那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魔术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样抽,一定会存在至少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自主猜想,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 )枝铅笔?
学生猜想,教师引导理解“总有”、“至少”。
2、动手操作,亲自验证。
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猜想。教师强调小组在合作中要合理分工。
3、全班交流,理解原理。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是如何验证的?
请小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记录,解释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
教师介绍枚举法:像刚才这样我们把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叫枚举法。
其他组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吗?(课堂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想出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直接快速的证明这个结论呢?让学生小组讨论。)
当学生想出假设法后,对假设法需要引导学生突破两点:一、认识到假设法体现的是“平均分”的思想,用算式如何表示。二、为什么只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证明结论。
教师介绍假设法,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原理,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二)逐步深入,建立模型。
1、初建模型
师:如果把5枝铅笔放入4个文具盒呢,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 )枝铅笔?
学生回答。
你怎么想的?学生说想法。
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
把10枝铅笔放入9个文具盒呢?
把100枝铅笔放入99个文具盒呢?
这么大的数字,你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是不是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了? 全班交流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用平均分的好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2、完善模型
如果铅笔的数量不是比杯子的数量多1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把5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总有一个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
会有学生认为二枝,或三枝。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通过辩论进行解释。
把7枝铅笔放入4个杯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说想法。
把9枝铅笔放入5个杯子呢?
观察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总结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争论,使学生理解余数不是1的情况,要保证至少,余数也要尽量平均分,将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为总结至少数与商、余数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究,验证模型。
刚才同学们发现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再次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题目:
把5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 )枝铅笔?
把11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呢?
把40枝铅笔放进7个文具盒里呢?
各小组选一个进行验证。
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又发现什么?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一规律,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原理,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抽屉原理”,你们知道最先发现这一规律的人是谁吗?请看大屏幕(介绍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
教师:抽屉原理虽然简单,却能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运用它时,关键是要找出谁是“抽屉”,谁是“物体”。像刚才的问题中,谁相当于“抽屉”?谁相当于“物体”?
现在,你能利用这一原理揭秘课前的魔术了吗?学生利用原理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三个问题,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即“至少数=商+1”是否适用商不是1的情况,用得到的原理揭秘课前魔术,进一步巩固模型。】
(四)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飞进( )只鸽子。 为什么?
2、你们班有多少人?至少有几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用建立的模型解决问题,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体会数学有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榆社县华峪中心学校 韩丽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扑克、磁棒、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杯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来点掌声啊!(出示扑克牌)一副扑克牌有多少张?抽掉大王和小王呢?有几种花色?分别是?现在老师从这副扑克中任意抽五张牌,我能保证抽出的牌中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
教师表演后,让学生尝试表演。表演的过程中渗透对至少的理解。 其实,老师根本不会变魔术,我只不过运用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板书:抽屉原理)。同学们想不想研究它?那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魔术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样抽,一定会存在至少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自主猜想,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 )枝铅笔?
学生猜想,教师引导理解“总有”、“至少”。
2、动手操作,亲自验证。
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猜想。教师强调小组在合作中要合理分工。
3、全班交流,理解原理。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是如何验证的?
请小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记录,解释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
教师介绍枚举法:像刚才这样我们把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叫枚举法。
其他组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吗?(课堂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想出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直接快速的证明这个结论呢?让学生小组讨论。)
当学生想出假设法后,对假设法需要引导学生突破两点:一、认识到假设法体现的是“平均分”的思想,用算式如何表示。二、为什么只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证明结论。
教师介绍假设法,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原理,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二)逐步深入,建立模型。
1、初建模型
师:如果把5枝铅笔放入4个文具盒呢,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 )枝铅笔?
学生回答。
你怎么想的?学生说想法。
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
把10枝铅笔放入9个文具盒呢?
把100枝铅笔放入99个文具盒呢?
这么大的数字,你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是不是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了? 全班交流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用平均分的好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2、完善模型
如果铅笔的数量不是比杯子的数量多1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把5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总有一个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
会有学生认为二枝,或三枝。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通过辩论进行解释。
把7枝铅笔放入4个杯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说想法。
把9枝铅笔放入5个杯子呢?
观察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总结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争论,使学生理解余数不是1的情况,要保证至少,余数也要尽量平均分,将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为总结至少数与商、余数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究,验证模型。
刚才同学们发现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再次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题目:
把5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 )枝铅笔?
把11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呢?
把40枝铅笔放进7个文具盒里呢?
各小组选一个进行验证。
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又发现什么?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一规律,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原理,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抽屉原理”,你们知道最先发现这一规律的人是谁吗?请看大屏幕(介绍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
教师:抽屉原理虽然简单,却能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运用它时,关键是要找出谁是“抽屉”,谁是“物体”。像刚才的问题中,谁相当于“抽屉”?谁相当于“物体”?
现在,你能利用这一原理揭秘课前的魔术了吗?学生利用原理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三个问题,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即“至少数=商+1”是否适用商不是1的情况,用得到的原理揭秘课前魔术,进一步巩固模型。】
(四)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飞进( )只鸽子。 为什么?
2、你们班有多少人?至少有几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用建立的模型解决问题,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体会数学有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