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1期)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9年第4期(
略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
黄 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进而探索卡尔维诺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文章认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卡尔维诺探索形式创新的典型文本,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关键词:卡尔维诺;叙事行进方式;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9)04-0075-041.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回到原点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小说采取了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十个充满趣味的小说开头打断小说故事叙事的正常行进方式,读者在寻找《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过程中接触到十部不同的小说,但每当读者产生浓郁的兴趣,意欲一探究竟时,这些小说却都戛然而止。读者对小说的寻找,总是回到原点,阅读过的小说难觅踪迹,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不断接受新的小说,继而又被新的小说所吸引,展开新的寻找,这一寻找的过程不断重复,使得小说的叙事不断被打断,小说的叙事节奏不断重复。
卡尔维诺作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佼佼者,摆脱了传统时间流的线性叙事,在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中展现出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深刻思考。《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通过叙事的不断中断、节奏的不断重复,使小说故事处于共时状态,即卡尔维诺欣赏的“时间零”状态。卡尔维诺在小说中为实现这种“时间零”状态主要采用嵌入十部不同的小说开头的方式,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可以在其小说与文论中找到相关的论述。卡尔维诺就曾借西拉·弗兰奈里之口表达过这样一种想法,“很多小说第一章开头的魅力在以后的叙述中很快消失了,因为开端只不过是一种许诺,对后面的故事及其可能的种种展开方式的一种许诺。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
这样一本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写完第一段后就中止吗?把开场白无休止地拉长吗?或者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把一篇故事的开头插到另一篇中去呢?”(卡尔维诺,2007:204)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也有过明确的阐述:“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或者说很难让人记住它们。对小说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小说的开篇就像开始进攻那样,觉得有必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能量。开始写小说就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进入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物理性能、感知性能和逻辑规律的世界。我在考虑写一本由故事开篇构成的小说时,就是从这种考虑出发的,这就是我后来写成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2008:138)这两段相互印证的话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卡尔维诺之所以要以十个充满趣味的小说开头打断小说故事的正常行进,其目的在于使读者的阅读兴趣得以高度而持久地保持,让读者沉浸在作者虚构的小说世界中,品味不同类型、风格的小说带来的不同阅读趣味。为此,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戏拟了十个不同风格的故事开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写一个神秘的旅人要在火车站将一个重要的箱子秘密交给下一个接头人,故事由于这个任务的没有完成而向前发展,小说的文字与内容都笼罩在迷雾之下,是一部雾一般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是一部隐含着封建世仇情节的情景小说,围绕着两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项目《后殖民流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JC752009。收稿时间:2009-05-10
作者简介:黄晖(1971-),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副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外国文学。
个年轻人的情感波折展开故事,有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在自我的感觉中与周围的世界抗争;《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写一个年轻女子神秘地帮助其情人越狱的故事,充满阴谋小说的色彩,同时又充满象征与解释;《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是一部充满动荡、欲望、杀戮、死亡的政治存在小说,描写一女二男在革命年代里身处怀疑、背叛、阴谋之中而无法摆脱的故事;《望着黑沉沉的下面》是杀人后毁尸灭迹的凶杀小说,无耻残忍中又有悲伤与无奈;《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写的是一个大学教授被电话铃声所困扰而最终陷入绑架案的故事,充满苦闷和探索的目光,可看作后现代心理小说;《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写的是“我”运用镜子原理藏匿自己而最终真假难辨的故事,透明与黑暗交织,是一部逻辑几何小说;《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写的是一个年轻学生爱恋老师的女儿却卷入了老师和师母的圈套而堕落的故事,颇具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神韵;《在空墓穴的周围》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寻找母亲的故事,是一个有关起源的故事,富有浓厚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色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一部启示录小说,写一个厌世者思考关于世界终结与世界继续的深沉主题,探索人生的意义。
这十个故事的嵌入不仅使读者品味到不同风格小说的趣味,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种叙事技巧打破了传统小说中故事的正常叙事,每一个故事都在高潮部分收笔,留下无穷的空白等待读者的参与,读者在这时候的角色与作家相等。读者若要使自己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把不断被打断的期待视野得到延续,就得通过自己的参与去维持自己的阅读趣味。这种叙事就像一个个圈套,每一次以为已经找到了小说的原文,却一次次得到不同的小说文本,而每一个小说文本都是如此的精彩,让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最初的小说故事在这一次次的寻找中被延宕,小说正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不断回到原点的叙事中构成关于开头与结尾的“圈套”。2.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衍生的意义:虚构的本质
与创作的自由
在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不断重复中,《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叙述凸现出明显的元小说特点,使小说的虚构本质展露无遗。卡尔维诺相信,“全部文学都被包裹在语言之中,文学本身只不过是一组数量有限的成分和功能的反复转换变化而已。”(伯顿斯,1992:166)小说中卡尔维诺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见解传达给读者,最明显的就是通过元小说的叙述方式即暴露作家的创作过程,将作家的思路
展露在读者面前,如“这本小说的文字模糊,就像旧时火车上的玻璃窗户结满了水汽一样,雾气罩住了书页”,“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小酒吧与电话亭之间穿梭”。(卡尔维诺,2007:9)其次,作者还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来说明小说的虚构本质。看过这本小说的读者想必对马拉纳这一人物印象深刻,这个人物在寻找小说的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其最终的形象需要读者对文本内容进行拼凑。马拉纳认为小说是一个虚构、模仿、复制的世界,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一个模糊的作者,这个形象借助文本与读者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的达成是作者努力使读者相信他所讲述的皆为真实来实现的。这种虚假的真实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沉浸到另一个世界———由语言与文字堆砌成的世界。马拉纳努力揭示其中的虚假性,使读者在阅读时始终与隐含作者的意念保持一定的距离。为此,他将所有的作品拆开、重组、拼凑,试图通过这种方法使读者不再相信作者所说的,“至于他的观点,他则希望证明文字背后是空虚,世界仅仅存在于伪造、假冒、误解与谎言之中”。(同上:277)
十个小说的开头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十个互相关联而又独立的开头其实可以有其它的组合,或者说作者为了完成小说采用其它的故事也并无不可。卡尔维诺对于其为什么写这十个小说而不是别的十个,有他自己的解释,“清楚的是,如果我选择了这十个小说类型,这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我更有意义,因为它们最适合我,因为它们最使我乐于写它们。有另一些小说类型不断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本来能够将这些类型添加在列表中,但是,或者是我不肯定自己能成功,或者是它们没有呈现出一个我认为是相当强的明确吸引力,或者干脆就是这本书的草案已经足够充实了,我不想扩充它了”。(同上:前言第10页)整本小说的结构呈打开状态,仿佛在吁请其它内容的加入。而卡尔维诺正是通过这种整体上的吁请读者进入的叙事结构和小说内容,使小说明显带有文字与思维游戏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卡尔维诺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其创作自由扩展到了此前作家们所无法想象的境界。在以往作家们看似天马行空般的创作中,其实仍带有许多的限制,作家要使虚构的故事尽可能接近真实,要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如卡尔维诺自己所说的那样,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开始讲述一个
故事就要抛弃许多个故事,但是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借助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重复,却可以使许多个可能的故事同时并存,可以使自己各种哲学、生活理念同时并存,形成米哈伊尔·巴赫金称为“对话”的模式,“复调”的模式,“狂欢化”的模式———以众多的主体、众多的声音、众多的目光代替惟一能思索的“我”。这种共时性写作既有卡尔维诺锐意创新的成分,也有卡尔维诺对此前叙事形式的继承。在这种叙事方式里我们明显地看到博尔赫斯的影子。卡尔维诺说过“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的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未言明的东西”。(同上:234)的确,卡尔维诺就是通过十个故事开头来让文本发生折射产生出无穷的意蕴,只有开头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小说中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自由,现实的发展具有不可逆转性与唯一性,而小说是一个隐含作者构造出来的世界,故事可以向左发展,也可以向右发展,就像托尔斯泰起初想把安娜塑造成一个抛弃家庭而招致不幸的荡妇,而在创造过程中却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挣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勇敢追求幸福与爱情的值得同情的女性。小说的虚构成就了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而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3.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的思维基础:童话模式
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不断重复又与卡尔维诺多次提及的童话模式密切相关。可以说,在二战以后的世界作家中,没有一位作家,能像卡尔维诺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自己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童话模式借助于记忆与遗忘,因为它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对于讲过无数遍的故事还有兴趣的原因所在。童话模式不仅沟通孩童时代的回忆,而且也是对成人世界的对抗,它以另一种视点观察世界。卡尔维诺的创作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童话叙事的影子,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认为,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最现实主义的作家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卡尔维诺,1987:844)的确,卡尔维诺受童话叙事的影响非常深刻,在这部被称为“小说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童话叙事技巧。首先,这部小说的整体框架就是非常古老的“寻找”主题,使读者想到很多寻找的童话和神话,如古希腊神话中寻找金羊毛的故事等,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终极的价值与意义。十部小说开头的插入即是寻找过程的延宕与困难的表现。而卡尔维诺借
助这种古老的主题,一直在寻找现代人生存的意义。小说中男女读者寻找的十次经历,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每一次的寻找都是作者带着读者一起在寻找人生意义的旅途上的涅磐。最终,男读者明白在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女读者双双死去,一是与女读者结婚,男读者选择了后者。这个结尾含义丰富既让使小说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局,在运用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同时体现对传统小说叙事手法的继承,同时又展现出卡尔维诺对小说叙事节奏的掌控,在用十个小说的开头延宕了小说的进展,使小说故事充满张力后,用一个紧促的结尾,一张一弛中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趣味。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曾表达过这样一种观念,“民间口头传说的技巧是符合实用原则的: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则百般重复。例如,讲克服一系列困难的故事,重复就不可避免。儿童听故事的兴趣,也表现在对重复的期待上,希望重复一些情节、一些话、一些夸奖”。(卡尔维诺,2008:36)可以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的持续中断与节奏重复,明显地体现出卡尔维诺运用童话思维的印迹。这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就是寻找一本小说,各类人物根据自己各自不同的目的展开行动,寻找这一行动百般重复。男读者为了阅读完感兴趣的小说,进行了一系列的寻找,先是去书店换书,在此过程中结识女读者,换回的却不是原来的小说,而只有开头的两本小说对他的诱惑力却有增无减,他只好直接去跟出版社交涉,希望能有个满意的答复,却被告知所有的小说被一个叫做马拉纳的人进行拆分、重组、伪造后,一系列书皆面目全非,男读者在看完马拉纳所写的一沓书信后,决定去“搜寻艾尔梅斯·马拉纳隐居的地点,向他询问事实真相,或者,至少也要向他索取这些半途而废的小说下文”。(卡尔维诺,2007:148)而柳德米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虽然她的兴趣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喜欢明确、具体而清晰的小说,到喜欢小说有种捉摸不定、说不清楚是什么的东西,后又转为想看一本“它能让人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就像隐隐听到远方的闷雷;它能使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使人能够经历这场尚无名称与形状的历史事件”的小说。(同上:82)一部部不同风格的小说开头就是在柳德米拉的阅读兴趣转换中向前叙述的。随着这种读者兴趣的转换而无心找到与读者心理暗合的小说的开头这一情节不断重复,在这种重复中最终完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别具
特色的小说。小说中还写到一开始由马拉纳组织后来脱离他的第二政权组织对弗兰奈里小说的抢夺,及一群观察飞碟的小青年对弗兰奈里小说的虎视眈眈。同样,弗兰奈里自己也在寻找一本小说,一本对读者有无穷魅力的小说。整本小说就是围绕“寻找”这一情节展开的,而小说叙事节奏上的重复也是由这一“寻找”情节的重复而形成的。“寻找”与“重复”都是童话不可或缺的情节要素。
另外,卡尔维诺通过叙事的中断与节奏的重复而插入十部小说,这种手法与东方童话故事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手法非常接近,而他在文章中写到的埃及王后与《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也可以看作相同类型的人物。《一千零一夜》中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的讲述目的是为了让国王忘记杀人,小说中的马拉纳一部又一部地翻译文学作品给埃及王后阅读是为了让其忘记发动政变,这种方法可谓如出一辙,皆是借助文学使人暂时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文本创造的世界,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忧乐而忧乐———通过故事拯救生命、人生,完成对生命终结的对抗。卡尔维诺对儿童喜欢的“万花筒”也有非常大的兴趣,不仅在其中一个故事中将其作为故事意义衍生的道具,而且在文本叙述中也有非常出彩的运用,如其在写“多产作家”与“苦产作家”两人给读者的文本时,他那一系列的叙述,就像万花筒一样,摇一摇就出现完全不同的图案与色彩的组合。这种童话叙事模式的运用与儿童道具的设置都反映出作者生命中浓厚的童话思维对其创作的影响。
这种童话思维与童话因素的运用,与卡尔维诺
对童话与民间故事的理解有关。卡尔维诺认为,童话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对人世浮沉的反复验证。童话中人物的故事,无不是人类共同命运的缩影,童话中的文学形象,总是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重复和印证,卡尔维诺也声称“我认为,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最现实主义的作家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卡尔维诺,1987:844)的确,童话思维可以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拥有另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觉,而这也是作者一直在追求的,“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所寻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幻梦那样在现在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卡尔维诺,2008:7)童话里的世界有一份童真,却同时也是对世界的最朴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
译.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2]伊塔洛·卡尔维诺.文学———向迷宫宣战[A].
崔道怡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M].
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4]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OntheNarrativeStrategiesinIfonaWinter'sNightaTraveller
HUANGHui
(College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Basedonclosereadingoftheoriginaltext,thispaperprovidesadetailedanalysisofthenarrativestrate-giesinIfonaWinter'sNightaTraveller,therebyexploringthegreateffortCalvinohasmadeinhisinnovativeformofnovelanditssignificance.ItispointedoutinthepaperthatIfonaWinter'sNightaTravellerisatypicalpost-modern-istnovelinwhichCalvinohasattemptedtheunprecedentedform,itishisuniquenarrativestrategiesthatmadethecre-ationofanovelextraordinaryunrestrained.
Keywords:Calvino;narrativestrategies;post-modernism
总第131期)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9年第4期(
略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
黄 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行进方式,进而探索卡尔维诺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文章认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卡尔维诺探索形式创新的典型文本,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关键词:卡尔维诺;叙事行进方式;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9)04-0075-041.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回到原点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小说采取了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十个充满趣味的小说开头打断小说故事叙事的正常行进方式,读者在寻找《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过程中接触到十部不同的小说,但每当读者产生浓郁的兴趣,意欲一探究竟时,这些小说却都戛然而止。读者对小说的寻找,总是回到原点,阅读过的小说难觅踪迹,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不断接受新的小说,继而又被新的小说所吸引,展开新的寻找,这一寻找的过程不断重复,使得小说的叙事不断被打断,小说的叙事节奏不断重复。
卡尔维诺作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佼佼者,摆脱了传统时间流的线性叙事,在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中展现出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深刻思考。《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通过叙事的不断中断、节奏的不断重复,使小说故事处于共时状态,即卡尔维诺欣赏的“时间零”状态。卡尔维诺在小说中为实现这种“时间零”状态主要采用嵌入十部不同的小说开头的方式,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可以在其小说与文论中找到相关的论述。卡尔维诺就曾借西拉·弗兰奈里之口表达过这样一种想法,“很多小说第一章开头的魅力在以后的叙述中很快消失了,因为开端只不过是一种许诺,对后面的故事及其可能的种种展开方式的一种许诺。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
这样一本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写完第一段后就中止吗?把开场白无休止地拉长吗?或者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把一篇故事的开头插到另一篇中去呢?”(卡尔维诺,2007:204)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也有过明确的阐述:“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或者说很难让人记住它们。对小说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小说的开篇就像开始进攻那样,觉得有必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能量。开始写小说就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进入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物理性能、感知性能和逻辑规律的世界。我在考虑写一本由故事开篇构成的小说时,就是从这种考虑出发的,这就是我后来写成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2008:138)这两段相互印证的话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卡尔维诺之所以要以十个充满趣味的小说开头打断小说故事的正常行进,其目的在于使读者的阅读兴趣得以高度而持久地保持,让读者沉浸在作者虚构的小说世界中,品味不同类型、风格的小说带来的不同阅读趣味。为此,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戏拟了十个不同风格的故事开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写一个神秘的旅人要在火车站将一个重要的箱子秘密交给下一个接头人,故事由于这个任务的没有完成而向前发展,小说的文字与内容都笼罩在迷雾之下,是一部雾一般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是一部隐含着封建世仇情节的情景小说,围绕着两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项目《后殖民流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JC752009。收稿时间:2009-05-10
作者简介:黄晖(1971-),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副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外国文学。
个年轻人的情感波折展开故事,有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在自我的感觉中与周围的世界抗争;《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写一个年轻女子神秘地帮助其情人越狱的故事,充满阴谋小说的色彩,同时又充满象征与解释;《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是一部充满动荡、欲望、杀戮、死亡的政治存在小说,描写一女二男在革命年代里身处怀疑、背叛、阴谋之中而无法摆脱的故事;《望着黑沉沉的下面》是杀人后毁尸灭迹的凶杀小说,无耻残忍中又有悲伤与无奈;《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写的是一个大学教授被电话铃声所困扰而最终陷入绑架案的故事,充满苦闷和探索的目光,可看作后现代心理小说;《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写的是“我”运用镜子原理藏匿自己而最终真假难辨的故事,透明与黑暗交织,是一部逻辑几何小说;《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写的是一个年轻学生爱恋老师的女儿却卷入了老师和师母的圈套而堕落的故事,颇具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神韵;《在空墓穴的周围》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寻找母亲的故事,是一个有关起源的故事,富有浓厚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色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一部启示录小说,写一个厌世者思考关于世界终结与世界继续的深沉主题,探索人生的意义。
这十个故事的嵌入不仅使读者品味到不同风格小说的趣味,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种叙事技巧打破了传统小说中故事的正常叙事,每一个故事都在高潮部分收笔,留下无穷的空白等待读者的参与,读者在这时候的角色与作家相等。读者若要使自己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把不断被打断的期待视野得到延续,就得通过自己的参与去维持自己的阅读趣味。这种叙事就像一个个圈套,每一次以为已经找到了小说的原文,却一次次得到不同的小说文本,而每一个小说文本都是如此的精彩,让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最初的小说故事在这一次次的寻找中被延宕,小说正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不断回到原点的叙事中构成关于开头与结尾的“圈套”。2.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衍生的意义:虚构的本质
与创作的自由
在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不断重复中,《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叙述凸现出明显的元小说特点,使小说的虚构本质展露无遗。卡尔维诺相信,“全部文学都被包裹在语言之中,文学本身只不过是一组数量有限的成分和功能的反复转换变化而已。”(伯顿斯,1992:166)小说中卡尔维诺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见解传达给读者,最明显的就是通过元小说的叙述方式即暴露作家的创作过程,将作家的思路
展露在读者面前,如“这本小说的文字模糊,就像旧时火车上的玻璃窗户结满了水汽一样,雾气罩住了书页”,“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小酒吧与电话亭之间穿梭”。(卡尔维诺,2007:9)其次,作者还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来说明小说的虚构本质。看过这本小说的读者想必对马拉纳这一人物印象深刻,这个人物在寻找小说的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其最终的形象需要读者对文本内容进行拼凑。马拉纳认为小说是一个虚构、模仿、复制的世界,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一个模糊的作者,这个形象借助文本与读者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的达成是作者努力使读者相信他所讲述的皆为真实来实现的。这种虚假的真实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沉浸到另一个世界———由语言与文字堆砌成的世界。马拉纳努力揭示其中的虚假性,使读者在阅读时始终与隐含作者的意念保持一定的距离。为此,他将所有的作品拆开、重组、拼凑,试图通过这种方法使读者不再相信作者所说的,“至于他的观点,他则希望证明文字背后是空虚,世界仅仅存在于伪造、假冒、误解与谎言之中”。(同上:277)
十个小说的开头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十个互相关联而又独立的开头其实可以有其它的组合,或者说作者为了完成小说采用其它的故事也并无不可。卡尔维诺对于其为什么写这十个小说而不是别的十个,有他自己的解释,“清楚的是,如果我选择了这十个小说类型,这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我更有意义,因为它们最适合我,因为它们最使我乐于写它们。有另一些小说类型不断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本来能够将这些类型添加在列表中,但是,或者是我不肯定自己能成功,或者是它们没有呈现出一个我认为是相当强的明确吸引力,或者干脆就是这本书的草案已经足够充实了,我不想扩充它了”。(同上:前言第10页)整本小说的结构呈打开状态,仿佛在吁请其它内容的加入。而卡尔维诺正是通过这种整体上的吁请读者进入的叙事结构和小说内容,使小说明显带有文字与思维游戏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卡尔维诺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其创作自由扩展到了此前作家们所无法想象的境界。在以往作家们看似天马行空般的创作中,其实仍带有许多的限制,作家要使虚构的故事尽可能接近真实,要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如卡尔维诺自己所说的那样,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开始讲述一个
故事就要抛弃许多个故事,但是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借助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重复,却可以使许多个可能的故事同时并存,可以使自己各种哲学、生活理念同时并存,形成米哈伊尔·巴赫金称为“对话”的模式,“复调”的模式,“狂欢化”的模式———以众多的主体、众多的声音、众多的目光代替惟一能思索的“我”。这种共时性写作既有卡尔维诺锐意创新的成分,也有卡尔维诺对此前叙事形式的继承。在这种叙事方式里我们明显地看到博尔赫斯的影子。卡尔维诺说过“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的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未言明的东西”。(同上:234)的确,卡尔维诺就是通过十个故事开头来让文本发生折射产生出无穷的意蕴,只有开头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小说中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自由,现实的发展具有不可逆转性与唯一性,而小说是一个隐含作者构造出来的世界,故事可以向左发展,也可以向右发展,就像托尔斯泰起初想把安娜塑造成一个抛弃家庭而招致不幸的荡妇,而在创造过程中却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挣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勇敢追求幸福与爱情的值得同情的女性。小说的虚构成就了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而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3.0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的思维基础:童话模式
叙事的不断中断与节奏的不断重复又与卡尔维诺多次提及的童话模式密切相关。可以说,在二战以后的世界作家中,没有一位作家,能像卡尔维诺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自己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童话模式借助于记忆与遗忘,因为它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对于讲过无数遍的故事还有兴趣的原因所在。童话模式不仅沟通孩童时代的回忆,而且也是对成人世界的对抗,它以另一种视点观察世界。卡尔维诺的创作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童话叙事的影子,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认为,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最现实主义的作家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卡尔维诺,1987:844)的确,卡尔维诺受童话叙事的影响非常深刻,在这部被称为“小说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童话叙事技巧。首先,这部小说的整体框架就是非常古老的“寻找”主题,使读者想到很多寻找的童话和神话,如古希腊神话中寻找金羊毛的故事等,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终极的价值与意义。十部小说开头的插入即是寻找过程的延宕与困难的表现。而卡尔维诺借
助这种古老的主题,一直在寻找现代人生存的意义。小说中男女读者寻找的十次经历,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每一次的寻找都是作者带着读者一起在寻找人生意义的旅途上的涅磐。最终,男读者明白在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女读者双双死去,一是与女读者结婚,男读者选择了后者。这个结尾含义丰富既让使小说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局,在运用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同时体现对传统小说叙事手法的继承,同时又展现出卡尔维诺对小说叙事节奏的掌控,在用十个小说的开头延宕了小说的进展,使小说故事充满张力后,用一个紧促的结尾,一张一弛中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趣味。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曾表达过这样一种观念,“民间口头传说的技巧是符合实用原则的: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则百般重复。例如,讲克服一系列困难的故事,重复就不可避免。儿童听故事的兴趣,也表现在对重复的期待上,希望重复一些情节、一些话、一些夸奖”。(卡尔维诺,2008:36)可以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的持续中断与节奏重复,明显地体现出卡尔维诺运用童话思维的印迹。这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就是寻找一本小说,各类人物根据自己各自不同的目的展开行动,寻找这一行动百般重复。男读者为了阅读完感兴趣的小说,进行了一系列的寻找,先是去书店换书,在此过程中结识女读者,换回的却不是原来的小说,而只有开头的两本小说对他的诱惑力却有增无减,他只好直接去跟出版社交涉,希望能有个满意的答复,却被告知所有的小说被一个叫做马拉纳的人进行拆分、重组、伪造后,一系列书皆面目全非,男读者在看完马拉纳所写的一沓书信后,决定去“搜寻艾尔梅斯·马拉纳隐居的地点,向他询问事实真相,或者,至少也要向他索取这些半途而废的小说下文”。(卡尔维诺,2007:148)而柳德米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虽然她的兴趣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喜欢明确、具体而清晰的小说,到喜欢小说有种捉摸不定、说不清楚是什么的东西,后又转为想看一本“它能让人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就像隐隐听到远方的闷雷;它能使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使人能够经历这场尚无名称与形状的历史事件”的小说。(同上:82)一部部不同风格的小说开头就是在柳德米拉的阅读兴趣转换中向前叙述的。随着这种读者兴趣的转换而无心找到与读者心理暗合的小说的开头这一情节不断重复,在这种重复中最终完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别具
特色的小说。小说中还写到一开始由马拉纳组织后来脱离他的第二政权组织对弗兰奈里小说的抢夺,及一群观察飞碟的小青年对弗兰奈里小说的虎视眈眈。同样,弗兰奈里自己也在寻找一本小说,一本对读者有无穷魅力的小说。整本小说就是围绕“寻找”这一情节展开的,而小说叙事节奏上的重复也是由这一“寻找”情节的重复而形成的。“寻找”与“重复”都是童话不可或缺的情节要素。
另外,卡尔维诺通过叙事的中断与节奏的重复而插入十部小说,这种手法与东方童话故事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手法非常接近,而他在文章中写到的埃及王后与《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也可以看作相同类型的人物。《一千零一夜》中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的讲述目的是为了让国王忘记杀人,小说中的马拉纳一部又一部地翻译文学作品给埃及王后阅读是为了让其忘记发动政变,这种方法可谓如出一辙,皆是借助文学使人暂时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文本创造的世界,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忧乐而忧乐———通过故事拯救生命、人生,完成对生命终结的对抗。卡尔维诺对儿童喜欢的“万花筒”也有非常大的兴趣,不仅在其中一个故事中将其作为故事意义衍生的道具,而且在文本叙述中也有非常出彩的运用,如其在写“多产作家”与“苦产作家”两人给读者的文本时,他那一系列的叙述,就像万花筒一样,摇一摇就出现完全不同的图案与色彩的组合。这种童话叙事模式的运用与儿童道具的设置都反映出作者生命中浓厚的童话思维对其创作的影响。
这种童话思维与童话因素的运用,与卡尔维诺
对童话与民间故事的理解有关。卡尔维诺认为,童话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对人世浮沉的反复验证。童话中人物的故事,无不是人类共同命运的缩影,童话中的文学形象,总是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重复和印证,卡尔维诺也声称“我认为,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最现实主义的作家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卡尔维诺,1987:844)的确,童话思维可以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拥有另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觉,而这也是作者一直在追求的,“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所寻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幻梦那样在现在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卡尔维诺,2008:7)童话里的世界有一份童真,却同时也是对世界的最朴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
译.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2]伊塔洛·卡尔维诺.文学———向迷宫宣战[A].
崔道怡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M].
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4]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OntheNarrativeStrategiesinIfonaWinter'sNightaTraveller
HUANGHui
(College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Basedonclosereadingoftheoriginaltext,thispaperprovidesadetailedanalysisofthenarrativestrate-giesinIfonaWinter'sNightaTraveller,therebyexploringthegreateffortCalvinohasmadeinhisinnovativeformofnovelanditssignificance.ItispointedoutinthepaperthatIfonaWinter'sNightaTravellerisatypicalpost-modern-istnovelinwhichCalvinohasattemptedtheunprecedentedform,itishisuniquenarrativestrategiesthatmadethecre-ationofanovelextraordinaryunrestrained.
Keywords:Calvino;narrativestrategies;post-moder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