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 大学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11年08月17日
2011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年度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
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的上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相关。同时,物价上涨导致薪资期待的升高是原因之一。
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
法学、计算机等专业连年就业爆冷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
走高。
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六成毕业生认为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2.0%,其后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和金融。
蓝皮书显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自己当老板的比例占首位,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
金融业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行业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7508元,比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3213元)上升了4295元,月收入涨幅比例达到了134%。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499元。
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59%的人获得职位晋升,管理学专业门类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63%;医学专业门类获得职位晋升比例最低,为44%。2007届本科从事经营管理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5次;职业类为社区工作者的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
1/4毕业生自费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有74%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5%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6%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17%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其接受的自费培训主要都是从业资格证书培训(本科64%,高职高专68%)。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的最主要的雇主培训都是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
东部沿海地区人才吸引力高于中西部
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
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从2008至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85.2%的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85.2%的人是其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81.8%。从三届趋势来看,这一比例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父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中国家庭的教育程度由于新一代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发生巨大提升,是中国近年来最深刻的社会进步之一。
本市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本市人力社保部门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
首先,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其次,积极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量有所增加,北京生源毕业生为9.8万人。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不同专业间供需情况差异仍长期存在。为此,市人力社保局将继续创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一是继续开好招聘会,特别是特色化的、小型化的、专业化的现场招聘会;二是大力开发网络功能,加强信息的收集和网上发布,逐步实现网上求职及岗位需求信息的发布、维护;收集、整理、发布全市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举办网络视频毕业生招聘会;搭建网络招聘平台;组织网上就业推荐相关工作等等,围绕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这条主线,按照“民生为重,人才优先”的原则,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自:北京劳动就业报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 大学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11年08月17日
2011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年度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
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的上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相关。同时,物价上涨导致薪资期待的升高是原因之一。
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
法学、计算机等专业连年就业爆冷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
走高。
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六成毕业生认为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2.0%,其后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和金融。
蓝皮书显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自己当老板的比例占首位,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
金融业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行业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7508元,比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3213元)上升了4295元,月收入涨幅比例达到了134%。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499元。
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59%的人获得职位晋升,管理学专业门类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63%;医学专业门类获得职位晋升比例最低,为44%。2007届本科从事经营管理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5次;职业类为社区工作者的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
1/4毕业生自费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有74%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5%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6%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17%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其接受的自费培训主要都是从业资格证书培训(本科64%,高职高专68%)。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的最主要的雇主培训都是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
东部沿海地区人才吸引力高于中西部
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
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从2008至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85.2%的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85.2%的人是其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81.8%。从三届趋势来看,这一比例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父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中国家庭的教育程度由于新一代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发生巨大提升,是中国近年来最深刻的社会进步之一。
本市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本市人力社保部门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
首先,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其次,积极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量有所增加,北京生源毕业生为9.8万人。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不同专业间供需情况差异仍长期存在。为此,市人力社保局将继续创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一是继续开好招聘会,特别是特色化的、小型化的、专业化的现场招聘会;二是大力开发网络功能,加强信息的收集和网上发布,逐步实现网上求职及岗位需求信息的发布、维护;收集、整理、发布全市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举办网络视频毕业生招聘会;搭建网络招聘平台;组织网上就业推荐相关工作等等,围绕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这条主线,按照“民生为重,人才优先”的原则,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自:北京劳动就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