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与禅道:加里?斯奈德的禅学因缘

  摘 要:文章梳理了加里·斯奈德与中国禅学四方面的关系:实事联系,三个学理联系以生命智慧为指向、以文化批判为途径、以自然审美为风格,认为斯奈德是一个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以“逆向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原始未来主义”为思想品格,借用前现代思想术语表达后现代主张的后现代诗人。其思想的有机构成是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自相矛盾的陈述才是判定“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一学术公案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后现代主义;禅学;生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界有一桩公案究竟是“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桩公案20余年没有定论。平心而论,斯奈德本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自相矛盾的陈述难辞其咎,①但显然不能根据斯奈德自身的陈述(相左的陈述并不少),更不能将其日本学禅十余年,著作、访谈里大量出现中国文化元素作为评判标准(他接受过更为完整、系统的欧美文化和美洲大陆原住民文化的熏陶),斯奈德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有无内在关联,关联度如何才是回答该问题客观、科学的依据。   一方面,根据斯奈德研究专家、学者派屈克·墨菲(Patrick D. Murphy)的研究,斯奈德作品有三大思想来源:美国印第安文化、东方文化、生态观念。②另一方面,斯奈德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集中在禅宗。禅宗在远东特别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是“中国文化的杰作”;③斯奈德自己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遗产基本上就是佛教禅宗”,④与禅宗有着血缘关系的道家学说是“中国文化潜在的主题”,⑤欣赏儒家学说事实上儒家学说的世俗性也为禅宗所吸收,⑥自称是“儒佛道社会主义者”(A Confucianist-Buddhist-Taoist Socialist)。⑦所以,我们可以将斯奈德与禅宗的关系视为他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代表,考察其内在联系,并将其作为判断上述公案的科学依据。   斯奈德的思想有三大板块:生态诗学⑧、生态伦理学⑨、生态保护理论。前两者学界已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实践性较强的生态保护理论属于前者,兹不赘述。本文将主要精力放到考察其思想与禅宗的关系上面。   斯奈德选择禅宗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⑩有关思想来源于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书籍,包括佛经(《坛经》、《金刚经》等),禅宗公案,古代禅师的话语(包括古代日本禅师道元Dōgen),道家思想(庄子、老子),儒家思想(孔子、孟子),中国古诗(寒山诗、苏轼的诗、其他中国古诗)。二是师友,如日本禅师D. T. Suzuki (1870-1966)、Ode Sesso Roshi (1901-1966)、Miura Isshu Roshi(1903-1978)等,美国诗人、学者(爱好禅宗者)如Alan Watts (1915- 1973)、Jack Kerouac (1922-1969)、Allen Ginsberg (1926-1997)、Lew Welch (1926-1971)、Philip Whalen (1923-2002)、Kenneth Rexroth (1905-1982)、Chen Shih-hsiang (1912-1971)、庞德等。三是自身经历,包括作为森林防火员、伐木工人、登山队队员、轮船司务员等在美国西北部山区和日本的工作和游历。B11四是其他来源,包括中国与日本的艺术、印度诗歌、中国西藏佛教等其他远东思想等。B12这些经历证明斯奈德与禅学有着外在的长久的关系。不仅如此,二者还具有内在的学理联系。   斯奈德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野”(wildness),他的学说以“野”为核心构建了一条实现其生态理想“逍遥游”(free and easy wandering or off the trail)的“野径”(wild path);禅宗以“本心”为核心构建了一条参禅成佛之“道”。二者在学理上的关系如下:   首先,都以生命智慧为指向。   斯奈德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在拯救“整个生命”。因为一方面,最能体现世界本来面貌“野”的“原始的”(primitive)“野域”(wilderness)具有丰富性、创造性、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B13但当今世界,“野域”被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处于生态危机之中。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逻辑、“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毒正在腐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野”的内在体现人类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人类文化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人类的心灵失去了丰富性、关联性、稳定性和创造性,失去了拥有光明未来的能力。斯奈德说:“在今天,无知,或沉溺自己无视于当今政府、政治、社会制度的代价太大了。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政治均以故意制造欲求以及恐惧来作为其生存的手段:这些是他们令人发指的防御设备。所谓的‘自由世界’已经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一套叹为观止的、由多项刺激所组成的系统:永无满足的食欲、性欲,无法发泄,只会伤害自己的嗔恨,你觉得你应该爱的人,或像对古巴,越南这些可怜、贫穷、边陲的国家发动革命的渴望。冷战的结果使得所有当今的社会包括越南共产党恶性的扭曲人与人与生俱来真正潜力,它们制造的‘恶鬼’族他们喉咙不过针尖大,但胃口却奇大无比。土壤、森林、动物全被这些病毒似的团体所吞噬。地球上的水与空气也被他们感染。”B14斯奈德将自己的责任定位于拯救“整个生命”。他说:绝大部分人,包括马克思主义者,仍未将自然界看做是受到辩证的剥削的一部分;他们一直以人类中心的描述方式将剥削的范围止于工人阶级。对于激进的辩证法,我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就是将其延伸到动物、植物:确切地讲,整个生命(“the whole of life”)。B15斯奈德还通过与“神圣的生态”(“divine ecology”)相连赋予个体生命以神圣的意义,B16(22 September 1959 GSJ))生态系统体现了生命的“整体”(the whole)(有时他也用因陀罗网来描述它,并认为“野域”与“整体”是一回事),B17与其相连体现了最高的生命智慧,在它的指引下,人类会回归“野域”,在“原始性”中学习“生态的求生技能”(“an ecological survival technique”),掀起生态革命。这即将到来的革命“会画起个圈圈,使我们与我们古老的过去中最富创造力的部分相连接”B18,从而渡过危机,延续生命。斯奈德描述了革命之后新世界的生态美景:那样的领域(“野”的领域)……会被恢复,人类会很好地与其联系在一起生存下去。大棕熊在我们身旁走着,鲑鱼与我们一起逆流而上,就如同我们在街上闲逛。B19   禅宗认为“心”(“真如”、“本心”、“自性”)是世界的本体。佛性在人心中,每个人都是“自性清净”、“圆满”的。禅的世界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乃是因为“心”的活泼与生机;而“心”的生机勃勃,体现于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铃木大拙说:“禅宗是大海,是大气,是高山,是雷鸣,是闪电,是春天花开、夏天炎热、冬天降雪……禅宗并不拘泥于那些来历久远、长期形成的种种形式、习惯及其他一切外在因素,它直指人心,活泼而有生命力。”B20但由于分别意识的生起,人类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失去了本来的家园,“妄生分别”、“根本颠倒”。B21人类需要通过参禅、沉思等方式反观本心,“悟”到一切二元的、相对的意识都是迷失,超越对立,重拾心灵的自由,最终回归本心,与佛相会,顿悟成佛。   其次,都以文化批判为途径。   要拥有生命智慧,斯奈德运用的是“逆向文化”(counterculture)的思路,在批判中“创造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未来原始’生活方式的文化模式与方法”。B22斯奈德认为内在和外在世界同样重要,而且,唯有改变了内在世界,才能拥有改变外在世界的力量。(22 September 1967 GSJ)因此,他着力批判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人类唯一性”、“专属人类的尊严”、“人类无边的潜力”、“成功的荣誉”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B23认同“基督教的传统是近世生态危机的祸首元凶”,B24发誓“投身于这宇宙的金刚,成为狂怒的摧毁者”。斯奈德不仅批判西方传统文化,对于包括远东在内的其他地区的反生态文化也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抨击。B25在否定中,斯奈德提出了重塑生态文明的主张:要向原始文化学习,B26对大化自然怀有感激之情,采取各种负责任的行为,与注入自己生命的能量之流的来源(泥土、水、果肉)保持联系。B27总而言之,要进入“野域”,走出一条崭新的路。B28   由于禅宗与道家渊源颇深,B29而老庄传统作为儒家学说的反对派,其批判锋芒本来就很锐利,禅宗的思想风格受其影响不会让人意外。就禅宗本身来看,它和其他佛教派别一样都主张缘起论。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的,所以执著于日常经验注定是要迷失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禅宗本身就是一个批判世俗传统的学说。铃木大拙说:“禅对形式主义、传统主义和礼仪主义的否定,结果使精神直接暴露,回复它的寂寥与孤独之中。”B30禅宗将这种批判精神推到极端,甚至要批判自己的远祖。孙昌武说:“禅宗主张自性本来清净,不假外铄,把艰难的修持转变为心性修养和自我觉悟功夫;到中唐时期出现洪州禅一派,更提出‘平常心是道’,‘非心非佛’,把超越的‘佛心’、‘清净心’与平凡的‘人心’、‘平常心’等同起来。这样,禅宗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对于一切外在神圣和它力救济的信仰。南宗禅的主要经典《坛经》已经对于净土的存在和往生净土的追求坚决地加以否定。后来禅宗在进一步发展中更把这种尖锐的批判精神大加发扬,以至中晚唐佛门出现呵佛骂祖的‘慢教’一派。它们代表着一时的思想潮流,形成强大的声势。虽然后来这种狂放宗风得到抑制和纠正,但其余波长久激荡,影响是十分深远的。”B31概言之,禅道学说一个讲“空”,一个讲“无”,都主张某种程度的“遁世”,对传统观念都持批判态度;另外,二者一个讲“顿悟成佛”,一个讲“心斋”、“坐忘”,都把得“道”与否归结在心性功夫之上,同属思想/文化批判的路数。B32   最后,都具有自然审美的风格。   相比其他生态思想家,斯奈德是一个诗人,用艺术的方式,借自然审美表达思想成为他独特的风格。斯奈德将诗看做“野”/“野域”/“潜意识”/“原始性”的体现,B33诗承载着原始人类的生存智慧并指引着未来。B34他看中诗歌的想象力,认为人类要当好地球的管家就必须具有这种想象力。B35诗歌也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世界,重塑生态文明。B36他的作品着力表现大自然,这既与他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关,也与他的佛学观念有关,他说佛教徒视环境为“佛的一部分”。斯奈德将进入“野域”视为参禅的一部分,B37认为它们可以帮助人类洞彻世界的真谛并有助于诗歌创作。   而禅宗也与自然审美和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这与禅宗的教义有关。禅宗宣称“众生皆有佛性”,禅并不外在于众生,而且就在众生“自然”之中,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等无情物也都有佛性,“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自然岂止是悟道的场所、载体,自然从根本上就是人自身。这也与禅宗的思维方式有关。禅宗宣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比较接近领会感受,而不是知性,所以它很自然地会以诗去体现,而不是以哲学的形式,它对诗的偏爱也就无法避免了”B38。禅宗的“实践性”和坚信“渡者自渡”的特点也强化了它的文学性质。有学者准确地指出:“禅宗的基本理论决定了它附带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两者进一步强化了它的文学性质,密切了它与文学的联系。一点是,禅是实践的。……强调禅即在实际生活之中,靠每个人自己从实际中去体验。禅师们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说,对禅的领悟从根本上看是一种‘默契’,是任何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禅宗僧团建立起独立的禅院,确定了禅僧参加劳动的制度,从而实现了禅宗史上观念的一大转变:僧侣由众人供养的僧宝变成了自力谋生的普通人……禅……是肯定现实人生的,有入世精神的。这就把中国大乘佛教‘立处即真’、‘触事而真’的思想大大地加以发挥了。禅从而也更接近了生活实际,接近了艺术与文学。……禅宗的重实际践履与重独创的特点,恰恰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来自人生实际的、创造性的对于‘心性’的体验与理解,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了。”B39当然,和尚修行多选择名山大川,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也于此不无关系。   当然,二者在上述三方面也有差异。   在“以生命智慧为指向”这方面,与禅宗的主流强调个体“本心”的无尚价值不同,斯奈德把“生态价值”置于思想的顶端。斯奈德曾说:“我的立足点是生物界的多样性以及地球上生态演变的完整性,这不是开口说大话的立足点;而是像我祖母的养金草鱼、栽种苹果一样,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一点,无可避免的,这也是诗人缪斯之子、理智的歌者,编织色彩丰富、开启心灵材料的人的立足点。”B40与后期禅宗主流强调“即心即佛”,主张“平常心是道”的世俗性不同,斯奈德的思想中还糅合了一些神秘性、神圣性的成分,他认为个体生命可以通过与“整体”相连而具有神圣的价值,而神圣化某物的方法是视其为神圣生态的一部分(“as part of the divine ecology”)。B41   在“以文化批判为途径”这方面,禅宗认为万事“因缘和合”,所以需要“随缘任运”、“无所住心”,“个体超越”色彩浓厚。斯奈德则不然,他的思想被称为“行动主义”,B42“激进的社会革命论”。B43斯奈德的批判态度还体现在对佛禅教义的改造:斯奈德对(impermanent)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无常这个法则让万物变得野”(“the rule of impermanence makes all things wild”),(17 February 1988 GSJ))因为“在一个牢固的世界里无所谓自由”(“For in a fixed universe there world be no freedom”),B44斯奈德似乎在号召人们勇敢地“失路”(“off the trail”),进入到“野径”之中。以他的诗“这条路不是一条路”为例:   我开下高速公路/在一个出口转向/沿着公路走/直到一条侧路/开上侧路/直到泥路出现/满是坑坑洼洼,停车。/走上一条小路/但路越走越难/它消失/在开阔之处/哪里都能去。B45   “哪里都能去”的“野域”是一个充满了变化的“过程”(process),B46或许会超出我们最不受束缚的想象。斯奈德曾描绘过理想的世界:“慈悲……最后朝向‘众生’的互相支持……它表示肯定最大范围、不构成伤害的个人行为保障吸食大麻、吃龙舌兰、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同性恋的权利……这表示尊重智慧与学习。”B47这样的场面显然是主张“饥餐困眠”、“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所难以想象和接受的。但斯奈德似乎还愿意让我们持续惊讶,他说“完美的路”不是带我们去轻易能够定义的地方,去到进步停止的特定地方。B48所谓“行行重行行/脚下 地球旋转/溪山流动不止。”B49   在“以自然审美为风格”这方面,禅宗贴近文艺与自然审美,但归根结底是出于体悟禅理的哲学象征,“禅宗和道家最终追求的目标不同……一个是要达到体天地自然之‘道’的境地,一个要进入‘禅’的空寂境界”B50。在学禅以前,斯奈德就曾“过度沉迷于”“荒山野岭”,远足和登山活动对于斯奈德来讲更为根本,B51它们让斯奈德接触自然、荒野,让斯奈德“永远地被改变”。B52所以有论者这样评价寒山诗“归于道,胜于佛”,B53因为寒山诗对自然有着其他禅诗没有的“感同身受”B54。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奈德的确与寒山有着精神上的内在共鸣,斯奈德热爱大自然本身胜过它们蕴含的社会、文化的象征意义。   我们要特别指出,斯奈德称自己是“后现代诗人”(postmodern poet)、未来原始主义者(a Future Primitive)。B55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新的时代观。它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这种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尝试解救‘歪歪扭扭地,毫无意义地走向人种自杀’的现代人的第一阶段,应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恢复生活的意义和使人们回归。因此,这种后现代主义十分推崇‘生态主义’和‘绿色运动’。”B56而且,“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的,它为生态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识提供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B57。   综上所述,斯奈德是一个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以“逆向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原始未来主义”为思想品格,借用前现代思想术语表达其后现代主张的后现代诗人。我们或许应该同意美国权威辞书《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对斯奈德的评价:兼收并蓄、同时尊重古代传统(eclectic yet respectful of ancient traditions)的美国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持续不断的创造”的一部分(who sees his work as part of a “continual creation”),对延续所有生命的能量的展示。他的诗“也许接近于事物真实的尺度,并对抗我们时代的失衡和无知”(may approach the true measure of things and stand against the unbalance and ignorance of our time)。B58   行文至此,让我们尝试着对“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一学术公案做出一个判定。首先,斯奈德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思想是在早年的乡村生活中,在美洲大陆印第安民族生态实践的影响下形成的,后来的思想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些早期观念。钟玲曾说:“史耐德有时也会大声疾呼要直接扬弃西方,并推崇东方思想,但他的选择有理念支撑,他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大自然观……(史耐德)思想的主轴如大自然观、巫教思想、社群观念等形成得很早,所以常是先有观念,再选择及采用诸另类文化思想,以强化内涵。”B59其次,佛教禅宗被斯奈德选中,主要是因为它有“精深的知识”(sophisticated knowledge)和“普世情怀”(cosmopolitanism)。B60换言之,佛教禅宗博大的理论体系和最为宽广的生命情怀帮助斯奈德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再次,欧美生态观念作为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本可以视其为文明内部的纠偏机制发生了作用从而被视为传统的一部分,但斯奈德等人激进的深层生态学说事实上已经与西方文明分道扬镳,故不宜将其作为斯奈德生态思想的本质性来源。最后,斯奈德生态思想的成型,历经早年经历的孕育,印第安民族生态实践的催发,以中国佛禅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升华和体系化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中,美国当代社会的“逆向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原始未来主义”理念共同营造的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成为斯奈德持续前进的精神助力。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桩公案本身就是一个备选项不足的伪问题。   注释:   ①参见毛明:《论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问题以对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为例》,《求索》2008年第5期。   ② Patrick D. Murphy. Understanding Gary Snyder.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2:pp12-14,p114.   ③皮朝纲先生认为:禅宗之所以被中国文化“选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禅宗思想是老庄、玄学的必然走向。(皮朝纲《中国文化的杰作禅》,吴平编《名家说禅》,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216页。)胡适指出:“禅宗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胡适《胡适说禅》,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吕澂指出:“以天台、贤首、禅宗三家为代表。这三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所理解的佛学与印度的根本不同。如关于心性说,印度讲心性本寂,他们则讲心性本觉,分歧很大。”(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④B15B33Gary Snyder. The Real Work:Interviews and Talks,1964-1979,ed. by Wm. Scott McLean. New York: New Direction Pub. Corp.,1980: p104,p127, p130,p65.   ⑤区鉷:《作为社会梦想者的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as A Social Visionary)》,《BG在东方相遇》,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187页。   ⑥禅宗讲“平常心是道”,马祖解释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景德传灯录》卷 28,《大正藏》第 51 册,第 440 页。)“禅宗打破了以往佛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对立……使佛教带上了温馨的人间情怀”。(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1页。)   ⑦赵毅衡:《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⑧参见毛明:《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述略》,《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毛明:《跨越时空的对话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与中国自然审美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陈小红:《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观》,《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⑨参见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⑩耿纪永:《诗歌·佛教·生态》,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B11工作和游历在斯奈德看来也是参禅的一部分,斯奈德视步行(walking)为“第一冥想”(“the first meditation” )(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8)。   B12在远东的艺术和其他地区的佛教里,斯奈德收获的主要也还是禅悟。   B13B19B23B36B37B44B48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1,p18,p63,p68, p94, p18, p5, p153.   B14B18B24B26B40B47[美]斯奈德:《山即是心》,林耀福、梁秉钧编选,联合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230页,第231页,第239页,第308页,第231页,第307页。   B16GSJ(加里·斯奈德的日记)皆来源于其1947-1995年间所写的45卷日记。   B17“To speak of wilderness is to speak of wholeness.” (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2.)   B20[日]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葛兆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B21参见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版。   B22B55Mark Gonnerman. “On the Path, off the Trail”: Gary Snyder’s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Zen.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p351, p374.   B25Gary Snyder. Turtle Island.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4: pp47-49.   B27Gary Snyder. The Old Ways: Six Essays.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1977: p63.   B28斯奈德的“野域”也指“内心”,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精神世界的改造,也是环境保护的行动。“The depths of mind, the unconscious, are our inner wilderness areas.” (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6.)   B29范文澜先生曾说:“禅宗顿教,慧能是创始人。他的始祖实际是庄周,达摩不算是始祖。”“禅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主要是庄周的思想)其实。禅宗思想,是魏晋玄学的再现,至少是受玄学的甚深影响。”转引自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1页。   B30[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转引自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9页。   B31孙昌武:《增订说明:关于佛教、禅宗与中国关系的研究》,《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页。   B32斯奈德对“和尚”一词有着更为广义的理解:承担义务,具有“批判意识”。“We need a broader sense of ‘monk’-as commitment as a critical attitude.”(7 May 1974 GSJ)   B34Gary Snyder. Preface, in Lew Welch: Selected Poem. Ed. Donald Allen. Bolinas: Grey Fox Press, 1976.   B35Gary Snyder. Earth House Hold: Technical Notes & Queries to Fellow Dharma Revolutionaries.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 Corp., 1969: p128.   B38[日]铃木大拙:《禅学入门》,林宏涛译,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B39孙昌武:《代序 禅的文学性质》,《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B41To sacramentalize something, then, is to see it “as part of the divine ecology.” This way of seeing is a key theme of Snyder’s thought in the 1970s, especially in the poetry of Regarding Wave (1970) and Turtle Island (1974). (Mark Gonnerman. “On the Path, off the Trail”: Gary Snyder’s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Zen.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p334.)   B42[美]艾伦·金斯伯格:《深思熟虑的散文:文选 (1952-1995)》,文楚安等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B43林朝成、郭正宜:《地方感与大地僧团史耐德佛教环境哲学再探》,[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3年第8期。   B45Gary Snyder. Left out in the Rain:New Poems,1947-1985. San Francisco:North Point Press, 1986: p127.   B46Gary Snyder. “Is Nature deal?” in The Gary Snyder Reader: Pro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s 1952-1998.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Press, 1999 [1996]: p389.   B49walking on walking,/ Under foot earth turns./Streams and mountains never stay the same.(Gary Snyder.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 Washington,D.C.: Counterpoint Press. 1996: p9.)   B50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4页。   B51Gary Snyder, “Walking the Great Ridge Omine othe on the Womb-Diamond Trail”. Kyoto Journal 25(1993):pp71-77.   B52Gary Snyder.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1996. p153.   B53斯奈德指出:“无论是成为佛教徒还是道士都是成为‘得道之人’。”(“to be either a Buddhist or a Daoist was to be ‘person of the way.’”)(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45)。他将禅宗和道家思想融为一体可见一斑。   B54“Cold Mountain owed more to Taoism than to Buddhism, so complete was his unconventionality and so profound his empathy with nature.”(John Blofeld) (Mark Gonnerman. “On the Path, off the Trail”: Gary Snyder’s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Zen.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p370.)   B56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代序)》,[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B57[美]大卫·雷·格里芬:《和平与后现代范式》,[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B58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5: pp2062-2065.   B59钟玲:《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3页,第57页。   B60Jan Castro and Michael Castro. Interview with Gary Snyder, River Styx 4 [1979]: p43.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建设专项课题“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B)12-9)   责任编辑 黄莲

  摘 要:文章梳理了加里·斯奈德与中国禅学四方面的关系:实事联系,三个学理联系以生命智慧为指向、以文化批判为途径、以自然审美为风格,认为斯奈德是一个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以“逆向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原始未来主义”为思想品格,借用前现代思想术语表达后现代主张的后现代诗人。其思想的有机构成是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自相矛盾的陈述才是判定“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一学术公案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后现代主义;禅学;生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界有一桩公案究竟是“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桩公案20余年没有定论。平心而论,斯奈德本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自相矛盾的陈述难辞其咎,①但显然不能根据斯奈德自身的陈述(相左的陈述并不少),更不能将其日本学禅十余年,著作、访谈里大量出现中国文化元素作为评判标准(他接受过更为完整、系统的欧美文化和美洲大陆原住民文化的熏陶),斯奈德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有无内在关联,关联度如何才是回答该问题客观、科学的依据。   一方面,根据斯奈德研究专家、学者派屈克·墨菲(Patrick D. Murphy)的研究,斯奈德作品有三大思想来源:美国印第安文化、东方文化、生态观念。②另一方面,斯奈德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集中在禅宗。禅宗在远东特别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是“中国文化的杰作”;③斯奈德自己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遗产基本上就是佛教禅宗”,④与禅宗有着血缘关系的道家学说是“中国文化潜在的主题”,⑤欣赏儒家学说事实上儒家学说的世俗性也为禅宗所吸收,⑥自称是“儒佛道社会主义者”(A Confucianist-Buddhist-Taoist Socialist)。⑦所以,我们可以将斯奈德与禅宗的关系视为他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代表,考察其内在联系,并将其作为判断上述公案的科学依据。   斯奈德的思想有三大板块:生态诗学⑧、生态伦理学⑨、生态保护理论。前两者学界已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实践性较强的生态保护理论属于前者,兹不赘述。本文将主要精力放到考察其思想与禅宗的关系上面。   斯奈德选择禅宗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⑩有关思想来源于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书籍,包括佛经(《坛经》、《金刚经》等),禅宗公案,古代禅师的话语(包括古代日本禅师道元Dōgen),道家思想(庄子、老子),儒家思想(孔子、孟子),中国古诗(寒山诗、苏轼的诗、其他中国古诗)。二是师友,如日本禅师D. T. Suzuki (1870-1966)、Ode Sesso Roshi (1901-1966)、Miura Isshu Roshi(1903-1978)等,美国诗人、学者(爱好禅宗者)如Alan Watts (1915- 1973)、Jack Kerouac (1922-1969)、Allen Ginsberg (1926-1997)、Lew Welch (1926-1971)、Philip Whalen (1923-2002)、Kenneth Rexroth (1905-1982)、Chen Shih-hsiang (1912-1971)、庞德等。三是自身经历,包括作为森林防火员、伐木工人、登山队队员、轮船司务员等在美国西北部山区和日本的工作和游历。B11四是其他来源,包括中国与日本的艺术、印度诗歌、中国西藏佛教等其他远东思想等。B12这些经历证明斯奈德与禅学有着外在的长久的关系。不仅如此,二者还具有内在的学理联系。   斯奈德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野”(wildness),他的学说以“野”为核心构建了一条实现其生态理想“逍遥游”(free and easy wandering or off the trail)的“野径”(wild path);禅宗以“本心”为核心构建了一条参禅成佛之“道”。二者在学理上的关系如下:   首先,都以生命智慧为指向。   斯奈德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在拯救“整个生命”。因为一方面,最能体现世界本来面貌“野”的“原始的”(primitive)“野域”(wilderness)具有丰富性、创造性、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B13但当今世界,“野域”被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处于生态危机之中。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逻辑、“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毒正在腐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野”的内在体现人类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人类文化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人类的心灵失去了丰富性、关联性、稳定性和创造性,失去了拥有光明未来的能力。斯奈德说:“在今天,无知,或沉溺自己无视于当今政府、政治、社会制度的代价太大了。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政治均以故意制造欲求以及恐惧来作为其生存的手段:这些是他们令人发指的防御设备。所谓的‘自由世界’已经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一套叹为观止的、由多项刺激所组成的系统:永无满足的食欲、性欲,无法发泄,只会伤害自己的嗔恨,你觉得你应该爱的人,或像对古巴,越南这些可怜、贫穷、边陲的国家发动革命的渴望。冷战的结果使得所有当今的社会包括越南共产党恶性的扭曲人与人与生俱来真正潜力,它们制造的‘恶鬼’族他们喉咙不过针尖大,但胃口却奇大无比。土壤、森林、动物全被这些病毒似的团体所吞噬。地球上的水与空气也被他们感染。”B14斯奈德将自己的责任定位于拯救“整个生命”。他说:绝大部分人,包括马克思主义者,仍未将自然界看做是受到辩证的剥削的一部分;他们一直以人类中心的描述方式将剥削的范围止于工人阶级。对于激进的辩证法,我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就是将其延伸到动物、植物:确切地讲,整个生命(“the whole of life”)。B15斯奈德还通过与“神圣的生态”(“divine ecology”)相连赋予个体生命以神圣的意义,B16(22 September 1959 GSJ))生态系统体现了生命的“整体”(the whole)(有时他也用因陀罗网来描述它,并认为“野域”与“整体”是一回事),B17与其相连体现了最高的生命智慧,在它的指引下,人类会回归“野域”,在“原始性”中学习“生态的求生技能”(“an ecological survival technique”),掀起生态革命。这即将到来的革命“会画起个圈圈,使我们与我们古老的过去中最富创造力的部分相连接”B18,从而渡过危机,延续生命。斯奈德描述了革命之后新世界的生态美景:那样的领域(“野”的领域)……会被恢复,人类会很好地与其联系在一起生存下去。大棕熊在我们身旁走着,鲑鱼与我们一起逆流而上,就如同我们在街上闲逛。B19   禅宗认为“心”(“真如”、“本心”、“自性”)是世界的本体。佛性在人心中,每个人都是“自性清净”、“圆满”的。禅的世界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乃是因为“心”的活泼与生机;而“心”的生机勃勃,体现于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铃木大拙说:“禅宗是大海,是大气,是高山,是雷鸣,是闪电,是春天花开、夏天炎热、冬天降雪……禅宗并不拘泥于那些来历久远、长期形成的种种形式、习惯及其他一切外在因素,它直指人心,活泼而有生命力。”B20但由于分别意识的生起,人类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失去了本来的家园,“妄生分别”、“根本颠倒”。B21人类需要通过参禅、沉思等方式反观本心,“悟”到一切二元的、相对的意识都是迷失,超越对立,重拾心灵的自由,最终回归本心,与佛相会,顿悟成佛。   其次,都以文化批判为途径。   要拥有生命智慧,斯奈德运用的是“逆向文化”(counterculture)的思路,在批判中“创造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未来原始’生活方式的文化模式与方法”。B22斯奈德认为内在和外在世界同样重要,而且,唯有改变了内在世界,才能拥有改变外在世界的力量。(22 September 1967 GSJ)因此,他着力批判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人类唯一性”、“专属人类的尊严”、“人类无边的潜力”、“成功的荣誉”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B23认同“基督教的传统是近世生态危机的祸首元凶”,B24发誓“投身于这宇宙的金刚,成为狂怒的摧毁者”。斯奈德不仅批判西方传统文化,对于包括远东在内的其他地区的反生态文化也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抨击。B25在否定中,斯奈德提出了重塑生态文明的主张:要向原始文化学习,B26对大化自然怀有感激之情,采取各种负责任的行为,与注入自己生命的能量之流的来源(泥土、水、果肉)保持联系。B27总而言之,要进入“野域”,走出一条崭新的路。B28   由于禅宗与道家渊源颇深,B29而老庄传统作为儒家学说的反对派,其批判锋芒本来就很锐利,禅宗的思想风格受其影响不会让人意外。就禅宗本身来看,它和其他佛教派别一样都主张缘起论。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的,所以执著于日常经验注定是要迷失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禅宗本身就是一个批判世俗传统的学说。铃木大拙说:“禅对形式主义、传统主义和礼仪主义的否定,结果使精神直接暴露,回复它的寂寥与孤独之中。”B30禅宗将这种批判精神推到极端,甚至要批判自己的远祖。孙昌武说:“禅宗主张自性本来清净,不假外铄,把艰难的修持转变为心性修养和自我觉悟功夫;到中唐时期出现洪州禅一派,更提出‘平常心是道’,‘非心非佛’,把超越的‘佛心’、‘清净心’与平凡的‘人心’、‘平常心’等同起来。这样,禅宗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对于一切外在神圣和它力救济的信仰。南宗禅的主要经典《坛经》已经对于净土的存在和往生净土的追求坚决地加以否定。后来禅宗在进一步发展中更把这种尖锐的批判精神大加发扬,以至中晚唐佛门出现呵佛骂祖的‘慢教’一派。它们代表着一时的思想潮流,形成强大的声势。虽然后来这种狂放宗风得到抑制和纠正,但其余波长久激荡,影响是十分深远的。”B31概言之,禅道学说一个讲“空”,一个讲“无”,都主张某种程度的“遁世”,对传统观念都持批判态度;另外,二者一个讲“顿悟成佛”,一个讲“心斋”、“坐忘”,都把得“道”与否归结在心性功夫之上,同属思想/文化批判的路数。B32   最后,都具有自然审美的风格。   相比其他生态思想家,斯奈德是一个诗人,用艺术的方式,借自然审美表达思想成为他独特的风格。斯奈德将诗看做“野”/“野域”/“潜意识”/“原始性”的体现,B33诗承载着原始人类的生存智慧并指引着未来。B34他看中诗歌的想象力,认为人类要当好地球的管家就必须具有这种想象力。B35诗歌也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世界,重塑生态文明。B36他的作品着力表现大自然,这既与他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关,也与他的佛学观念有关,他说佛教徒视环境为“佛的一部分”。斯奈德将进入“野域”视为参禅的一部分,B37认为它们可以帮助人类洞彻世界的真谛并有助于诗歌创作。   而禅宗也与自然审美和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这与禅宗的教义有关。禅宗宣称“众生皆有佛性”,禅并不外在于众生,而且就在众生“自然”之中,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等无情物也都有佛性,“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自然岂止是悟道的场所、载体,自然从根本上就是人自身。这也与禅宗的思维方式有关。禅宗宣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比较接近领会感受,而不是知性,所以它很自然地会以诗去体现,而不是以哲学的形式,它对诗的偏爱也就无法避免了”B38。禅宗的“实践性”和坚信“渡者自渡”的特点也强化了它的文学性质。有学者准确地指出:“禅宗的基本理论决定了它附带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两者进一步强化了它的文学性质,密切了它与文学的联系。一点是,禅是实践的。……强调禅即在实际生活之中,靠每个人自己从实际中去体验。禅师们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说,对禅的领悟从根本上看是一种‘默契’,是任何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禅宗僧团建立起独立的禅院,确定了禅僧参加劳动的制度,从而实现了禅宗史上观念的一大转变:僧侣由众人供养的僧宝变成了自力谋生的普通人……禅……是肯定现实人生的,有入世精神的。这就把中国大乘佛教‘立处即真’、‘触事而真’的思想大大地加以发挥了。禅从而也更接近了生活实际,接近了艺术与文学。……禅宗的重实际践履与重独创的特点,恰恰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来自人生实际的、创造性的对于‘心性’的体验与理解,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了。”B39当然,和尚修行多选择名山大川,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也于此不无关系。   当然,二者在上述三方面也有差异。   在“以生命智慧为指向”这方面,与禅宗的主流强调个体“本心”的无尚价值不同,斯奈德把“生态价值”置于思想的顶端。斯奈德曾说:“我的立足点是生物界的多样性以及地球上生态演变的完整性,这不是开口说大话的立足点;而是像我祖母的养金草鱼、栽种苹果一样,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一点,无可避免的,这也是诗人缪斯之子、理智的歌者,编织色彩丰富、开启心灵材料的人的立足点。”B40与后期禅宗主流强调“即心即佛”,主张“平常心是道”的世俗性不同,斯奈德的思想中还糅合了一些神秘性、神圣性的成分,他认为个体生命可以通过与“整体”相连而具有神圣的价值,而神圣化某物的方法是视其为神圣生态的一部分(“as part of the divine ecology”)。B41   在“以文化批判为途径”这方面,禅宗认为万事“因缘和合”,所以需要“随缘任运”、“无所住心”,“个体超越”色彩浓厚。斯奈德则不然,他的思想被称为“行动主义”,B42“激进的社会革命论”。B43斯奈德的批判态度还体现在对佛禅教义的改造:斯奈德对(impermanent)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无常这个法则让万物变得野”(“the rule of impermanence makes all things wild”),(17 February 1988 GSJ))因为“在一个牢固的世界里无所谓自由”(“For in a fixed universe there world be no freedom”),B44斯奈德似乎在号召人们勇敢地“失路”(“off the trail”),进入到“野径”之中。以他的诗“这条路不是一条路”为例:   我开下高速公路/在一个出口转向/沿着公路走/直到一条侧路/开上侧路/直到泥路出现/满是坑坑洼洼,停车。/走上一条小路/但路越走越难/它消失/在开阔之处/哪里都能去。B45   “哪里都能去”的“野域”是一个充满了变化的“过程”(process),B46或许会超出我们最不受束缚的想象。斯奈德曾描绘过理想的世界:“慈悲……最后朝向‘众生’的互相支持……它表示肯定最大范围、不构成伤害的个人行为保障吸食大麻、吃龙舌兰、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同性恋的权利……这表示尊重智慧与学习。”B47这样的场面显然是主张“饥餐困眠”、“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所难以想象和接受的。但斯奈德似乎还愿意让我们持续惊讶,他说“完美的路”不是带我们去轻易能够定义的地方,去到进步停止的特定地方。B48所谓“行行重行行/脚下 地球旋转/溪山流动不止。”B49   在“以自然审美为风格”这方面,禅宗贴近文艺与自然审美,但归根结底是出于体悟禅理的哲学象征,“禅宗和道家最终追求的目标不同……一个是要达到体天地自然之‘道’的境地,一个要进入‘禅’的空寂境界”B50。在学禅以前,斯奈德就曾“过度沉迷于”“荒山野岭”,远足和登山活动对于斯奈德来讲更为根本,B51它们让斯奈德接触自然、荒野,让斯奈德“永远地被改变”。B52所以有论者这样评价寒山诗“归于道,胜于佛”,B53因为寒山诗对自然有着其他禅诗没有的“感同身受”B54。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奈德的确与寒山有着精神上的内在共鸣,斯奈德热爱大自然本身胜过它们蕴含的社会、文化的象征意义。   我们要特别指出,斯奈德称自己是“后现代诗人”(postmodern poet)、未来原始主义者(a Future Primitive)。B55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新的时代观。它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这种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尝试解救‘歪歪扭扭地,毫无意义地走向人种自杀’的现代人的第一阶段,应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恢复生活的意义和使人们回归。因此,这种后现代主义十分推崇‘生态主义’和‘绿色运动’。”B56而且,“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的,它为生态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识提供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B57。   综上所述,斯奈德是一个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以“逆向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原始未来主义”为思想品格,借用前现代思想术语表达其后现代主张的后现代诗人。我们或许应该同意美国权威辞书《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对斯奈德的评价:兼收并蓄、同时尊重古代传统(eclectic yet respectful of ancient traditions)的美国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持续不断的创造”的一部分(who sees his work as part of a “continual creation”),对延续所有生命的能量的展示。他的诗“也许接近于事物真实的尺度,并对抗我们时代的失衡和无知”(may approach the true measure of things and stand against the unbalance and ignorance of our time)。B58   行文至此,让我们尝试着对“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一学术公案做出一个判定。首先,斯奈德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思想是在早年的乡村生活中,在美洲大陆印第安民族生态实践的影响下形成的,后来的思想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些早期观念。钟玲曾说:“史耐德有时也会大声疾呼要直接扬弃西方,并推崇东方思想,但他的选择有理念支撑,他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大自然观……(史耐德)思想的主轴如大自然观、巫教思想、社群观念等形成得很早,所以常是先有观念,再选择及采用诸另类文化思想,以强化内涵。”B59其次,佛教禅宗被斯奈德选中,主要是因为它有“精深的知识”(sophisticated knowledge)和“普世情怀”(cosmopolitanism)。B60换言之,佛教禅宗博大的理论体系和最为宽广的生命情怀帮助斯奈德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再次,欧美生态观念作为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本可以视其为文明内部的纠偏机制发生了作用从而被视为传统的一部分,但斯奈德等人激进的深层生态学说事实上已经与西方文明分道扬镳,故不宜将其作为斯奈德生态思想的本质性来源。最后,斯奈德生态思想的成型,历经早年经历的孕育,印第安民族生态实践的催发,以中国佛禅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升华和体系化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中,美国当代社会的“逆向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原始未来主义”理念共同营造的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成为斯奈德持续前进的精神助力。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本土意识’成就了斯奈德”这桩公案本身就是一个备选项不足的伪问题。   注释:   ①参见毛明:《论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问题以对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为例》,《求索》2008年第5期。   ② Patrick D. Murphy. Understanding Gary Snyder.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2:pp12-14,p114.   ③皮朝纲先生认为:禅宗之所以被中国文化“选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禅宗思想是老庄、玄学的必然走向。(皮朝纲《中国文化的杰作禅》,吴平编《名家说禅》,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216页。)胡适指出:“禅宗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胡适《胡适说禅》,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吕澂指出:“以天台、贤首、禅宗三家为代表。这三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所理解的佛学与印度的根本不同。如关于心性说,印度讲心性本寂,他们则讲心性本觉,分歧很大。”(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④B15B33Gary Snyder. The Real Work:Interviews and Talks,1964-1979,ed. by Wm. Scott McLean. New York: New Direction Pub. Corp.,1980: p104,p127, p130,p65.   ⑤区鉷:《作为社会梦想者的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as A Social Visionary)》,《BG在东方相遇》,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187页。   ⑥禅宗讲“平常心是道”,马祖解释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景德传灯录》卷 28,《大正藏》第 51 册,第 440 页。)“禅宗打破了以往佛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对立……使佛教带上了温馨的人间情怀”。(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1页。)   ⑦赵毅衡:《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⑧参见毛明:《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述略》,《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毛明:《跨越时空的对话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与中国自然审美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陈小红:《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观》,《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⑨参见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⑩耿纪永:《诗歌·佛教·生态》,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B11工作和游历在斯奈德看来也是参禅的一部分,斯奈德视步行(walking)为“第一冥想”(“the first meditation” )(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8)。   B12在远东的艺术和其他地区的佛教里,斯奈德收获的主要也还是禅悟。   B13B19B23B36B37B44B48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1,p18,p63,p68, p94, p18, p5, p153.   B14B18B24B26B40B47[美]斯奈德:《山即是心》,林耀福、梁秉钧编选,联合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230页,第231页,第239页,第308页,第231页,第307页。   B16GSJ(加里·斯奈德的日记)皆来源于其1947-1995年间所写的45卷日记。   B17“To speak of wilderness is to speak of wholeness.” (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2.)   B20[日]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葛兆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B21参见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版。   B22B55Mark Gonnerman. “On the Path, off the Trail”: Gary Snyder’s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Zen.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p351, p374.   B25Gary Snyder. Turtle Island.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4: pp47-49.   B27Gary Snyder. The Old Ways: Six Essays.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1977: p63.   B28斯奈德的“野域”也指“内心”,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精神世界的改造,也是环境保护的行动。“The depths of mind, the unconscious, are our inner wilderness areas.” (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6.)   B29范文澜先生曾说:“禅宗顿教,慧能是创始人。他的始祖实际是庄周,达摩不算是始祖。”“禅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主要是庄周的思想)其实。禅宗思想,是魏晋玄学的再现,至少是受玄学的甚深影响。”转引自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1页。   B30[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转引自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9页。   B31孙昌武:《增订说明:关于佛教、禅宗与中国关系的研究》,《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页。   B32斯奈德对“和尚”一词有着更为广义的理解:承担义务,具有“批判意识”。“We need a broader sense of ‘monk’-as commitment as a critical attitude.”(7 May 1974 GSJ)   B34Gary Snyder. Preface, in Lew Welch: Selected Poem. Ed. Donald Allen. Bolinas: Grey Fox Press, 1976.   B35Gary Snyder. Earth House Hold: Technical Notes & Queries to Fellow Dharma Revolutionaries.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 Corp., 1969: p128.   B38[日]铃木大拙:《禅学入门》,林宏涛译,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B39孙昌武:《代序 禅的文学性质》,《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B41To sacramentalize something, then, is to see it “as part of the divine ecology.” This way of seeing is a key theme of Snyder’s thought in the 1970s, especially in the poetry of Regarding Wave (1970) and Turtle Island (1974). (Mark Gonnerman. “On the Path, off the Trail”: Gary Snyder’s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Zen.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p334.)   B42[美]艾伦·金斯伯格:《深思熟虑的散文:文选 (1952-1995)》,文楚安等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B43林朝成、郭正宜:《地方感与大地僧团史耐德佛教环境哲学再探》,[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3年第8期。   B45Gary Snyder. Left out in the Rain:New Poems,1947-1985. San Francisco:North Point Press, 1986: p127.   B46Gary Snyder. “Is Nature deal?” in The Gary Snyder Reader: Pro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s 1952-1998.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Press, 1999 [1996]: p389.   B49walking on walking,/ Under foot earth turns./Streams and mountains never stay the same.(Gary Snyder.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 Washington,D.C.: Counterpoint Press. 1996: p9.)   B50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4页。   B51Gary Snyder, “Walking the Great Ridge Omine othe on the Womb-Diamond Trail”. Kyoto Journal 25(1993):pp71-77.   B52Gary Snyder.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1996. p153.   B53斯奈德指出:“无论是成为佛教徒还是道士都是成为‘得道之人’。”(“to be either a Buddhist or a Daoist was to be ‘person of the way.’”)(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Essays by Gary Snyder.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p145)。他将禅宗和道家思想融为一体可见一斑。   B54“Cold Mountain owed more to Taoism than to Buddhism, so complete was his unconventionality and so profound his empathy with nature.”(John Blofeld) (Mark Gonnerman. “On the Path, off the Trail”: Gary Snyder’s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Zen.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p370.)   B56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代序)》,[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B57[美]大卫·雷·格里芬:《和平与后现代范式》,[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B58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5: pp2062-2065.   B59钟玲:《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3页,第57页。   B60Jan Castro and Michael Castro. Interview with Gary Snyder, River Styx 4 [1979]: p43.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建设专项课题“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B)12-9)   责任编辑 黄莲


相关文章

  • 中国山水画如何影响美国"垮掉派"诗人
  • 对于"垮掉的一派"来说,行走具有非凡的意义.不过,同样是行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裹挟着巨大的苍凉感,而加里·斯奈德的诗集<山河无尽>,却让美国的山山水水笼罩着无尽的禅意. 不同的生活轨迹决定了不 ...查看


  • 西川:诗歌翻译让我绕道用别人的语言去理解我的生活
  • 2016年04月12日 00:03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高丹 0人参与 0评论 与会人员合影 4月8日,"跨越语言的诗意":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第二季欢迎仪式暨"他者视野中的中国诗歌--2016中外 ...查看


  • 禅宗与中国书画
  • 禅宗与中国书画 佛教自两汉之间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与之俱来的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互糅合,相得益彰.就绘画与书法来说,在佛教来传入之前,国人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就已相当卓越,自具独特的风格.自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后,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 ...查看


  • "左右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假说"
  • 转引" 左右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假说" 就地球演化.大地构造及地球动力学方面,目前提出的对地学界影响较大的假说,主要有地球膨胀说.地球收缩说.地球脉动说.地槽与地台说.海底扩张说.地幔对流说.地幔柱假说.板块构造说.潮汐说 ...查看


  • 英雄联盟人物图片大全
  • 黑默丁格萨科瑞兹卡特琳娜 科加斯努努阿木木维迦辛吉德 泰达米尔蒙多医生普朗克墨菲特希维尔 费德提克凯尔艾尼维亚提莫艾希安妮崔丝塔娜贾克斯易卡奇阿利斯塔 布里茨索拉卡内瑟斯沃里克莫甘娜 拉莫斯卡萨丁赛恩塔里克迦娜基兰崔斯特伊芙琳卡尔萨斯图奇乌 ...查看


  • 韩国传奇诗人高银参加西湖诗会 他为杭州写的诗致敬苏东坡名句(内附思密达原音重现)
  • 虽然还没有韩国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韩国有一个一直被提名的诗人--高银. 这次83岁的高银先生不顾高龄,携夫人第一次来杭州参加西湖诗会(暨第六届杭州学习节).来之前,他根据丛书本上对杭州的了解,创作了两首诗,并由懂韩语的中国诗人金鹤哲 ...查看


  •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
  •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 ...查看


  •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征和表达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礼貌原则视角下萧伯纳<卖花女>人物性格探析 2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3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 4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5 <老人与海>中 ...查看


  • 寒假阅读2
  • 11-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①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