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总第309期
读写指导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鲍永清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镇广兴源总校,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目前,学生作文常常语言贫乏、
立意陈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太少;二是作文技巧差,缺乏创新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模仿;
创新时下,部分教师为学生作文中语言贫乏、立意陈旧、
不能适应“创新”的考试需要而长吁短叹,并为此伤透脑筋。其实,他们早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犯下了善意的错误:认为大量阅读会
浪费时间,效果也不明显,于是把时间挤来让学生死抠习题。学生无暇广泛阅读书籍,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抓几本作文杂志,刻
意背下以应付。“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久而久之,学生当然会“江郎才尽”
。那么,怎样才能引进“源头活水”,让“有米可炊”
?一、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素材“勺水渐积成沧海,
拳石频移作泰山。”古今中外,哪一位文学大家不是通过广泛阅读、
点滴积累历史文化的精粹而名垂千古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曹雪芹的《红楼梦》融种种学问于一体,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的大百科全书,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他会登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吗?郭沫若幼年
受家塾教育,阅读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政论及严复翻译
的《天演论》,正因为大量阅读,才铸就了《女神》《屈原》《蔡文姬》等影响深远的巨著。由此可见,单凭几册教科书和几本作文
书,要写好文章简直无异于天方夜潭。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为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书中积累语言素材,借鉴写作技巧,开阔视野,从而达到的境界。
首先,认真利用好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无比
的“材料库”。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有古人,
后有来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而且里边的文章经过专家反复筛选、
研究,可谓篇篇经典。在阅读教学时,应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理清思路、辨析用词、理解中心、体味特色,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深藏于
胸,以便作文时能信手拈来,
为其所用。其次,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可利用网络、图书馆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文学作品,
大量的阅读能积累优美凝练的文学语言,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只要适合学生阅读的,尽可能让他们都去涉猎、
去鉴赏,去吸取其中的精华。当然,指导阅读时,
还要求学生摘抄记诵优美的或富有哲理意义的句子、段落,写读后评、读后感,体会好的构思,模仿运用好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在读中写,在写中读,以读为模仿的蓝本,以写为阅读的升华,
使读与写相得益彰。学生从短小的“豆腐干”到一本本大部头小说,慢慢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二、借鉴例文,
模仿写作技巧材料有了,怎样教会学生把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文质并秀的美文呢?
在作文教学时,
不妨让学生先学会“拿来”、模仿。模仿是作文的第一步,因为学生作文要先“入套”———模仿,才能“出套”———创新,而模仿需要样板———例文,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写作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例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语言运用到写作技巧,细细琢磨,用心领悟。然后,鼓励学生由“偷”字到“偷”意,再到“偷”气,从而达到掌握要领,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大多乐意做这样的
“模仿秀”,而且有的做得很成功。由此可见,模仿不失为训练学生写作技巧、教会他们写作的良策。
三、激励创新,
点燃独创火花看到前文,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模仿不就是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吗?循着固定的模式,这不有悖于创新的理念?诚然,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在本质上是一个有个性的创造活动,简单的复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写作活动。而且,新的语文大纲规定,中学生作文“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力求有新意”。这就向我们指出:写作要借鉴但不能雷同,要学习但不能照搬;文中一言一词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反映青春的思想,张显人物的个性。因而,在引导模仿时,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敏锐洞察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即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这一点,名家们已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体裁和风格上模仿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把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从而成为一篇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上乘之作。“细细读来,余对蒋的承继、借鉴是显而易见的,但我确信,这种承继与借鉴实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新的思维与智力空间中自觉地对一种文化精神与理想的体察。一个诗人,怎么可能不受以往诗歌传统的影响,
又怎么可能不依靠业已取得的艺术经验和成就呢?搬着典籍往前翻,诗篇一层摞着一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随处可见。
如果我冒昧地把余先生这样的承继与借鉴也叫作‘模仿’,我想对余先生也不会有什么伤害的,因为谁也不能伤害《乡愁》这样出色的诗篇。学着在体裁风格上模古人一把,再模今人一把,
有什么可脸红耳热的呢,只要能像余先生那样干得好。”由此可见,能很好地模仿,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承继与借鉴之时,不能简单泥古,而要翻出新意,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和独创性。
总之,引导学生积累、借鉴、模仿优秀的文化成就,让他们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撷取理想的果实,走向更辉煌的创新之路,将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17·
“巧妇”“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4年3月总第309期
读写指导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鲍永清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镇广兴源总校,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目前,学生作文常常语言贫乏、
立意陈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太少;二是作文技巧差,缺乏创新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模仿;
创新时下,部分教师为学生作文中语言贫乏、立意陈旧、
不能适应“创新”的考试需要而长吁短叹,并为此伤透脑筋。其实,他们早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犯下了善意的错误:认为大量阅读会
浪费时间,效果也不明显,于是把时间挤来让学生死抠习题。学生无暇广泛阅读书籍,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抓几本作文杂志,刻
意背下以应付。“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久而久之,学生当然会“江郎才尽”
。那么,怎样才能引进“源头活水”,让“有米可炊”
?一、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素材“勺水渐积成沧海,
拳石频移作泰山。”古今中外,哪一位文学大家不是通过广泛阅读、
点滴积累历史文化的精粹而名垂千古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曹雪芹的《红楼梦》融种种学问于一体,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的大百科全书,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他会登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吗?郭沫若幼年
受家塾教育,阅读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政论及严复翻译
的《天演论》,正因为大量阅读,才铸就了《女神》《屈原》《蔡文姬》等影响深远的巨著。由此可见,单凭几册教科书和几本作文
书,要写好文章简直无异于天方夜潭。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为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书中积累语言素材,借鉴写作技巧,开阔视野,从而达到的境界。
首先,认真利用好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无比
的“材料库”。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有古人,
后有来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而且里边的文章经过专家反复筛选、
研究,可谓篇篇经典。在阅读教学时,应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理清思路、辨析用词、理解中心、体味特色,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深藏于
胸,以便作文时能信手拈来,
为其所用。其次,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可利用网络、图书馆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文学作品,
大量的阅读能积累优美凝练的文学语言,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只要适合学生阅读的,尽可能让他们都去涉猎、
去鉴赏,去吸取其中的精华。当然,指导阅读时,
还要求学生摘抄记诵优美的或富有哲理意义的句子、段落,写读后评、读后感,体会好的构思,模仿运用好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在读中写,在写中读,以读为模仿的蓝本,以写为阅读的升华,
使读与写相得益彰。学生从短小的“豆腐干”到一本本大部头小说,慢慢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二、借鉴例文,
模仿写作技巧材料有了,怎样教会学生把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文质并秀的美文呢?
在作文教学时,
不妨让学生先学会“拿来”、模仿。模仿是作文的第一步,因为学生作文要先“入套”———模仿,才能“出套”———创新,而模仿需要样板———例文,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写作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例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语言运用到写作技巧,细细琢磨,用心领悟。然后,鼓励学生由“偷”字到“偷”意,再到“偷”气,从而达到掌握要领,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大多乐意做这样的
“模仿秀”,而且有的做得很成功。由此可见,模仿不失为训练学生写作技巧、教会他们写作的良策。
三、激励创新,
点燃独创火花看到前文,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模仿不就是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吗?循着固定的模式,这不有悖于创新的理念?诚然,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在本质上是一个有个性的创造活动,简单的复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写作活动。而且,新的语文大纲规定,中学生作文“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力求有新意”。这就向我们指出:写作要借鉴但不能雷同,要学习但不能照搬;文中一言一词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反映青春的思想,张显人物的个性。因而,在引导模仿时,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敏锐洞察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即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这一点,名家们已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体裁和风格上模仿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把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从而成为一篇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上乘之作。“细细读来,余对蒋的承继、借鉴是显而易见的,但我确信,这种承继与借鉴实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新的思维与智力空间中自觉地对一种文化精神与理想的体察。一个诗人,怎么可能不受以往诗歌传统的影响,
又怎么可能不依靠业已取得的艺术经验和成就呢?搬着典籍往前翻,诗篇一层摞着一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随处可见。
如果我冒昧地把余先生这样的承继与借鉴也叫作‘模仿’,我想对余先生也不会有什么伤害的,因为谁也不能伤害《乡愁》这样出色的诗篇。学着在体裁风格上模古人一把,再模今人一把,
有什么可脸红耳热的呢,只要能像余先生那样干得好。”由此可见,能很好地模仿,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承继与借鉴之时,不能简单泥古,而要翻出新意,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和独创性。
总之,引导学生积累、借鉴、模仿优秀的文化成就,让他们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撷取理想的果实,走向更辉煌的创新之路,将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17·
“巧妇”“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