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都让你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但是打击乐器可以让你直接看到发生了什么。打击乐器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定音鼓手俯身接近他们的鼓,轻敲他们并倾听(以确保它们的音是对的),然后在特定的时刻有力地敲击它。大鼓手会按照节拍打鼓,用他那巨大的鼓发出深沉的重击声。在音乐会中,还会有小鼓、钹、三角铁甚至更罕见的异国乐器,还有,中国的梆子、桶子鼓、风声器、响板和鞭子,它们也为整个音乐增添更令人兴奋的声音。
【定音鼓】
定音鼓,也被叫做锅鼓,因为它有着像大锅一样的球形形状,它是打击乐器家族中的核心。今天,很难在一场管弦乐演出中看不到它的身影。交响乐的定音鼓都是用来调音准的。一度它们的鼓面被很费力地用绳子拉紧了,后来也用螺丝来使其拉紧表皮边缘陶部分以连到主体上。在实际当中,这意味着,一旦这鼓被调音了,它就只能发出那种音,直到它再次被调。另外一个为一些鼓调音的方法就是,转动它们下面的碗状部分。现在的定音鼓是通过踏板来调音的,可以不断地进行重新调音,甚至有滑音的可能性。踏板定音鼓被称作机械定音鼓。
早期的定音鼓
在石器时代,人们一旦学会了刻木头和硬化动物皮肤,鼓就可以被制作出来。中空的原木、陶罐,甚至龟或者海龟的壳,都可以用来制作鼓,这样的鼓一般用牛皮或者其他动物的皮延展在整个鼓的表面,并且用绳子或者用羽毛的细线来加固。所以古代的这些试验是不可能真正阐述清楚定音鼓最早是在哪里起源的。中东地区的人们在巴比伦的一块匾额中给出了最早的定音鼓说明。他们展示了从很小的到非常大的定音鼓,从浅的到深的,从球形到圆锥形再到圆形的。这些乐器都是在庆祝场合或战争中使用的,很少正式地用来为跳舞伴奏。
【小鼓】
小鼓是一种架子鼓,鼓身呈圆桶形,两头绷着羊皮做的鼓面。通常情况下,鼓身比两头稍细(长鼓除外),并在向下的一面系有响弦,因此小鼓也称响弦小鼓,在爵士乐和流行乐中较受欢迎。这种响弦最初由肠制成,随后,变成尼龙绳。当用鼓槌打击上面的鼓面时,振动从鼓身传到另一面,引起响弦的振动,不断轻轻与鼓面相碰,发出尖锐的嘶嘶声,与打击发出的自然鼓声混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声音,能穿透浑厚的管弦乐。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将响弦卸下,使其像桶子鼓一样咚咚发声。
鼓槌由木头制成,一般长约40厘米,槌头是塑料或象牙制成的细小的橡实。鼓身最大直径为30厘米,而鼓面最大直径为40厘米。更早时候,鼓和鼓槌都有多种大小,一些鼓甚至看起来像大酒桶,若要将它们挂在脖子上或悬在手臂上,肯定会异常费力。鼓槌也外形各异,从像小型高尔夫球杠到从未加工的原始木棍都混杂其中。
早期的小鼓
同其他鼓一样,小鼓的起源也无迹可寻。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鼓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其中一些的扩大型在今天许多国家非管弦乐队中仍有使用。最早的关于小鼓的记载之一来自于意大利里米尼的法兰西斯大教堂(St.Francis),其历史可追溯到1454年,其中描绘的小鼓被人们用绳索系着提在左手中,敲击的一面系有响弦。
小鼓最初用于军事,也是从那时开始有了其名字。士兵用绳子将小鼓挂在脖子上,放在身体的一侧,鼓面以一定角度向上。小鼓独特的声音能传播相当远的距离,能在热战中向远处的士兵传达命令。18世纪末,军队中的鼓手通常在军服外面套上豹皮衫,这个习惯保恃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军队乐手也如此着装以纪念过去。不过,现在这个传统已经消失
【大鼓】
大鼓实际上是一种很壮观的乐器。在众多的打击乐器中,绝对不能忽略笔直矗立的它。一些大鼓模型安装在架子上以方便鼓面方向的转换,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在不同的打击乐器间频繁转换的表演来说,这种大鼓更为方便。与小鼓相同,大鼓是一种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把它固定到一定的调子上。它的声音可以根据作曲家的想法产生很多变化,一会儿是轻轻的低吟声,一会儿又发出轰轰的雷声。大鼓在制造单音或多音的效果方面,也同样有效。
现代的大鼓有两个塑料鼓皮,每张鼓皮的直径大约有1米,木头框的宽度大约为0.5米。另外有一种一面为牛皮纸做的鼓皮,框架较浅的大鼓也曾盛行一时。根据其造型,这种鼓被称为锣鼓。自从6000年前发明了大鼓之后,体形庞大的鼓逐渐发展为标准尺寸,但也有例外。早期的大鼓大约高2米,安装在宫廷内一处固定的场地上,或许还被用做集合的标志。
管弦乐队中的打鼓
17世纪,大鼓被引入了管弦乐队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中使用的大鼓。通过歌剧院中的频繁演出,1680年这种新奇的乐器逐渐被严肃音乐所接受。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作为亲兵音乐的标志,人们对大鼓的接受程度渐长。之后它又被看作是伯辽兹的代表性乐器。
如果说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及之后的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解放了定音鼓的使用,那伯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就是解除大鼓和土耳其音乐联系的那个人。在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创作的三年中,伯辽兹已经在他的早期管弦乐作品——《公正审判》序曲中开始使用大鼓,但并没有使用铜钹和三角铁。大鼓的部分功能是用来在中间乐章中加强与定音鼓配合的节奏感。之后,在他的《安魂曲》中,伯辽兹要求演奏者使用加垫的鼓槌交替敲击两面鼓皮。
艾克托尔·路易·伯辽兹
此后,大鼓颁繁地出现在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中,产生的想象空间也不断扩大,它作为土耳其音乐的附属品的功能也渐渐不再受到关注。李斯特是第一个要求大鼓滚奏的作曲家,他的早期交响诗作品《山中所闻》中就应用了这种技法,尽管这个想法可能出自于约阿希姆·拉夫(Joseph Joachim Raff),他曾协助李斯特创作早期的管弦乐作品。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的《魔法师的学徒》中,通过扭动双头的鼓槌来制造快速的敲击,并被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在《火鸟》中继续使用。
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都让你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但是打击乐器可以让你直接看到发生了什么。打击乐器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定音鼓手俯身接近他们的鼓,轻敲他们并倾听(以确保它们的音是对的),然后在特定的时刻有力地敲击它。大鼓手会按照节拍打鼓,用他那巨大的鼓发出深沉的重击声。在音乐会中,还会有小鼓、钹、三角铁甚至更罕见的异国乐器,还有,中国的梆子、桶子鼓、风声器、响板和鞭子,它们也为整个音乐增添更令人兴奋的声音。
【定音鼓】
定音鼓,也被叫做锅鼓,因为它有着像大锅一样的球形形状,它是打击乐器家族中的核心。今天,很难在一场管弦乐演出中看不到它的身影。交响乐的定音鼓都是用来调音准的。一度它们的鼓面被很费力地用绳子拉紧了,后来也用螺丝来使其拉紧表皮边缘陶部分以连到主体上。在实际当中,这意味着,一旦这鼓被调音了,它就只能发出那种音,直到它再次被调。另外一个为一些鼓调音的方法就是,转动它们下面的碗状部分。现在的定音鼓是通过踏板来调音的,可以不断地进行重新调音,甚至有滑音的可能性。踏板定音鼓被称作机械定音鼓。
早期的定音鼓
在石器时代,人们一旦学会了刻木头和硬化动物皮肤,鼓就可以被制作出来。中空的原木、陶罐,甚至龟或者海龟的壳,都可以用来制作鼓,这样的鼓一般用牛皮或者其他动物的皮延展在整个鼓的表面,并且用绳子或者用羽毛的细线来加固。所以古代的这些试验是不可能真正阐述清楚定音鼓最早是在哪里起源的。中东地区的人们在巴比伦的一块匾额中给出了最早的定音鼓说明。他们展示了从很小的到非常大的定音鼓,从浅的到深的,从球形到圆锥形再到圆形的。这些乐器都是在庆祝场合或战争中使用的,很少正式地用来为跳舞伴奏。
【小鼓】
小鼓是一种架子鼓,鼓身呈圆桶形,两头绷着羊皮做的鼓面。通常情况下,鼓身比两头稍细(长鼓除外),并在向下的一面系有响弦,因此小鼓也称响弦小鼓,在爵士乐和流行乐中较受欢迎。这种响弦最初由肠制成,随后,变成尼龙绳。当用鼓槌打击上面的鼓面时,振动从鼓身传到另一面,引起响弦的振动,不断轻轻与鼓面相碰,发出尖锐的嘶嘶声,与打击发出的自然鼓声混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声音,能穿透浑厚的管弦乐。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将响弦卸下,使其像桶子鼓一样咚咚发声。
鼓槌由木头制成,一般长约40厘米,槌头是塑料或象牙制成的细小的橡实。鼓身最大直径为30厘米,而鼓面最大直径为40厘米。更早时候,鼓和鼓槌都有多种大小,一些鼓甚至看起来像大酒桶,若要将它们挂在脖子上或悬在手臂上,肯定会异常费力。鼓槌也外形各异,从像小型高尔夫球杠到从未加工的原始木棍都混杂其中。
早期的小鼓
同其他鼓一样,小鼓的起源也无迹可寻。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鼓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其中一些的扩大型在今天许多国家非管弦乐队中仍有使用。最早的关于小鼓的记载之一来自于意大利里米尼的法兰西斯大教堂(St.Francis),其历史可追溯到1454年,其中描绘的小鼓被人们用绳索系着提在左手中,敲击的一面系有响弦。
小鼓最初用于军事,也是从那时开始有了其名字。士兵用绳子将小鼓挂在脖子上,放在身体的一侧,鼓面以一定角度向上。小鼓独特的声音能传播相当远的距离,能在热战中向远处的士兵传达命令。18世纪末,军队中的鼓手通常在军服外面套上豹皮衫,这个习惯保恃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军队乐手也如此着装以纪念过去。不过,现在这个传统已经消失
【大鼓】
大鼓实际上是一种很壮观的乐器。在众多的打击乐器中,绝对不能忽略笔直矗立的它。一些大鼓模型安装在架子上以方便鼓面方向的转换,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在不同的打击乐器间频繁转换的表演来说,这种大鼓更为方便。与小鼓相同,大鼓是一种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把它固定到一定的调子上。它的声音可以根据作曲家的想法产生很多变化,一会儿是轻轻的低吟声,一会儿又发出轰轰的雷声。大鼓在制造单音或多音的效果方面,也同样有效。
现代的大鼓有两个塑料鼓皮,每张鼓皮的直径大约有1米,木头框的宽度大约为0.5米。另外有一种一面为牛皮纸做的鼓皮,框架较浅的大鼓也曾盛行一时。根据其造型,这种鼓被称为锣鼓。自从6000年前发明了大鼓之后,体形庞大的鼓逐渐发展为标准尺寸,但也有例外。早期的大鼓大约高2米,安装在宫廷内一处固定的场地上,或许还被用做集合的标志。
管弦乐队中的打鼓
17世纪,大鼓被引入了管弦乐队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中使用的大鼓。通过歌剧院中的频繁演出,1680年这种新奇的乐器逐渐被严肃音乐所接受。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作为亲兵音乐的标志,人们对大鼓的接受程度渐长。之后它又被看作是伯辽兹的代表性乐器。
如果说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及之后的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解放了定音鼓的使用,那伯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就是解除大鼓和土耳其音乐联系的那个人。在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创作的三年中,伯辽兹已经在他的早期管弦乐作品——《公正审判》序曲中开始使用大鼓,但并没有使用铜钹和三角铁。大鼓的部分功能是用来在中间乐章中加强与定音鼓配合的节奏感。之后,在他的《安魂曲》中,伯辽兹要求演奏者使用加垫的鼓槌交替敲击两面鼓皮。
艾克托尔·路易·伯辽兹
此后,大鼓颁繁地出现在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中,产生的想象空间也不断扩大,它作为土耳其音乐的附属品的功能也渐渐不再受到关注。李斯特是第一个要求大鼓滚奏的作曲家,他的早期交响诗作品《山中所闻》中就应用了这种技法,尽管这个想法可能出自于约阿希姆·拉夫(Joseph Joachim Raff),他曾协助李斯特创作早期的管弦乐作品。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的《魔法师的学徒》中,通过扭动双头的鼓槌来制造快速的敲击,并被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在《火鸟》中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