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花瓣飘香》一课,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摘花瓣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表现了小女孩是个爱花、懂事、有孝心的好孩子。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感才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采用“自读——感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自由表达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最后进行口语拓展训练:“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作者的母亲看见了月季花又会说什么?”
自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交流时不够充分,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郑校长一语中的指出了问题所在:教师应继续追问,和他同样意见的举手?谈谈你的感受。你从这个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哪
个词语印象深刻?从这个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这样学生才会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把学生“追”到文本中,“追”到词句中。郑校长既指出了问题的原因,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像郑校长说的:以后,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要做到 “三说”:让学生说;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
读后感言:
你写的札记很好,看得出你对教学研究的用心!读后想和你做这样的交流,仅供参考: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就暗含着‚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标;‚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这是你这堂课的主要教学思路;‚学生在交流时不够充分,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这是你找到的问题。上面的三点写得简洁而清楚。
但为什么学生‚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这应该是这份札记应该重点分析的问题,老师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由此引发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预设解决的办法并要有理论作支撑,以指导日后的研究实践。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老师的教法没有落实,即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四步法‛学习:找句子-抓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心里的感受-读出这种感受。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老师不能只满足于一个学生的答案,要就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谈,谈出各自不同的感受。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对品词析句就会做得到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就能顺利贯彻,‚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这一最终目标就能实现了。
(郑 薇)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花瓣飘香》一课,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摘花瓣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表现了小女孩是个爱花、懂事、有孝心的好孩子。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感才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采用“自读——感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自由表达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最后进行口语拓展训练:“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作者的母亲看见了月季花又会说什么?”
自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交流时不够充分,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郑校长一语中的指出了问题所在:教师应继续追问,和他同样意见的举手?谈谈你的感受。你从这个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哪
个词语印象深刻?从这个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这样学生才会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把学生“追”到文本中,“追”到词句中。郑校长既指出了问题的原因,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像郑校长说的:以后,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要做到 “三说”:让学生说;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
读后感言:
你写的札记很好,看得出你对教学研究的用心!读后想和你做这样的交流,仅供参考: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就暗含着‚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标;‚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这是你这堂课的主要教学思路;‚学生在交流时不够充分,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这是你找到的问题。上面的三点写得简洁而清楚。
但为什么学生‚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这应该是这份札记应该重点分析的问题,老师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由此引发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预设解决的办法并要有理论作支撑,以指导日后的研究实践。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老师的教法没有落实,即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四步法‛学习:找句子-抓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心里的感受-读出这种感受。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老师不能只满足于一个学生的答案,要就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谈,谈出各自不同的感受。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对品词析句就会做得到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就能顺利贯彻,‚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这一最终目标就能实现了。
(郑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