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10期2011年10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31,No.10
Oct.,2011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0-1592-0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
程玉鸿,黄顺魁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中国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通过以1979年为标准价的广东省各市真实人均GDP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发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发凸显。在时间维度上,广东省经济不平衡经历快速扩张→波动扩张→收缩调整→相对稳定四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广东省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珠三角
地区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所导致,极化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经济发展难以赶上珠三角地区。空间集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路径依赖现象明显。关键词: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空间分析;广东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均衡发展政策的变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问题越显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人均GDP、人均收入等单一要素,或通过对多要素进行综合,构建复合要素作为测度指标[1-7],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区域发
8-9]展要素和空间格局的过程[4,,主成分分析及各种计量统计方法如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多6-7,10]阶段泰尔指数嵌套分解法[1-2,等近年开始被广泛应用。研究视角也经历了由宏观尺度到中观尺度的不断深化,评价的空间单元由地带向省区、市域乃7-9,11-12]至县域逐步细化[1-5,,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平衡程度)的时间特征、影响因素及成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14-17]
特定时段[6,,以广东省四大区域、各地级市乃至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探讨广东省区域发展
14,16-18]
不平衡问题[6,,并对广东省特定时段的协调发
展战略及调控措施进行了探讨[17-20]。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广东21个地级市作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真实人均GDP作为基本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多种测度方法,将不同方法的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进行划分,进而引入空间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空演变特征。
1测度方法、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
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关评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统计方法也越来越多。但不同方法可能导致测度地区经济不平衡大小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5],因此,本文拟采用目前较常用的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分别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空间分析方法,以检验地区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相关性是否存在,以及人均GDP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点相关联。
本文采用各市的真实人均GDP作为基本的评价指标。各市各年的真实人均GDP统一采用各市
事实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或缩小受制于区域之间扩散或极化效应的强弱变化,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因缺乏空间视角,难以揭示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空间机制。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揭示对象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厘清空间作用机制[13],为开展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将ESDA方法应用到区域经济
11]
差异分析中用于探测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模式[3,。
对广东地区经济格局的研究也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
收稿时间:2011-05-10;修回时间:2011-08-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7JC790045)和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程玉鸿(1969—),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地理与规划。E-mail:[email protected]。
第10期程玉鸿,黄顺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1593
各年的真实GDP除以各市当年的常住人口计算得
到。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本文研究的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格局变动,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物价指数变动不一,使用当年价衡量人均GDP在各市和不同年度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其次,各市人均GDP计算的方法和采用的数据口径不尽相同,存在不可比和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源自《数说广东六十年(1949—2009)》、《广东五十年(1949—1999)》和《广东省统计年鉴2010》。其中,凡涉及不同年份可比价格问题的GDP数据,均分别按各市1979年为100的GDP平减指数缩减,以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计算得到各年各市的真实GDP。常住人口数据,则综合考虑各市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户籍政策和流动人口情况综合确定数据口径。另外,为行文方便,如未特别说明,文中所有人均GDP均指真实人均GDP。
1979年,人均GDP最高的广州为988.1元,是最低市(揭阳)的4.5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珠三角地区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和粤北山区韶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2009年,人均GDP最高市为珠海④,达33645.9元,是最低市(梅州)的9.5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珠三角地区除肇庆外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非珠三角地区市则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期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在1992年达到最大,为12.3倍,总体来看,从之前的快速拉大变为缓慢减小。最小值与全省平均值相比,则从0.5下降到0.3。可见广东省经济发展主要由珠三角地区拉动,欠发达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明显缓慢。2.3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
从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看,已形成明显的核心—外围复合结构。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从珠三角地区向外逐渐递减。其次,在珠三角地区的外围,东翼地区进一步呈现出次级核心—外围结构,汕头较之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呈现增长极特征。第三,从珠三角地区内部来看,珠江口东岸地区好于西岸地区,这与两岸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有关。东岸地区以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分布为主,而西岸地区则以民营企业占主导。在四大区域中,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且相对均衡,其次为东、西两翼,而北部山区经济发展最为落后且相对不平衡。
从等级变化看,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在四分位图(图1)中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基本属于第一等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第二、第三等级地级市则频繁变动。在5个年度内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是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属于第一等级,潮州属于第三等级,汕尾和梅州属于第四等级。等级提升或下降次数各为12次,分别占14.3%,等级排名不变的次数为60次,占71.4%。
值得注意的是,粤北山区和粤西地区的部分地级市在1979年属于第二等级,但到2009年则下降到第三或第四等级。特别是韶关,由于地理位置处
2广东省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改革开放前,总体上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但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及社会发展需要,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北部山区①经济发展较为平衡。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凭借特殊的政策实现了率先发展,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则因为地理、人文等因素,经济发展长期落后。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后,广东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加速,但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仍然明显。
2.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1个地级市中,1979—2009年,人均GDP最大的市②,从988元增加到33646元,增加34倍。人均GDP最小的市③增长则相对缓慢,从219元增加到3544元,增加16倍。广东省人均GDP从411元增加到12423元,增加30倍。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珠海、佛山、惠州和深圳,增长少于20倍的仅有韶关、阳江、梅州和揭阳4市。2.2经济发展总体差距增大
①为计算方便,本文按照地级市来划分四大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9市;东翼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市;西翼地区包括阳江、湛江和茂名三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五市。
②1979年和1980年是广州,1981年到1989年是深圳,1990年及以后是珠海,皆为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③1979年到1982年是揭阳,1983年到1984年是汕尾,1985年到1996年是河源,1997年及以后是梅州,皆为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④以1979年标准价计算的真实GDP与当年价GDP之间会有差异,对珠海的影响最为明显。1990年、1991年和1992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分别达到135.56、156.74和145.48,与其他各市之间的差距明显。同时珠海注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珠三角地区其他地级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或者服务业相比,常住人口增速缓慢,因此真实人均GDP从1990年开始一直是最高的。与以当年价计算的人均GDP相比,差别十分明显。如将珠海排除在外,2009年人均GDP最高是广州为24403元,与珠海相差近10000元,是梅州的6.9倍,差距仍是扩大的,因此对本文后续分析影响不大。
1594经济地理第31卷
图11979—2009年主要年份广东省各市人均GDP四分位图
Fig.1QuartileofpercapitalGDPatthecitylevelinGuangdongprovince,1979—
2009
于山区,且与珠三角核心地区距离较远,经济发展
水平在全省中的相对位置一直下降,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广东省空间集聚程度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更为明显。
3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维度分析
3.1不同方法测度趋势基本相似
使用CV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测度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基本相似(图2),特别是CV系数与泰尔指数对不平衡测度的波动都基本相同,但三者的数值测度结果有一定差异。从计算公式看,三者测度的指标均为人均GDP,相比CV系数,泰尔指数将人均GDP进行了对数化,基尼系数则是矩阵单位化之后的结果,因此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3.2不平衡程度在波动中上升
图2显示,CV系数从1979年的0.47上升到2009年的0.69,基尼系数从0.27上升到0.42,泰尔指数从0.12上升到0.19,分别增加了46.81%、55.56%和58.33%,幅度大致相近。测度结果均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在加剧。3.3经济发展不平衡分为四个阶段
综合考虑广东省经济发展进程及其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结果,可将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9—1984年,为快速扩张阶段。随着1980年
图21979—2009年广东省CV系数、基尼系数
和泰尔指数变化图
Fig.2CVIndex,GiniIndexandThielIndexChangesin
GuangdongProvince,1979—2009
深圳、珠海和汕头经济特区的批准设立,以及1984
年广州、湛江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广东省多层次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由此导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呈现出快速扩张的特点。CV系数从0.47上升到0.78,基尼系数从0.27上升到0.35,泰尔指数从0.12上升到0.21,三者分别增加65.96%、29.63%和75%。
1985—1992年,为波动扩张阶段。1985年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设立,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则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广东省又被确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随着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CV系数略微下降之后转为上升,超过1984年极大值,在1992年达到最大值0.88,基尼系数也稳步上升到0.41,两者分别增加12.82%、17.14%。而泰尔指数在略微下降后回升到
第10期程玉鸿,黄顺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1595
0.21,基本保持不变。
1993—2000年,为收缩调整阶段。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同年,韶关、河源和梅州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大亚湾和南沙两地区则开辟为经济开发区。1998年广东将广州、深圳两市确定为中心城市,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全省划分为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4个次级区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和珠三角地区的龙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其中,CV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下降到0.66和0.15,与199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5%和28.57%,两者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都出现较大缓解,但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仍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则下降到0.39,与1992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2001年至今,为相对稳定阶段。这一时期,广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政策,旨在抑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张。如2002年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6年提出“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目标;2007年,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2008年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推动资源配置由按行政区域配置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转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动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态势。其中,CV系数在0.7左右波动,基尼系数缓慢上升,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0.43,泰尔指数上升到2005年的0.2,之后保持在0.19以上。
的Moran'sI指数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
验。从空间统计角度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以人均GDP测度时有明显的空间正向相关关系,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即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并非是完全随机状态,而是经济发展好的地级市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经济发展较差的地级市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
图31979—2009年广东省空间不平衡Moran'sI指数图Fig.3Moran’sIindexofspatialimbalanceinGuangdong
province,1979—2009
以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划分的1992年为
界,将Moran'sI指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结果做相关分析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②。1992年之前,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的汕头、湛江优先发展,出现多个增长极,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但空间自相关程度并没有相应提高,两者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1992年后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广东省内单个增长极形成。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空间自相关程度相互促进,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理集聚,而地理集聚促使经济发特别展不平衡程度加强。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是2005年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空间集聚和不平衡程度的持续加强。
4.2经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
分析研究年度内5个主要年份的Moran'sI散点图(图略)发现,各市在第一象限HH值出现个次为31,占29.52%,第三象限LL值个次最多,达到53,占50.48%,第二、四象限LH值与HL值分别只有15和6。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基本上处于第一象限,是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极;第四象限
4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维度分析
4.1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计算1979—2009年各年度的Moran'sI指数(图3),对其标准化Z值进行统计检。Moran'sI指数大部分位于0.2—0.4区间,只有1992年和1997—2000年没有通过0.01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验,但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验。剔除离异值①
①离异值为人均GDP2倍标准差之外的地级市,皆为各年度人均GDP排名领先地级市,1979年和1980年为广州,1981—1989年为深圳,1990年为深圳和珠海,1991年及以后为珠海。
②1979—1991年,Moran'sI指数与CV系数的Pearson值为-0.75,通过0.01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剔除离异值的Moran'sI指数与CV系数和泰尔指数的Pearson值分别为-0.63和-0.66,通过0.05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1992—2009年,Moran'sI指数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Pearson值分别为0.76和0.49,分别通过0.01和0.05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剔除离异值的Moran'sI指数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Pearson值分别为0.94和0.87,皆通过0.01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
1596经济地理第31卷
均为珠三角地区的地级市,主要原因是周边非珠三角地区各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各市以第三象限居多。
根据Rey[21]的时空跃迁理论,可将相邻研究年度内在不同象限之间的地级市变动划分为4个类型:类型I为相对位移跃迁,即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变动,但相邻地区保持不变;类型II为相邻地区跃迁,即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保持不变,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变动;类型III为自身及其相邻地区均跃迁到其他不同水平;类型0则为自身及其相邻地区均保持相同水平。
在研究年度内,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相邻
Tab.1
类型I类型II类型III类型0
地区的发展水平基本不变,仅有15个次发生变动,所占比例为17.86%,明显具有路径依赖。各类型中,类型II变动最多达到9个次,占60%;其次为类型I,变动4个次,类型III变动2个次。出现的时空跃迁类型主要是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变但周边地区相对水平发生变化。发生跃迁的地级市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相对变动,韶关与汕头为改革开放之前的重、轻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由于区位、人文等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惠州与东莞则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迅速;二是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相对变动,而自身保持不变,如广州、佛山、深圳。
表11979—2009年主要年份广东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跃迁
Temporal-SpatialShiftofeconomicdevelopmentatcitylevelinGuangdongprovince,1979—2009
1985—1992
东莞(HH→LH)
广州(HH→HL),佛山(HH→HL)惠州(LH→HL)其他地级市
1993—2000
汕头(LL→HL)广州(HL→HH),佛山(HL→HH),深圳(HL→HH),韶关(LL→LH)其他地级市
2001—2009
东莞(LH→HH),汕头(HL→LL)
肇庆(LL→LH),惠州(HL→HH)
1979—1984深圳(HH→HL)韶关(HH→LL)
其他地级市
其他地级市
注:1992年东莞在Moran'sI散点图中的位置是第一和第二象限的中间,根据2000年的位置,将东莞划入第二象限
。
4.3区间差异与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4.3.1区间差异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按照四大区域的划分,将总体泰尔指数分解为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从1979年的0.07到2009年的0.15,区间差异不平衡增加超过1倍。各时期中,1979年上升到1984年的0.13,1985年到1992年基本保持在0.14左右,之后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0.1,上升到2005年的最高值0.15之后一直保持稳定。区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从1979年59.25%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76.45%,是总体不平衡上升的主要原因,且与总体差异的波动基本相似。
图41979—2009年广东省泰尔指数区间、区内差异曲线图Fig.4Thielindexcurveofinter-regionalsandinterior
regionalsinGuangdongprovince,1979—2009
4.3.2区内差异保持稳定并逐渐缩小。区内差异可以分为2个阶段,1979年到1992年在波动中上升,从0.05上升到0.07,1992年之后是稳定的逐渐缩小阶段,保持在0.05左右,区内差异程度在2001年开始就下降到0.05以下,小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内差
异。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的,
从1979年的40.75%下降到2009年的23.55%。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广东省地区经济不平衡扩大主要是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4.4空间集聚及显著性分析
广东省有两个显著的空间集聚点,HH空间集聚点在珠三角地区,LL空间集聚点在粤东地区。1979年广州、东莞和中山组成HH空间集聚点,梅
揭阳、潮州和汕尾组成LL空间集聚点,清远为州、
LH空间集聚点。对应地区经济不平衡最小的时期,HH与LL空间集聚点空间范围都相对较大,而且出现LH的空间集聚点,说明此时广东省经济发展最具层次性,各等级层次地级市相对分布均匀。1984年东莞和中山组成HH空间集聚点,梅州、揭阳和汕尾组成LL空间集聚点。1992年中山为HH空间集聚点,河源、梅州和汕尾组成LL空间集聚点。2000年和2009年中山和江门组成HH空间集聚点,LL空间集聚点2000年为梅州,2009年为梅州和揭阳。HH空间集聚点从珠三角中部地区发展到珠三角西岸地区,与广东省内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到珠三角地区遥遥领先,且靠近珠三角的西翼地区相对较好发展一致。
从显著性水平看,中山在研究年度内的5个主要年份,均为HH空间集聚点,除1984年外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江门则是显著性水平为
第10期程玉鸿,黄顺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1597
Fig.5
图51979—2009年主要年份广东省人均GDP的空间集聚及显著性分析图
SpatialclusterandsignificantanalysisofpercapitalGDPatcitylevelinGuangdongprovince,1979—
2009
0.05的HH空间集聚,HH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而LL空间集聚点的显著性水平则有下降趋势,经济增长洼地趋向消失。梅州在5个主要年份均是LL空间集聚点,但显著性水平从0.01下降到0.05。
将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4
年,为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快速扩张阶段;1985—1992年,为波动扩张阶段;1993—2000年,为调整收缩阶段。2001年至今,为相对稳定阶段。
5.1.5统计方法在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时,无法考察空间分布,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不平衡程度解释能力较弱,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则可弥补各自的不足。分析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自相关较强对应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导致地理集聚,而地理集聚会使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加强,两者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5.2相关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设立,使珠三角地区和汕头、湛江实现快速发展。但之后珠三角地区凭借地理、资源禀赋优势,比东、西两翼具有更强的极化效应,使湛江与汕头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限制,次区域增长中心作用显著减弱,导致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持续加强。尽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扩散效应有所加强,并带动周边地区获得了较快发展。但考虑到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源自四大区域间的不平衡,未来广东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应同步实施两类区域发展政策:
其一,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内容在于,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和扩散带动能力,通过“双转移”战略的坚定实施,切实做好产业转移园的
5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5.1.1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分严峻,主要原因
在四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一直加剧,四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在总体不平衡中的比重一直上升。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2005年产业转移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平衡程度的加强。
5.1.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广东省内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珠三角和东翼地区分别为HH值和LL值的空间集聚点,但HH值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而LL值显著性水平有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越远,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5.1.3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上处于Moran散点图中的HH象限,而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大部分属于LL地区,各市时空跃迁现象并不明显,LL地区难以跃迁到HL地区,而北部山区的韶关则从HH地区跃迁到LL地区。
5.1.4依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变动特征,可
1598经济地理第31卷
建设工作。使产业转移园成为落实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进行经济扩散的有效空间载体,并逐步将其培育成为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各市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各市的经济发展。
其二,优化次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核心内容在于,在加强珠三角对全省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三个次级区域,分别有重点的选择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较好的1—2个城市,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着力培育各次级区域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次级区域的整体发展。参考文献:
[1]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
2006(2):77-82.究[J].人文地理,
[2]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地理学报,2004,59(5):791-799.
[3]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
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393-400.
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4]周玉翠,
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5]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
-718.
顾朝林,沈建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6]甄峰,
地理科学,2000,20(5):403-410.
[7]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
析[J].地理学报,2008,63(2):123-134.
[8]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36-39.
[9]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
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D.Hu.RegionaldisparityinChina1985—1994:the[10]FujitaM,
effectsofglobalizationandeconomicliberalization[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1,35(1):3-37.
[11]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12]李丽,管卫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
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605-1611.
[13]AnselinL.Interactivetechniquesand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C]//LongleyP.A,GodchildM.F,MguireD.J,etal.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techniques,managementandapplications.NewYork:JohnWiley&Sons,1999:1251-264.
[14]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
学报,1993,48(3):204-217.
[15]赵晓斌,李丽娇.广东省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J].经
济地理,1994,14(3):38-42.
陈忠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16]曾庆泳,
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2010[17]程玉鸿.新时期广东区域差异变动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
(1):79-89.
[18]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3,23(4):467-471.
[19]甄峰,顾朝林.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及其调控研究[J].人文地
2000,15(4):10-15.理,
[20]刘昭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
地理,2010,30(5):723-727.
[21]ReyS.J.Spatialempiricsforeconomicgrowthandconvergence
[J].GeographicalAnalysis,2001,33(3):195-214.
THETEMPORAL-SPATIALEVOLUTIONOFECONOMIC
DEVELOPMENTIMBALANCEINGUANGDONGSINCE1979
CHENGYu-hong,HUANGShun-kui
(JinanUniversityof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Guangzhou510632,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usesrealpercapitalGDPinthestandardpriceofthe1979toanalysistheeconomicdevelopmentimbalancesatcitylevelofGuangdongprovinc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efindeachCityhadarapidlyeconomicdevelopmentaroundthestage,butthegapsoftheeconomicdevelopmentamongdifferentregionsaremoreprominent.Intimedimension,theeconomicimbalanceexperiencedfourstagesasRapidExpansion→WavyExpansion→ShrunkAdjustment→RelativeStable.Inspatialdimensions,Guangdongprovincehasobviouslyeconomicspatialcluster,PearlRiverDeltaregionisthegrowthpoleofeconomicdevelopment.Theimbalanceamongfourregionsisthemaincauseofeconomicdevelopmentimbalance;polarizationeffectisdominanti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Guangdongprovince,EastWings,WestWingsandNorthGuangdonghardlytocatchupwithPearlRiverDeltaregionineconomicdevelopment.Spatialclusterandregionalimbalanceineconomicdevelopmentpromoteeachotherwhichleadstoaclearlypathdependence.Keywords:economicdevelopmentimbalance;temporal-spatialevolution;spatialanalysis;GuangdongProvince
第31卷第10期2011年10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31,No.10
Oct.,2011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0-1592-0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
程玉鸿,黄顺魁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中国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通过以1979年为标准价的广东省各市真实人均GDP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发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发凸显。在时间维度上,广东省经济不平衡经历快速扩张→波动扩张→收缩调整→相对稳定四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广东省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珠三角
地区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所导致,极化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经济发展难以赶上珠三角地区。空间集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路径依赖现象明显。关键词: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空间分析;广东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均衡发展政策的变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问题越显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人均GDP、人均收入等单一要素,或通过对多要素进行综合,构建复合要素作为测度指标[1-7],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区域发
8-9]展要素和空间格局的过程[4,,主成分分析及各种计量统计方法如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多6-7,10]阶段泰尔指数嵌套分解法[1-2,等近年开始被广泛应用。研究视角也经历了由宏观尺度到中观尺度的不断深化,评价的空间单元由地带向省区、市域乃7-9,11-12]至县域逐步细化[1-5,,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平衡程度)的时间特征、影响因素及成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14-17]
特定时段[6,,以广东省四大区域、各地级市乃至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探讨广东省区域发展
14,16-18]
不平衡问题[6,,并对广东省特定时段的协调发
展战略及调控措施进行了探讨[17-20]。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广东21个地级市作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真实人均GDP作为基本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多种测度方法,将不同方法的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进行划分,进而引入空间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空演变特征。
1测度方法、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
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关评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统计方法也越来越多。但不同方法可能导致测度地区经济不平衡大小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5],因此,本文拟采用目前较常用的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分别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空间分析方法,以检验地区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相关性是否存在,以及人均GDP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点相关联。
本文采用各市的真实人均GDP作为基本的评价指标。各市各年的真实人均GDP统一采用各市
事实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或缩小受制于区域之间扩散或极化效应的强弱变化,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因缺乏空间视角,难以揭示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空间机制。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揭示对象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厘清空间作用机制[13],为开展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将ESDA方法应用到区域经济
11]
差异分析中用于探测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模式[3,。
对广东地区经济格局的研究也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
收稿时间:2011-05-10;修回时间:2011-08-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7JC790045)和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程玉鸿(1969—),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地理与规划。E-mail:[email protected]。
第10期程玉鸿,黄顺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1593
各年的真实GDP除以各市当年的常住人口计算得
到。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本文研究的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格局变动,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物价指数变动不一,使用当年价衡量人均GDP在各市和不同年度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其次,各市人均GDP计算的方法和采用的数据口径不尽相同,存在不可比和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源自《数说广东六十年(1949—2009)》、《广东五十年(1949—1999)》和《广东省统计年鉴2010》。其中,凡涉及不同年份可比价格问题的GDP数据,均分别按各市1979年为100的GDP平减指数缩减,以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计算得到各年各市的真实GDP。常住人口数据,则综合考虑各市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户籍政策和流动人口情况综合确定数据口径。另外,为行文方便,如未特别说明,文中所有人均GDP均指真实人均GDP。
1979年,人均GDP最高的广州为988.1元,是最低市(揭阳)的4.5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珠三角地区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和粤北山区韶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2009年,人均GDP最高市为珠海④,达33645.9元,是最低市(梅州)的9.5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珠三角地区除肇庆外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非珠三角地区市则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期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在1992年达到最大,为12.3倍,总体来看,从之前的快速拉大变为缓慢减小。最小值与全省平均值相比,则从0.5下降到0.3。可见广东省经济发展主要由珠三角地区拉动,欠发达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明显缓慢。2.3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
从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看,已形成明显的核心—外围复合结构。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从珠三角地区向外逐渐递减。其次,在珠三角地区的外围,东翼地区进一步呈现出次级核心—外围结构,汕头较之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呈现增长极特征。第三,从珠三角地区内部来看,珠江口东岸地区好于西岸地区,这与两岸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有关。东岸地区以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分布为主,而西岸地区则以民营企业占主导。在四大区域中,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且相对均衡,其次为东、西两翼,而北部山区经济发展最为落后且相对不平衡。
从等级变化看,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在四分位图(图1)中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基本属于第一等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第二、第三等级地级市则频繁变动。在5个年度内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是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属于第一等级,潮州属于第三等级,汕尾和梅州属于第四等级。等级提升或下降次数各为12次,分别占14.3%,等级排名不变的次数为60次,占71.4%。
值得注意的是,粤北山区和粤西地区的部分地级市在1979年属于第二等级,但到2009年则下降到第三或第四等级。特别是韶关,由于地理位置处
2广东省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改革开放前,总体上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但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及社会发展需要,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北部山区①经济发展较为平衡。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凭借特殊的政策实现了率先发展,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则因为地理、人文等因素,经济发展长期落后。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后,广东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加速,但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仍然明显。
2.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1个地级市中,1979—2009年,人均GDP最大的市②,从988元增加到33646元,增加34倍。人均GDP最小的市③增长则相对缓慢,从219元增加到3544元,增加16倍。广东省人均GDP从411元增加到12423元,增加30倍。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珠海、佛山、惠州和深圳,增长少于20倍的仅有韶关、阳江、梅州和揭阳4市。2.2经济发展总体差距增大
①为计算方便,本文按照地级市来划分四大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9市;东翼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市;西翼地区包括阳江、湛江和茂名三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五市。
②1979年和1980年是广州,1981年到1989年是深圳,1990年及以后是珠海,皆为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③1979年到1982年是揭阳,1983年到1984年是汕尾,1985年到1996年是河源,1997年及以后是梅州,皆为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④以1979年标准价计算的真实GDP与当年价GDP之间会有差异,对珠海的影响最为明显。1990年、1991年和1992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分别达到135.56、156.74和145.48,与其他各市之间的差距明显。同时珠海注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珠三角地区其他地级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或者服务业相比,常住人口增速缓慢,因此真实人均GDP从1990年开始一直是最高的。与以当年价计算的人均GDP相比,差别十分明显。如将珠海排除在外,2009年人均GDP最高是广州为24403元,与珠海相差近10000元,是梅州的6.9倍,差距仍是扩大的,因此对本文后续分析影响不大。
1594经济地理第31卷
图11979—2009年主要年份广东省各市人均GDP四分位图
Fig.1QuartileofpercapitalGDPatthecitylevelinGuangdongprovince,1979—
2009
于山区,且与珠三角核心地区距离较远,经济发展
水平在全省中的相对位置一直下降,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广东省空间集聚程度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更为明显。
3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维度分析
3.1不同方法测度趋势基本相似
使用CV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测度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基本相似(图2),特别是CV系数与泰尔指数对不平衡测度的波动都基本相同,但三者的数值测度结果有一定差异。从计算公式看,三者测度的指标均为人均GDP,相比CV系数,泰尔指数将人均GDP进行了对数化,基尼系数则是矩阵单位化之后的结果,因此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3.2不平衡程度在波动中上升
图2显示,CV系数从1979年的0.47上升到2009年的0.69,基尼系数从0.27上升到0.42,泰尔指数从0.12上升到0.19,分别增加了46.81%、55.56%和58.33%,幅度大致相近。测度结果均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在加剧。3.3经济发展不平衡分为四个阶段
综合考虑广东省经济发展进程及其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结果,可将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9—1984年,为快速扩张阶段。随着1980年
图21979—2009年广东省CV系数、基尼系数
和泰尔指数变化图
Fig.2CVIndex,GiniIndexandThielIndexChangesin
GuangdongProvince,1979—2009
深圳、珠海和汕头经济特区的批准设立,以及1984
年广州、湛江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广东省多层次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由此导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呈现出快速扩张的特点。CV系数从0.47上升到0.78,基尼系数从0.27上升到0.35,泰尔指数从0.12上升到0.21,三者分别增加65.96%、29.63%和75%。
1985—1992年,为波动扩张阶段。1985年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设立,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则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广东省又被确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随着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CV系数略微下降之后转为上升,超过1984年极大值,在1992年达到最大值0.88,基尼系数也稳步上升到0.41,两者分别增加12.82%、17.14%。而泰尔指数在略微下降后回升到
第10期程玉鸿,黄顺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1595
0.21,基本保持不变。
1993—2000年,为收缩调整阶段。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同年,韶关、河源和梅州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大亚湾和南沙两地区则开辟为经济开发区。1998年广东将广州、深圳两市确定为中心城市,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全省划分为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4个次级区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和珠三角地区的龙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其中,CV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下降到0.66和0.15,与199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5%和28.57%,两者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都出现较大缓解,但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仍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则下降到0.39,与1992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2001年至今,为相对稳定阶段。这一时期,广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政策,旨在抑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张。如2002年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6年提出“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目标;2007年,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2008年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推动资源配置由按行政区域配置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转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动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态势。其中,CV系数在0.7左右波动,基尼系数缓慢上升,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0.43,泰尔指数上升到2005年的0.2,之后保持在0.19以上。
的Moran'sI指数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
验。从空间统计角度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以人均GDP测度时有明显的空间正向相关关系,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即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并非是完全随机状态,而是经济发展好的地级市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经济发展较差的地级市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
图31979—2009年广东省空间不平衡Moran'sI指数图Fig.3Moran’sIindexofspatialimbalanceinGuangdong
province,1979—2009
以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划分的1992年为
界,将Moran'sI指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结果做相关分析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②。1992年之前,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的汕头、湛江优先发展,出现多个增长极,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但空间自相关程度并没有相应提高,两者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1992年后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广东省内单个增长极形成。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空间自相关程度相互促进,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理集聚,而地理集聚促使经济发特别展不平衡程度加强。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是2005年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空间集聚和不平衡程度的持续加强。
4.2经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
分析研究年度内5个主要年份的Moran'sI散点图(图略)发现,各市在第一象限HH值出现个次为31,占29.52%,第三象限LL值个次最多,达到53,占50.48%,第二、四象限LH值与HL值分别只有15和6。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基本上处于第一象限,是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极;第四象限
4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维度分析
4.1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计算1979—2009年各年度的Moran'sI指数(图3),对其标准化Z值进行统计检。Moran'sI指数大部分位于0.2—0.4区间,只有1992年和1997—2000年没有通过0.01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验,但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检验。剔除离异值①
①离异值为人均GDP2倍标准差之外的地级市,皆为各年度人均GDP排名领先地级市,1979年和1980年为广州,1981—1989年为深圳,1990年为深圳和珠海,1991年及以后为珠海。
②1979—1991年,Moran'sI指数与CV系数的Pearson值为-0.75,通过0.01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剔除离异值的Moran'sI指数与CV系数和泰尔指数的Pearson值分别为-0.63和-0.66,通过0.05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1992—2009年,Moran'sI指数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Pearson值分别为0.76和0.49,分别通过0.01和0.05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剔除离异值的Moran'sI指数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Pearson值分别为0.94和0.87,皆通过0.01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
1596经济地理第31卷
均为珠三角地区的地级市,主要原因是周边非珠三角地区各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各市以第三象限居多。
根据Rey[21]的时空跃迁理论,可将相邻研究年度内在不同象限之间的地级市变动划分为4个类型:类型I为相对位移跃迁,即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变动,但相邻地区保持不变;类型II为相邻地区跃迁,即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保持不变,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变动;类型III为自身及其相邻地区均跃迁到其他不同水平;类型0则为自身及其相邻地区均保持相同水平。
在研究年度内,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相邻
Tab.1
类型I类型II类型III类型0
地区的发展水平基本不变,仅有15个次发生变动,所占比例为17.86%,明显具有路径依赖。各类型中,类型II变动最多达到9个次,占60%;其次为类型I,变动4个次,类型III变动2个次。出现的时空跃迁类型主要是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变但周边地区相对水平发生变化。发生跃迁的地级市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相对变动,韶关与汕头为改革开放之前的重、轻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由于区位、人文等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惠州与东莞则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迅速;二是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相对变动,而自身保持不变,如广州、佛山、深圳。
表11979—2009年主要年份广东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跃迁
Temporal-SpatialShiftofeconomicdevelopmentatcitylevelinGuangdongprovince,1979—2009
1985—1992
东莞(HH→LH)
广州(HH→HL),佛山(HH→HL)惠州(LH→HL)其他地级市
1993—2000
汕头(LL→HL)广州(HL→HH),佛山(HL→HH),深圳(HL→HH),韶关(LL→LH)其他地级市
2001—2009
东莞(LH→HH),汕头(HL→LL)
肇庆(LL→LH),惠州(HL→HH)
1979—1984深圳(HH→HL)韶关(HH→LL)
其他地级市
其他地级市
注:1992年东莞在Moran'sI散点图中的位置是第一和第二象限的中间,根据2000年的位置,将东莞划入第二象限
。
4.3区间差异与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4.3.1区间差异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按照四大区域的划分,将总体泰尔指数分解为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从1979年的0.07到2009年的0.15,区间差异不平衡增加超过1倍。各时期中,1979年上升到1984年的0.13,1985年到1992年基本保持在0.14左右,之后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0.1,上升到2005年的最高值0.15之后一直保持稳定。区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从1979年59.25%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76.45%,是总体不平衡上升的主要原因,且与总体差异的波动基本相似。
图41979—2009年广东省泰尔指数区间、区内差异曲线图Fig.4Thielindexcurveofinter-regionalsandinterior
regionalsinGuangdongprovince,1979—2009
4.3.2区内差异保持稳定并逐渐缩小。区内差异可以分为2个阶段,1979年到1992年在波动中上升,从0.05上升到0.07,1992年之后是稳定的逐渐缩小阶段,保持在0.05左右,区内差异程度在2001年开始就下降到0.05以下,小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内差
异。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的,
从1979年的40.75%下降到2009年的23.55%。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广东省地区经济不平衡扩大主要是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4.4空间集聚及显著性分析
广东省有两个显著的空间集聚点,HH空间集聚点在珠三角地区,LL空间集聚点在粤东地区。1979年广州、东莞和中山组成HH空间集聚点,梅
揭阳、潮州和汕尾组成LL空间集聚点,清远为州、
LH空间集聚点。对应地区经济不平衡最小的时期,HH与LL空间集聚点空间范围都相对较大,而且出现LH的空间集聚点,说明此时广东省经济发展最具层次性,各等级层次地级市相对分布均匀。1984年东莞和中山组成HH空间集聚点,梅州、揭阳和汕尾组成LL空间集聚点。1992年中山为HH空间集聚点,河源、梅州和汕尾组成LL空间集聚点。2000年和2009年中山和江门组成HH空间集聚点,LL空间集聚点2000年为梅州,2009年为梅州和揭阳。HH空间集聚点从珠三角中部地区发展到珠三角西岸地区,与广东省内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到珠三角地区遥遥领先,且靠近珠三角的西翼地区相对较好发展一致。
从显著性水平看,中山在研究年度内的5个主要年份,均为HH空间集聚点,除1984年外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江门则是显著性水平为
第10期程玉鸿,黄顺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演变1597
Fig.5
图51979—2009年主要年份广东省人均GDP的空间集聚及显著性分析图
SpatialclusterandsignificantanalysisofpercapitalGDPatcitylevelinGuangdongprovince,1979—
2009
0.05的HH空间集聚,HH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而LL空间集聚点的显著性水平则有下降趋势,经济增长洼地趋向消失。梅州在5个主要年份均是LL空间集聚点,但显著性水平从0.01下降到0.05。
将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4
年,为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快速扩张阶段;1985—1992年,为波动扩张阶段;1993—2000年,为调整收缩阶段。2001年至今,为相对稳定阶段。
5.1.5统计方法在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时,无法考察空间分布,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不平衡程度解释能力较弱,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则可弥补各自的不足。分析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自相关较强对应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导致地理集聚,而地理集聚会使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加强,两者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5.2相关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设立,使珠三角地区和汕头、湛江实现快速发展。但之后珠三角地区凭借地理、资源禀赋优势,比东、西两翼具有更强的极化效应,使湛江与汕头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限制,次区域增长中心作用显著减弱,导致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持续加强。尽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扩散效应有所加强,并带动周边地区获得了较快发展。但考虑到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源自四大区域间的不平衡,未来广东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应同步实施两类区域发展政策:
其一,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内容在于,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和扩散带动能力,通过“双转移”战略的坚定实施,切实做好产业转移园的
5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5.1.1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分严峻,主要原因
在四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一直加剧,四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在总体不平衡中的比重一直上升。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2005年产业转移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平衡程度的加强。
5.1.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广东省内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珠三角和东翼地区分别为HH值和LL值的空间集聚点,但HH值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而LL值显著性水平有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越远,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5.1.3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上处于Moran散点图中的HH象限,而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大部分属于LL地区,各市时空跃迁现象并不明显,LL地区难以跃迁到HL地区,而北部山区的韶关则从HH地区跃迁到LL地区。
5.1.4依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空变动特征,可
1598经济地理第31卷
建设工作。使产业转移园成为落实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进行经济扩散的有效空间载体,并逐步将其培育成为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各市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各市的经济发展。
其二,优化次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核心内容在于,在加强珠三角对全省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三个次级区域,分别有重点的选择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较好的1—2个城市,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着力培育各次级区域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次级区域的整体发展。参考文献:
[1]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
2006(2):77-82.究[J].人文地理,
[2]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地理学报,2004,59(5):791-799.
[3]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
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393-400.
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4]周玉翠,
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5]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
-718.
顾朝林,沈建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6]甄峰,
地理科学,2000,20(5):403-410.
[7]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
析[J].地理学报,2008,63(2):123-134.
[8]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36-39.
[9]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
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D.Hu.RegionaldisparityinChina1985—1994:the[10]FujitaM,
effectsofglobalizationandeconomicliberalization[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1,35(1):3-37.
[11]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12]李丽,管卫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
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605-1611.
[13]AnselinL.Interactivetechniquesand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C]//LongleyP.A,GodchildM.F,MguireD.J,etal.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techniques,managementandapplications.NewYork:JohnWiley&Sons,1999:1251-264.
[14]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
学报,1993,48(3):204-217.
[15]赵晓斌,李丽娇.广东省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J].经
济地理,1994,14(3):38-42.
陈忠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16]曾庆泳,
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2010[17]程玉鸿.新时期广东区域差异变动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
(1):79-89.
[18]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3,23(4):467-471.
[19]甄峰,顾朝林.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及其调控研究[J].人文地
2000,15(4):10-15.理,
[20]刘昭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
地理,2010,30(5):723-727.
[21]ReyS.J.Spatialempiricsforeconomicgrowthandconvergence
[J].GeographicalAnalysis,2001,33(3):195-214.
THETEMPORAL-SPATIALEVOLUTIONOFECONOMIC
DEVELOPMENTIMBALANCEINGUANGDONGSINCE1979
CHENGYu-hong,HUANGShun-kui
(JinanUniversityof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Guangzhou510632,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usesrealpercapitalGDPinthestandardpriceofthe1979toanalysistheeconomicdevelopmentimbalancesatcitylevelofGuangdongprovinc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efindeachCityhadarapidlyeconomicdevelopmentaroundthestage,butthegapsoftheeconomicdevelopmentamongdifferentregionsaremoreprominent.Intimedimension,theeconomicimbalanceexperiencedfourstagesasRapidExpansion→WavyExpansion→ShrunkAdjustment→RelativeStable.Inspatialdimensions,Guangdongprovincehasobviouslyeconomicspatialcluster,PearlRiverDeltaregionisthegrowthpoleofeconomicdevelopment.Theimbalanceamongfourregionsisthemaincauseofeconomicdevelopmentimbalance;polarizationeffectisdominanti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Guangdongprovince,EastWings,WestWingsandNorthGuangdonghardlytocatchupwithPearlRiverDeltaregionineconomicdevelopment.Spatialclusterandregionalimbalanceineconomicdevelopmentpromoteeachotherwhichleadstoaclearlypathdependence.Keywords:economicdevelopmentimbalance;temporal-spatialevolution;spatialanalysis;Guangdong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