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讲得道理学生都懂,但在实际学习中,却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孩子能在平时主动识字、勤查字典,针对这种现象,在平时对学习习惯做得好的同学,给予积极评价,让他们在班级起到带头作用,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和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还要抓好学生勤查字典、主动识字方面习惯的培养。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识字1教学反思
本课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课本插图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民间风俗,更加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三学一练”进行了备课,让同学们通过自学、同学、导学、精练的模式牢牢地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例如:在理解了“清明、扫墓、踏青”一组词后,引导学生背一背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学了“中秋、团圆、月饼”这一组词后,又一次引导学生背背伟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自然地迁移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璀璨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整堂课朗读课文与背诵古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遗憾之处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参加过“扫墓”活动,对于扫墓的理解不是很深,只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了有关扫墓的知识,没能进一步让学生接受传统的革命历史文化熏陶,若有机会我会给学生补上这必要的一课。
总之,本课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强了识记,在词串所提供的空白中驰骋想象,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读、背、想象中丰富了语言,感悟民间风俗,享受祖国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
回归整体,深化情感体验(《识字2》)
桂林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走过的旅程,(读学过的词串。)你最留恋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青山、绿水、竹筏、鸬鹚„„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漓江真可称为百里画廊哪!
重视语言训练,发挥语言的工具性
只有运用了,才是真的理解,才有真的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我设计好了空格让学生填在里面。(桂林山水美丽极了,处处( )荡漾,处处( )挺立。漓江的水真美啊,( )在水中游,( )在水里戏耍。人坐舟中过,好象来到了( )中。)经过课堂练习以后,我自我感觉虽然能够给学生以系统、完整、优美的文字,但是,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如果换成让学生自己说说句子,或者是看图写话,虽然文字没有这般优美,但是是学生自己熟练地运用语言,是在错误中成长,成效会更加好。
《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木”、“禾”、“竹”、“艹”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觉得本堂课,我基本上能达成我预设的课时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在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识字效果比较好,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了识字的兴趣。
不过也有一点不足,可能是我课前预设不充分而导致的,在让学生说说茶叶是什么的时候,居然有学生说是一种草,这可能是学生平时接触茶叶比较少,后来我又请其他学生来说说茶叶,学生只知道它是用来泡茶的,课后针对学生的“孤陋寡闻”,我又对“茶叶”进行了补充介绍。看来,以后要备得更充分些。
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内。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交际的内容和角色的定位。因此,交际主体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及时作出“相似”反应:一方面与对方相似,捕捉对方的言语信息甚至是“言外之意”,以准确应对。另一方面,与虚拟情景中的我相似,因为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时,实际上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是他的社会角色,即学生;二是他的交际角色,即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为了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学生必须服从交际角色的需要,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这种语境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对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创设能够激发主体“交际需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无疑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策略。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以下三个要求来设计:
一、情境要能够激发需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才会有言语活动。需要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从事各种活动、满足需要的本质力量。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充分地研究儿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内在需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主动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本性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比如,对于《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或是让学生将情境图上的内容表演出来,然后提问:这些小朋友这样跟别人讲话有什么不同?老师小结后这样启发:老师课前已经进行了调查,发现幼儿园就有小朋友是这样跟别人说话的,我想请你们去给他们讲一讲,愿意吗?这样的设计,妙就妙在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能耐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到学了以后要派用场,从而使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会投入更高的热情,态度也会更加认真。
二、情境要显得巧妙适宜
口语交际是人面对面的交往,有着特定的情境,交际者所谈的话题、所处的场合、交际的对象也都是特定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特别注意根据口语交际话题,去创设适当得体的口语交际情境。
还是以《说话要注意姿势》这个话题的教学为例,在激发起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这些小朋友的说话姿势哪儿不对,应该注意什么,你们都知道了。但让你们去做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放心。这样吧,我们先来练一连,我做小朋友,你们先来教我。这样一种情境,巧妙自然,学生会说在其中,也乐在其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情境图表演的来创设交际情境,像《学会劝阻》、《学会转述》这类话题都可以这样来教学。
在教学《讲童话故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美化环境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课前可以在黑板上勾画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也可以将这些人物或场景做成墙饰,布置在周围的墙壁上。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讲述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你玩游戏》。适宜采用室外游戏的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室外分组玩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进入真“玩”的情境。接着,分别让他们把自己玩的游戏名称和玩法告诉大家,再教大家玩一玩。
三、情境要利于双向互动
从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来看,口语交际双方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及时地调整、交流着信息。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在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堂教
学过程设计成双向互动式的。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非常明显,我们只要做到整体把握,就能水到渠成。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不够明显,我们要仔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其实现双向互动。可以借鉴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很多,如表演、小组交流、询问、即兴交谈、话题讨论等。 《学会劝阻》这个话题,我们大都会采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双向互动,一般来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材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江晓宁等对不正确的行为是怎样劝阻的。这里的“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对“怎样劝阻”进行充分讨论。在学生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表演。这里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口语交际训练。为了便于教学,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四幅情境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两位小同学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二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同学在运动后喝生水,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三幅图描绘的是一位男同学见一个小女孩随手丢垃圾,上前进行劝阻的情境;第四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大同学见一位小同学在草垛旁边放鞭炮,赶忙制止的情境。情境图提供的几种不正确的行为,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中作用,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供的实例学会怎样劝阻。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有可能会失去互动性。因此,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不但要引导“劝阻一方”“会劝”,而且要注意引导“被劝阻一方”“会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双向互动。
在教学《学会转述》这个话题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做李响,再请另一名学生向他转述“通知”。在转述的过程中,应注意启发“李响”向转述者提一些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礼貌性的交际语言,这样就有利于将单方面的转述变成双向互动式交流。
《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关键是要抓住“跟谁说话”做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话题与交际对象交流,形成双向互动。在表演正确的说话姿势时,也可以这样做。当然,在讨论“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时,如果巧妙设计,也可以互动起来。
《讲童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单方讲述的话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组织,同样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如可以采用由学生“点将”的方式,指名要求某同学讲一个故事,被“点”的同学以表示愿意讲或不愿意讲的方式予以应答。在讲完故事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请“点将者”对所讲的故事发表意见,“点将者”也可以对“被点将者”的讲述表示感谢。这样教学,课堂就可以形成双向互动了,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变得活跃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注重双向、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才会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配乐范读,自由练读,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读议结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读、想、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环节设计较好的是: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从谜底巧妙地引出“雨”,联系实际的季节自然地导出“春雨”,将春雨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很感兴趣。
2、采用随机教学法,指导精读,感悟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喜爱的诗句。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懂的词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演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诗中哪些词语用得美,丰富学生的语言。
3、拓展训练,启发想象。
(1)让学生想象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那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2)春雨使万物生长,如果你是动物、植物,想对春雨说什么?
4、质疑问难。通过质疑诗的开头、结尾为什么出现两次“春雨沙沙”,体会作者的用意,理解诗的内涵。
5、推荐古诗。扩展知识面,进行知识的延伸。
在本堂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 、教学思路不够开放。在启发学生想象“春雨来临的时候,你想干什么?”时,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想法,用画笔来装点大自然。2、过渡语言设计不够精练。3、朗读训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这首诗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可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练习仿写。
2《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3《月亮湾》教学反思
《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因此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赏读,诵读上。描写村前景色的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前哪里的景色最美,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在小组中说说你觉得美丽的原因。此环节,学生们非常认真,在小组里讨论时,也能毫无顾及,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处一处地说一说,拎出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然后再让他们读读书上的句子,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如此的处理,村前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条理清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化了他们的语言。我在小结课文加以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将课文背诵出来了。在这个指导背诵的过程中我是渗透了一个抓住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所以背课文也不是死记硬背,是有方法的,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这些方法。正所谓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4《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节日气氛,语言优美。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视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但是怎样让学生体会,感受文字的美妙,是个难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以激发学生实现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时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看录象、听歌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小朋友怎么过自己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
三、引导自问自答,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但解决的方法并不单一。一个问题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争论,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
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提供广阔空间给他们,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5《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一首描写孩子们雨后水中嬉戏情景的优美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时,师生“乐”在其中,共同感受朗读美,享受阅读自主、自由的快乐。本课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把朗读训练和自主质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课文朗读,受作品情趣、意境的、人文的、语言形式的美,而且还能够感受富有创意的朗读美。这无疑是美好生活的体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文化的建构必然产生积极的作用。再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我又收到了一份惊喜„„
一、自主质疑,感情朗读
我鼓励孩子们质疑,陆子龙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树梢会闪着金光?刘海鹏立即抢着说:“因为刚下过雨,雨水把树梢洗干净了,特别绿,太阳一照,就像闪着金光。王森也不甘示弱:“广场上的景色太美了,树梢不会闪金光,那是作者的想象。”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试一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紧接着蔡睿又提出了问题: “‘泥裤子’是谁?小妹妹为什么要紧跟‘泥裤子’?”杨凇旭信心十足地说:“泥裤子当然指的是小哥哥了。”小妹妹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轻轻地小心地跑。我又插了一句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动作演一演,其他同学以感情朗读来表现?孩子们立即兴趣盎然,王宇航在前面表演,其他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读得那么陶醉,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等王宇航表演完了,孩子们又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我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也和孩子们一起笑了起来,是呀,童心多美呀!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体验,把理解与感悟作为学生个性化感情朗读的基础,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亲历”生活,欣赏生活,发展个性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联系生活,安全教育润无声
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之乐让孩子们羡慕,小哥哥那“糟糕”的一跤,更让孩子们神往。在交流雨给你带来过什么时?有的孩子讲起了在家里,在宿舍里故意摔跤的情景,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让我欣赏,可万一摔坏可怎么办呀?于是我有旁敲侧击地说:“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如果磕破,就由一时快乐变成痛苦了。”我把安全教育和对孩子们的关心溶入到学习中。体现了“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6《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在一开始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经过两次比本领后双方才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是各有所长,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童话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上的一种课型,所以课上我尽量采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理解“得意”一词时,我让学生借助插图观察此时太阳的表情:太阳取得第一次胜利后,有什么表现?看插图能不能帮助你。于是学生便通过观察插图,体会到了太阳再次见到风时洋洋得意的神情。再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深切体会其中。
总的来说,整堂课学生表现得很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整堂课的评价方面我太过单调,缺乏技巧,师生的评价都不是特别到位,就更不要说生生之间的评价了,关于这一点,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努力学习。 7《蜗牛的奖杯》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了学生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表示距离现在已经有特别长的时间了。所以让学生体会之后,在语速上进行指导,要读得慢一些。“有力”和“自由”两个词说明了蜗牛原来的样子。可以播放动画或者观察图画体会蜗牛以前在空中轻盈飞翔的样子。所以在字音的轻重上加以指导。
后观察它的表情,从而体会出蜗牛的飞行本领强。接着解决的重点是省略号代表了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让学生知道还有许多的昆虫参加比赛呢!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蜗牛是怎样领奖的,然后从情感上进行指导,读出蜗牛的自豪。
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得意洋洋”,让学生画一画,文中表现蜗牛“得意洋洋”的句子。也就是画出课后4题的那两句话。进而来比较一下“唯恐”和“生怕”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可以调换吗?通过比较后,使学生明白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它白天唯一担心的事情就是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但晚上特别害怕的是奖杯被人偷走了。这样让学生读出蜗牛白天神气活现的样子,晚上害怕担心的心理。
第四自然段是最能突出个性化朗读的一段了,可以先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抛出课后第五题: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说的话说出来,惋惜的、同情的、痛恨的、斥责的、鼓励的„„只要说得合情合理都可以,最后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重视朗读,“读”始终是课堂的主旋律。一节好的语文课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疏通点拨。课上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饱满。语文教学,如此读中生趣!
8《狐假虎威》教后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内容,知道狡猾的狐狸先借着老天爷的威风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并在次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明白字面意思。起揭示的是狐狸的狡猾,但学生容易受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该课的教学难点。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通过指导朗读,说话训练,联系上下文,紧紧抓住一个“蒙”字进行重点教学设计。以下是我设计教法的部分说明和反思。
教学伊始,我通过谈话激趣引出课题《狐假虎威》,在揭示课题后,我便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能直接告诉狐假虎威意思的句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按要求划句的能力,也让学生先从字面上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即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紧接着就以质疑的方法引领学生再深入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狐狸的狡猾,我抓住了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内容,以及老虎对狐狸的话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知道即使是百兽之王的老虎也被狐狸借老天爷的威风给蒙住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出狐狸的狡猾,也体会出那只老虎的愚蠢。在让学生理解狐狸怎样一步一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划出狐狸说的话,并借助提示语“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让同桌试读句子,然后集体交流。通过指导朗读,当学生对狐狸这一角色充满兴趣时,及时引导学生找找老虎所做出的反应,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词“一楞”“蒙住”,由于这里的“蒙”是全文理解的关键,也恰好是本文显现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蠢之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蒙”字,在指导学生读好关于“狐狸仗着老天爷的威风蒙老虎”的句子后,随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老虎当时的反应,也就是老虎被蒙的表现。学生在指引下找到了下文中的“半信半疑”,在理解了该词语,既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后,紧接着让学生借助提示说一说这时老虎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规范的表达:“听
狐狸这么一说,老虎一下子被蒙住了。他想:说不定狐狸真的是老天爷派来的。于是,他松开了爪子。”因为有了对词语“半信半疑”的理解,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自然把老虎被狐狸仗老天爷的威风而糊涂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此训练,既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狐狸怎么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我紧紧抓住“一前一后”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再次联系上下文,找到相关字“带”,并通过说说,演演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借助对词语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狐狸的狡猾。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借助板书内容复述课文,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好词,如:大摇大摆,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深信不疑等。
此外,生字教学也是二年级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的识字方法,因此不同于一年级起步时要字字教,而是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识字,课堂上,教师则根据生字的特点,作重点反馈。比如教学“猾”时,我着重指导右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因为这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兽”“窜”重点指导读准确即可,而“违”“抗”“胆”让学生找到规律,即是形声字,而对于不常用的字只正音而已,如“茂”。总之,识字教学要整体思考,并有所侧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学生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9母亲的恩情教学笔记
提问要基于教材,也要适当超越教材,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意味无穷、轨迹不限、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使他们充分把握教材的脉络,优化自己的思路。课文展示了母亲一针针一线线为出远门的儿子缝衣及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抓住关键处展开想象,如:夜深了,油灯下忙着缝衣的母亲还会怎么想?又如:母子就要分别,从此不知何时再见,母亲拉着儿子会说些什么?儿子呢,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交流后,还可请一生和老师一起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加入了想象的阅读,更丰富,更具神采,而学生也得以畅所欲言,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品尝到了哪怕是微小的思考的乐趣。
母亲的恩情
说到母亲,孩子们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妈妈写进自己的文章句子里的。做爸爸的可别生气,这可不是我一人这么说的,呵呵!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读起来声情并茂,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刚一上课,我们先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孟郊的了解。孩子们说得很好。接着我们切入到了第一自然段。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极高,还没等我说什么呢,孟瑶、邵小月、陈志康就表示他们想读。那当然好了,孩子们进行了邀请读。读后,我让他们谈体会。李家辉会读书,又爱思考,他说从这段中他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爱。这是一条暗线。于是我们就在这段中找一找哪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蔡亚东找到了“一针针,一线线”,孟瑶找到了“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翟闯找到了“夜深了”,孙文清找到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孩子们反复读这些句子,更进一步地体会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接下来,我提示了一下他们,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想像,妈妈可能会担心他路上遇到风雨怎么办?路上如果衣服破了怎么办呢。孩子们也像母亲一样开始担心孟郊了,其实他们之所以能想像得出来这么多,那就是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体会着自己的妈妈和爸爸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这里只不过是转移而已。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孩子还没出门,母亲就这么不放心了,那么儿在出门时候,又会怎么一种情景呢?孩子顺读到了第二自然段。再次从母亲的行动,即送到了村外,还有母亲的语言中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担心。而又从孟郊的行动上呢,看出了孟郊对母亲的舍不得,对母亲的牵挂,对母亲的爱。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后,体会到了母子情深。
最后我们结合着插图,学习了后两个自然段,从《游子吟》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体会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首诗我们以前就背过,自然学生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孩子们结合着课文,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也能说出来了。
课文学完了,孩子们每个人又都在学习小组内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孩子虽小,但他们却都有一颗孝心,有一颗感恩之心。
10以图激疑 以疑促读 《沉香救母(一)》教学反思
学习《沉香救母(一)》第一教时。课前,我还在为如何导入新课而苦苦思索着——是板书课题,然后让孩子读题质疑导入?这样的办法几乎每课都用,大多孩子都不是很感兴趣了。那用什么办法呢?办公桌上那张沉香紧纂拳头、双眉紧蹙的彩图映入我的眼帘。对,就用它导入。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猜猜他是谁?(说着出示沉香彩图,生齐答:沉香。师板书“沉香”二字,并让孩子读读。)
师:谁来说说沉香长得怎么样?
生1:沉香长得白白胖胖的。
生2:沉香穿着红色外衣,里面还有紫色小兜兜!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沉香还紧紧握着拳头!
师:你发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生4:老师,沉香的眼中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师:你是细心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了这幅画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5:老师,沉香为什么要紧攥拳头?
生6:老师,沉香为什么眼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为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
反思:“教贵有变”,本课时导入一反板书课题质疑形式。而是利用“交朋友”的形式,利用彩图引导孩子认识沉香,让孩子说说沉香的样子,易于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富有趣味,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同时,课文彩图是文本主旨的形象直观地再现。如沉香“紧握拳头”、“紧蹙双眉”是沉香立志救母的外现。观察人物动作、表情,有利于孩子在第一时间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为品读内化做好准备。同时,质疑“为什么紧握拳头、紧蹙双眉”,也是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有利于帮助孩子读时直扑难点。
11《沉香救母2》教学反思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12《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本课后,我让学生诵读关于木兰的古诗词,让学生亲近原著,诵读经典。《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
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讲得道理学生都懂,但在实际学习中,却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孩子能在平时主动识字、勤查字典,针对这种现象,在平时对学习习惯做得好的同学,给予积极评价,让他们在班级起到带头作用,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和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还要抓好学生勤查字典、主动识字方面习惯的培养。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识字1教学反思
本课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课本插图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民间风俗,更加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三学一练”进行了备课,让同学们通过自学、同学、导学、精练的模式牢牢地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例如:在理解了“清明、扫墓、踏青”一组词后,引导学生背一背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学了“中秋、团圆、月饼”这一组词后,又一次引导学生背背伟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自然地迁移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璀璨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整堂课朗读课文与背诵古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遗憾之处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参加过“扫墓”活动,对于扫墓的理解不是很深,只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了有关扫墓的知识,没能进一步让学生接受传统的革命历史文化熏陶,若有机会我会给学生补上这必要的一课。
总之,本课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强了识记,在词串所提供的空白中驰骋想象,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读、背、想象中丰富了语言,感悟民间风俗,享受祖国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
回归整体,深化情感体验(《识字2》)
桂林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走过的旅程,(读学过的词串。)你最留恋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青山、绿水、竹筏、鸬鹚„„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漓江真可称为百里画廊哪!
重视语言训练,发挥语言的工具性
只有运用了,才是真的理解,才有真的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我设计好了空格让学生填在里面。(桂林山水美丽极了,处处( )荡漾,处处( )挺立。漓江的水真美啊,( )在水中游,( )在水里戏耍。人坐舟中过,好象来到了( )中。)经过课堂练习以后,我自我感觉虽然能够给学生以系统、完整、优美的文字,但是,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如果换成让学生自己说说句子,或者是看图写话,虽然文字没有这般优美,但是是学生自己熟练地运用语言,是在错误中成长,成效会更加好。
《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木”、“禾”、“竹”、“艹”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觉得本堂课,我基本上能达成我预设的课时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在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识字效果比较好,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了识字的兴趣。
不过也有一点不足,可能是我课前预设不充分而导致的,在让学生说说茶叶是什么的时候,居然有学生说是一种草,这可能是学生平时接触茶叶比较少,后来我又请其他学生来说说茶叶,学生只知道它是用来泡茶的,课后针对学生的“孤陋寡闻”,我又对“茶叶”进行了补充介绍。看来,以后要备得更充分些。
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内。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交际的内容和角色的定位。因此,交际主体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及时作出“相似”反应:一方面与对方相似,捕捉对方的言语信息甚至是“言外之意”,以准确应对。另一方面,与虚拟情景中的我相似,因为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时,实际上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是他的社会角色,即学生;二是他的交际角色,即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为了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学生必须服从交际角色的需要,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这种语境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对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创设能够激发主体“交际需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无疑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策略。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以下三个要求来设计:
一、情境要能够激发需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才会有言语活动。需要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从事各种活动、满足需要的本质力量。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充分地研究儿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内在需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主动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本性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比如,对于《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或是让学生将情境图上的内容表演出来,然后提问:这些小朋友这样跟别人讲话有什么不同?老师小结后这样启发:老师课前已经进行了调查,发现幼儿园就有小朋友是这样跟别人说话的,我想请你们去给他们讲一讲,愿意吗?这样的设计,妙就妙在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能耐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到学了以后要派用场,从而使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会投入更高的热情,态度也会更加认真。
二、情境要显得巧妙适宜
口语交际是人面对面的交往,有着特定的情境,交际者所谈的话题、所处的场合、交际的对象也都是特定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特别注意根据口语交际话题,去创设适当得体的口语交际情境。
还是以《说话要注意姿势》这个话题的教学为例,在激发起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这些小朋友的说话姿势哪儿不对,应该注意什么,你们都知道了。但让你们去做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放心。这样吧,我们先来练一连,我做小朋友,你们先来教我。这样一种情境,巧妙自然,学生会说在其中,也乐在其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情境图表演的来创设交际情境,像《学会劝阻》、《学会转述》这类话题都可以这样来教学。
在教学《讲童话故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美化环境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课前可以在黑板上勾画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也可以将这些人物或场景做成墙饰,布置在周围的墙壁上。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讲述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你玩游戏》。适宜采用室外游戏的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室外分组玩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进入真“玩”的情境。接着,分别让他们把自己玩的游戏名称和玩法告诉大家,再教大家玩一玩。
三、情境要利于双向互动
从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来看,口语交际双方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及时地调整、交流着信息。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在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堂教
学过程设计成双向互动式的。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非常明显,我们只要做到整体把握,就能水到渠成。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不够明显,我们要仔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其实现双向互动。可以借鉴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很多,如表演、小组交流、询问、即兴交谈、话题讨论等。 《学会劝阻》这个话题,我们大都会采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双向互动,一般来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材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江晓宁等对不正确的行为是怎样劝阻的。这里的“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对“怎样劝阻”进行充分讨论。在学生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表演。这里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口语交际训练。为了便于教学,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四幅情境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两位小同学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二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同学在运动后喝生水,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三幅图描绘的是一位男同学见一个小女孩随手丢垃圾,上前进行劝阻的情境;第四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大同学见一位小同学在草垛旁边放鞭炮,赶忙制止的情境。情境图提供的几种不正确的行为,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中作用,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供的实例学会怎样劝阻。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有可能会失去互动性。因此,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不但要引导“劝阻一方”“会劝”,而且要注意引导“被劝阻一方”“会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双向互动。
在教学《学会转述》这个话题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做李响,再请另一名学生向他转述“通知”。在转述的过程中,应注意启发“李响”向转述者提一些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礼貌性的交际语言,这样就有利于将单方面的转述变成双向互动式交流。
《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关键是要抓住“跟谁说话”做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话题与交际对象交流,形成双向互动。在表演正确的说话姿势时,也可以这样做。当然,在讨论“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时,如果巧妙设计,也可以互动起来。
《讲童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单方讲述的话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组织,同样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如可以采用由学生“点将”的方式,指名要求某同学讲一个故事,被“点”的同学以表示愿意讲或不愿意讲的方式予以应答。在讲完故事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请“点将者”对所讲的故事发表意见,“点将者”也可以对“被点将者”的讲述表示感谢。这样教学,课堂就可以形成双向互动了,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变得活跃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注重双向、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才会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配乐范读,自由练读,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读议结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读、想、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环节设计较好的是: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从谜底巧妙地引出“雨”,联系实际的季节自然地导出“春雨”,将春雨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很感兴趣。
2、采用随机教学法,指导精读,感悟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喜爱的诗句。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懂的词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演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诗中哪些词语用得美,丰富学生的语言。
3、拓展训练,启发想象。
(1)让学生想象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那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2)春雨使万物生长,如果你是动物、植物,想对春雨说什么?
4、质疑问难。通过质疑诗的开头、结尾为什么出现两次“春雨沙沙”,体会作者的用意,理解诗的内涵。
5、推荐古诗。扩展知识面,进行知识的延伸。
在本堂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 、教学思路不够开放。在启发学生想象“春雨来临的时候,你想干什么?”时,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想法,用画笔来装点大自然。2、过渡语言设计不够精练。3、朗读训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这首诗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可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练习仿写。
2《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3《月亮湾》教学反思
《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因此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赏读,诵读上。描写村前景色的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前哪里的景色最美,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在小组中说说你觉得美丽的原因。此环节,学生们非常认真,在小组里讨论时,也能毫无顾及,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处一处地说一说,拎出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然后再让他们读读书上的句子,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如此的处理,村前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条理清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化了他们的语言。我在小结课文加以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将课文背诵出来了。在这个指导背诵的过程中我是渗透了一个抓住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所以背课文也不是死记硬背,是有方法的,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这些方法。正所谓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4《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节日气氛,语言优美。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视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但是怎样让学生体会,感受文字的美妙,是个难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以激发学生实现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时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看录象、听歌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小朋友怎么过自己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
三、引导自问自答,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但解决的方法并不单一。一个问题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争论,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
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提供广阔空间给他们,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5《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一首描写孩子们雨后水中嬉戏情景的优美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时,师生“乐”在其中,共同感受朗读美,享受阅读自主、自由的快乐。本课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把朗读训练和自主质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课文朗读,受作品情趣、意境的、人文的、语言形式的美,而且还能够感受富有创意的朗读美。这无疑是美好生活的体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文化的建构必然产生积极的作用。再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我又收到了一份惊喜„„
一、自主质疑,感情朗读
我鼓励孩子们质疑,陆子龙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树梢会闪着金光?刘海鹏立即抢着说:“因为刚下过雨,雨水把树梢洗干净了,特别绿,太阳一照,就像闪着金光。王森也不甘示弱:“广场上的景色太美了,树梢不会闪金光,那是作者的想象。”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试一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紧接着蔡睿又提出了问题: “‘泥裤子’是谁?小妹妹为什么要紧跟‘泥裤子’?”杨凇旭信心十足地说:“泥裤子当然指的是小哥哥了。”小妹妹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轻轻地小心地跑。我又插了一句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动作演一演,其他同学以感情朗读来表现?孩子们立即兴趣盎然,王宇航在前面表演,其他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读得那么陶醉,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等王宇航表演完了,孩子们又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我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也和孩子们一起笑了起来,是呀,童心多美呀!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体验,把理解与感悟作为学生个性化感情朗读的基础,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亲历”生活,欣赏生活,发展个性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联系生活,安全教育润无声
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之乐让孩子们羡慕,小哥哥那“糟糕”的一跤,更让孩子们神往。在交流雨给你带来过什么时?有的孩子讲起了在家里,在宿舍里故意摔跤的情景,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让我欣赏,可万一摔坏可怎么办呀?于是我有旁敲侧击地说:“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如果磕破,就由一时快乐变成痛苦了。”我把安全教育和对孩子们的关心溶入到学习中。体现了“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6《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在一开始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经过两次比本领后双方才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是各有所长,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童话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上的一种课型,所以课上我尽量采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理解“得意”一词时,我让学生借助插图观察此时太阳的表情:太阳取得第一次胜利后,有什么表现?看插图能不能帮助你。于是学生便通过观察插图,体会到了太阳再次见到风时洋洋得意的神情。再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深切体会其中。
总的来说,整堂课学生表现得很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整堂课的评价方面我太过单调,缺乏技巧,师生的评价都不是特别到位,就更不要说生生之间的评价了,关于这一点,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努力学习。 7《蜗牛的奖杯》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了学生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表示距离现在已经有特别长的时间了。所以让学生体会之后,在语速上进行指导,要读得慢一些。“有力”和“自由”两个词说明了蜗牛原来的样子。可以播放动画或者观察图画体会蜗牛以前在空中轻盈飞翔的样子。所以在字音的轻重上加以指导。
后观察它的表情,从而体会出蜗牛的飞行本领强。接着解决的重点是省略号代表了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让学生知道还有许多的昆虫参加比赛呢!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蜗牛是怎样领奖的,然后从情感上进行指导,读出蜗牛的自豪。
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得意洋洋”,让学生画一画,文中表现蜗牛“得意洋洋”的句子。也就是画出课后4题的那两句话。进而来比较一下“唯恐”和“生怕”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可以调换吗?通过比较后,使学生明白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它白天唯一担心的事情就是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但晚上特别害怕的是奖杯被人偷走了。这样让学生读出蜗牛白天神气活现的样子,晚上害怕担心的心理。
第四自然段是最能突出个性化朗读的一段了,可以先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抛出课后第五题: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说的话说出来,惋惜的、同情的、痛恨的、斥责的、鼓励的„„只要说得合情合理都可以,最后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重视朗读,“读”始终是课堂的主旋律。一节好的语文课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疏通点拨。课上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饱满。语文教学,如此读中生趣!
8《狐假虎威》教后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内容,知道狡猾的狐狸先借着老天爷的威风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并在次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明白字面意思。起揭示的是狐狸的狡猾,但学生容易受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该课的教学难点。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通过指导朗读,说话训练,联系上下文,紧紧抓住一个“蒙”字进行重点教学设计。以下是我设计教法的部分说明和反思。
教学伊始,我通过谈话激趣引出课题《狐假虎威》,在揭示课题后,我便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能直接告诉狐假虎威意思的句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按要求划句的能力,也让学生先从字面上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即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紧接着就以质疑的方法引领学生再深入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狐狸的狡猾,我抓住了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内容,以及老虎对狐狸的话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知道即使是百兽之王的老虎也被狐狸借老天爷的威风给蒙住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出狐狸的狡猾,也体会出那只老虎的愚蠢。在让学生理解狐狸怎样一步一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划出狐狸说的话,并借助提示语“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让同桌试读句子,然后集体交流。通过指导朗读,当学生对狐狸这一角色充满兴趣时,及时引导学生找找老虎所做出的反应,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词“一楞”“蒙住”,由于这里的“蒙”是全文理解的关键,也恰好是本文显现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蠢之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蒙”字,在指导学生读好关于“狐狸仗着老天爷的威风蒙老虎”的句子后,随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老虎当时的反应,也就是老虎被蒙的表现。学生在指引下找到了下文中的“半信半疑”,在理解了该词语,既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后,紧接着让学生借助提示说一说这时老虎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规范的表达:“听
狐狸这么一说,老虎一下子被蒙住了。他想:说不定狐狸真的是老天爷派来的。于是,他松开了爪子。”因为有了对词语“半信半疑”的理解,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自然把老虎被狐狸仗老天爷的威风而糊涂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此训练,既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狐狸怎么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我紧紧抓住“一前一后”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再次联系上下文,找到相关字“带”,并通过说说,演演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借助对词语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狐狸的狡猾。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借助板书内容复述课文,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好词,如:大摇大摆,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深信不疑等。
此外,生字教学也是二年级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的识字方法,因此不同于一年级起步时要字字教,而是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识字,课堂上,教师则根据生字的特点,作重点反馈。比如教学“猾”时,我着重指导右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因为这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兽”“窜”重点指导读准确即可,而“违”“抗”“胆”让学生找到规律,即是形声字,而对于不常用的字只正音而已,如“茂”。总之,识字教学要整体思考,并有所侧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学生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9母亲的恩情教学笔记
提问要基于教材,也要适当超越教材,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意味无穷、轨迹不限、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使他们充分把握教材的脉络,优化自己的思路。课文展示了母亲一针针一线线为出远门的儿子缝衣及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抓住关键处展开想象,如:夜深了,油灯下忙着缝衣的母亲还会怎么想?又如:母子就要分别,从此不知何时再见,母亲拉着儿子会说些什么?儿子呢,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交流后,还可请一生和老师一起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加入了想象的阅读,更丰富,更具神采,而学生也得以畅所欲言,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品尝到了哪怕是微小的思考的乐趣。
母亲的恩情
说到母亲,孩子们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妈妈写进自己的文章句子里的。做爸爸的可别生气,这可不是我一人这么说的,呵呵!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读起来声情并茂,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刚一上课,我们先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孟郊的了解。孩子们说得很好。接着我们切入到了第一自然段。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极高,还没等我说什么呢,孟瑶、邵小月、陈志康就表示他们想读。那当然好了,孩子们进行了邀请读。读后,我让他们谈体会。李家辉会读书,又爱思考,他说从这段中他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爱。这是一条暗线。于是我们就在这段中找一找哪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蔡亚东找到了“一针针,一线线”,孟瑶找到了“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翟闯找到了“夜深了”,孙文清找到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孩子们反复读这些句子,更进一步地体会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接下来,我提示了一下他们,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想像,妈妈可能会担心他路上遇到风雨怎么办?路上如果衣服破了怎么办呢。孩子们也像母亲一样开始担心孟郊了,其实他们之所以能想像得出来这么多,那就是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体会着自己的妈妈和爸爸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这里只不过是转移而已。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孩子还没出门,母亲就这么不放心了,那么儿在出门时候,又会怎么一种情景呢?孩子顺读到了第二自然段。再次从母亲的行动,即送到了村外,还有母亲的语言中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担心。而又从孟郊的行动上呢,看出了孟郊对母亲的舍不得,对母亲的牵挂,对母亲的爱。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后,体会到了母子情深。
最后我们结合着插图,学习了后两个自然段,从《游子吟》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体会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首诗我们以前就背过,自然学生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孩子们结合着课文,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也能说出来了。
课文学完了,孩子们每个人又都在学习小组内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孩子虽小,但他们却都有一颗孝心,有一颗感恩之心。
10以图激疑 以疑促读 《沉香救母(一)》教学反思
学习《沉香救母(一)》第一教时。课前,我还在为如何导入新课而苦苦思索着——是板书课题,然后让孩子读题质疑导入?这样的办法几乎每课都用,大多孩子都不是很感兴趣了。那用什么办法呢?办公桌上那张沉香紧纂拳头、双眉紧蹙的彩图映入我的眼帘。对,就用它导入。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猜猜他是谁?(说着出示沉香彩图,生齐答:沉香。师板书“沉香”二字,并让孩子读读。)
师:谁来说说沉香长得怎么样?
生1:沉香长得白白胖胖的。
生2:沉香穿着红色外衣,里面还有紫色小兜兜!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沉香还紧紧握着拳头!
师:你发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生4:老师,沉香的眼中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师:你是细心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了这幅画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5:老师,沉香为什么要紧攥拳头?
生6:老师,沉香为什么眼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为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
反思:“教贵有变”,本课时导入一反板书课题质疑形式。而是利用“交朋友”的形式,利用彩图引导孩子认识沉香,让孩子说说沉香的样子,易于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富有趣味,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同时,课文彩图是文本主旨的形象直观地再现。如沉香“紧握拳头”、“紧蹙双眉”是沉香立志救母的外现。观察人物动作、表情,有利于孩子在第一时间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为品读内化做好准备。同时,质疑“为什么紧握拳头、紧蹙双眉”,也是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有利于帮助孩子读时直扑难点。
11《沉香救母2》教学反思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12《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本课后,我让学生诵读关于木兰的古诗词,让学生亲近原著,诵读经典。《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
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