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5期(总第196期)
学术论坛
NO.5,2007
ACADEMIC
FORUM
(CumulativelyNO.196)
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外交选择与我国的对策
韦朝晖
【摘要]文章指出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外交政策;重点分析了海
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对印度态度以及新加坡态度变化的原因;预测了今后海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取向,并提出了中国在此问题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外交;中国;对策
[作者简介】韦朝晖,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2—0018—07
,
一、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相互合作
1.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的外交政策演变
由于马六甲海峡安全涉及沿岸国家的核心安全利益,因此沿岸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在此问题上的外交政策。经典现实主义强调军事
(highsea)范围,要么归属于领海或特别经济区。由于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海洋地理条件不同,印尼是海洋地理条件优越的国家,马来西亚是较为优越的国家,而新加坡则是海洋地理条件不理想的国家;因此,三国对海洋主权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印尼主张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并主张对能勘探到的任何深度海域都有管辖权,反对把大陆架限制在200米等深线。此外。还在划定领海问题上坚持“群岛原则”,即领海宽度可以用直接连接群岛最外缘岛屿与干礁的最外缘各点划定的直线基线来确定,基线所包围的水域不论深度或距离海岸的远近,其海床、底土和上空以及其内的一切资源都属于印尼的主权范围。
安全因素,将国家安全看作一场零和竞争(zero—
sum: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得失相加为零)。新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安全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获得,既强调国际政治斗争,也强调国际经济竞争;既注重国际冲突面,也注重国际合作面;而在非军事手段中重点突出经济因素。全球安全观则以相互依存理论为基础,强调安全内容的多元化,即安
对于这些主张,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不同意见。
马来西亚反对把大陆架概念归人专属经济区概念之中;新加坡则主张将专属经济区等同于领海,反对将专属经济区扩展缘。对于群岛原则,马来西亚
全是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及全球安全。全球安全观认为国际合作是必要和有益的,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总和为正”(posi.
five—sum)的关系…‘M)。这些安全观念在沿岸国家对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外交政策演变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是20世纪50、60年代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受到“主权国家”观念和当时传统现实主义安全观的深刻影响,对国家领土主权极为重视,反映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就出现了三国对马六甲海峡主权的争
主张在依据群岛原则划界时,不应对邻国之间的自由交流产生不利影响;新加坡则主张在依据群岛原
则划界时,不应将一些原则推广适用于每一岛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主张“12海里领海”权。当领海宽度普遍增加到12海里时,许多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由于宽度不足24海里而处于海峡沿岸国的领海之内,领土主权和通行权也就成为海峡沿岸国之间以及沿岸国和通行国斗争的焦点。而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仅为8海里,因此成为沿岸国家的主权斗争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末,海峡沿岸三国根据自己不同的主张和原则,都对马六甲海峡提出
夺,最终导致了海峡的三国共治。
海峡在国际海洋法中有明确定义,但不同地区的海峡根据所订立的国际公约要么被列入公海
l8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了主权要求。1957年,印尼首先根据“岛国内海原
则”称马六甲海峡应属于其领海范围,其对海峡拥
有主权和管辖权。接着,马来西亚(马来亚)则依
据1958年联合国的《领海及其毗邻区日内瓦公约>
以及1958年的《大陆架日内瓦公约》声称对处于其
领海毗邻区范围内的马六甲海峡拥有主权和管辖权。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同样不甘示弱,依据
“12海里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原则,也对马六甲海峡提出了主权要求。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整个东南亚的国际关
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英美调整了战略。英国
于1967年夏天宣布1970年以后将把在东南亚的驻军撤回苏伊士运河以西。这给长期在防务上依赖英国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积极寻求与邻国的合作,以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美国也在70年代逐渐压缩了在东南亚的势力。其次,东南亚国家的地区主义出现,于1967年8月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第三,印尼
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主张与马来西亚对抗的总统苏
加诺下台;苏哈托总统上台,停止了与马来西亚的对抗,马印关系缓和。这种局势给马六甲海峡主权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解决争端、加强合
作成为海峡沿岸国家之间的外交重点之一。60年代末,在东盟协商一致原则下,印尼和马来西亚开始就海域分界问题进行谈判。1969年,两国在马
六甲海峡划定了大陆架分界线,并于1970年签订了《两国在马六甲海峡划分领海边界线决定书》。
1971年,印尼和马来西亚又与泰国划分了马六甲海峡西段的大陆架分界线。同时,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就海峡的国际航行权问题进行了协
商,并达成妥协性协议,宣称马六甲海峡不是“国际海峡”,其航道安全由三国共同负责。1973年,印尼和新加坡就新加坡海峡作了精确的划分。1974年和1976年,印尼和马来西亚两次就“岛国内海原则”问题签订谅解备忘录:马来西亚对“岛国内海
原则”予以支持,而印尼则承认马来西亚使用印尼领海内航道的权利和其他合法利益。之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以“中线原则”协商划分了两国在新加坡海峡的分界线。另外,印尼在东盟的支持下向国际海洋法会议提出了海岛国家对其领海内航道的国际航行安全拥有管辖权的原则。1977年,国际海洋法经过多方多次会议终于作了部分修订;一方面强调海峡的国际船舶“无害通过”权利,但另一方面则修改了传统的“航行自由”原则,而接纳了印尼等国提出的某些“岛国内海原则”。1982年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对“岛国内海原则”作了进一
步的确认和限定。这意味着国际社会承认马六甲
海峡不属于“国际海峡”的国际法律地位以及海峡
三国对马六甲海峡安全的主权和管辖权。因此,海峡沿岸三国也就成为海峡主权拥有者和海峡安全
的主要维护者。但马来西亚和印尼对马六甲海峡
的领海领土划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为海峡今后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基于马六甲海峡对于沿岸国家的重要性和主
权获得的艰难,以及沿岸各国对西方大国丧失信任,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中立化原则成为外交主流,海峡沿岸国家提出了反对马六甲海峡“国际化”的原则主张,反对大国干涉海峡主权事务。海
峡沿岸国家第一次提出和运用这一原则主张是在1971年。当时,随着英美势力的退缩,苏联加紧了
对东南亚的扩张,想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提出了马六甲海峡“国际化”和“通行无阻”的主张。
马来西亚和印尼立即反对,分别宣布把领海从3海
里扩大到12海里,以确保对马六甲海峡的主权。
马、新、印尼三国政府还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共同管
理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之后,这一原则主张
一直被执行直至今天。虽然在海峡安全维护的合
作中,三国也寻求大国的帮助,一些国家的政策也发生了改变,但在涉及马六甲海峡的主权和管理权问题时,目前三国仍反对大国介入。2004年4月,
美国提出美军太平洋舰队计划派遣部队帮助维护
全球海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马六甲海峡的周
边国家反应不一,新加坡对此表示支持,而马来西
亚和印尼两国则拒绝美军的建议。之后,新加坡与
马来西亚就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在马来西亚、印尼强烈主张马六甲海峡主权的立场下,新加坡支持美国出兵马六甲的态度在后来有所转变。新加坡副主理陈庆炎指出,新加坡虽然主张以多边合作方式去保护马六甲海峡,但这必须在尊
重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原则下进行¨J。2004年6
月17日,印尼提议由新、马和印尼三国组成联合海
军巡逻部队,在马六甲海峡执行巡逻任务;6月23日。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巴厘岛达成协议;7月20日,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3国海军的17艘舰艇开始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共同保卫海峡的通道安全。这再一次把大国挡在了马六甲海峡外。
在这一问题上。新加坡的态度耐人寻味。在马六甲沿岸国家中。新加坡是最小的国家,处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两个东南亚大国的包围之中,并且与这两个国家存在着深刻的种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因
19
此,新加坡随时都存在一种危机感,维护生存安全和发展就成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新加坡
的军事力量有限,为了寻求自身安全不得不依靠与
2.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的合作由于马六甲海峡安全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沿岸国家加强合作;再加上传统安全观念发生了转变,安全观从传统领域扩大到非传统领域,强调合作的全球安全观逐渐为海峡沿岸国家所接受。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对海峡水文地理的科学考
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且注意慎重处理与马、印的关系。建国初期,新加坡主要依靠英国维持国家防务。1970年,英国军队撤出后,依靠“五国联防体系”促进安全。一直以来,新加坡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把维持大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均衡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的。冷战结束后,新加坡反对美军撤出东
南亚,认为一旦美军撤出东南亚,就将破坏大国的
察,保障航道安全通畅,减少油船污染海峡,打击海
盗犯罪,反恐以及防恐等方面进行了双边、三边甚至多边的国际合作。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沿岸国
家对海峡各项合作持开放态度。首先,沿岸三国加强了彼此的安全合作。如印尼与马来西亚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举行海空军联合训练,90年代陆军
和警察部队也加入了联合训练。印尼和新加坡空军自1986年起即开始共建空军训练设施;印尼与新加坡海军还于1992年7月签署了《联合巡逻协
势力均衡,在本区域留下势力真空,会引起周围大国争相前来争夺,导致东南亚局势的动荡不安。在
这种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加坡提出了“毒虾”理
论,制定了“总体安全思想”,实行“全民防御”和
“加强国防外交”的国防政策。1992年,新加坡与美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允许美国使用新加坡
定》,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印尼和新加坡两国还制定了马六甲海峡联合海上行动计划(Joint
OperationPlanning
Martime
的空军和海军设施,美海军第七舰队后勤供应司令部从菲律宾的苏比克迁至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
此外,东南亚地区冷战之后出现了著名的“逆裁
Team)o1992年初,印尼、马来
西亚、新加坡商定开展反海盗联合行动,以遏制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西南面菲力浦通道上的海盗活动,并在吉隆坡建立了反海盗中心,等等。其次,积极在东盟的框架下开展合作。如2003年6月,东
军”现象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这不仅破坏了东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也背离了各国通过加强
军事力量来维护安全的初衷。而且,地区军备竞赛形成客观上的新的“安全困境”,其结果对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最为不利。因此,新加坡逐渐将本国的
盟地区论坛在柬埔寨发表了共同对付海盗的宣言,
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共同训练、交换信息等措施。此外马来西亚还呼吁成立一个避免海上冲突、防止矛盾激化的多边海事协议(INCSEA),甚至提议制
防务战略和与美国的合作相联系。新加坡认为美
国的军事存在,不仅可以保持地区大国关系的平
衡,还可以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证。从这方面考察,新加坡对美国要求派军参与马六甲海峡共同巡
逻时持赞同态度就不足为怪了。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态度非常明确,表示反对美国染指马六甲海峡。
定一个东南亚国家海军的“共同作战方针”[3】(聊,。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开展国际合
作。如为了加强航道管理和安全,印尼、马来西亚
和新加坡三国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①一道,共同制定出一些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的规章
制度,如对来往于海峡的超级油轮大小、运货载重
认为美国是借反恐之名,行在马六甲海峡驻军之
实,其目的是控制这一海上通道,一旦美军进驻马
六甲海峡,就会干预其他国家船只在海峡航行的权
利。如果让美军驻留马六甲海峡,肯定是后患无穷。马、印的态度是新加坡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并且新加坡作为东盟中的小国与强国,它在东盟中所
量、航行速度以及分道航线等方面作了明文限
制‘4】(P72琊)。1992年10月,国际海事局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成立了海盗报告中心,为所有国家提
供服务。第四,加强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早在60年代末,日本政府和轮船运输公司考虑到其超
大型油轮在马六甲海峡航行的安全,已开始积极推
处的地位是微妙的。东盟作为一个区域集团力量,
特别是集体协商、一致对外的立场对新加坡有约束力。既然东盟成员国都高举主权大旗,不允许外国势力直接驻军马六甲,或参与马六甲的巡防,新加
动同海峡三国进行航道科学考察方面的合作。日
本的海事安全厅水文地理部及私人公司承担了主要的水文地理调查工作和科研资金,为后来制定海峡交通安全规则奠定了基础。马六甲问题上的区
坡则必须调和自己的立场,与马来西亚和印尼进行具体上的合作,于是出现了上述一幕。
①1948年,联合国成立“跨政府海事协商组织”(IMCO).总部设于英国。1982年改名为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主要负责国
际航行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问题。2001年9・1I事件后也开始关注恐怖主义威胁问题。2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域多边合作也正在展开。如五国防务协定下的军事演习;an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近年来,每年5月美、泰、新都举行“金色眼镜蛇”、6—7月美、菲、新、马“卡拉特”等系列演习;2004年6月底在新加坡和印尼附近海域举行了西太平洋地区大型海军军
事演习。这次海军演习为期13天,主办国是新加
坡和印尼,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
亚、马来西亚等其他16国也参加了演习,共派出20艘军舰和1600名军人,规模庞大。海峡沿岸国家扩大与美、英、澳等大国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利用外部军事力量补充自身不足,特别是三国的军事力量
均不殿并以合作来平衡大国关系,保护自身安全。
但是海峡沿岸国家在与域外大国进行合作时仍心存顾虑,担心大国控制海峡,危害其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因此,三国特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与域外大国的合作时坚持“三国协调一致”和“维护
主权”的原则。
二、未来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外交走
向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马六甲海峡安全涉及许多国家的利益,历来是
大国势力的角逐场。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能源供应紧张,作为第二大能源供应通道的马六甲海峡更显重要,大国的角逐更为激烈。
1.主要大国争夺马六甲海峡的策略与手段分析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全球战略中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国早就通过各种手段插
手马六甲海峡事务,以实现其控制海峡的目的。首先通过建立军事基地、援建军事设施等手段,保持
和提升美国在海峡的军事存在。1992年,美海军将从苏比克撤出的第七舰队后勤供应司令部迁至新加坡,而后美军又取得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使用权。1991年lO月,美国与马来西亚就租用卢木海军基地达成协议。之后,继续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美还决定放宽对印尼的武器禁
运,恢复一度中断的军事合作关系;印尼允许美军
2005年以前在苏拉威海岸建成一座军港。其次以
打击恐怖活动和跨国犯罪为幌子,试图把其军事触
角延伸到马六甲海峡地区。如美国以反恐为名,表
示在未来几年向印尼提供5000万美元的反恐资金
援助;并与海峡沿岸国家开展反恐军事演习。2004年4月,美国甚至以反恐和打击海盗为名,制订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但遭到沿岸国家的反对而未获成功。三是通过各个击破战略,拉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近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军事联系,以达到其
实际控制海峡的目的。最近,美国与新加坡签署了新的防务技术协定;并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新的军事
后勤合作协议,以在军事后勤方面进一步加强合
作;美国也准备和印尼全面恢复军事联系。四是加强与印度、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借印度和日本的势力,进一步扩大自己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五是调整军事部署,以便今后能够控制海峡。作为全球
军事战略调整的组成部分,美国国防部正在着手亚
洲地区兵力的重新部署。除了调整驻日本和韩国
的部队外,美国还加紧了扩大在东南亚军事部署的步伐。美国除了向菲律宾派遣军事顾问外,还考虑在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甚至越南等国建立类似于在新加坡建立的“永久性联络办公室”,定期派部队到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训练,提高在紧
急情况下美国进行干预的后勤保障能力。
日本历来视马六甲海峡为其生命线,不断地通
过各种手段扩大在海峡的势力。近年来,日本政府
曾多次以共同打击海盗为名,要求东南亚国家和它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和情报交换等合作,允许日本军
舰到马六甲海峡巡逻。2004年3月9日,日本内阁
会议通过所谓《有事(紧急状态)相关7法案》,该
法案还假设了“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态”。
按照这个法律,日本的“周边事态”行动范围,不仅
包括很近的台湾海峡,而且包括稍远的马六甲海
峡。此外,日本政府还在进行商讨,准备2006年向
印度尼西亚提供几艘数十吨级别的海上巡逻艇,以
帮助印尼追捕海盗。日本海上巡逻艇协防马六甲,
实质上是其向马六甲海域军事渗透的“第一步”。
2005年8月,日本海上自卫队与新加坡海岸警备力量在新加坡海峡进行了打击海盗的联合军事演习。与此同时,日本还强化武器装备,提高日本对马六甲及周边海域的侦察能力。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决定引进大型喷气式侦察机,
从而在不用加油的情况下能够往返于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2005年lO月,在日美防务“2+2”
谈判中,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自卫队正考虑将自卫队的任务范围扩大到马六甲海峡。日本近期还表示将拨出4000万日元,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情报
交换中心”,与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国及时交换
马六甲海峡及周边海域的反恐情报。随着日本自卫队将任务范围扩至马六甲海峡,“情报交换中心”将成为日本自卫队的耳目,从而达到其监控马
六甲海峡的目的。
印度早在瓦杰帕伊任总理时就坚定贯彻“全面
21
控制印度洋”的方针,认为“印度的势力范围应当国的马六甲海峡北端延伸到南端的新加坡海峡”。之前,海峡沿岸三国之所以考虑邀请印度帮助马六甲海峡的防务,是因为印度与沿岸三国都有传统的政治经济联系,而且印度的海军力量在亚太地区相对强大,又处于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出口处,与这样
从西部的曼德海峡到东部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上五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保克海峡、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被列为印度控制的重点。
几年前又宣称印度的海上战略利益要从波斯湾一
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1998年,印度利用安达曼
的大国合作可以相对制衡美、日的势力,美、日又找
不到借El反对。但是,印度的整体国力较强,与它
群岛、尼科巴群岛和马六甲海峡西口相距很近的地
理优势,组建“安达曼一尼科巴三军联合司令部”,意在试图全面加强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扼制从马六甲海峡进人印度洋的北纬lO度航道。印度为了大幅度提高军备水平,增大军事威慑能力,达到
合作还是触动了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等相关国家
的敏感神经,并且印度大规模进入的态势,也引起了海峡沿岸国家的担心,害怕最终无法控制局面,
因此放弃了与印度的合作。选择泰国是因为泰国
是东盟国家,又临近马六甲海峡,装备了航空母舰
拥兵白重、威慑对手的目的,已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2003—2004年度的国防预算为“oo亿卢比,约合146亿美元。随着实力的增强,印度
希望借反恐的旗帜与美国合作,逐步实现海军立足印度洋、前瞻亚太的战略目标。2002—2005年,印
和从中国等国进口水面舰艇的泰国海军实力相对
强大,选择泰国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国家无可厚非,另一方面泰国提出开凿克拉运河,争做能源中心,与海峡沿岸国家产生了利益冲突;三国同意让泰国
美正式恢复了中断3年多的“防务政策小组”对话;联合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双方还签署了《军事信息总体安全协定》等军事合作协议,两国军事合作推
进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将在联合生产武器、相关技术转移以及在导弹防御体系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印度最近还接受美国邀请帮助在马六甲海峡巡逻。
2.未来海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取向
随着大国势力角逐的加剧和马六甲海峡安全防卫难度的加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三国是否能顶住大国的压力,坚持对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原则态度?笔者认为马来西亚和印尼不会轻易放弃马六甲海峡主权和管理主导权,但会在美国、日本等大国保证维护其主权的前提下,迸一步加强与美、日的合作,对美、日军事援助的依赖逐步加深。毕竟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海上力量不足,需要资
加入海峡防务,可以缓和与其的利益冲突。而且泰
国的加人也显示了东盟的力量,有利于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东盟的利益。
美、日的军事力量雄厚、技术水平很高,这是海峡沿岸国家需要借助的,也是他们所提防的。因
此,美、日直接派军驻扎马六甲海峡或是参与海上
巡防,在目前仍是不可能的。通过资金投入、军事技术合作等手段实现实际控制海峡目的是可能的。
目前,美国通过分别与海峡沿岸三国建立军事联系等手段,已经部分实现了其目的。
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在处理马六甲海
峡安全问题上是十分慎重的。今后在此问题上三
国仍会坚持维护主权、协调一致、大国平衡的外交原则,因为以实力为主的现实主义安全观在海峡沿
岸国家中仍有很大影响,马六甲海峡安全不仅涉及
沿岸三国彼此之间的核心利益,海峡为任何单极力
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印度曾经被三国邀请,帮
助协助海峡西面出口的防务,但沿岸国家最终选择了泰国协助马六甲海峡防务。2005年8月22日,
量所控制,都会影响其主权利益;而且三国均是东盟的主要成员国,东盟的原则和外交政策对他们仍
具有约束力。在强调主导权的前提下,海峡沿岸国家将进一步扩大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合作,特别是非
三国邀请泰国参加在廖内省举行的协调会,会后海
峡沿岸三国初步决定,与泰国共同成立海空委员会,采取预防性措施,保障海峡安全。该委员会下
传统安全合作领域,沿岸国家会持一个比较开放的
合作态度。必须注意的是,由于马六甲沿岸国家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特别是在马六甲海峡及附近水域存在着领土和主权争端,沿岸国家必须小心处理
设一个海事委员会,负责海上安保,另有一个代号
“空中之眼”的委员会,负责空中侦察。此外,新、马、印、泰四国还可按照各自需要成立自己的指挥部,负责自身海域的巡逻。9月13日,正式宣布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泰国开始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名为“空中之眼”的联合空中巡逻。在联合空中
彼此之间的外交关系,否则不仅会影响彼此的合
作,而且容易被人利用,直接插手海峡事务。
3.中国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应采取的对策目前,中国无法直接参与马六甲海峡事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引起一直对中国存有戒心
巡逻初期,空中巡逻计划涵盖的范围将“从接壤泰
22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的海峡沿岸国家的疑虑。海峡沿岸的印尼、马来西亚都曾经实行过反华排华政策,虽然现在有了很大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国内仍有“中国威胁论”的阴影,特别是印尼,一直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因素,抱有高度警惕心理。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更加剧了这种警惕心理,因此在涉及马六甲海峡这种核心利益问题时,对中国自然会持排斥态度。另外,印尼与马来西亚和中国在马六甲海峡东部出口的南中国海,还存在着主权领土争端。这也影响了海峡沿岸国家在海峡安全合作事务上选择中国作为
合作伙伴。美、日等的反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美、日一直联手遏制中国的崛起,当然不愿意中国在马六甲海峡事务中发挥作用。中国的海军实力
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不如美、日,也影响了中国参与海峡事务的合作。
虽然在中国的面前有种种障碍,但中国必须主
动参与马六甲海峡事务。马六甲海峡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对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
济安全利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作用目前仍无法
替代,虽然中国在能源供应方面不只有这一通道。
目前,为了解决能源的“马六甲困局”,中国提出了许多方案,如修建泰国克拉地峡运河、中缅石油管道计划、泛亚铁路运输计划等。这些方案目前还处
在讨论阶段,即使能够实行,到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还
有较长时间,而且能起多大作用仍不确定。因此,马六甲海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中
国必须参与马六甲海峡的博奕。在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可以在外交上采取以下对策:
(1)尊重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主权要求,继续支持海峡沿岸国家发挥独立自主的主导作用。马六甲海峡三国对维护海峡主权和管辖权极为敏感和注重,中国作为海峡航道使用国应尊重新、马、印尼三国的主权。中国可以出谋划策,可以出钱、
出力、出技术、出信息,但决定权应掌握在海峡主权国手中。在今后的外交合作上,中国应该继续让海峡沿岸国家发挥主导作用,并尊重沿岸国家的决定;
对于海峡沿岸国家坚持反对海峡国际化的原则、反
对大国控制海峡的做法,中国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有利于增加中国与海峡沿岸国家的互信。
(2)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开展马六甲海峡各项安全合作。加强国家间合作与协调、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树立道义大国形象是中国海外利益扩展到全球的前提条件。由于马六甲海峡涉及太多国家的利益,任何一个区域外国家要直接军事介人海峡安全事务都有很大的难度。但在海盗盛行、潜在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恐怖袭击威胁存在的情况下,仅靠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三国的海军与水警实力,要保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是有相当难度的;马六甲海峡安全客观上也需要国际合作。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多边海事安全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马六甲海峡虽排除了
美军巡防的可能性,但开启了多边国际合作的大门。中国采取积极主动态度参与合作,不仅是一个
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而且也有利于中国利益的
实现。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多边合作平台,如
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10+l”机制、东盟“10+3”机制、东亚峰会等,参与海峡多边合作机制的
建立,开展相关的合作项目。
(3)注意处理好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外交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与两国华人华侨的关系。在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问题上,中国要取得支持,马来西亚和印尼是关键。虽然新加坡支持美国参与海峡事务,但并不表示其反对中国参与。一直以来,新加坡在外交上为了顾及马来西亚和印尼,对中国采取“中间路线”的外交政策,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方面,对中国是持开放态度的,因此中新合作是成功的、顺利的。特别是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建立良好关系之后,中新关系更加密切。在中国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问题上,新加坡的阻力可能较小。因为新加坡在外交上要顾及马来西亚、
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态度才是关键。中国与马
来西亚、印尼的关系虽然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经
过多年的工作和努力,中国与马、印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通过实际行动,成功地降低了
“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目前中国与两国的关系是
良好的。这是中国取得两国互信、争取在海峡事务
上获得两国支持的基础。由于华人华侨问题一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关系中的敏感问题,那么,
中国在处理这类问题上一定要注意从长远发展考虑,不要因华人华侨问题处理不当而影响好不容易
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
(4)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海峡沿岸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方面是持较为开放态度的,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具有多方
面的优势。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海峡通道的科学研究、规划与建设以及海洋环境的考察与治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石油运输通
道的安全与畅通,实现共赢,这符合该地区所有国
家的利益。
(5)在南中国海开展多边合作,在维护马六甲海峡东部出El安全方面发挥应有(下转第181页)
23
(3]李祁.云阳集[M].四库全书本.
[4]谭其骧.长水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张拭全集:南轩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7]王阮.义丰集[M].宋集珍本丛刊.
【8]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9]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10]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
(上接第23页)的作用。南中国海是马六甲海峡
的东部出口,是海盗活动频繁地区,也是中国与东
盟国家存在领土主权争端最大的地区。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一直秉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原则。在南中国海与东盟国家联合进行打击海盗的多边合作,遏制海盗威胁,是符合外交原则的,并且对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保护中国和东盟国家利益也是一个重要贡献,也为共同合作开辟了—个新领域。中国应当推动与东盟国家在南中国海的安全合作,从而促进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南中国海问
题和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互信关系。
(6)加强与沿岸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消除其对中国的戒备心理。中国应更多地参与海峡沿岸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如油气勘探和
开采等。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如中
国石油公司已和印尼在油气业方面合作经营多年;2002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L51;同年9月,中海油又以2.7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东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J。从长远看,这样的合作最终将有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中国应再接再厉,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通过经济文化合作,促进政治互信,消除海峡沿岸国家对中国的戒备
心理。
(7)加强与海峡沿岸国家的军事交流和合作。
中国和海峡沿岸各国通过军事交流,可以增强对彼此军事力量和意图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消除相互间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出版社。2002.
[11]解缙.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高斯得.耻堂存稿[M].四库全书本.[13]董爆.救荒活民书[M].四库全书本.[14]谢更.江西通志[M].清雍正十年刻.
【责任编辑:周志华】
不必要的误会。这既可加强中国海洋运输通道的
安全,又能密切双方的政治等关系,从而确保地区局势的稳固。从某种意义上讲,2003年、2005年中国海军的环球航行以及所参与的联合军事演习已经部分体现了此战略意图。
[参考文献】
[1]苏长和.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J].欧洲,1997,(1).[2]林义明.挺美真相[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一05
[3]徐舸,严建平。王家金.濒海总动员卅1世纪的海军
—22.
战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Michael
Lcifer,InternationalStraitsofthe
Wodd:Malacc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The
Netherlands:
Sijthoff&N,oordhoff,1978,P72—76.
[5]任雪松.中国石化巨头海外新圈地运动【EB/OL].ht—
tp://www.ehirmSe.eom/dissertation/naturalgaa/0077.
htm;萨丹那.“走出去”——中国投资东南亚[EB/OL].
http://www.Phoenixtv.tom.cn/Phoenixweeldy/72/
24zou.html。2002—11一09.
[6]中国能源网.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订立框架协议收
购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EB/OL].hitp://vn;w.
chinaSe.
corn/news/oi】/200211/200211100028.html.
2002—11一lO.
马六甲海峡安全与沿岸国家的外交选择系列研究之二
[责任编辑:周志华】
181
2007年第5期(总第196期)
学术论坛
NO.5,2007
ACADEMIC
FORUM
(CumulativelyNO.196)
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外交选择与我国的对策
韦朝晖
【摘要]文章指出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外交政策;重点分析了海
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对印度态度以及新加坡态度变化的原因;预测了今后海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取向,并提出了中国在此问题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外交;中国;对策
[作者简介】韦朝晖,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2—0018—07
,
一、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相互合作
1.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的外交政策演变
由于马六甲海峡安全涉及沿岸国家的核心安全利益,因此沿岸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在此问题上的外交政策。经典现实主义强调军事
(highsea)范围,要么归属于领海或特别经济区。由于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海洋地理条件不同,印尼是海洋地理条件优越的国家,马来西亚是较为优越的国家,而新加坡则是海洋地理条件不理想的国家;因此,三国对海洋主权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印尼主张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并主张对能勘探到的任何深度海域都有管辖权,反对把大陆架限制在200米等深线。此外。还在划定领海问题上坚持“群岛原则”,即领海宽度可以用直接连接群岛最外缘岛屿与干礁的最外缘各点划定的直线基线来确定,基线所包围的水域不论深度或距离海岸的远近,其海床、底土和上空以及其内的一切资源都属于印尼的主权范围。
安全因素,将国家安全看作一场零和竞争(zero—
sum: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得失相加为零)。新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安全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获得,既强调国际政治斗争,也强调国际经济竞争;既注重国际冲突面,也注重国际合作面;而在非军事手段中重点突出经济因素。全球安全观则以相互依存理论为基础,强调安全内容的多元化,即安
对于这些主张,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不同意见。
马来西亚反对把大陆架概念归人专属经济区概念之中;新加坡则主张将专属经济区等同于领海,反对将专属经济区扩展缘。对于群岛原则,马来西亚
全是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及全球安全。全球安全观认为国际合作是必要和有益的,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总和为正”(posi.
five—sum)的关系…‘M)。这些安全观念在沿岸国家对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外交政策演变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是20世纪50、60年代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受到“主权国家”观念和当时传统现实主义安全观的深刻影响,对国家领土主权极为重视,反映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就出现了三国对马六甲海峡主权的争
主张在依据群岛原则划界时,不应对邻国之间的自由交流产生不利影响;新加坡则主张在依据群岛原
则划界时,不应将一些原则推广适用于每一岛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主张“12海里领海”权。当领海宽度普遍增加到12海里时,许多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由于宽度不足24海里而处于海峡沿岸国的领海之内,领土主权和通行权也就成为海峡沿岸国之间以及沿岸国和通行国斗争的焦点。而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仅为8海里,因此成为沿岸国家的主权斗争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末,海峡沿岸三国根据自己不同的主张和原则,都对马六甲海峡提出
夺,最终导致了海峡的三国共治。
海峡在国际海洋法中有明确定义,但不同地区的海峡根据所订立的国际公约要么被列入公海
l8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了主权要求。1957年,印尼首先根据“岛国内海原
则”称马六甲海峡应属于其领海范围,其对海峡拥
有主权和管辖权。接着,马来西亚(马来亚)则依
据1958年联合国的《领海及其毗邻区日内瓦公约>
以及1958年的《大陆架日内瓦公约》声称对处于其
领海毗邻区范围内的马六甲海峡拥有主权和管辖权。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同样不甘示弱,依据
“12海里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原则,也对马六甲海峡提出了主权要求。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整个东南亚的国际关
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英美调整了战略。英国
于1967年夏天宣布1970年以后将把在东南亚的驻军撤回苏伊士运河以西。这给长期在防务上依赖英国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积极寻求与邻国的合作,以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美国也在70年代逐渐压缩了在东南亚的势力。其次,东南亚国家的地区主义出现,于1967年8月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第三,印尼
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主张与马来西亚对抗的总统苏
加诺下台;苏哈托总统上台,停止了与马来西亚的对抗,马印关系缓和。这种局势给马六甲海峡主权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解决争端、加强合
作成为海峡沿岸国家之间的外交重点之一。60年代末,在东盟协商一致原则下,印尼和马来西亚开始就海域分界问题进行谈判。1969年,两国在马
六甲海峡划定了大陆架分界线,并于1970年签订了《两国在马六甲海峡划分领海边界线决定书》。
1971年,印尼和马来西亚又与泰国划分了马六甲海峡西段的大陆架分界线。同时,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就海峡的国际航行权问题进行了协
商,并达成妥协性协议,宣称马六甲海峡不是“国际海峡”,其航道安全由三国共同负责。1973年,印尼和新加坡就新加坡海峡作了精确的划分。1974年和1976年,印尼和马来西亚两次就“岛国内海原则”问题签订谅解备忘录:马来西亚对“岛国内海
原则”予以支持,而印尼则承认马来西亚使用印尼领海内航道的权利和其他合法利益。之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以“中线原则”协商划分了两国在新加坡海峡的分界线。另外,印尼在东盟的支持下向国际海洋法会议提出了海岛国家对其领海内航道的国际航行安全拥有管辖权的原则。1977年,国际海洋法经过多方多次会议终于作了部分修订;一方面强调海峡的国际船舶“无害通过”权利,但另一方面则修改了传统的“航行自由”原则,而接纳了印尼等国提出的某些“岛国内海原则”。1982年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对“岛国内海原则”作了进一
步的确认和限定。这意味着国际社会承认马六甲
海峡不属于“国际海峡”的国际法律地位以及海峡
三国对马六甲海峡安全的主权和管辖权。因此,海峡沿岸三国也就成为海峡主权拥有者和海峡安全
的主要维护者。但马来西亚和印尼对马六甲海峡
的领海领土划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为海峡今后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基于马六甲海峡对于沿岸国家的重要性和主
权获得的艰难,以及沿岸各国对西方大国丧失信任,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中立化原则成为外交主流,海峡沿岸国家提出了反对马六甲海峡“国际化”的原则主张,反对大国干涉海峡主权事务。海
峡沿岸国家第一次提出和运用这一原则主张是在1971年。当时,随着英美势力的退缩,苏联加紧了
对东南亚的扩张,想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提出了马六甲海峡“国际化”和“通行无阻”的主张。
马来西亚和印尼立即反对,分别宣布把领海从3海
里扩大到12海里,以确保对马六甲海峡的主权。
马、新、印尼三国政府还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共同管
理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之后,这一原则主张
一直被执行直至今天。虽然在海峡安全维护的合
作中,三国也寻求大国的帮助,一些国家的政策也发生了改变,但在涉及马六甲海峡的主权和管理权问题时,目前三国仍反对大国介入。2004年4月,
美国提出美军太平洋舰队计划派遣部队帮助维护
全球海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马六甲海峡的周
边国家反应不一,新加坡对此表示支持,而马来西
亚和印尼两国则拒绝美军的建议。之后,新加坡与
马来西亚就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在马来西亚、印尼强烈主张马六甲海峡主权的立场下,新加坡支持美国出兵马六甲的态度在后来有所转变。新加坡副主理陈庆炎指出,新加坡虽然主张以多边合作方式去保护马六甲海峡,但这必须在尊
重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原则下进行¨J。2004年6
月17日,印尼提议由新、马和印尼三国组成联合海
军巡逻部队,在马六甲海峡执行巡逻任务;6月23日。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巴厘岛达成协议;7月20日,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3国海军的17艘舰艇开始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共同保卫海峡的通道安全。这再一次把大国挡在了马六甲海峡外。
在这一问题上。新加坡的态度耐人寻味。在马六甲沿岸国家中。新加坡是最小的国家,处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两个东南亚大国的包围之中,并且与这两个国家存在着深刻的种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因
19
此,新加坡随时都存在一种危机感,维护生存安全和发展就成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新加坡
的军事力量有限,为了寻求自身安全不得不依靠与
2.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的合作由于马六甲海峡安全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沿岸国家加强合作;再加上传统安全观念发生了转变,安全观从传统领域扩大到非传统领域,强调合作的全球安全观逐渐为海峡沿岸国家所接受。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对海峡水文地理的科学考
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且注意慎重处理与马、印的关系。建国初期,新加坡主要依靠英国维持国家防务。1970年,英国军队撤出后,依靠“五国联防体系”促进安全。一直以来,新加坡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把维持大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均衡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的。冷战结束后,新加坡反对美军撤出东
南亚,认为一旦美军撤出东南亚,就将破坏大国的
察,保障航道安全通畅,减少油船污染海峡,打击海
盗犯罪,反恐以及防恐等方面进行了双边、三边甚至多边的国际合作。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沿岸国
家对海峡各项合作持开放态度。首先,沿岸三国加强了彼此的安全合作。如印尼与马来西亚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举行海空军联合训练,90年代陆军
和警察部队也加入了联合训练。印尼和新加坡空军自1986年起即开始共建空军训练设施;印尼与新加坡海军还于1992年7月签署了《联合巡逻协
势力均衡,在本区域留下势力真空,会引起周围大国争相前来争夺,导致东南亚局势的动荡不安。在
这种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加坡提出了“毒虾”理
论,制定了“总体安全思想”,实行“全民防御”和
“加强国防外交”的国防政策。1992年,新加坡与美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允许美国使用新加坡
定》,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印尼和新加坡两国还制定了马六甲海峡联合海上行动计划(Joint
OperationPlanning
Martime
的空军和海军设施,美海军第七舰队后勤供应司令部从菲律宾的苏比克迁至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
此外,东南亚地区冷战之后出现了著名的“逆裁
Team)o1992年初,印尼、马来
西亚、新加坡商定开展反海盗联合行动,以遏制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西南面菲力浦通道上的海盗活动,并在吉隆坡建立了反海盗中心,等等。其次,积极在东盟的框架下开展合作。如2003年6月,东
军”现象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这不仅破坏了东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也背离了各国通过加强
军事力量来维护安全的初衷。而且,地区军备竞赛形成客观上的新的“安全困境”,其结果对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最为不利。因此,新加坡逐渐将本国的
盟地区论坛在柬埔寨发表了共同对付海盗的宣言,
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共同训练、交换信息等措施。此外马来西亚还呼吁成立一个避免海上冲突、防止矛盾激化的多边海事协议(INCSEA),甚至提议制
防务战略和与美国的合作相联系。新加坡认为美
国的军事存在,不仅可以保持地区大国关系的平
衡,还可以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证。从这方面考察,新加坡对美国要求派军参与马六甲海峡共同巡
逻时持赞同态度就不足为怪了。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态度非常明确,表示反对美国染指马六甲海峡。
定一个东南亚国家海军的“共同作战方针”[3】(聊,。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开展国际合
作。如为了加强航道管理和安全,印尼、马来西亚
和新加坡三国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①一道,共同制定出一些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的规章
制度,如对来往于海峡的超级油轮大小、运货载重
认为美国是借反恐之名,行在马六甲海峡驻军之
实,其目的是控制这一海上通道,一旦美军进驻马
六甲海峡,就会干预其他国家船只在海峡航行的权
利。如果让美军驻留马六甲海峡,肯定是后患无穷。马、印的态度是新加坡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并且新加坡作为东盟中的小国与强国,它在东盟中所
量、航行速度以及分道航线等方面作了明文限
制‘4】(P72琊)。1992年10月,国际海事局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成立了海盗报告中心,为所有国家提
供服务。第四,加强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早在60年代末,日本政府和轮船运输公司考虑到其超
大型油轮在马六甲海峡航行的安全,已开始积极推
处的地位是微妙的。东盟作为一个区域集团力量,
特别是集体协商、一致对外的立场对新加坡有约束力。既然东盟成员国都高举主权大旗,不允许外国势力直接驻军马六甲,或参与马六甲的巡防,新加
动同海峡三国进行航道科学考察方面的合作。日
本的海事安全厅水文地理部及私人公司承担了主要的水文地理调查工作和科研资金,为后来制定海峡交通安全规则奠定了基础。马六甲问题上的区
坡则必须调和自己的立场,与马来西亚和印尼进行具体上的合作,于是出现了上述一幕。
①1948年,联合国成立“跨政府海事协商组织”(IMCO).总部设于英国。1982年改名为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主要负责国
际航行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问题。2001年9・1I事件后也开始关注恐怖主义威胁问题。2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域多边合作也正在展开。如五国防务协定下的军事演习;an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近年来,每年5月美、泰、新都举行“金色眼镜蛇”、6—7月美、菲、新、马“卡拉特”等系列演习;2004年6月底在新加坡和印尼附近海域举行了西太平洋地区大型海军军
事演习。这次海军演习为期13天,主办国是新加
坡和印尼,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
亚、马来西亚等其他16国也参加了演习,共派出20艘军舰和1600名军人,规模庞大。海峡沿岸国家扩大与美、英、澳等大国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利用外部军事力量补充自身不足,特别是三国的军事力量
均不殿并以合作来平衡大国关系,保护自身安全。
但是海峡沿岸国家在与域外大国进行合作时仍心存顾虑,担心大国控制海峡,危害其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因此,三国特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与域外大国的合作时坚持“三国协调一致”和“维护
主权”的原则。
二、未来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外交走
向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马六甲海峡安全涉及许多国家的利益,历来是
大国势力的角逐场。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能源供应紧张,作为第二大能源供应通道的马六甲海峡更显重要,大国的角逐更为激烈。
1.主要大国争夺马六甲海峡的策略与手段分析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全球战略中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国早就通过各种手段插
手马六甲海峡事务,以实现其控制海峡的目的。首先通过建立军事基地、援建军事设施等手段,保持
和提升美国在海峡的军事存在。1992年,美海军将从苏比克撤出的第七舰队后勤供应司令部迁至新加坡,而后美军又取得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使用权。1991年lO月,美国与马来西亚就租用卢木海军基地达成协议。之后,继续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美还决定放宽对印尼的武器禁
运,恢复一度中断的军事合作关系;印尼允许美军
2005年以前在苏拉威海岸建成一座军港。其次以
打击恐怖活动和跨国犯罪为幌子,试图把其军事触
角延伸到马六甲海峡地区。如美国以反恐为名,表
示在未来几年向印尼提供5000万美元的反恐资金
援助;并与海峡沿岸国家开展反恐军事演习。2004年4月,美国甚至以反恐和打击海盗为名,制订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但遭到沿岸国家的反对而未获成功。三是通过各个击破战略,拉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近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军事联系,以达到其
实际控制海峡的目的。最近,美国与新加坡签署了新的防务技术协定;并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新的军事
后勤合作协议,以在军事后勤方面进一步加强合
作;美国也准备和印尼全面恢复军事联系。四是加强与印度、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借印度和日本的势力,进一步扩大自己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五是调整军事部署,以便今后能够控制海峡。作为全球
军事战略调整的组成部分,美国国防部正在着手亚
洲地区兵力的重新部署。除了调整驻日本和韩国
的部队外,美国还加紧了扩大在东南亚军事部署的步伐。美国除了向菲律宾派遣军事顾问外,还考虑在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甚至越南等国建立类似于在新加坡建立的“永久性联络办公室”,定期派部队到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训练,提高在紧
急情况下美国进行干预的后勤保障能力。
日本历来视马六甲海峡为其生命线,不断地通
过各种手段扩大在海峡的势力。近年来,日本政府
曾多次以共同打击海盗为名,要求东南亚国家和它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和情报交换等合作,允许日本军
舰到马六甲海峡巡逻。2004年3月9日,日本内阁
会议通过所谓《有事(紧急状态)相关7法案》,该
法案还假设了“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态”。
按照这个法律,日本的“周边事态”行动范围,不仅
包括很近的台湾海峡,而且包括稍远的马六甲海
峡。此外,日本政府还在进行商讨,准备2006年向
印度尼西亚提供几艘数十吨级别的海上巡逻艇,以
帮助印尼追捕海盗。日本海上巡逻艇协防马六甲,
实质上是其向马六甲海域军事渗透的“第一步”。
2005年8月,日本海上自卫队与新加坡海岸警备力量在新加坡海峡进行了打击海盗的联合军事演习。与此同时,日本还强化武器装备,提高日本对马六甲及周边海域的侦察能力。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决定引进大型喷气式侦察机,
从而在不用加油的情况下能够往返于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2005年lO月,在日美防务“2+2”
谈判中,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自卫队正考虑将自卫队的任务范围扩大到马六甲海峡。日本近期还表示将拨出4000万日元,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情报
交换中心”,与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国及时交换
马六甲海峡及周边海域的反恐情报。随着日本自卫队将任务范围扩至马六甲海峡,“情报交换中心”将成为日本自卫队的耳目,从而达到其监控马
六甲海峡的目的。
印度早在瓦杰帕伊任总理时就坚定贯彻“全面
21
控制印度洋”的方针,认为“印度的势力范围应当国的马六甲海峡北端延伸到南端的新加坡海峡”。之前,海峡沿岸三国之所以考虑邀请印度帮助马六甲海峡的防务,是因为印度与沿岸三国都有传统的政治经济联系,而且印度的海军力量在亚太地区相对强大,又处于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出口处,与这样
从西部的曼德海峡到东部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上五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保克海峡、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被列为印度控制的重点。
几年前又宣称印度的海上战略利益要从波斯湾一
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1998年,印度利用安达曼
的大国合作可以相对制衡美、日的势力,美、日又找
不到借El反对。但是,印度的整体国力较强,与它
群岛、尼科巴群岛和马六甲海峡西口相距很近的地
理优势,组建“安达曼一尼科巴三军联合司令部”,意在试图全面加强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扼制从马六甲海峡进人印度洋的北纬lO度航道。印度为了大幅度提高军备水平,增大军事威慑能力,达到
合作还是触动了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等相关国家
的敏感神经,并且印度大规模进入的态势,也引起了海峡沿岸国家的担心,害怕最终无法控制局面,
因此放弃了与印度的合作。选择泰国是因为泰国
是东盟国家,又临近马六甲海峡,装备了航空母舰
拥兵白重、威慑对手的目的,已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2003—2004年度的国防预算为“oo亿卢比,约合146亿美元。随着实力的增强,印度
希望借反恐的旗帜与美国合作,逐步实现海军立足印度洋、前瞻亚太的战略目标。2002—2005年,印
和从中国等国进口水面舰艇的泰国海军实力相对
强大,选择泰国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国家无可厚非,另一方面泰国提出开凿克拉运河,争做能源中心,与海峡沿岸国家产生了利益冲突;三国同意让泰国
美正式恢复了中断3年多的“防务政策小组”对话;联合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双方还签署了《军事信息总体安全协定》等军事合作协议,两国军事合作推
进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将在联合生产武器、相关技术转移以及在导弹防御体系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印度最近还接受美国邀请帮助在马六甲海峡巡逻。
2.未来海峡沿岸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取向
随着大国势力角逐的加剧和马六甲海峡安全防卫难度的加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三国是否能顶住大国的压力,坚持对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原则态度?笔者认为马来西亚和印尼不会轻易放弃马六甲海峡主权和管理主导权,但会在美国、日本等大国保证维护其主权的前提下,迸一步加强与美、日的合作,对美、日军事援助的依赖逐步加深。毕竟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海上力量不足,需要资
加入海峡防务,可以缓和与其的利益冲突。而且泰
国的加人也显示了东盟的力量,有利于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东盟的利益。
美、日的军事力量雄厚、技术水平很高,这是海峡沿岸国家需要借助的,也是他们所提防的。因
此,美、日直接派军驻扎马六甲海峡或是参与海上
巡防,在目前仍是不可能的。通过资金投入、军事技术合作等手段实现实际控制海峡目的是可能的。
目前,美国通过分别与海峡沿岸三国建立军事联系等手段,已经部分实现了其目的。
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在处理马六甲海
峡安全问题上是十分慎重的。今后在此问题上三
国仍会坚持维护主权、协调一致、大国平衡的外交原则,因为以实力为主的现实主义安全观在海峡沿
岸国家中仍有很大影响,马六甲海峡安全不仅涉及
沿岸三国彼此之间的核心利益,海峡为任何单极力
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印度曾经被三国邀请,帮
助协助海峡西面出口的防务,但沿岸国家最终选择了泰国协助马六甲海峡防务。2005年8月22日,
量所控制,都会影响其主权利益;而且三国均是东盟的主要成员国,东盟的原则和外交政策对他们仍
具有约束力。在强调主导权的前提下,海峡沿岸国家将进一步扩大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合作,特别是非
三国邀请泰国参加在廖内省举行的协调会,会后海
峡沿岸三国初步决定,与泰国共同成立海空委员会,采取预防性措施,保障海峡安全。该委员会下
传统安全合作领域,沿岸国家会持一个比较开放的
合作态度。必须注意的是,由于马六甲沿岸国家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特别是在马六甲海峡及附近水域存在着领土和主权争端,沿岸国家必须小心处理
设一个海事委员会,负责海上安保,另有一个代号
“空中之眼”的委员会,负责空中侦察。此外,新、马、印、泰四国还可按照各自需要成立自己的指挥部,负责自身海域的巡逻。9月13日,正式宣布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泰国开始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名为“空中之眼”的联合空中巡逻。在联合空中
彼此之间的外交关系,否则不仅会影响彼此的合
作,而且容易被人利用,直接插手海峡事务。
3.中国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应采取的对策目前,中国无法直接参与马六甲海峡事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引起一直对中国存有戒心
巡逻初期,空中巡逻计划涵盖的范围将“从接壤泰
22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的海峡沿岸国家的疑虑。海峡沿岸的印尼、马来西亚都曾经实行过反华排华政策,虽然现在有了很大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国内仍有“中国威胁论”的阴影,特别是印尼,一直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因素,抱有高度警惕心理。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更加剧了这种警惕心理,因此在涉及马六甲海峡这种核心利益问题时,对中国自然会持排斥态度。另外,印尼与马来西亚和中国在马六甲海峡东部出口的南中国海,还存在着主权领土争端。这也影响了海峡沿岸国家在海峡安全合作事务上选择中国作为
合作伙伴。美、日等的反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美、日一直联手遏制中国的崛起,当然不愿意中国在马六甲海峡事务中发挥作用。中国的海军实力
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不如美、日,也影响了中国参与海峡事务的合作。
虽然在中国的面前有种种障碍,但中国必须主
动参与马六甲海峡事务。马六甲海峡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对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
济安全利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作用目前仍无法
替代,虽然中国在能源供应方面不只有这一通道。
目前,为了解决能源的“马六甲困局”,中国提出了许多方案,如修建泰国克拉地峡运河、中缅石油管道计划、泛亚铁路运输计划等。这些方案目前还处
在讨论阶段,即使能够实行,到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还
有较长时间,而且能起多大作用仍不确定。因此,马六甲海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中
国必须参与马六甲海峡的博奕。在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可以在外交上采取以下对策:
(1)尊重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主权要求,继续支持海峡沿岸国家发挥独立自主的主导作用。马六甲海峡三国对维护海峡主权和管辖权极为敏感和注重,中国作为海峡航道使用国应尊重新、马、印尼三国的主权。中国可以出谋划策,可以出钱、
出力、出技术、出信息,但决定权应掌握在海峡主权国手中。在今后的外交合作上,中国应该继续让海峡沿岸国家发挥主导作用,并尊重沿岸国家的决定;
对于海峡沿岸国家坚持反对海峡国际化的原则、反
对大国控制海峡的做法,中国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有利于增加中国与海峡沿岸国家的互信。
(2)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开展马六甲海峡各项安全合作。加强国家间合作与协调、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树立道义大国形象是中国海外利益扩展到全球的前提条件。由于马六甲海峡涉及太多国家的利益,任何一个区域外国家要直接军事介人海峡安全事务都有很大的难度。但在海盗盛行、潜在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恐怖袭击威胁存在的情况下,仅靠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三国的海军与水警实力,要保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是有相当难度的;马六甲海峡安全客观上也需要国际合作。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多边海事安全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马六甲海峡虽排除了
美军巡防的可能性,但开启了多边国际合作的大门。中国采取积极主动态度参与合作,不仅是一个
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而且也有利于中国利益的
实现。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多边合作平台,如
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10+l”机制、东盟“10+3”机制、东亚峰会等,参与海峡多边合作机制的
建立,开展相关的合作项目。
(3)注意处理好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外交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与两国华人华侨的关系。在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问题上,中国要取得支持,马来西亚和印尼是关键。虽然新加坡支持美国参与海峡事务,但并不表示其反对中国参与。一直以来,新加坡在外交上为了顾及马来西亚和印尼,对中国采取“中间路线”的外交政策,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方面,对中国是持开放态度的,因此中新合作是成功的、顺利的。特别是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建立良好关系之后,中新关系更加密切。在中国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问题上,新加坡的阻力可能较小。因为新加坡在外交上要顾及马来西亚、
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态度才是关键。中国与马
来西亚、印尼的关系虽然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经
过多年的工作和努力,中国与马、印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通过实际行动,成功地降低了
“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目前中国与两国的关系是
良好的。这是中国取得两国互信、争取在海峡事务
上获得两国支持的基础。由于华人华侨问题一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关系中的敏感问题,那么,
中国在处理这类问题上一定要注意从长远发展考虑,不要因华人华侨问题处理不当而影响好不容易
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
(4)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海峡沿岸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方面是持较为开放态度的,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具有多方
面的优势。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海峡通道的科学研究、规划与建设以及海洋环境的考察与治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石油运输通
道的安全与畅通,实现共赢,这符合该地区所有国
家的利益。
(5)在南中国海开展多边合作,在维护马六甲海峡东部出El安全方面发挥应有(下转第181页)
23
(3]李祁.云阳集[M].四库全书本.
[4]谭其骧.长水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张拭全集:南轩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7]王阮.义丰集[M].宋集珍本丛刊.
【8]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9]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10]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
(上接第23页)的作用。南中国海是马六甲海峡
的东部出口,是海盗活动频繁地区,也是中国与东
盟国家存在领土主权争端最大的地区。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一直秉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原则。在南中国海与东盟国家联合进行打击海盗的多边合作,遏制海盗威胁,是符合外交原则的,并且对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保护中国和东盟国家利益也是一个重要贡献,也为共同合作开辟了—个新领域。中国应当推动与东盟国家在南中国海的安全合作,从而促进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南中国海问
题和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互信关系。
(6)加强与沿岸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消除其对中国的戒备心理。中国应更多地参与海峡沿岸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如油气勘探和
开采等。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如中
国石油公司已和印尼在油气业方面合作经营多年;2002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L51;同年9月,中海油又以2.7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东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J。从长远看,这样的合作最终将有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中国应再接再厉,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通过经济文化合作,促进政治互信,消除海峡沿岸国家对中国的戒备
心理。
(7)加强与海峡沿岸国家的军事交流和合作。
中国和海峡沿岸各国通过军事交流,可以增强对彼此军事力量和意图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消除相互间
万 万方数据
方数据出版社。2002.
[11]解缙.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高斯得.耻堂存稿[M].四库全书本.[13]董爆.救荒活民书[M].四库全书本.[14]谢更.江西通志[M].清雍正十年刻.
【责任编辑:周志华】
不必要的误会。这既可加强中国海洋运输通道的
安全,又能密切双方的政治等关系,从而确保地区局势的稳固。从某种意义上讲,2003年、2005年中国海军的环球航行以及所参与的联合军事演习已经部分体现了此战略意图。
[参考文献】
[1]苏长和.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J].欧洲,1997,(1).[2]林义明.挺美真相[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一05
[3]徐舸,严建平。王家金.濒海总动员卅1世纪的海军
—22.
战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Michael
Lcifer,InternationalStraitsofthe
Wodd:Malacc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The
Netherlands:
Sijthoff&N,oordhoff,1978,P72—76.
[5]任雪松.中国石化巨头海外新圈地运动【EB/OL].ht—
tp://www.ehirmSe.eom/dissertation/naturalgaa/0077.
htm;萨丹那.“走出去”——中国投资东南亚[EB/OL].
http://www.Phoenixtv.tom.cn/Phoenixweeldy/72/
24zou.html。2002—11一09.
[6]中国能源网.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订立框架协议收
购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EB/OL].hitp://vn;w.
chinaSe.
corn/news/oi】/200211/200211100028.html.
2002—11一lO.
马六甲海峡安全与沿岸国家的外交选择系列研究之二
[责任编辑:周志华】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