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推荐表
工作单位及
部门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姓名
秦朗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年2月
民族
汉
党派
中共党员
职务
总编辑
职称
主任编辑
新闻
工龄
27年
电话
手机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
100000
被推荐人事迹简介(1500字以内,可另加纸)
秦朗同志1977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82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秦朗同志现任中国新闻社所属《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
1982年毕业至今27年时间,秦朗同志一直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新闻社工作后,历任北京分社记者、新闻部记者、总编室编辑、经济部编辑、中国新闻网副主任等职。
2002年,因工作需要,秦朗同志调任《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副总编辑、副总经理,负责《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的采编和经营工作。当时,《中国新闻周刊》因为经营不善,于2001年10月停刊。2002年4月复刊后,在主管社领导领导下,秦朗同志从零开始,设计规划搭建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媒体广告经营体系。主持制定了30多项规章制度和表格;按照专业化的原则,遴选组建了一只在国内同类媒体里高素质的运营团队;建立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的全国营销体系;制定了以品牌广告为主、价格稳定的广告营销策略。
经过上述努力,《中国新闻周刊》的媒体运营快速走上了正轨。从2002年起,由停刊前的一年1百余万的广告营收,连续几年,跨越式地飞速增长。目前,《中国新闻周刊》的广告营收已经名列国内同类媒体的前茅。为《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奠定了稳健的财务基础。
2006年,秦朗同志还兼管《中国新闻周刊》的发行工作。根据周刊的媒体特性和中国期刊市场的现状,调整制定了以订阅为主,零售为辅的期刊发行策略。实施当年,取得了订阅量增长45%的成绩。《中国新闻周刊》的发行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这一发行策略,取得了稳健大步的发展。在2007年,秦朗同志在分管的财务时,主持推行全面的预决算制度。推动《中国新闻周刊》规范运营,朝着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前进。
在主管《中国新闻周刊》经营的同时,秦朗同志还兼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参与了周刊的300期专辑等重点选题的策划。
2007年10月起,秦朗同志主管《中国新闻周刊》采编任务。2008年1月,正式出任《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兼总编辑。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秦朗同志带领编辑部同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扣紧时代脉搏,完成了一组组有调查深度和一定思考高度的文章。
封面文章《瓮安事件调查》没有象一些市场化媒体那样炒作“俯卧撑”,而是深入到群体事件表象的背后,寻找深层次的原因。文章发表后,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特意约秦朗等编辑部同志面谈,交流,赞许《瓮安事件调查》。在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发生后,秦朗同志主持编辑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整选题,在国内同类媒体中第一家推出汶川地震封面报道——《大地震》,获得读者好评。《中国新闻周刊》在地震期间连续推出四期封面报道。特别在最后一期《一个国家的动员》用详细的策划、采访,呈现了整个国家从地震的一刻起,转向救灾的生动画面。唱响了全民动员,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在地震期间,秦朗同志不顾曾患重病,和编辑部同志连续几周连轴转,工作在采编一线。还把编辑部为他订的附近的休息房间让给同事。自己在办公室休息。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二个年头。《中国新闻周刊》在采编内容和媒体经营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新闻周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一直以调查性新闻报道为主。媒体监督是主要特色。秦朗同志带领编辑部同事,探索创新,在今年两会期间推出了《试图改变7亿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封面文章。进行了用市场化媒体的手段操作主旋律新闻报道的有益尝试。在秦朗同志的主持下,从2009年8月起《中国新闻周刊》陆续推出国庆60年系列报道。从理想、财富、民主、开放等事关人民共和国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对人民共和国60年的历史进行梳理回顾。负责采编工作期间,秦朗同志不顾曾患重病,坚持每周终审夜班,到临晨2-3点。基本做到了仔细审慎,严格把好政治关。保证《中国新闻周刊》基本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2009年,秦朗同志主持编辑部,在加强策划性选题、周刊新闻文风和采编人员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强化了选题报告单制度。推动《中国新闻周刊》的采编和整体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所在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省(区、市、兵团)“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 代章
(年 月 日)
省(区、市、兵、团)
党委宣传部 盖章
(年 月 日)
[1] [2] [3] [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推荐表
工作单位及
部门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姓名
秦朗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年2月
民族
汉
党派
中共党员
职务
总编辑
职称
主任编辑
新闻
工龄
27年
电话
手机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
100000
被推荐人事迹简介(1500字以内,可另加纸)
秦朗同志1977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82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秦朗同志现任中国新闻社所属《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
1982年毕业至今27年时间,秦朗同志一直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新闻社工作后,历任北京分社记者、新闻部记者、总编室编辑、经济部编辑、中国新闻网副主任等职。
2002年,因工作需要,秦朗同志调任《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副总编辑、副总经理,负责《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的采编和经营工作。当时,《中国新闻周刊》因为经营不善,于2001年10月停刊。2002年4月复刊后,在主管社领导领导下,秦朗同志从零开始,设计规划搭建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媒体广告经营体系。主持制定了30多项规章制度和表格;按照专业化的原则,遴选组建了一只在国内同类媒体里高素质的运营团队;建立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的全国营销体系;制定了以品牌广告为主、价格稳定的广告营销策略。
经过上述努力,《中国新闻周刊》的媒体运营快速走上了正轨。从2002年起,由停刊前的一年1百余万的广告营收,连续几年,跨越式地飞速增长。目前,《中国新闻周刊》的广告营收已经名列国内同类媒体的前茅。为《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奠定了稳健的财务基础。
2006年,秦朗同志还兼管《中国新闻周刊》的发行工作。根据周刊的媒体特性和中国期刊市场的现状,调整制定了以订阅为主,零售为辅的期刊发行策略。实施当年,取得了订阅量增长45%的成绩。《中国新闻周刊》的发行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这一发行策略,取得了稳健大步的发展。在2007年,秦朗同志在分管的财务时,主持推行全面的预决算制度。推动《中国新闻周刊》规范运营,朝着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前进。
在主管《中国新闻周刊》经营的同时,秦朗同志还兼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参与了周刊的300期专辑等重点选题的策划。
2007年10月起,秦朗同志主管《中国新闻周刊》采编任务。2008年1月,正式出任《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兼总编辑。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秦朗同志带领编辑部同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扣紧时代脉搏,完成了一组组有调查深度和一定思考高度的文章。
封面文章《瓮安事件调查》没有象一些市场化媒体那样炒作“俯卧撑”,而是深入到群体事件表象的背后,寻找深层次的原因。文章发表后,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特意约秦朗等编辑部同志面谈,交流,赞许《瓮安事件调查》。在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发生后,秦朗同志主持编辑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整选题,在国内同类媒体中第一家推出汶川地震封面报道——《大地震》,获得读者好评。《中国新闻周刊》在地震期间连续推出四期封面报道。特别在最后一期《一个国家的动员》用详细的策划、采访,呈现了整个国家从地震的一刻起,转向救灾的生动画面。唱响了全民动员,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在地震期间,秦朗同志不顾曾患重病,和编辑部同志连续几周连轴转,工作在采编一线。还把编辑部为他订的附近的休息房间让给同事。自己在办公室休息。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二个年头。《中国新闻周刊》在采编内容和媒体经营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新闻周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一直以调查性新闻报道为主。媒体监督是主要特色。秦朗同志带领编辑部同事,探索创新,在今年两会期间推出了《试图改变7亿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封面文章。进行了用市场化媒体的手段操作主旋律新闻报道的有益尝试。在秦朗同志的主持下,从2009年8月起《中国新闻周刊》陆续推出国庆60年系列报道。从理想、财富、民主、开放等事关人民共和国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对人民共和国60年的历史进行梳理回顾。负责采编工作期间,秦朗同志不顾曾患重病,坚持每周终审夜班,到临晨2-3点。基本做到了仔细审慎,严格把好政治关。保证《中国新闻周刊》基本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2009年,秦朗同志主持编辑部,在加强策划性选题、周刊新闻文风和采编人员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强化了选题报告单制度。推动《中国新闻周刊》的采编和整体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所在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省(区、市、兵团)“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 代章
(年 月 日)
省(区、市、兵、团)
党委宣传部 盖章
(年 月 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