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了解杜甫前期作品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首诗的特点;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吟诵初步感受诗歌思想感情,教师进行分析讲评,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四、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三课时。
秋兴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客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组诗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大家先用两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歌,体会一下这首诗是怎样的风格?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内容述评】这是一首随物兴怀,即景写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由于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返回故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悲秋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义较一般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层次结构】本诗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败之意,但因为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中见了富丽景象,格调非常劲健。而“气萧森”不仅指的是草木凋落,而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的是巫峡;塞上,写的是巫山。波浪明明在地上,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说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生动的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氛。
颈联: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是指离开蜀地已经经历了两个秋天;“孤舟一
系”指的是眼下旅途的漂泊。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诗人漂泊在外,眼看菊花两度开放,不禁思绪万千,泪如泉涌,有家难回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一联是全篇的诗意所在。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唤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
【内容小结】本诗前四句写景。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后四句抒情。直诉诗人的悲愁和对长安的思念。这种思念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粗略来看,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其实,本文自始至终,情景都是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例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仍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悲伤,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瑟秋气则是充溢于作者心头郁闷的象征;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则生动地表现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颈联写思乡之情,同样是通过“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诗人苍凉阴沉的心情。
2、语言练达。杜甫诗歌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他曾表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拿此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极为练达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含义深长的韵味。最为杰出的是颈联的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经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放就潸然泪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蕴含深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文笔炉火纯青。
咏怀古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的吗?知道这两个成语是形容谁的吗?这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但美真的能给人带来好运吗?我国有句古语叫“自古红颜多薄命”,正如《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一样。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玉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是如此。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如此„„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一共有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它的内容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探讨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音调、语速和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赏析诗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有怜惜之情。
作者用这样气势雄伟的起句来衬托昭君的惊天动地,气韵不凡。
颔联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昭君远嫁异域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的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地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为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这里似乎指的更多的是空间,即和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笼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
这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是委婉的讽刺,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另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对她的同情。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运用一个典故,揭示了昭君不幸的原因。
【提问】王昭君的不幸是由画工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是由于皇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悲剧。
【提问】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
【提问】昭君的怨恨包含哪些内容?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有何目的?
【明确】昭君的“怨恨”一是指“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二是指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乡的忧思,后者是主要的。诗人写昭君之恨,寄寓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议论,揭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恨,点明主旨。
【小结】诗歌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的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
【主旨】借古伤今。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时也在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深沉怨恨。
登高
一、新课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有一位老人却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入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动荡不安,他孤身一人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不禁放声高吟。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同来欣赏1200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二、朗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赏析文本
1、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使人感觉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非常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感觉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首联起句是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猿啼悲秋的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落木萧萧,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长江滚滚”写出了时间之无穷。这两句对比着写的,人的生命越短暂,就越能显示出历史和时间之悠久。
颔联写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里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仿佛在为三峡的秋日壮大气势。诗人被这大自然的景象震撼了,不免感伤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
3、鉴赏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与现在的“做客”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常作客”表明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多病”写迟暮之年百病缠身之苦,“独”字写举目无亲的孤独寂寞,“登台”二字点题。颈联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欣赏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笔锋一转,诗人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归于和缓的理性思考:白发日多,护病断饮,根源于时事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民的情感便跃然纸上。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极其萧瑟悲凉的景象中,充满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板书设计】 露冷枫丹,万物萧森 悲壮动荡
浪兼天涌,云接地阴
忧国忧民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 孤独沉郁 情 故园心
催刀尺,急暮砧
尚有村:伤悼
一去:悲痛
咏怀古迹(其三) 去国之怨 美不得宠 独留:怨恨 异乡之恨 才不得用
归魂:空归
天高猿啸 沙白鸟飞(境界阔大)
写景
无边落木 滚滚长江(视通万里)
忧国忧民 登高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愁苦沉痛) 伤时叹己
抒情
苦恨双鬓 新停酒杯(忧愤无奈)
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了解杜甫前期作品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首诗的特点;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吟诵初步感受诗歌思想感情,教师进行分析讲评,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四、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三课时。
秋兴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客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组诗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大家先用两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歌,体会一下这首诗是怎样的风格?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内容述评】这是一首随物兴怀,即景写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由于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返回故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悲秋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义较一般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层次结构】本诗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败之意,但因为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中见了富丽景象,格调非常劲健。而“气萧森”不仅指的是草木凋落,而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的是巫峡;塞上,写的是巫山。波浪明明在地上,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说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生动的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氛。
颈联: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是指离开蜀地已经经历了两个秋天;“孤舟一
系”指的是眼下旅途的漂泊。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诗人漂泊在外,眼看菊花两度开放,不禁思绪万千,泪如泉涌,有家难回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一联是全篇的诗意所在。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唤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
【内容小结】本诗前四句写景。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后四句抒情。直诉诗人的悲愁和对长安的思念。这种思念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粗略来看,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其实,本文自始至终,情景都是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例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仍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悲伤,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瑟秋气则是充溢于作者心头郁闷的象征;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则生动地表现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颈联写思乡之情,同样是通过“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诗人苍凉阴沉的心情。
2、语言练达。杜甫诗歌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他曾表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拿此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极为练达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含义深长的韵味。最为杰出的是颈联的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经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放就潸然泪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蕴含深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文笔炉火纯青。
咏怀古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的吗?知道这两个成语是形容谁的吗?这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但美真的能给人带来好运吗?我国有句古语叫“自古红颜多薄命”,正如《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一样。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玉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是如此。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如此„„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一共有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它的内容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探讨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音调、语速和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赏析诗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有怜惜之情。
作者用这样气势雄伟的起句来衬托昭君的惊天动地,气韵不凡。
颔联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昭君远嫁异域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的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地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为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这里似乎指的更多的是空间,即和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笼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
这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是委婉的讽刺,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另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对她的同情。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运用一个典故,揭示了昭君不幸的原因。
【提问】王昭君的不幸是由画工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是由于皇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悲剧。
【提问】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
【提问】昭君的怨恨包含哪些内容?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有何目的?
【明确】昭君的“怨恨”一是指“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二是指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乡的忧思,后者是主要的。诗人写昭君之恨,寄寓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议论,揭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恨,点明主旨。
【小结】诗歌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的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
【主旨】借古伤今。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时也在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深沉怨恨。
登高
一、新课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有一位老人却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入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动荡不安,他孤身一人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不禁放声高吟。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同来欣赏1200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二、朗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赏析文本
1、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使人感觉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非常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感觉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首联起句是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猿啼悲秋的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落木萧萧,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长江滚滚”写出了时间之无穷。这两句对比着写的,人的生命越短暂,就越能显示出历史和时间之悠久。
颔联写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里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仿佛在为三峡的秋日壮大气势。诗人被这大自然的景象震撼了,不免感伤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
3、鉴赏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与现在的“做客”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常作客”表明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多病”写迟暮之年百病缠身之苦,“独”字写举目无亲的孤独寂寞,“登台”二字点题。颈联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欣赏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笔锋一转,诗人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归于和缓的理性思考:白发日多,护病断饮,根源于时事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民的情感便跃然纸上。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极其萧瑟悲凉的景象中,充满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板书设计】 露冷枫丹,万物萧森 悲壮动荡
浪兼天涌,云接地阴
忧国忧民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 孤独沉郁 情 故园心
催刀尺,急暮砧
尚有村:伤悼
一去:悲痛
咏怀古迹(其三) 去国之怨 美不得宠 独留:怨恨 异乡之恨 才不得用
归魂:空归
天高猿啸 沙白鸟飞(境界阔大)
写景
无边落木 滚滚长江(视通万里)
忧国忧民 登高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愁苦沉痛) 伤时叹己
抒情
苦恨双鬓 新停酒杯(忧愤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