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26分)
材料一 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245.6km 112.5km
北岸227.2km (20%)84.7km 南岸
(22%)城市运河淡水河湖河流引排工程
材料二 第37题图1第37题图2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8分)
(2)长江江苏段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8分)
(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城市 年平均气温≤–4℃日数等值线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 .资源量不足 B .破坏环境 C .成本过高 D .市场需求不足
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 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热棒
省级行政中心 县级行政中心
乡镇、村庄
-5.6 年平均气温/℃
铁 路 年平均气温等值线/℃
a b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 )的原因。(8分)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
(3)冬季。(2分)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
41、(30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 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种的重工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于示意图(图9)
图9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10)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休呈 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
主要原因可能是 。(6分)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 ;1982-
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4分)
(3)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6分)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8分)
【答案】
(1)西北-东南 地处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尤其灌溉用水 )量大,导致断流(6分)
(2)湖泊 台田鱼塘(4分)
(3)农业用地增加(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建设用地增加;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6分)
(4)增加水量,扩大湖水面积,调节气候(缩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利于保护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6分)
(5)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造纸等污染企业的规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污水先处理后排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沿岸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8分)
(3)从图示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其人为活动对沼泽的影响,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导致沼泽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占用一些沼泽地,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也会占用一些沼泽地。
(4)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近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业产生有利影响。
(5)此题注意审题,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对水质的影响,因而是调整工业结构,而不是调整产业结构,再从污水排放、污水处理、法律法规及环保意识提出相关措施。 考点:统计图判读、湖泊的作用、南水北调、土地利用类型和工业发展。
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答案】(24分)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3分)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3分) (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问题:泥沙淤积。(2分)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4分)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3分)
(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考点:本题考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3. (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图4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9分)
(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13分)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4分)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解析】
试题分析:
(3)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
考点: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综合分析题(共90分)
第(十四)题至第(十八)题为共同部分
(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分)
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分)
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十七)在全球化和产业重组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地理研究中常常用某一区域内某行业的就业人口密度(即某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来衡量该行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就业密度的变化可以反映行业的集聚和扩散趋势。
41. 由图甲可见,与2000年相比,2009年上海的黑色金属冶炼业就业入口密度大幅下降,而长三角其他地区密度仍然很低。这主要是因为该行业属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在上海产业调整中,部分产能被淘汰或转移。长三角其他地区由于矿产资湖、能源匮乏,该行业—直不是重点发展行业。据此,以2000年为基准,分别分析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2009年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及主要原因。(12分)
42. 归纳2000年到2009年上海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策略,并评价其合理性;(4分)
【答案】
41、由图乙可见,与2000年相比,2009年长三角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密度均增加,除上海外,还出现了两个就业密度较高的中心区域(2分)。因为上海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市场大,可以继续作为该类制造业的中心(2分)。而长三角其他地区劳动力成本、地价较低,具备承接产能转移的优势,尤其是原来轻纺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更快(2分)。
由图丙可见,与2000年相比,2009年上海作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中心,其就业密度
继续上升,同时在邻近地区又出现了另外两个高密度就业中心区域(2分)。因为上海交通便捷,科技水平较高,有利于该类制造业发展(2分)。而紧邻上海市区的长三角其他地区商务成本较低,且可以共享上海的交通、科技等资源,能够承接该行业的产能转移(2分)。
42、基本策略:淘汰和转移高耗能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继续保持与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分)
合理性评价:这种结构调整既充分发挥上海的技术市场、交通、劳动力资源的综合优势;也为当地众多劳动力保留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这符合上海社会、生态、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2分)
考点:产业结构调整。
(十八)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14分)
43、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4分)
【答案】
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4分)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 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 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 以上。(4分)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4分)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2分)
考点: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城市的影响。
2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3分)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4分)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3分)
【解析】学科网
试题分析: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
降。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考点:区域粮食产需变化及其原因
34. (22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10分)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2分)
【答案】
(1) 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
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
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试题分析:
(1)交通网的变化特点应从线路长度、数量、方式及分布区域变化等角度分析。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线路增多,尤其是沿海地区新增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线路沿途城市增多,说明站点增多。交通网络化更为明显。
(2)首先应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即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是联系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和人民生活的纽带,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交通条件的改善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考点:考查交通变化特点的描述以及交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5. (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分)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
【答案】
(1)(自源头) 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试题分析:
(1) 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
河流有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而言);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2) 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
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降水虽少,但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
(3)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
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 考点:考查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湿地形成条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
37.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26分)
材料一 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245.6km 112.5km
北岸227.2km (20%)84.7km 南岸
(22%)城市运河淡水河湖河流引排工程
材料二 第37题图1第37题图2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8分)
(2)长江江苏段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8分)
(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城市 年平均气温≤–4℃日数等值线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 .资源量不足 B .破坏环境 C .成本过高 D .市场需求不足
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 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热棒
省级行政中心 县级行政中心
乡镇、村庄
-5.6 年平均气温/℃
铁 路 年平均气温等值线/℃
a b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 )的原因。(8分)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
(3)冬季。(2分)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
41、(30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 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种的重工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于示意图(图9)
图9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10)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休呈 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
主要原因可能是 。(6分)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 ;1982-
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4分)
(3)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6分)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8分)
【答案】
(1)西北-东南 地处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尤其灌溉用水 )量大,导致断流(6分)
(2)湖泊 台田鱼塘(4分)
(3)农业用地增加(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建设用地增加;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6分)
(4)增加水量,扩大湖水面积,调节气候(缩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利于保护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6分)
(5)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造纸等污染企业的规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污水先处理后排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沿岸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8分)
(3)从图示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其人为活动对沼泽的影响,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导致沼泽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占用一些沼泽地,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也会占用一些沼泽地。
(4)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近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业产生有利影响。
(5)此题注意审题,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对水质的影响,因而是调整工业结构,而不是调整产业结构,再从污水排放、污水处理、法律法规及环保意识提出相关措施。 考点:统计图判读、湖泊的作用、南水北调、土地利用类型和工业发展。
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答案】(24分)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3分)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3分) (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问题:泥沙淤积。(2分)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4分)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3分)
(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考点:本题考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3. (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图4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9分)
(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13分)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4分)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解析】
试题分析:
(3)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
考点: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综合分析题(共90分)
第(十四)题至第(十八)题为共同部分
(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分)
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分)
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十七)在全球化和产业重组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地理研究中常常用某一区域内某行业的就业人口密度(即某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来衡量该行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就业密度的变化可以反映行业的集聚和扩散趋势。
41. 由图甲可见,与2000年相比,2009年上海的黑色金属冶炼业就业入口密度大幅下降,而长三角其他地区密度仍然很低。这主要是因为该行业属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在上海产业调整中,部分产能被淘汰或转移。长三角其他地区由于矿产资湖、能源匮乏,该行业—直不是重点发展行业。据此,以2000年为基准,分别分析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2009年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及主要原因。(12分)
42. 归纳2000年到2009年上海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策略,并评价其合理性;(4分)
【答案】
41、由图乙可见,与2000年相比,2009年长三角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密度均增加,除上海外,还出现了两个就业密度较高的中心区域(2分)。因为上海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市场大,可以继续作为该类制造业的中心(2分)。而长三角其他地区劳动力成本、地价较低,具备承接产能转移的优势,尤其是原来轻纺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更快(2分)。
由图丙可见,与2000年相比,2009年上海作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中心,其就业密度
继续上升,同时在邻近地区又出现了另外两个高密度就业中心区域(2分)。因为上海交通便捷,科技水平较高,有利于该类制造业发展(2分)。而紧邻上海市区的长三角其他地区商务成本较低,且可以共享上海的交通、科技等资源,能够承接该行业的产能转移(2分)。
42、基本策略:淘汰和转移高耗能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继续保持与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分)
合理性评价:这种结构调整既充分发挥上海的技术市场、交通、劳动力资源的综合优势;也为当地众多劳动力保留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这符合上海社会、生态、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2分)
考点:产业结构调整。
(十八)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14分)
43、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4分)
【答案】
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4分)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 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 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 以上。(4分)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4分)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2分)
考点: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城市的影响。
2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3分)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4分)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3分)
【解析】学科网
试题分析: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
降。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考点:区域粮食产需变化及其原因
34. (22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10分)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2分)
【答案】
(1) 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
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
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试题分析:
(1)交通网的变化特点应从线路长度、数量、方式及分布区域变化等角度分析。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线路增多,尤其是沿海地区新增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线路沿途城市增多,说明站点增多。交通网络化更为明显。
(2)首先应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即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是联系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和人民生活的纽带,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交通条件的改善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考点:考查交通变化特点的描述以及交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35. (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分)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
【答案】
(1)(自源头) 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试题分析:
(1) 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
河流有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而言);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2) 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
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降水虽少,但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
(3)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
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 考点:考查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湿地形成条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