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寒假学习规划
其实我们在寒假可利用的时间也不多。除掉学校补课、春节等,我们就只有20天左右的时间。以每天学习10小时计算,其实我们可利用的时间只有200小时,分配到5门课,我们每门课就只有40小时的时间了。那么,就数学而言,我们怎样利用好这40小时?
我们可以把这40小时分为两个20小时。第一个20小时用来复习一下以往学过的所有知识。具体复习时间安排:
另外20小时用来干啥?很简单,开始做去年的一模考试题。在寒假,我们要解决的是中考数学的前21题(最后4道压轴题春季解决)。我们可以找到去年城八区的一模考试题,做前21题。每一套花1小时做,1小时对答案和整理。这样总共会花16小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做题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还有薄弱的环节,及时弥补;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中考前21题的出题思路,一举两得。最后4小时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就是做一下08年--10年的中考前21题,看看自己掌握的怎样。在做这些题目时,学而思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找一个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做错的题目和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以便于后续的复习,也可以在开学时找老师询问。通过这样的复习,我们在寒假结束后就可以把初中数学所有的知识系统梳理一下,同时也可以搞定前21题。春季,我们就开始冲击中考的压轴题。 如何规划寒假的学习
溶液、酸碱盐部分
溶液、酸碱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将化学从一个人人以为会背就可以得分的学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化学75%以上的难题是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溶液、酸碱盐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与差,直接决定了学生在重要考试中成绩的档次。他们关系到的题型很全面,综合性的选择题、神秘的推断题、看似复杂的实验题以及
关于溶液,重要考试中,较难题的反应几乎都在溶液中进行,计算题的最后一题也必然跟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至于我们怎么学好这个单元的内容,必须要在寒假的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加强对溶液中的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和知识积累,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区别和相互转化、溶解度曲线、中低难度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问题能够快速正确利用规律解决。杜绝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关于酸碱盐,初中将最后一个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引入知识体系,并且利用酸碱盐以及某些氧化物的之间反应来对一些复杂的实验和计算进行研究和计算。而且在酸碱盐这部分内容中,PH值和指示剂更是考试的一个难点,尤其是酸和碱反应用酚酞做指示剂判断反应合理与否的实验题,更是各个城区和中考的必考考点之一。至于发生在酸碱盐之中的计算题和利用图像表示反应过程题也是每天的重要考点之一。而较难考点之一的物质鉴别、分离提纯也是学生们所头疼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反应规律和各重要常见物质的性质来进行层层递进,分类记忆,归类一些题型的基本分析思路和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学到、学好。
推断、实验、计算部分
初三的这个寒假,除了要对溶液、酸碱盐学习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先发性学习,还要学习早已出现却没有系统归纳的题型--推断、计算,以及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这三部分知识被我们学生戏称为
关于计算题,一直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但是从2008年到2010年中考,一直在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和复分解反应中产生气体或者沉淀来进行一系列的计算。
寒假阶段我们不建议学生上来就对中考题或者模拟试题中较难的综合性计算题进行研究,因为那样会造成学生反复练习之后觉得计算题太难而内心恐惧,从而放弃。建议先从综合性不是特别强的题目练起,例如:
现有一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18.6g,加入的稀盐酸,当加至100g稀盐酸时,出现气体的质量最多,如图:
求:(1)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分数
(2)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当放出气体质量恰好最大值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本题所有设问均围绕变质后的NaOH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来进行。第一问转化问题后即通过CO2的质量求Na2CO3的质量,进而求NaOH的质量分数。第二问通过方程式计算求的HCl的质量,进而求得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三问,难度上升,因为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但是NaCl溶液中的溶质为两个反应得来,非常容易漏掉NaOH与稀盐酸反应的,导致计算错误,而且最后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将总质量减去气体质量,也是一个易错点。这样一个难度不高的题却能把溶液、酸碱盐的知识结合的很好,适合寒假学生在学习两部分知识只有用来自我检测。
如何规划寒假物理复习
寒假复习,应该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主,专题、难题的练习为辅。只有基础打好了,难题才能够有思路并较为顺利的解决。前面我们说过,不同进度的学员应该有不同的复习内容,那么我们主要就以力学和电学的复习为例,建议同学们如下安排寒假的复习:
初二学习力学的同学:
初二学习电学的同学:
以上复习内容所需时间仅为参考时间,实际上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应该有所增减。不熟练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时间复习,而掌握较好部分可以适当减少时间。此外,练习时间必须是充足的,同学们一定要从题目当中多分析考点和总结解题方
初三数学寒假学习规划
其实我们在寒假可利用的时间也不多。除掉学校补课、春节等,我们就只有20天左右的时间。以每天学习10小时计算,其实我们可利用的时间只有200小时,分配到5门课,我们每门课就只有40小时的时间了。那么,就数学而言,我们怎样利用好这40小时?
我们可以把这40小时分为两个20小时。第一个20小时用来复习一下以往学过的所有知识。具体复习时间安排:
另外20小时用来干啥?很简单,开始做去年的一模考试题。在寒假,我们要解决的是中考数学的前21题(最后4道压轴题春季解决)。我们可以找到去年城八区的一模考试题,做前21题。每一套花1小时做,1小时对答案和整理。这样总共会花16小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做题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还有薄弱的环节,及时弥补;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中考前21题的出题思路,一举两得。最后4小时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就是做一下08年--10年的中考前21题,看看自己掌握的怎样。在做这些题目时,学而思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找一个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做错的题目和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以便于后续的复习,也可以在开学时找老师询问。通过这样的复习,我们在寒假结束后就可以把初中数学所有的知识系统梳理一下,同时也可以搞定前21题。春季,我们就开始冲击中考的压轴题。 如何规划寒假的学习
溶液、酸碱盐部分
溶液、酸碱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将化学从一个人人以为会背就可以得分的学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化学75%以上的难题是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溶液、酸碱盐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与差,直接决定了学生在重要考试中成绩的档次。他们关系到的题型很全面,综合性的选择题、神秘的推断题、看似复杂的实验题以及
关于溶液,重要考试中,较难题的反应几乎都在溶液中进行,计算题的最后一题也必然跟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至于我们怎么学好这个单元的内容,必须要在寒假的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加强对溶液中的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和知识积累,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区别和相互转化、溶解度曲线、中低难度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问题能够快速正确利用规律解决。杜绝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关于酸碱盐,初中将最后一个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引入知识体系,并且利用酸碱盐以及某些氧化物的之间反应来对一些复杂的实验和计算进行研究和计算。而且在酸碱盐这部分内容中,PH值和指示剂更是考试的一个难点,尤其是酸和碱反应用酚酞做指示剂判断反应合理与否的实验题,更是各个城区和中考的必考考点之一。至于发生在酸碱盐之中的计算题和利用图像表示反应过程题也是每天的重要考点之一。而较难考点之一的物质鉴别、分离提纯也是学生们所头疼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反应规律和各重要常见物质的性质来进行层层递进,分类记忆,归类一些题型的基本分析思路和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学到、学好。
推断、实验、计算部分
初三的这个寒假,除了要对溶液、酸碱盐学习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先发性学习,还要学习早已出现却没有系统归纳的题型--推断、计算,以及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这三部分知识被我们学生戏称为
关于计算题,一直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但是从2008年到2010年中考,一直在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和复分解反应中产生气体或者沉淀来进行一系列的计算。
寒假阶段我们不建议学生上来就对中考题或者模拟试题中较难的综合性计算题进行研究,因为那样会造成学生反复练习之后觉得计算题太难而内心恐惧,从而放弃。建议先从综合性不是特别强的题目练起,例如:
现有一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18.6g,加入的稀盐酸,当加至100g稀盐酸时,出现气体的质量最多,如图:
求:(1)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分数
(2)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当放出气体质量恰好最大值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本题所有设问均围绕变质后的NaOH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来进行。第一问转化问题后即通过CO2的质量求Na2CO3的质量,进而求NaOH的质量分数。第二问通过方程式计算求的HCl的质量,进而求得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三问,难度上升,因为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但是NaCl溶液中的溶质为两个反应得来,非常容易漏掉NaOH与稀盐酸反应的,导致计算错误,而且最后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将总质量减去气体质量,也是一个易错点。这样一个难度不高的题却能把溶液、酸碱盐的知识结合的很好,适合寒假学生在学习两部分知识只有用来自我检测。
如何规划寒假物理复习
寒假复习,应该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主,专题、难题的练习为辅。只有基础打好了,难题才能够有思路并较为顺利的解决。前面我们说过,不同进度的学员应该有不同的复习内容,那么我们主要就以力学和电学的复习为例,建议同学们如下安排寒假的复习:
初二学习力学的同学:
初二学习电学的同学:
以上复习内容所需时间仅为参考时间,实际上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应该有所增减。不熟练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时间复习,而掌握较好部分可以适当减少时间。此外,练习时间必须是充足的,同学们一定要从题目当中多分析考点和总结解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