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中国未来5-1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

  此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中国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原来管制型政府、投资型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开放型政府转变,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制度框架内运行。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认为,国家治理的内涵是如何全面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对紧急状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能力,全面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能力。国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指标。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中央政府如何低成本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如政府机构不能过于庞大,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信息化的水平和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都是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深化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需求。刘元春说,过去的市场经济是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今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远不同于30年前。这次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市场、小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不在于驾驭市场的强势,而在服务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强有力的运筹帷幄能力。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项目超过300项。而此次全会之前,李克强总理多次表态用“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让人们看到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

  加强司法建设成为公众新期待

  评论者普遍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全面的过程,既涉及经济层面,又涉及政治层面,既涉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关键领域,又要强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方方面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家王利明说,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司法改革是重要环节。

  此次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加强司法建设成为公众新的期待。

  事实上,中国在2012年已经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有关加强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意见,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其中被单列成章,明确要求切实保证当事人依法自由表达诉求、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或质疑,应及时给予回应并说明理由等。

  此外,此次会议还明确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虽然早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保障人权就已经被写进宪法,但党的全会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还是首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人权已经写进我们的宪法,我们要尊重每个公民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情发生,这也需要我们从法律上、司法上加以保证”。

  让人民监督权力

  此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表明中国反腐要靠制度、监督和权力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周淑真表示,十八大到现在的一年来,反腐败在体制机制上还是有很多创新的,“比如说巡视制度,虽然说以前也有,但执行的力度和巡视的公开性是以往没有的;还有举报制度,中纪委在自己的网站上开通了网络举报专区;还有,以前中纪委的工作是非常神秘的,但现在中纪委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老百姓看到了解中纪委是怎么运行的。”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张希贤说,“让人民监督权力”是一项重要的反腐原则,监督有多种形式,包括人大监督、群众来信来访监督、网络监督等等。北大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表示,更细化的反腐措施有可能在2014年年初的中纪委全会上释放。

  对于未来的改革方向,张希贤认为监督应该制度化和法制化,国家应该保证公民享有监督权力的多种实践途径。

  应对外部挑战

  此次会议明确,中国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的开放,面临的外部挑战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好地协调和统筹对外决策。

  国家安全委员会所涉及的安全是一个更为广义的安全概念。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指出,中国近年来面临着很大的安全挑战,包括来自于周边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挑战,国际恐怖主义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中国提出很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必须要有这样一个部门协调各方面力量,全方面系统地有效应对来自各个领域的安全威胁,最大限度保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使中国更好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责任论”也出现了,但是承担哪些责任是要有取舍的,需要有这样的机构来作出决定。

  张国庆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肯定会全面升级中国思想库和智囊团体系,并在国家安全应急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中国未来5-1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

  此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中国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原来管制型政府、投资型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开放型政府转变,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制度框架内运行。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认为,国家治理的内涵是如何全面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对紧急状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能力,全面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能力。国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指标。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中央政府如何低成本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如政府机构不能过于庞大,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信息化的水平和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都是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深化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需求。刘元春说,过去的市场经济是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今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远不同于30年前。这次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市场、小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不在于驾驭市场的强势,而在服务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强有力的运筹帷幄能力。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项目超过300项。而此次全会之前,李克强总理多次表态用“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让人们看到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

  加强司法建设成为公众新期待

  评论者普遍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全面的过程,既涉及经济层面,又涉及政治层面,既涉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关键领域,又要强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方方面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家王利明说,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司法改革是重要环节。

  此次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加强司法建设成为公众新的期待。

  事实上,中国在2012年已经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有关加强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意见,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其中被单列成章,明确要求切实保证当事人依法自由表达诉求、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或质疑,应及时给予回应并说明理由等。

  此外,此次会议还明确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虽然早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保障人权就已经被写进宪法,但党的全会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还是首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人权已经写进我们的宪法,我们要尊重每个公民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情发生,这也需要我们从法律上、司法上加以保证”。

  让人民监督权力

  此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表明中国反腐要靠制度、监督和权力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周淑真表示,十八大到现在的一年来,反腐败在体制机制上还是有很多创新的,“比如说巡视制度,虽然说以前也有,但执行的力度和巡视的公开性是以往没有的;还有举报制度,中纪委在自己的网站上开通了网络举报专区;还有,以前中纪委的工作是非常神秘的,但现在中纪委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老百姓看到了解中纪委是怎么运行的。”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张希贤说,“让人民监督权力”是一项重要的反腐原则,监督有多种形式,包括人大监督、群众来信来访监督、网络监督等等。北大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表示,更细化的反腐措施有可能在2014年年初的中纪委全会上释放。

  对于未来的改革方向,张希贤认为监督应该制度化和法制化,国家应该保证公民享有监督权力的多种实践途径。

  应对外部挑战

  此次会议明确,中国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的开放,面临的外部挑战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好地协调和统筹对外决策。

  国家安全委员会所涉及的安全是一个更为广义的安全概念。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指出,中国近年来面临着很大的安全挑战,包括来自于周边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挑战,国际恐怖主义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中国提出很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必须要有这样一个部门协调各方面力量,全方面系统地有效应对来自各个领域的安全威胁,最大限度保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使中国更好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责任论”也出现了,但是承担哪些责任是要有取舍的,需要有这样的机构来作出决定。

  张国庆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肯定会全面升级中国思想库和智囊团体系,并在国家安全应急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关文章

  • 把握"四个全面",走向民族复兴
  • 把握"四个全面",走向民族复兴 作者:黄贵斌 内江师范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卓绝的使命担当.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远的战略思维,不断完善治国理政方略,奋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以如椽 ...查看


  • 四个全面论述 1
  • 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 ...查看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五论四个全面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2015年2月24日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 ...查看


  • 四个全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5论)
  •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 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 ...查看


  • 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明思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该书将这79篇文献分为18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是建设生态文明,收入了谈话 ...查看


  • (重要)怎样认识"三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 怎样认识"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2014年11月18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怎样认识"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学习连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 ...查看


  •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
  •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 刘 毅 孙秀艳 2016年02月16日04: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又是一年春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一步步走来,中华大地 ...查看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 代化 李建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查看


  • 辛鸣:坚持法治道路"五个必须"底线 避免"颠覆性错误"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3日电 (朱书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今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此,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他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