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摊牌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词表达意境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五)关于”通感”问题。(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教学目标】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摊牌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词表达意境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五)关于”通感”问题。(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相关文章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巩固掌握作者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4.理解情与景德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二.过程与 ...查看


  • 教学参考 31 p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 (0/130)2010-01-17 19:4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精讲 (0/74)2010-01-15 08:18 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 (1/117)2010-01-10 ...查看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 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 ...查看


  •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 课前3分钟,学生讲了则安徒生童话故事.师:童话, 有的时候不仅仅写给小孩子看的,等长大之后回过头再来看童话,里面包含了一些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师: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朱自清的文章--<匆 ...查看


  • 高一语文默写
  • 高一语文必修1.2名句默写 (一) 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女也不爽,.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3.,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4.携来百侣曾游, 5.,池鱼思故渊.开荒 ...查看


  •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册背诵课文默写
  •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册背诵课文默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 2.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3. ,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 4.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 , ? 5.君 ...查看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 ...查看


  •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高一上册)
  • 一.教学任务: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二.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