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那种母女相传、邻里相传的单一模式,将会由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参与而发生新的结构转换。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永远鲜活。 剪纸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最早是民间“招魂术”的道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 西安剪纸协会会长韩靖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诗句中的桐叶剪出来的图案,应该是早期的“窗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人们早在汉代已经开始了剪纸创作。 汉代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剪纸艺术随之在民间普及开来。南于剪纸是适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材料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传世之作,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非常罕见。现在我们只能从历代的典籍记载中,寻得一些剪纸的蛛丝马迹。唐代诗人杜甫“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的诗句和李商隐“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等诗句中,都有对剪纸的描写,这说明剪纸艺术很早已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 陕西剪纸被誉为“活化石” “在全国诸多剪纸中,陕西剪纸被誉为‘活化石’。去年中国剪纸申遗,也是以陕西剪纸为申请主体的。”陕西省非遗办副主任、剪纸艺术家李红军介绍: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阴阳哲学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陕西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陕西剪纸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造型古朴,风格粗犷,寓意有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 上世纪80年代是陕西剪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提出“开发利用民间美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号,一些美术工作者积极和民间剪纸艺人沟通学习,采用办剪纸艺术展览、培训班、开展讲座等形式,在剪纸艺术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培养出一批剪纸艺术家。陕西剪纸艺术家王兰畔、张林召等人以及剪纸大师库淑兰都在此时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顶峰。张林召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他的《拉家常》《许仙与白娘子》线条流畅自然,造型古朴新颖,剪纸作品中的“两面人”“三面人”造型独特,个性鲜明。人称剪花娘子的库淑兰,擅长平色剪纸和彩贴,她的作品最终走向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巅峰――只剪我自己。她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剪花娘子》,以绚丽多姿的色彩、丰富神奇的想象、精湛华丽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传全国乃至世界,被联合国命名为“中国民间_丁艺美术大师”。上世纪90年代,随着媒体和出版业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与市场接轨。这时,以樊小梅、侯雪招、魏伊平等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剪纸艺术家不再单纯表达民俗,开始倾向于现实生活,做一些有主题的展览。这批人年龄相对年轻,创作自南大胆,极大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 剪纸传统和现代的结晶 “在世界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把艺术还给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剪纸艺术首先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了突破和改变,从而诞生了这样一批剪纸艺术家,他们在研究前卫艺术和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剪纸语言,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我’的点。”于是,剪纸又有了新变化:剪纸不再是大众日常装饰品,而是表达自我情感的载体。2008年9月,北京当代美术馆推出的“95剪纸艺术展”,8位男女艺术家在保留并强调传统剪纸画面的单纯、强烈、平面、复数性等特征的同时,对剪纸艺术的表现材料和媒介做了不同程度的开拓,以传达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新认识、新情感,引起了很大反响。 此外,一大批受过专业教育的学者、艺术家也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他们的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却又融合了专业美术的理念,这些超前的艺术思想,会在剪纸艺术的“瓶颈期”起到引领剪纸艺术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传统剪纸,要保持原汁原味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绝不能让它失传。”李红军介绍,传统的剪纸艺术依附于农耕文明的民俗而生存,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它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传统剪纸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价值,却是非常珍贵的。 新的时期,剪纸何去何从?李红军认为:要把传统剪纸和当代剪纸区别对待。首先,把一些代表性的传统剪纸作品按照分类,存放到博物馆,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学习。其次,是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民间剪纸艺人继续创作,通过这种途径保持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而当代剪纸,则应该让它更加现代化,并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李红军介绍,传统剪纸作品多为乡村艺人创作,采用正形负形、对称折叠、撕烧烫染等传统手法;而当代剪纸,则出现了专门的剪纸美术工作者,他们在民间丰厚的剪纸艺术资源上,将立体分层、叠加、旋转等多种现代艺术方式运用到剪纸创作中。这些剪纸作品,已从传统的表现喜庆祈福的民俗内容,转变为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感受,更多展现了对“人”本身的思考。 剪纸的精神内涵不能改变 “剪纸是一种依附于巫术上的艺术。传统剪纸是很庄严神圣的事,是给神看的。例如扫天娃娃,天下雨不停时,剪一个贴上就会雨停。传统剪纸的艺术性和价值正在它所包含的虔诚和信仰之中。而现代剪纸是给人看的,这是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的根本区别。”对于剪纸艺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奇伟有自己的思考:传统剪纸属巫术信仰的精神范畴,而纸雕和现代剪纸则属于工艺品的范畴。他说: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并不是剪纸的手工艺技巧和剪纸作品本身,而是它里面蕴含的一种传统精神和世界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剪纸是一个手工艺过程,而更要注意到它所包涵的“不可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它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一种世界观。在保护剪纸的工作中,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一些表象,努力将某种工艺代代传下去,却忽视了它背后所包容的精神信仰,这样只能保存文化的尸体。 让剪纸回归艺术本身 “要打破民俗的桎梏与束缚,让剪纸回归艺术本身。”说起新时代剪纸艺术家的使命,韩靖有自己的分析和信心。近年来,西安剪纸协会一直以民间组织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宣传剪纸艺术。但是,剪纸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单靠政府的有限资助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现代社会的全面参与,需要人们艺术审美的自觉提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投身其中。原始的那种母女相传、邻里相传的单一模式,将会由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参与而发生新的结构转换。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永远鲜活。 韩靖将自己的剪纸称为“文人剪纸”,并广泛借鉴国画、版画、装饰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手法来丰富剪纸创作。“现代剪纸要创新,就必须从民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一¨新的、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韩靖认为,在这方面,已故世界级剪纸大师库淑兰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库淑兰的剪纸画是真正意义用剪刀画的“画”,她将引领现代剪纸走向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探索人类灵魂与肉体的统一,探索剪纸在现代生活情感中最真实的表达方式。 编辑/卞瑞鹤
原始的那种母女相传、邻里相传的单一模式,将会由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参与而发生新的结构转换。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永远鲜活。 剪纸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最早是民间“招魂术”的道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 西安剪纸协会会长韩靖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诗句中的桐叶剪出来的图案,应该是早期的“窗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人们早在汉代已经开始了剪纸创作。 汉代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剪纸艺术随之在民间普及开来。南于剪纸是适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材料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传世之作,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非常罕见。现在我们只能从历代的典籍记载中,寻得一些剪纸的蛛丝马迹。唐代诗人杜甫“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的诗句和李商隐“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等诗句中,都有对剪纸的描写,这说明剪纸艺术很早已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 陕西剪纸被誉为“活化石” “在全国诸多剪纸中,陕西剪纸被誉为‘活化石’。去年中国剪纸申遗,也是以陕西剪纸为申请主体的。”陕西省非遗办副主任、剪纸艺术家李红军介绍: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阴阳哲学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陕西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陕西剪纸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造型古朴,风格粗犷,寓意有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 上世纪80年代是陕西剪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提出“开发利用民间美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号,一些美术工作者积极和民间剪纸艺人沟通学习,采用办剪纸艺术展览、培训班、开展讲座等形式,在剪纸艺术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培养出一批剪纸艺术家。陕西剪纸艺术家王兰畔、张林召等人以及剪纸大师库淑兰都在此时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顶峰。张林召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他的《拉家常》《许仙与白娘子》线条流畅自然,造型古朴新颖,剪纸作品中的“两面人”“三面人”造型独特,个性鲜明。人称剪花娘子的库淑兰,擅长平色剪纸和彩贴,她的作品最终走向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巅峰――只剪我自己。她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剪花娘子》,以绚丽多姿的色彩、丰富神奇的想象、精湛华丽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传全国乃至世界,被联合国命名为“中国民间_丁艺美术大师”。上世纪90年代,随着媒体和出版业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与市场接轨。这时,以樊小梅、侯雪招、魏伊平等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剪纸艺术家不再单纯表达民俗,开始倾向于现实生活,做一些有主题的展览。这批人年龄相对年轻,创作自南大胆,极大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 剪纸传统和现代的结晶 “在世界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把艺术还给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剪纸艺术首先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了突破和改变,从而诞生了这样一批剪纸艺术家,他们在研究前卫艺术和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剪纸语言,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我’的点。”于是,剪纸又有了新变化:剪纸不再是大众日常装饰品,而是表达自我情感的载体。2008年9月,北京当代美术馆推出的“95剪纸艺术展”,8位男女艺术家在保留并强调传统剪纸画面的单纯、强烈、平面、复数性等特征的同时,对剪纸艺术的表现材料和媒介做了不同程度的开拓,以传达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新认识、新情感,引起了很大反响。 此外,一大批受过专业教育的学者、艺术家也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他们的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却又融合了专业美术的理念,这些超前的艺术思想,会在剪纸艺术的“瓶颈期”起到引领剪纸艺术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传统剪纸,要保持原汁原味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绝不能让它失传。”李红军介绍,传统的剪纸艺术依附于农耕文明的民俗而生存,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它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传统剪纸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价值,却是非常珍贵的。 新的时期,剪纸何去何从?李红军认为:要把传统剪纸和当代剪纸区别对待。首先,把一些代表性的传统剪纸作品按照分类,存放到博物馆,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学习。其次,是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民间剪纸艺人继续创作,通过这种途径保持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而当代剪纸,则应该让它更加现代化,并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李红军介绍,传统剪纸作品多为乡村艺人创作,采用正形负形、对称折叠、撕烧烫染等传统手法;而当代剪纸,则出现了专门的剪纸美术工作者,他们在民间丰厚的剪纸艺术资源上,将立体分层、叠加、旋转等多种现代艺术方式运用到剪纸创作中。这些剪纸作品,已从传统的表现喜庆祈福的民俗内容,转变为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感受,更多展现了对“人”本身的思考。 剪纸的精神内涵不能改变 “剪纸是一种依附于巫术上的艺术。传统剪纸是很庄严神圣的事,是给神看的。例如扫天娃娃,天下雨不停时,剪一个贴上就会雨停。传统剪纸的艺术性和价值正在它所包含的虔诚和信仰之中。而现代剪纸是给人看的,这是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的根本区别。”对于剪纸艺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奇伟有自己的思考:传统剪纸属巫术信仰的精神范畴,而纸雕和现代剪纸则属于工艺品的范畴。他说: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并不是剪纸的手工艺技巧和剪纸作品本身,而是它里面蕴含的一种传统精神和世界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剪纸是一个手工艺过程,而更要注意到它所包涵的“不可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它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一种世界观。在保护剪纸的工作中,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一些表象,努力将某种工艺代代传下去,却忽视了它背后所包容的精神信仰,这样只能保存文化的尸体。 让剪纸回归艺术本身 “要打破民俗的桎梏与束缚,让剪纸回归艺术本身。”说起新时代剪纸艺术家的使命,韩靖有自己的分析和信心。近年来,西安剪纸协会一直以民间组织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宣传剪纸艺术。但是,剪纸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单靠政府的有限资助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现代社会的全面参与,需要人们艺术审美的自觉提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投身其中。原始的那种母女相传、邻里相传的单一模式,将会由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参与而发生新的结构转换。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永远鲜活。 韩靖将自己的剪纸称为“文人剪纸”,并广泛借鉴国画、版画、装饰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手法来丰富剪纸创作。“现代剪纸要创新,就必须从民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一¨新的、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韩靖认为,在这方面,已故世界级剪纸大师库淑兰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库淑兰的剪纸画是真正意义用剪刀画的“画”,她将引领现代剪纸走向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探索人类灵魂与肉体的统一,探索剪纸在现代生活情感中最真实的表达方式。 编辑/卞瑞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