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药物处理的现代观点

射频消融术使多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得以治愈,但对心房颤动(房颤)还未找出一满意的治疗措施。房颤发病率高,影响生活质量。未控制的快速心室率还能损伤心脏功能,加重原有的心脏病,导致明显的临床心力衰竭。房颤造成的脑梗死占各种脑梗死的1/5~1/4,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房颤的分类

为了确定各类房颤的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决定是否要用抗凝治疗,1996年欧洲心脏学协会对阵发性房颤提出临床分类。一般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和慢性(或永久性),见表1。临床上多数患者常在不同类型中转换。以发作时间分界有助于处理,持续7d以上为慢性,7d以内为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48h以上多数不易自行转复为窦律,称为持续性房颤,48h以内的为阵发性房颤。不少新发现的房颤,时间或病程不明确,为了针对性处理,至少应有12导联心电图证实其确切系本病。

表1 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类

一类:第一次有症状的发作    ⑴自行终止     ⑵需要药物或直流电转复 二类:未经处理过的反复发作     ⑴发作时无症状     ⑵有症状,每3个月发作1次 三类:经过处理的反复发作     ⑴发作时无症状     ⑵有症状,每3个月发作1次

二、房颤的病因 许多心脏或心外情况可以引起房颤,80%房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急性肺部疾患或梗塞、阻塞性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可引起房颤,待原发病治愈或控制后,房颤多自行消失。心脏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gac),换瓣术等术后约1/3发生房颤。有作者建议对可能发生房颤的患者术前预防用药(主要是胺碘酮),可以减少发作并缩短住院日程。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孤立性房颤)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但是发现随诊中渐显现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近年注意到高血压病是房颤的常见病因,部分房颤来自室上速,可能存在隐性旁路或其他折返环径,消除这些旁路或折返途径使房颤可能不再复发。家族性房颤也是近年发现的病例,有关基因突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不清楚在一般的房颤中,基因因素起到多少作用。 详细病史对于处理至关重要,病史中包括发作病程、间期、频度、持续时间、用药情况及效果。发生时伴有的症状,如血压情况、有无心绞痛及心功能的影响;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及左室功能,甲状腺功能及电解质。房颤发作频繁但持续的时间不长,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可能有助于诊断,并可以同时了解窦房结功能。

三、房颤的发生机制

现已证实折返及自律都是房颤的机制,自律灶可位于左或右心房,以左侧肺静脉为主。左肺上、下及右上肺静脉开口处约各占1/3,右下肺静脉处较少见,射频消融可以治愈。 多数房颤还是折返机制。房内多个小折返环各自运动,折返环径愈小,杂乱性愈明显,发作愈持续而难以自止。折返环大小取决于波长,波长愈短,房颤愈是持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及(或)心内传导延缓,使折返波长变短。动物试验证实波长

四、房颤的病理生理

1.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心房在心室舒张后期主动泵血,泵入血量占心排血量的20%左右。房室瓣适时关闭,避免反流及保持av生理顺序性传导都有益于心室充盈。房颤时这些心房的生理功能丧失,心室充盈量降低,心排出量也有所降低。心房生理功能对正常心脏影响不明显,但老年人心脏舒张功能降低或高血压时,心排出量有赖于心房主动收缩,就可能引起临床心功能障碍征象,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心衰)。时间过久的房颤,即使恢复窦性心律(窦律),血液动力学改善也有限。故对日久的慢性房颤无必要一概复律,益处并不肯定。 2.对心房/心室的重构:上个世纪初即发现长时间或频繁发作的房颤可以导致心脏扩大。临床和实验观察,房颤初发5min终止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已较对照明显缩短,发作时间越长,异常电生理改变越为明显。心房电重构表现随时间加重,表现为房内有效不应期缩短,传导延缓,窦房结功能减低,心房细胞间连接功能不正常,各种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非生理性离子流出现,通道基因功能也受到影响,快速心率消耗细胞膜能量,高能离子交换酶功能受到影响。先是ca2+在细胞内积聚,随之k+、na+离子流相继异常。allessie等按动物实验过程将心房适应快速心率分为4个时程,代谢、电重构、收缩重构和解剖重构,到了最后一个时程为不可逆性。房颤发作超过1个月,组织学及解剖学也发生重构。开始时光镜下组织结构看不出改变,数小时后细胞微结构异常,线粒体空泡形成,随时间延长更为明显。肿胀、嵴混浊、显示钙离子聚积特征。肌节收缩物质退行变、消失、肌纤维溶解,糖元物质充斥间质,最后细胞膜和细胞核也受到影响,产生细胞凋亡,细胞数目减少。肌细胞退行变和纤维组织增多使心房扩大,重构在初期可逆,时久后变为不可逆。60年代二尖瓣手术时就已观察到,5年以上的房颤右房正常组织消失,代以纤维和结缔组织。近年研究观察到不应期缩短虽是房颤持续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始发因素,也不能解释其反复性。重构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3.对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房颤抑制心房收缩力,复律后心房肌仍处于顿抑状态。观察房颤患者60例,平均73岁,按病程分为短(6周)期,复律后左房功能的在短病程组24h恢复,中病程1周后、长病程的恢复延迟达1个月时才有明显改善。因此左房的损伤程度与病程很相关,实际上快速房颤对心脏重构的影响不仅限于心房,长时间未控制的快速心室率同样造成心室肌损伤,整个左心室也可能扩大,心功能降低,从而出现心衰。 4.房颤增加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造成的左房扩大及心房机械功能减低,使左房及左心耳血流减缓、淤滞,是产生血栓的基础。房颤的血栓主要来自左房,明显多于右房,因此栓塞主要发生于体循环,而以脑栓塞最多见。虽无资料证明房颤转为窦律可减少脑卒中,但却可减少房内血栓及血液滞留从而减少脑卒中。

五、房颤的药物处理

房颤发生及重构的机制均不完全清楚,影响有效的解决方法。由于上述危害,认为除了老年无症状者,应试行给以恢复窦律,并用药维持。 1.药物转复窦律:48h以内新发生的房颤40%左右自行恢复,>48h者则不易自行复律,需要转复。直流电同步复律或药物复律各有优缺点,但效果及安全性均以前者为好。(1)地高辛类药物转复窦律基本无效,我院观察发生72h内的房颤,静注西地兰0.6mg,转复率不及40%,但心室率可以较持久地减慢。(2)ic类药物:静注普罗帕酮70mg,1/30~45min,共1~3次,对发作72h以内的房颤有效率可达67%。1997年以来有对照地观察顿服普罗帕酮对72h内新发生的房颤转复效果,普罗帕酮450~750mg(多为600mg),43%患者2~3h左右复律,6~8h57%~76%变为窦律,24h80%为窦律,而对照组2~3h8%~18%为窦律,6~8h17%~37%为窦律,24h也有69%~73%自行恢复。(3)Ⅲ型药物:转复效果报道少。静脉索他洛尔1.0~1.5mg/kg,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类似于β受体阻滞剂ibutilide静脉0.005~0.025mg/kg,转复率与剂量有关,为46%,但有3.6%出现多形室速。胺碘酮在转复为窦性心律方面效果并不高。 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肯定比无房颤者增多,为此有5~6个临床试验证明抗凝治疗有预防作用。一般认为发病2d内者转复前可以不用抗凝治疗,2d以上者则应用抗凝剂,防止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抗凝治疗3周,使凝血酶原时间(pt)提高1.5倍或国际正常化比例(inr)达2~3。spaf试验说明华法令或阿司匹林均有明显预防血栓栓塞,主要是脑梗死的作用,与安慰剂比较,华法令减少67%,阿司匹林减少47%,而两者主要出血率近似。75岁以下无高危因素者,华法令优越性不明显,75岁以上高龄者华法令出血率较高,宜用阿司匹林。转复前如何用抗凝仍未一致,抗凝多久才算合适,是否可以不用3周抗凝以缩短房颤时程和住院日期,减少出血并发症;食管超声检查(tee),左房无血栓或混浊的自显影(sec),短期用药使inr达2.0是否即可安全转复等。有认为tee阴性并非可靠指标,仍应坚持正规抗凝治疗。房颤发作>2d,转复后仍应抗凝治疗4周。因为此时心房尚处于顿抑状态,收缩功能仍低,房内仍有可能形成血栓,而体循环栓塞多发生于转复后4周内。 2.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房颤极易复发,常用的抗失常药物(包括奎尼丁、双异丙吡胺、普罗帕酮或普卡酰胺等)达6个月仍保持窦律者多不及50%,影响维持窦律因素是左房体积、病程、原发心脏病、年龄和心脏功能,因此药物保持窦律预防复发需要个体化。(1)奎尼丁:属Ⅰa型药。保持窦律有较好效果,但因可发生诱发扭转室速,现已减少应用,开始给药应在医院内监测下进行。(2)普罗帕酮:Ⅰc类药。好处是心外副作用少,仅5%左右。(3)Ⅲ型药物(vaughamwilliams分类):由于Ⅰa、Ⅰc型药物有较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当前着重应用Ⅲ型抑制钾离子通道药物,延长心房不应期。胺碘酮迄今证实具有4个类型作用的药物,几组大的临床试验观察胺碘酮,认为是安全而有效的药物。(4)其他Ⅲ型药:如索他洛尔、ibutilide、dofetilide等观察时间均不够长,优势尚不能确定。azimilide是新型Ⅲ类药,构造式上无碘原子,电生理作用可以同时阻滞心脏快速(ikr)和缓慢(iks)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延长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防止交感兴奋引起的复发。犬模型上该药对房性心律失常效果极佳,但仍可延长qt间期,现正在临床试验(alive)。转复房颤后长期用药致心律失常。Ⅰa类药物治疗房颤时可以引起多型室速,扭转室速后持续性室速并不常见,通过加快房室传导使房颤变为1∶1房扑,加快心室率。钙拮抗剂或地高辛也可能使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持续延长,而且各类型药物都有降低窦房结功能及造成房室阻滞。 3.减慢心室率并控制在合理范围:房颤未经处理或初始发作,房室交界区传导正常时,心室率可以≥130次/min,造成患者心排血量不足、脑缺血或心功能失调等症状,患者就诊以减慢心室率为首选措施。还有两种情况更应控制心室率,即:①抗心律失常防止复发失败转为持续或慢性者;②无症状的老年患者,无需转复。一般认为适度心室率是1d中多数时间低于100次/min,有作者提出休息时60~80次/min,中度活动达90~115次/min为宜。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1)地高辛:伴有心功能不全时更为适宜,地高辛只能有限地降低心室率,两次静注地高辛0.25mg,到11h仍有50%患者的心室率≥120次/min。有作者观察到地高辛虽可减少阵发,但延长每次的发作时间,对于主要白天发作者不利。慢性房颤单用地高辛起效慢,显效在6h后,对运动心率控制不满意。由于糖甙对房室结不具有直接的拟迷走作用,难以对抗活动时交感兴奋。因此在应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出现上述现象,多需要合并应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2)非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与地高辛同用能较好控制运动时心率增快,单独应用时减慢心室率效果是否优于地高辛有不同结果。由于两种钙离子阻滞剂均有负性肌力作用,心衰患者中需慎用,并注意地高辛血浓度增高而导致中毒。(3)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房颤心室率很有效,静脉注射普乃洛尔、阿替洛尔、美多洛尔或超短效的艾思洛尔均对运动时心室率加快有作用,长期口服减低交感张力。β受体阻滞剂与地高辛合用,较维拉帕米更有效地控制交感兴奋时心室率增快,主要的限制是在合并心衰中使用慎重,并从小剂量开始调整,哮喘患者禁用。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转复,虽然其中也有可减慢心室率的作用,但效果不突出,权衡利弊后一般不用于控制房颤时心室率。

思考题   1.心房颤动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何?   2.房颤时如何投用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3.如何在房颤转复后防止复发?

版权声明: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为非营利性网站,大部分资源均经网上搜索整理而成,仅供网友私下交流学习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者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网友自己承担!本站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除部分原创作品外,本站对转载、收集之资源不享有版权,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020—81906047

射频消融术使多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得以治愈,但对心房颤动(房颤)还未找出一满意的治疗措施。房颤发病率高,影响生活质量。未控制的快速心室率还能损伤心脏功能,加重原有的心脏病,导致明显的临床心力衰竭。房颤造成的脑梗死占各种脑梗死的1/5~1/4,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房颤的分类

为了确定各类房颤的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决定是否要用抗凝治疗,1996年欧洲心脏学协会对阵发性房颤提出临床分类。一般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和慢性(或永久性),见表1。临床上多数患者常在不同类型中转换。以发作时间分界有助于处理,持续7d以上为慢性,7d以内为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48h以上多数不易自行转复为窦律,称为持续性房颤,48h以内的为阵发性房颤。不少新发现的房颤,时间或病程不明确,为了针对性处理,至少应有12导联心电图证实其确切系本病。

表1 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类

一类:第一次有症状的发作    ⑴自行终止     ⑵需要药物或直流电转复 二类:未经处理过的反复发作     ⑴发作时无症状     ⑵有症状,每3个月发作1次 三类:经过处理的反复发作     ⑴发作时无症状     ⑵有症状,每3个月发作1次

二、房颤的病因 许多心脏或心外情况可以引起房颤,80%房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急性肺部疾患或梗塞、阻塞性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可引起房颤,待原发病治愈或控制后,房颤多自行消失。心脏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gac),换瓣术等术后约1/3发生房颤。有作者建议对可能发生房颤的患者术前预防用药(主要是胺碘酮),可以减少发作并缩短住院日程。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孤立性房颤)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但是发现随诊中渐显现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近年注意到高血压病是房颤的常见病因,部分房颤来自室上速,可能存在隐性旁路或其他折返环径,消除这些旁路或折返途径使房颤可能不再复发。家族性房颤也是近年发现的病例,有关基因突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不清楚在一般的房颤中,基因因素起到多少作用。 详细病史对于处理至关重要,病史中包括发作病程、间期、频度、持续时间、用药情况及效果。发生时伴有的症状,如血压情况、有无心绞痛及心功能的影响;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及左室功能,甲状腺功能及电解质。房颤发作频繁但持续的时间不长,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可能有助于诊断,并可以同时了解窦房结功能。

三、房颤的发生机制

现已证实折返及自律都是房颤的机制,自律灶可位于左或右心房,以左侧肺静脉为主。左肺上、下及右上肺静脉开口处约各占1/3,右下肺静脉处较少见,射频消融可以治愈。 多数房颤还是折返机制。房内多个小折返环各自运动,折返环径愈小,杂乱性愈明显,发作愈持续而难以自止。折返环大小取决于波长,波长愈短,房颤愈是持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及(或)心内传导延缓,使折返波长变短。动物试验证实波长

四、房颤的病理生理

1.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心房在心室舒张后期主动泵血,泵入血量占心排血量的20%左右。房室瓣适时关闭,避免反流及保持av生理顺序性传导都有益于心室充盈。房颤时这些心房的生理功能丧失,心室充盈量降低,心排出量也有所降低。心房生理功能对正常心脏影响不明显,但老年人心脏舒张功能降低或高血压时,心排出量有赖于心房主动收缩,就可能引起临床心功能障碍征象,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心衰)。时间过久的房颤,即使恢复窦性心律(窦律),血液动力学改善也有限。故对日久的慢性房颤无必要一概复律,益处并不肯定。 2.对心房/心室的重构:上个世纪初即发现长时间或频繁发作的房颤可以导致心脏扩大。临床和实验观察,房颤初发5min终止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已较对照明显缩短,发作时间越长,异常电生理改变越为明显。心房电重构表现随时间加重,表现为房内有效不应期缩短,传导延缓,窦房结功能减低,心房细胞间连接功能不正常,各种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非生理性离子流出现,通道基因功能也受到影响,快速心率消耗细胞膜能量,高能离子交换酶功能受到影响。先是ca2+在细胞内积聚,随之k+、na+离子流相继异常。allessie等按动物实验过程将心房适应快速心率分为4个时程,代谢、电重构、收缩重构和解剖重构,到了最后一个时程为不可逆性。房颤发作超过1个月,组织学及解剖学也发生重构。开始时光镜下组织结构看不出改变,数小时后细胞微结构异常,线粒体空泡形成,随时间延长更为明显。肿胀、嵴混浊、显示钙离子聚积特征。肌节收缩物质退行变、消失、肌纤维溶解,糖元物质充斥间质,最后细胞膜和细胞核也受到影响,产生细胞凋亡,细胞数目减少。肌细胞退行变和纤维组织增多使心房扩大,重构在初期可逆,时久后变为不可逆。60年代二尖瓣手术时就已观察到,5年以上的房颤右房正常组织消失,代以纤维和结缔组织。近年研究观察到不应期缩短虽是房颤持续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始发因素,也不能解释其反复性。重构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3.对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房颤抑制心房收缩力,复律后心房肌仍处于顿抑状态。观察房颤患者60例,平均73岁,按病程分为短(6周)期,复律后左房功能的在短病程组24h恢复,中病程1周后、长病程的恢复延迟达1个月时才有明显改善。因此左房的损伤程度与病程很相关,实际上快速房颤对心脏重构的影响不仅限于心房,长时间未控制的快速心室率同样造成心室肌损伤,整个左心室也可能扩大,心功能降低,从而出现心衰。 4.房颤增加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造成的左房扩大及心房机械功能减低,使左房及左心耳血流减缓、淤滞,是产生血栓的基础。房颤的血栓主要来自左房,明显多于右房,因此栓塞主要发生于体循环,而以脑栓塞最多见。虽无资料证明房颤转为窦律可减少脑卒中,但却可减少房内血栓及血液滞留从而减少脑卒中。

五、房颤的药物处理

房颤发生及重构的机制均不完全清楚,影响有效的解决方法。由于上述危害,认为除了老年无症状者,应试行给以恢复窦律,并用药维持。 1.药物转复窦律:48h以内新发生的房颤40%左右自行恢复,>48h者则不易自行复律,需要转复。直流电同步复律或药物复律各有优缺点,但效果及安全性均以前者为好。(1)地高辛类药物转复窦律基本无效,我院观察发生72h内的房颤,静注西地兰0.6mg,转复率不及40%,但心室率可以较持久地减慢。(2)ic类药物:静注普罗帕酮70mg,1/30~45min,共1~3次,对发作72h以内的房颤有效率可达67%。1997年以来有对照地观察顿服普罗帕酮对72h内新发生的房颤转复效果,普罗帕酮450~750mg(多为600mg),43%患者2~3h左右复律,6~8h57%~76%变为窦律,24h80%为窦律,而对照组2~3h8%~18%为窦律,6~8h17%~37%为窦律,24h也有69%~73%自行恢复。(3)Ⅲ型药物:转复效果报道少。静脉索他洛尔1.0~1.5mg/kg,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类似于β受体阻滞剂ibutilide静脉0.005~0.025mg/kg,转复率与剂量有关,为46%,但有3.6%出现多形室速。胺碘酮在转复为窦性心律方面效果并不高。 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肯定比无房颤者增多,为此有5~6个临床试验证明抗凝治疗有预防作用。一般认为发病2d内者转复前可以不用抗凝治疗,2d以上者则应用抗凝剂,防止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抗凝治疗3周,使凝血酶原时间(pt)提高1.5倍或国际正常化比例(inr)达2~3。spaf试验说明华法令或阿司匹林均有明显预防血栓栓塞,主要是脑梗死的作用,与安慰剂比较,华法令减少67%,阿司匹林减少47%,而两者主要出血率近似。75岁以下无高危因素者,华法令优越性不明显,75岁以上高龄者华法令出血率较高,宜用阿司匹林。转复前如何用抗凝仍未一致,抗凝多久才算合适,是否可以不用3周抗凝以缩短房颤时程和住院日期,减少出血并发症;食管超声检查(tee),左房无血栓或混浊的自显影(sec),短期用药使inr达2.0是否即可安全转复等。有认为tee阴性并非可靠指标,仍应坚持正规抗凝治疗。房颤发作>2d,转复后仍应抗凝治疗4周。因为此时心房尚处于顿抑状态,收缩功能仍低,房内仍有可能形成血栓,而体循环栓塞多发生于转复后4周内。 2.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房颤极易复发,常用的抗失常药物(包括奎尼丁、双异丙吡胺、普罗帕酮或普卡酰胺等)达6个月仍保持窦律者多不及50%,影响维持窦律因素是左房体积、病程、原发心脏病、年龄和心脏功能,因此药物保持窦律预防复发需要个体化。(1)奎尼丁:属Ⅰa型药。保持窦律有较好效果,但因可发生诱发扭转室速,现已减少应用,开始给药应在医院内监测下进行。(2)普罗帕酮:Ⅰc类药。好处是心外副作用少,仅5%左右。(3)Ⅲ型药物(vaughamwilliams分类):由于Ⅰa、Ⅰc型药物有较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当前着重应用Ⅲ型抑制钾离子通道药物,延长心房不应期。胺碘酮迄今证实具有4个类型作用的药物,几组大的临床试验观察胺碘酮,认为是安全而有效的药物。(4)其他Ⅲ型药:如索他洛尔、ibutilide、dofetilide等观察时间均不够长,优势尚不能确定。azimilide是新型Ⅲ类药,构造式上无碘原子,电生理作用可以同时阻滞心脏快速(ikr)和缓慢(iks)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延长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防止交感兴奋引起的复发。犬模型上该药对房性心律失常效果极佳,但仍可延长qt间期,现正在临床试验(alive)。转复房颤后长期用药致心律失常。Ⅰa类药物治疗房颤时可以引起多型室速,扭转室速后持续性室速并不常见,通过加快房室传导使房颤变为1∶1房扑,加快心室率。钙拮抗剂或地高辛也可能使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持续延长,而且各类型药物都有降低窦房结功能及造成房室阻滞。 3.减慢心室率并控制在合理范围:房颤未经处理或初始发作,房室交界区传导正常时,心室率可以≥130次/min,造成患者心排血量不足、脑缺血或心功能失调等症状,患者就诊以减慢心室率为首选措施。还有两种情况更应控制心室率,即:①抗心律失常防止复发失败转为持续或慢性者;②无症状的老年患者,无需转复。一般认为适度心室率是1d中多数时间低于100次/min,有作者提出休息时60~80次/min,中度活动达90~115次/min为宜。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1)地高辛:伴有心功能不全时更为适宜,地高辛只能有限地降低心室率,两次静注地高辛0.25mg,到11h仍有50%患者的心室率≥120次/min。有作者观察到地高辛虽可减少阵发,但延长每次的发作时间,对于主要白天发作者不利。慢性房颤单用地高辛起效慢,显效在6h后,对运动心率控制不满意。由于糖甙对房室结不具有直接的拟迷走作用,难以对抗活动时交感兴奋。因此在应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出现上述现象,多需要合并应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2)非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与地高辛同用能较好控制运动时心率增快,单独应用时减慢心室率效果是否优于地高辛有不同结果。由于两种钙离子阻滞剂均有负性肌力作用,心衰患者中需慎用,并注意地高辛血浓度增高而导致中毒。(3)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房颤心室率很有效,静脉注射普乃洛尔、阿替洛尔、美多洛尔或超短效的艾思洛尔均对运动时心室率加快有作用,长期口服减低交感张力。β受体阻滞剂与地高辛合用,较维拉帕米更有效地控制交感兴奋时心室率增快,主要的限制是在合并心衰中使用慎重,并从小剂量开始调整,哮喘患者禁用。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转复,虽然其中也有可减慢心室率的作用,但效果不突出,权衡利弊后一般不用于控制房颤时心室率。

思考题   1.心房颤动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何?   2.房颤时如何投用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3.如何在房颤转复后防止复发?

版权声明: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为非营利性网站,大部分资源均经网上搜索整理而成,仅供网友私下交流学习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者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网友自己承担!本站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除部分原创作品外,本站对转载、收集之资源不享有版权,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020—81906047


相关文章

  • 心房颤动的患者手册
  • 心房颤动的患者手册 马长生 1.心房的解剖位置 2. 健康人心脏的工作方式 健康人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的,窦房结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60~100次/分),然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 ...查看


  • 心血管内科试题( 1)
  •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习题(一) 单选题型 1. 不会引起心力衰竭的疾病是 A. 风湿性瓣膜病 B. 急性心肌梗死 C. 失血性休克 D. 急性心肌炎 E. 高血压 2. 直接引起心脏后负荷加重的瓣膜病为 A. 主动脉瓣狭窄 B. 主动脉瓣关闭 ...查看


  • 护士论文:电复律技术并发症的护理
  • 护士论文:电复律技术并发症的护理 公务员写作热线提供医学论文.经济学.金融银行等方面的论文写作与发表服务.我站与诸多核心刊物和省级刊物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咨询. >电复律技术并发症的护理 [摘要]心脏电复律是利用外源性电流治疗心律 ...查看


  •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 [关键词]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120-180次/min,节律不规则.房颤分阵发 ...查看


  •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 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 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 ...查看


  • 056江苏省人民医院-利伐沙班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病例分析
  • 1例利伐沙班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病例分析 夏宗玲 邹颖 213000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夏宗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培训基地(邹颖) 前言 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药物抗凝治疗是心 ...查看


  • 硝酸酯类药治疗心绞痛的最主要机制是
  • 硝酸酯类药治疗心绞痛的最主要机制是 A. 直接扩张冠状动脉 B. 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C. 扩张小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 D. 减慢心率 E. 扩张小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 解答: A 参考答案: A 2. 单选题: (2.0分) ...查看


  • 内科学 循环系统疾病 复习总结 考试重点
  •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 诱因 1.感染 2.心律失常 3.血容量增加 4.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 5.药物治疗不当 慢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临床表现(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症状: ...查看


  • 心电图异常不一定就是心脏病
  • 心电图异常不一定就是心脏病 很多人在检查心电图之后,发现有异常心电图,就开始慌张地认为自己患上了心脏疾病,其实不然,某些异常心电图并不一定是心脏病,在临床上需要心脏专科的医生予以诊断和鉴别. 1. 心律不整:正常心脏心电图受到身体是否畸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