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物外》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神游物外》——妙喻中的生命自由之舞
二、本讲主要内容
文本品读方面,通过庄子在混乱的社会里为人们设计的自处之道,领略庄子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文言知识积累方面,掌握“谓、中、固、为、因”等词语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的情况。
三、课文分析
1. 庄子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2. 文本品读
第一节:无用之用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世俗世界的人,往往以实用为权衡价值的标准。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直接而实际的效用的,就认为它没有价值。庄子在这段言论中告诉我们,自我的显现或炫耀,都将导致自我的毁灭。正如《庄子·人间世》里讲到的“山上的树木被做成斧柄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反转来煎熬自己。桂树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树可以用,所以遭人割取。”而“„„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液汁渗出貌),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夫!神人以此不材。”(《庄子·人间世》)所以,他慨叹:“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强调“无用”,在于提醒才智人士,要能看得深远,不必急于显露自己,更不可恃才妄作,否则若不招人之嫉,也会被人役用而成牺牲品。乱世之中,“无用”于治者实有用于己。庄子一方面机警地避开巧取仁义的官僚集团,不与为伍,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揭开了他们假仁假义的面具。“无用之用”的旨意,也拯救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第二节:涉世之道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的一番话,想到“养生”的道理。其实这则寓言中不仅预示着自处之道,也说出了处世之道。
庖丁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指出世事、世物的复杂,只有能顺乎事物的自然组织去做,乃可迎刃而解。这说明了处世之道:勿强行,毋妄为。
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他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却不露锋芒,随即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这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
庄子对于动荡喧嚣的现实世界有着深刻尖锐的洞察力。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也非逃离现实。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倾向所引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经消失或被吞噬,于是在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
第三节:论辩机趣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部分记录的是庄子与其论敌惠子之间一场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内容关乎认识的相对性问题,带有诡辩色彩。作为展示哲学家生活的文字,却非常具有文学价值。它突出的是庄子的机趣。其中的智慧、幽默,以及水中鱼儿 “相忘于江湖”的自在与自适相应成趣。
四、知识归纳总结及考点分析
1、实词
①谓:
惠子谓庄子曰„„
(2005广东卷)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妪每谓余曰„„ 《项脊轩志》
②中: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木直中绳 《劝学》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③固:
„„因其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君子固穷 《论修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④患: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修身》
⑤是以: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004广东卷)C .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2、虚词
①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004全国卷)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
②因:
„„因其固然 (依照)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2005年全国卷Ⅲ)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③未尝: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者 (未曾)
技经肯綮之未尝 (没有尝试)
3、古今异义:
①匠者不顾 古:不看 ..
今:不照顾;不考虑,不顾虑
②所见无非全牛者 古:没有不是 ..
今:只;不外乎
③„„因其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
今: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④儵鱼出游从容 古:悠闲自在 ..
今: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4、文中出现的成语: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附录:《庄子》中的成语及熟语
越俎代庖 朝三暮四 薪尽火传 螳臂当车 相濡以沫 善始善终 大方之家 呆若木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涸辙之鲋 坎井之蛙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3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①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②,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注]①巾笥:笥,竹器。用巾覆盖,用竹器装入。
②鵷鶵:凤凰一类的鸟。
③练实:竹子的果实。竹子开花结果极罕见,因此代指非常珍贵的果实。
④鸱:猫头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持竿不顾 不顾:不考虑,不顾虑 ..
B、曳尾于途中 途:通“涂”,泥,泥潭 .
C、惠子相梁 相:担任(梁国的)相 .
D、非醴泉不饮 醴泉:像甜酒一样的泉水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谓惠子曰 .
惠子谓庄子曰 .
B、其名为鵷鶵 .
视为止,行为迟 .
C、子知之乎?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3、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4、请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并翻译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5、请谈谈你对上面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试题答案
1、A(不回头看)
2、答案为B(是;因为) A(对„„说) C(你) D (代词)
3、①(你们)回去吧,我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泞中爬。
②现在您想用您的梁国吓我吗?
4、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参考译文:
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和忽有一次在中央帝王浑沌的辖区内碰在一起了,浑沌对他们招待得非常好。于是,南海帝王倏和北海帝王忽就商量报答浑沌的盛情款待。他们商议道:“人都有七个窍孔,用来看东西,听声音,吃饭进食,呼气吸气,但这个浑沌却单单没有这七个窍孔,我们试着帮他凿出七个窍孔吧!”于是倏和忽每天在浑沌身上凿开一个孔,七天凿了七个孔,浑沌却因此而死了。
5、“浑沌”是代表着质朴、纯真的一面。庄子目击春秋战国时代的国事纷乱,国破人亡,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繁扰政策所导致。庄子的“自然无为”的主张,是鉴于过度的人为所引起的。在庄子看来,举凡严刑峻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巧机变以及权谋术数,都是对自然的人性的扭曲,对自发的个性的扼杀。(仅供参考)
《神游物外》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神游物外》——妙喻中的生命自由之舞
二、本讲主要内容
文本品读方面,通过庄子在混乱的社会里为人们设计的自处之道,领略庄子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文言知识积累方面,掌握“谓、中、固、为、因”等词语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的情况。
三、课文分析
1. 庄子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2. 文本品读
第一节:无用之用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世俗世界的人,往往以实用为权衡价值的标准。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直接而实际的效用的,就认为它没有价值。庄子在这段言论中告诉我们,自我的显现或炫耀,都将导致自我的毁灭。正如《庄子·人间世》里讲到的“山上的树木被做成斧柄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反转来煎熬自己。桂树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树可以用,所以遭人割取。”而“„„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液汁渗出貌),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夫!神人以此不材。”(《庄子·人间世》)所以,他慨叹:“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强调“无用”,在于提醒才智人士,要能看得深远,不必急于显露自己,更不可恃才妄作,否则若不招人之嫉,也会被人役用而成牺牲品。乱世之中,“无用”于治者实有用于己。庄子一方面机警地避开巧取仁义的官僚集团,不与为伍,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揭开了他们假仁假义的面具。“无用之用”的旨意,也拯救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第二节:涉世之道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的一番话,想到“养生”的道理。其实这则寓言中不仅预示着自处之道,也说出了处世之道。
庖丁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指出世事、世物的复杂,只有能顺乎事物的自然组织去做,乃可迎刃而解。这说明了处世之道:勿强行,毋妄为。
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他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却不露锋芒,随即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这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
庄子对于动荡喧嚣的现实世界有着深刻尖锐的洞察力。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也非逃离现实。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倾向所引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经消失或被吞噬,于是在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
第三节:论辩机趣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部分记录的是庄子与其论敌惠子之间一场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内容关乎认识的相对性问题,带有诡辩色彩。作为展示哲学家生活的文字,却非常具有文学价值。它突出的是庄子的机趣。其中的智慧、幽默,以及水中鱼儿 “相忘于江湖”的自在与自适相应成趣。
四、知识归纳总结及考点分析
1、实词
①谓:
惠子谓庄子曰„„
(2005广东卷)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妪每谓余曰„„ 《项脊轩志》
②中: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木直中绳 《劝学》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③固:
„„因其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君子固穷 《论修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④患: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修身》
⑤是以: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004广东卷)C .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2、虚词
①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004全国卷)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
②因:
„„因其固然 (依照)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2005年全国卷Ⅲ)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③未尝: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者 (未曾)
技经肯綮之未尝 (没有尝试)
3、古今异义:
①匠者不顾 古:不看 ..
今:不照顾;不考虑,不顾虑
②所见无非全牛者 古:没有不是 ..
今:只;不外乎
③„„因其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
今: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④儵鱼出游从容 古:悠闲自在 ..
今: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4、文中出现的成语: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附录:《庄子》中的成语及熟语
越俎代庖 朝三暮四 薪尽火传 螳臂当车 相濡以沫 善始善终 大方之家 呆若木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涸辙之鲋 坎井之蛙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3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①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②,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注]①巾笥:笥,竹器。用巾覆盖,用竹器装入。
②鵷鶵:凤凰一类的鸟。
③练实:竹子的果实。竹子开花结果极罕见,因此代指非常珍贵的果实。
④鸱:猫头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持竿不顾 不顾:不考虑,不顾虑 ..
B、曳尾于途中 途:通“涂”,泥,泥潭 .
C、惠子相梁 相:担任(梁国的)相 .
D、非醴泉不饮 醴泉:像甜酒一样的泉水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谓惠子曰 .
惠子谓庄子曰 .
B、其名为鵷鶵 .
视为止,行为迟 .
C、子知之乎?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3、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4、请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并翻译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5、请谈谈你对上面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试题答案
1、A(不回头看)
2、答案为B(是;因为) A(对„„说) C(你) D (代词)
3、①(你们)回去吧,我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泞中爬。
②现在您想用您的梁国吓我吗?
4、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参考译文:
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和忽有一次在中央帝王浑沌的辖区内碰在一起了,浑沌对他们招待得非常好。于是,南海帝王倏和北海帝王忽就商量报答浑沌的盛情款待。他们商议道:“人都有七个窍孔,用来看东西,听声音,吃饭进食,呼气吸气,但这个浑沌却单单没有这七个窍孔,我们试着帮他凿出七个窍孔吧!”于是倏和忽每天在浑沌身上凿开一个孔,七天凿了七个孔,浑沌却因此而死了。
5、“浑沌”是代表着质朴、纯真的一面。庄子目击春秋战国时代的国事纷乱,国破人亡,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繁扰政策所导致。庄子的“自然无为”的主张,是鉴于过度的人为所引起的。在庄子看来,举凡严刑峻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巧机变以及权谋术数,都是对自然的人性的扭曲,对自发的个性的扼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