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万谷初

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牛顿虽专

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故至今儒家所知之孔于,第知孔子本领之半而已。‛他正是道出了孔子不为人知的另一半。

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

‘六纬’,以及孔子本人的精通‘六艺’等等。什么都与‘六’有关,这明显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六个卦位相关。‛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行教是早年就开始了,并非老了之后。如果说孔子中年编六经和六纬只是在形式上合于易的话,可晚年就不同了。孔子‚作《春秋》‛时,是有强烈的冒天下之大韪的勇气和悲愤,《春秋》不能流传下来也是因为耳不顺,对时弊臧否太多。但在他对一生进行自述时就不同了,他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自述时已到晚年,正是孔子喜易之时,按他对时弊的认识,和他强行在天下推礼的态度,五十岁是不可能知天命的,六十岁更不可能‚耳顺‛的。这种对天命的认识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盛行的巫术,即敬鬼神,孔子也敬;另一个大概来自于易经。而‚耳顺‛完全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有一种通融的态度,即不再固执了。至于‚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更是对易经的深切认知和践行。

我们总以为‚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发行,其实是易经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在《道德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

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看起来是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

现在我们有些人把老子的哲学称为‚真理‛,而把孔子的哲学却看得很低,其实是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

柳诒徵认为:孔子‚其于形而上之原理,与老子所见正等。《易》之神妙,正赖孔子发明。‛《论语》称‚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易•系辞》却屡言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蓄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鼓之舞之以尽神‛之类。

难道是孔子晚年对自己的思想有大的波动?这极是可能的。就像牛顿始终不能得出地球是怎么动起来的,他晚年虽然皓首穷经,却也难以找到答案,于是他只好低首于造物者。孔子也如此吗?

孔子一直称道不可知,道不可言。他还教导自己的弟子说,初闻道,夕死可矣。这并非说他不懂道。孔子晚年对易的研究,使他萌发修订易经的意念。易经既经他修订,还受他补充。谁能说他不懂易经?

老子的哲学发端于易经,易经乃中国文化的玄牝之门,也乃中国文化形而上之标志。但孔子对易经的修订与补充,还是贯穿了中庸之道。至于这中庸之道,是否就是子思等所说的中庸之道,就是另一回事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难

以达到的。《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似乎孔子的中庸也与易经之精神一致,是有玄机存在的。这样说,是不是孔子否定了他早年的思想和行动呢?按中国一般学者之尊老贬孔的说话,孔子若有形而上学,就不会有这样的人伦观念。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浅薄的。苏格拉底是形而上的代表,但他仍然强烈人的实际行动;柏拉图也一样,他始终强调的是美德,这与孔子的一些论述极其相近;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孔子是极其近似的,他们都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即知识与技艺的传承者,同样也是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古代教育的先行者。西方所谓的这些行而上学者其实从本质上更注重现世人生的实践,这是西方哲学精神的重要取向。西方哲人重要的是实践,苏格拉底宁愿坐穿牢底,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真理(其实上与孔子所持的仁与礼是共同的),这一点似乎与孔子更为接近,而老子更为遥远。今天有很多学人尊重西方的文化,过分地崇拜西方的哲人,却又极力贬损中国的孔子,对孔子没有深入地研究就武断地下结论,是不明智的。

试想想,如果孔子没有形而上学的支持,他怎么能够‚吾道以一贯之‛呢?稍稍懂点哲学的人应该知道,形而上学是形而下的道,若只有形而下而不懂形而上学,其行动怎么会‚以一贯之‛呢?其实何为形而上学?不就是超越自我,达

到世界与自我共体的认识吗?孔子的大同世界,孔子的道,孔子的仁,难道不是形而上学吗?

所以,笔者每每看到人们说‚孔子只是晚年喜易‛这句话时,心里便一动,似乎看见孔子被人冤枉后仍然无所谓的从容模样,似乎又听见他说:逝者如斯夫!

中国风水家协会

湖南万祝福信息预测中心

岳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

2013-1-28

(此文章已收入‚百度文库‛公开发表)

‚孔子‛与《易经》

◎万谷初

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牛顿虽专

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故至今儒家所知之孔于,第知孔子本领之半而已。‛他正是道出了孔子不为人知的另一半。

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

‘六纬’,以及孔子本人的精通‘六艺’等等。什么都与‘六’有关,这明显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六个卦位相关。‛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行教是早年就开始了,并非老了之后。如果说孔子中年编六经和六纬只是在形式上合于易的话,可晚年就不同了。孔子‚作《春秋》‛时,是有强烈的冒天下之大韪的勇气和悲愤,《春秋》不能流传下来也是因为耳不顺,对时弊臧否太多。但在他对一生进行自述时就不同了,他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自述时已到晚年,正是孔子喜易之时,按他对时弊的认识,和他强行在天下推礼的态度,五十岁是不可能知天命的,六十岁更不可能‚耳顺‛的。这种对天命的认识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盛行的巫术,即敬鬼神,孔子也敬;另一个大概来自于易经。而‚耳顺‛完全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有一种通融的态度,即不再固执了。至于‚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更是对易经的深切认知和践行。

我们总以为‚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发行,其实是易经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在《道德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

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看起来是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

现在我们有些人把老子的哲学称为‚真理‛,而把孔子的哲学却看得很低,其实是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

柳诒徵认为:孔子‚其于形而上之原理,与老子所见正等。《易》之神妙,正赖孔子发明。‛《论语》称‚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易•系辞》却屡言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蓄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鼓之舞之以尽神‛之类。

难道是孔子晚年对自己的思想有大的波动?这极是可能的。就像牛顿始终不能得出地球是怎么动起来的,他晚年虽然皓首穷经,却也难以找到答案,于是他只好低首于造物者。孔子也如此吗?

孔子一直称道不可知,道不可言。他还教导自己的弟子说,初闻道,夕死可矣。这并非说他不懂道。孔子晚年对易的研究,使他萌发修订易经的意念。易经既经他修订,还受他补充。谁能说他不懂易经?

老子的哲学发端于易经,易经乃中国文化的玄牝之门,也乃中国文化形而上之标志。但孔子对易经的修订与补充,还是贯穿了中庸之道。至于这中庸之道,是否就是子思等所说的中庸之道,就是另一回事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难

以达到的。《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似乎孔子的中庸也与易经之精神一致,是有玄机存在的。这样说,是不是孔子否定了他早年的思想和行动呢?按中国一般学者之尊老贬孔的说话,孔子若有形而上学,就不会有这样的人伦观念。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浅薄的。苏格拉底是形而上的代表,但他仍然强烈人的实际行动;柏拉图也一样,他始终强调的是美德,这与孔子的一些论述极其相近;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孔子是极其近似的,他们都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即知识与技艺的传承者,同样也是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古代教育的先行者。西方所谓的这些行而上学者其实从本质上更注重现世人生的实践,这是西方哲学精神的重要取向。西方哲人重要的是实践,苏格拉底宁愿坐穿牢底,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真理(其实上与孔子所持的仁与礼是共同的),这一点似乎与孔子更为接近,而老子更为遥远。今天有很多学人尊重西方的文化,过分地崇拜西方的哲人,却又极力贬损中国的孔子,对孔子没有深入地研究就武断地下结论,是不明智的。

试想想,如果孔子没有形而上学的支持,他怎么能够‚吾道以一贯之‛呢?稍稍懂点哲学的人应该知道,形而上学是形而下的道,若只有形而下而不懂形而上学,其行动怎么会‚以一贯之‛呢?其实何为形而上学?不就是超越自我,达

到世界与自我共体的认识吗?孔子的大同世界,孔子的道,孔子的仁,难道不是形而上学吗?

所以,笔者每每看到人们说‚孔子只是晚年喜易‛这句话时,心里便一动,似乎看见孔子被人冤枉后仍然无所谓的从容模样,似乎又听见他说:逝者如斯夫!

中国风水家协会

湖南万祝福信息预测中心

岳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

2013-1-28

(此文章已收入‚百度文库‛公开发表)


相关文章

  • [系辞传]]--孔子的[易经]读后感
  • <系辞传>--孔子的<易经>读后感 □毕宝魁 最近徜徉在<易经>的境界中,发现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太大,简直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没有孔子的引领和介入,我们是没有办法解读这部天书 ...查看


  • 孔子与[易经] 1
  •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近日有点耽溺<易经>,虽然还没有"韦编三绝",但几本书也快翻坏了.忽然有点理解孔子当年的感觉了.老人家周游列国回来,有点心灰意冷,于是便专心典籍,笔削& ...查看


  • 孔子五十前学过易么?
  • 孔子<论语>传(版权所有) 第十一章 居家从教 王封臣 著 十四.孔子五十前学过易么? 礼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仪礼>和<礼记&g ...查看


  • zcm1944的文件夹[傅佩荣讲易经]
  • 君子珍惜易经 君子珍惜易经.〈系辞传〉认为,君子应该随时参考易经提供的智慧.原文这么写着:「因此之故,君子所安心静处的,是易经显示的位序:1. 易经的四种作用.按照〈系辞传〉的说法,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用在言语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言 ...查看


  •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 ...查看


  •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笔记
  • 易经的奥秘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 第一集 何为易经 <周易>.周:周密,周详,周流不息,往复循环,生生不息之意. 一.作者及年代 人更三圣,世立三古-<汉书·艺文志>.伏羲(上古,约7000年前).周文王(中古 ...查看


  • 闲坐小窗读周易--读[易]札记
  • 宋诗<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其境界真是优雅闲适."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看来,<易>是很耐咀嚼和把玩的. 在基本 ...查看


  • 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光临新浪的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术术.今天是我们"网上大讲堂"的时间,我们非常有幸地请来著名的国学大师傅佩荣老师,傅佩荣老师您好. 傅佩荣: ...查看


  • 系辞上传新注 --注释:范传忠
  • 吾观历来之注释,多有不尽易理之处.故对<系辞上传>重新注而释之,意在抛砖引玉.此乃本人学易之心得,然易海精深而吾辈学识浅薄,谬误仍在所难免,诚望海内外易友不吝赐教. <易经>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哲学,"系辞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