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

2011年参加中心校公开教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图片 )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且将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谁来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内容? (个别学生概括,二人组再概括 )

(二):学习课文4、5、6自然段。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些自然段看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6自然段,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来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 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多媒体出示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可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个别学生复述)

师:从同学们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他们说话能力有了提高,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生找出句子读)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谁再来读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生: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生: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⑴.学习第七自然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并划出来。

生: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

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生: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请同学们根据课件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对照示意图来练习说一说。(生画图)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生:通过实验。

生: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

师:谁再读?

生:读这句话.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⑵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出示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师:(集体交流),抽个别学生完成填空。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个别学生说)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你很体贴。

生:我觉得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四)、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了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五)布置作业。

自选作业

⑴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⑶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做一份仿生学知识小报!

2011年参加中心校公开教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图片 )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且将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谁来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内容? (个别学生概括,二人组再概括 )

(二):学习课文4、5、6自然段。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些自然段看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6自然段,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来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 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多媒体出示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可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个别学生复述)

师:从同学们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他们说话能力有了提高,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生找出句子读)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谁再来读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生: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生: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⑴.学习第七自然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并划出来。

生: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

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生: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请同学们根据课件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对照示意图来练习说一说。(生画图)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生:通过实验。

生: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

师:谁再读?

生:读这句话.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⑵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出示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师:(集体交流),抽个别学生完成填空。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个别学生说)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你很体贴。

生:我觉得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四)、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了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五)布置作业。

自选作业

⑴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⑶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做一份仿生学知识小报!


相关文章

  •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执 教:侯丽 地 点:安乐小学 执教班级:三年级 时 间: 年 月 日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部分生回答:认识. ...查看


  •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1
  • 蝙蝠和雷达 ----------执教者:李富祥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了吧? 那大家看到屏幕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蝙蝠, 师:你了解有关它的知识吗? 生:它是一种哺乳动物,习惯在夜里飞行,捕食 生:雷达 生:它是一种探测装置,而 ...查看


  • 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 1
  • 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且将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谁来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内容? (个别学生概括,二人组再概括 ) (二):学习课文4.5.6自然段.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 ...查看


  • [蝙蝠和雷达]
  • 情趣与智趣的交相辉映--<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4-06-03 21:35:55)转载▼ 标签: 育儿 分类: 名师课堂实录 罗才军 聚焦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42页,一起读读今天我们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目标出示及解读课堂实录
  • 1 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课堂实录 第 ( 八 ) 册 (3) 单 元 教师: ( 六 ) 周 星 期 ( 一 ) 第 (1) 节 2012 年 3 月 26 日 班级: 教学实录内容:"大自然的启示"目标的出示和解读 师 ...查看


  •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一: 科学家是如何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学生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后总结出主要靠做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从而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查看


  • [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2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把握课文每自然段内容与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飞行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探索的兴趣.预习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查看


  • [蝙蝠和雷达]优秀说课稿(定稿)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单位:金和镇仙坡小学 教师:赵锐芬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金和镇仙坡小学的赵锐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 下 ...查看


  • [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 <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中山小学 陈香月 听了我组蒙秀霞老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总结组内各成员的评课,蒙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以"质疑问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