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学方案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说出每句诗的含义。
2.能准确说出诗句间的相互关系。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版块1:明确任务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对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历史事件高度艺术化的总结。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尺幅千里的艺术构思,熔铸了这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七律 长征》,共同来领略那撼人心魄的壮举,感受那震人心志的精神。
1. 能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说出每句诗的含义。2.能准确说出诗句间的相互关系。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模块二:整体感知
教学版块2
:了解背景
首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瑞金,开始长征。起初,中央红军准备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湘西集中,妄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12月,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下,转战川黔滇
地区,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师。而后共同北上,爬雪山,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地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攻占腊子口,突破国民党重重封锁,顺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的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顺利会师。长征顺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1935年10月,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艰难险阻,满怀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学版块3:理解诗意
毛泽东手书《七律 长征》1)
了解了相关背景后,下面请大家用6分钟时间,借助注释,阅读全诗,解释每句诗的意思。在阅读时,请同学们先自己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可与同桌讨论或请教老师;然后,举手发言,在全班介绍你的学习成果;最后,相互之间还要展开必要的评价。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评价。时间约6分钟)
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
相信大家一定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诗歌内容。下面老师也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就是“平常”的意思。“只等闲”,只当作很平常。 理解大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叫南岭)的总称;乌蒙山,位于金沙江南岸,在贵州省内。“逶迤”,绵延;“腾细浪”,像微风吹拂水面翻起的细小波浪。“磅礴”,形容气势雄威;“走泥丸”,意思是跳动着的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意思是金沙江浪涛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金沙江,指青海省的玉树县到四川省的宜宾县一段的江面,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峭壁,所以诗中称子为“云崖”;句中的“桥”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大渡河水势湍急,两岸都是崇山峻岭。泸定桥桥长30余丈,用13根铁索悬空连接两岸,上面铺设了木板。红军到达大渡河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拆掉,
红军战士是冒着敌人的炮火攀缘过去,强夺了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浪涛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岷山”,位于四川省的北部,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4500米,山头终年积雪,当地人称之为大
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模块二:思路梳理
教学版块4:知识回顾
七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七律的有关知识:什么是七律?七律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举手回答,下面同学补充。
1、2句称首联,3、4句称颔联,5、6句称颈联,7、8句称尾联。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
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教学版块5:句意概括
联的大意以及联与联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正确,句式整齐,表达精练。
句意概括
结合七律特点,根据全诗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各联的大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交流。时间约4分钟。)
肯定各有千秋,
老师也试着对各联的意思进行了概括,现与大家交流一下。 不畏艰险,长征等闲
五岭乌蒙,千山等闲
金沙大渡,万水等闲
登上岷山,三军开颜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概括,全诗的思路就相当清晰了。请同学们在句意概括
的基础上,分析各联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全诗的思路。
梳理思路
在内容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各联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全诗的思路。
(归纳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时间4
分钟)
把同学们的分析整理一下: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诗的主题,总领下文。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例,代表了长征途中的崇山峻岭。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例,代表了途中的急流险江。尾联以“更喜”承上启下,总结全诗,
突出胜利的喜悦。全诗是个总-分-总的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 总
颔联:承“千山”
颈联:承“万水” 分
尾联:总结全诗 总
模块三:朗读背诵
教学版块5:聆听范读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全诗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读诗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读通到读懂,从领略到品味,从欣赏到感悟。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朗读这首诗。下面先听一段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并用笔把节奏和重音分别用斜线和着重号记录下来。
毛泽东《长征》手书2)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录音范读,标记节奏、重音。时间3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课文的录音范读,并标记了节奏和重音。老师在听录音时也做了标记,请看屏幕。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学版块6:模仿朗读
下面,请大家模仿朗读录音,根据刚才标出节奏重音,在座位上自由地大声朗读,然后请大家推荐两名代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大家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约4分钟)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全诗再齐读一遍。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师生共同朗读)
4分钟时间准备背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背诵,时间约4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七律 长征》这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有了具体的认识。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将对此进行具体探讨。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颈联:承“万水” 分
尾联:总结全诗 总
模块三:朗读背诵
教学版块5:聆听范读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全诗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读诗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读通到读懂,从领略到品味,从欣赏到感悟。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朗读这首诗。下面先听一段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并用笔把节奏和重音分别用斜线和着重号记录下来。
毛泽东《长征》手书2)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录音范读,标记节奏、重音。时间3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课文的录音范读,并标记了节奏和重音。老师在听录音时也做了标记,请看屏幕。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学版块6:模仿朗读
下面,请大家模仿朗读录音,根据刚才标出节奏重音,在座位上自由地大声朗读,然后请大家推荐两名代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大家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约4分钟)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全诗再齐读一遍。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师生共同朗读)
4分钟时间准备背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背诵,时间约4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七律 长征》这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有了具体的认识。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将对此进行具体探讨。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七律 长征》教学方案
主讲老师:常州市正衡中学 顾汶霞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准确概括诗歌的中心和表达的情感。
3、通过合作学习,说出诗歌中艺术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
4、能入情入境朗读全诗。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明确任务
长征》作了一个整体的理解。本诗写二万五千里长征,气势博大恢宏,高度凝练,极具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能显示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呢?这节课,我们就对此进
行一番深入地探究。
的理解,准确概括诗歌的中心和表达的情感;能分析、说清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
学习目标
1、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准确概括诗歌的中心和表达的情感。
3、通过合作学习,说出诗歌中艺术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
4、能入情入境朗读全诗。
模块二:分析探究
教学板块2:画面概括
面,极其典型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精神。那么,具体描绘了几幅画图?请以为画面加小标题的形式,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请大家以独立思考
为主,必要时可小声与同桌讨论。
概括画面 诗歌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请各用一个短语为这几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时间约6分钟。)
同学们,根据大家的精心讨论和精彩发言,老师对这一问题作一小结。本诗
幅是疾跨乌蒙。第三幅,巧渡金沙江。第四幅是飞夺泸定桥。第五幅则是喜踏岷山雪。这几幅画面构成了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高度凝练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
(喜踏岷山)
教学板块3:词句研读
那么,这些壮美的画面呈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世界呢?下面请再次阅读全诗,思考讨论:诗歌首联在全诗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幅图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诗歌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词句研读
1、诗歌首联在全诗的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五幅画面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3、诗歌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放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现场老师组织学习、讨论。时间约6分钟。)
对于第一个问题,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
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第三个问题,表面看是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也是一种夸张,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教学板块4:艺术品味
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那么,这样的历史壮举,诗人却只用七言八句就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不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下面请以四人小组同学们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1、先用2分钟时间,各人独立思考,可参考课文前的[教学重点提示];2、
2、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3、讨论时按顺序先介绍自己拟的小标题,然后全组讨论,大家取长补短,进行修改;4、最后推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艺术品味
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不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时间约8分钟。)
同学们的表现表明大家对这首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诗歌的感染力主要来自情感和艺术。
“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它精妙地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用五幅“征难图”高度概括长征这一伟大史实,同时构成了红军克服千难万险的英姿图;二是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中把连绵起伏的五岭写成是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说成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目的只有一个,
这都体现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英雄的胆略。 长征》所体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感受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雄壮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为这首诗谱写的歌曲。会唱的同学,可跟着录音一起唱。
长征》歌曲)
模块三:诵读欣赏
教学板块5:诵读欣赏
真正体会诗歌的美感,还是要通过我们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在上节课里,我们也进行了朗读甚至还要求背诵,但只是模仿性的朗读,只要求读准读懂,这一次,可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哦。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在座位上自由朗读,3分钟后,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朗读,看谁最有勇气。不仅有读的勇气,更要有禁得起同学和老师评价的勇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有感情反复朗读、评价。约5分钟)
模块四:课后学习
,《七律 长征》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统一和谐。它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长征中所历尽千辛万苦,领会了红军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和豪迈气概。七十多年过去,长征这一历史丰碑依然光彩夺目,长征精神依然光芒四射。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的和精神的遗产。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在这两节课里学到的方法,自学《清平乐 六盘山》一词。原词如下:
《七律 长征》教学方案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说出每句诗的含义。
2.能准确说出诗句间的相互关系。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版块1:明确任务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对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历史事件高度艺术化的总结。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尺幅千里的艺术构思,熔铸了这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七律 长征》,共同来领略那撼人心魄的壮举,感受那震人心志的精神。
1. 能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说出每句诗的含义。2.能准确说出诗句间的相互关系。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模块二:整体感知
教学版块2
:了解背景
首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瑞金,开始长征。起初,中央红军准备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湘西集中,妄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12月,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下,转战川黔滇
地区,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师。而后共同北上,爬雪山,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地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攻占腊子口,突破国民党重重封锁,顺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的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顺利会师。长征顺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1935年10月,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艰难险阻,满怀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学版块3:理解诗意
毛泽东手书《七律 长征》1)
了解了相关背景后,下面请大家用6分钟时间,借助注释,阅读全诗,解释每句诗的意思。在阅读时,请同学们先自己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可与同桌讨论或请教老师;然后,举手发言,在全班介绍你的学习成果;最后,相互之间还要展开必要的评价。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评价。时间约6分钟)
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
相信大家一定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诗歌内容。下面老师也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就是“平常”的意思。“只等闲”,只当作很平常。 理解大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叫南岭)的总称;乌蒙山,位于金沙江南岸,在贵州省内。“逶迤”,绵延;“腾细浪”,像微风吹拂水面翻起的细小波浪。“磅礴”,形容气势雄威;“走泥丸”,意思是跳动着的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意思是金沙江浪涛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金沙江,指青海省的玉树县到四川省的宜宾县一段的江面,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峭壁,所以诗中称子为“云崖”;句中的“桥”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大渡河水势湍急,两岸都是崇山峻岭。泸定桥桥长30余丈,用13根铁索悬空连接两岸,上面铺设了木板。红军到达大渡河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拆掉,
红军战士是冒着敌人的炮火攀缘过去,强夺了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浪涛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岷山”,位于四川省的北部,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4500米,山头终年积雪,当地人称之为大
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模块二:思路梳理
教学版块4:知识回顾
七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七律的有关知识:什么是七律?七律有哪些特点?知道的请举手回答,下面同学补充。
1、2句称首联,3、4句称颔联,5、6句称颈联,7、8句称尾联。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
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教学版块5:句意概括
联的大意以及联与联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正确,句式整齐,表达精练。
句意概括
结合七律特点,根据全诗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各联的大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交流。时间约4分钟。)
肯定各有千秋,
老师也试着对各联的意思进行了概括,现与大家交流一下。 不畏艰险,长征等闲
五岭乌蒙,千山等闲
金沙大渡,万水等闲
登上岷山,三军开颜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概括,全诗的思路就相当清晰了。请同学们在句意概括
的基础上,分析各联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全诗的思路。
梳理思路
在内容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各联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全诗的思路。
(归纳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时间4
分钟)
把同学们的分析整理一下: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诗的主题,总领下文。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例,代表了长征途中的崇山峻岭。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例,代表了途中的急流险江。尾联以“更喜”承上启下,总结全诗,
突出胜利的喜悦。全诗是个总-分-总的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 总
颔联:承“千山”
颈联:承“万水” 分
尾联:总结全诗 总
模块三:朗读背诵
教学版块5:聆听范读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全诗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读诗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读通到读懂,从领略到品味,从欣赏到感悟。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朗读这首诗。下面先听一段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并用笔把节奏和重音分别用斜线和着重号记录下来。
毛泽东《长征》手书2)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录音范读,标记节奏、重音。时间3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课文的录音范读,并标记了节奏和重音。老师在听录音时也做了标记,请看屏幕。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学版块6:模仿朗读
下面,请大家模仿朗读录音,根据刚才标出节奏重音,在座位上自由地大声朗读,然后请大家推荐两名代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大家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约4分钟)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全诗再齐读一遍。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师生共同朗读)
4分钟时间准备背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背诵,时间约4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七律 长征》这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有了具体的认识。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将对此进行具体探讨。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颈联:承“万水” 分
尾联:总结全诗 总
模块三:朗读背诵
教学版块5:聆听范读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全诗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读诗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读通到读懂,从领略到品味,从欣赏到感悟。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朗读这首诗。下面先听一段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并用笔把节奏和重音分别用斜线和着重号记录下来。
毛泽东《长征》手书2)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录音范读,标记节奏、重音。时间3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课文的录音范读,并标记了节奏和重音。老师在听录音时也做了标记,请看屏幕。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学版块6:模仿朗读
下面,请大家模仿朗读录音,根据刚才标出节奏重音,在座位上自由地大声朗读,然后请大家推荐两名代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大家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约4分钟)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全诗再齐读一遍。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师生共同朗读)
4分钟时间准备背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背诵,时间约4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七律 长征》这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有了具体的认识。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将对此进行具体探讨。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七律 长征》教学方案
主讲老师:常州市正衡中学 顾汶霞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准确概括诗歌的中心和表达的情感。
3、通过合作学习,说出诗歌中艺术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
4、能入情入境朗读全诗。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明确任务
长征》作了一个整体的理解。本诗写二万五千里长征,气势博大恢宏,高度凝练,极具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能显示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呢?这节课,我们就对此进
行一番深入地探究。
的理解,准确概括诗歌的中心和表达的情感;能分析、说清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
学习目标
1、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准确概括诗歌的中心和表达的情感。
3、通过合作学习,说出诗歌中艺术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
4、能入情入境朗读全诗。
模块二:分析探究
教学板块2:画面概括
面,极其典型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精神。那么,具体描绘了几幅画图?请以为画面加小标题的形式,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请大家以独立思考
为主,必要时可小声与同桌讨论。
概括画面 诗歌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请各用一个短语为这几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时间约6分钟。)
同学们,根据大家的精心讨论和精彩发言,老师对这一问题作一小结。本诗
幅是疾跨乌蒙。第三幅,巧渡金沙江。第四幅是飞夺泸定桥。第五幅则是喜踏岷山雪。这几幅画面构成了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高度凝练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
(喜踏岷山)
教学板块3:词句研读
那么,这些壮美的画面呈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世界呢?下面请再次阅读全诗,思考讨论:诗歌首联在全诗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幅图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诗歌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词句研读
1、诗歌首联在全诗的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五幅画面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3、诗歌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放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现场老师组织学习、讨论。时间约6分钟。)
对于第一个问题,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
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第三个问题,表面看是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也是一种夸张,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教学板块4:艺术品味
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那么,这样的历史壮举,诗人却只用七言八句就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不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下面请以四人小组同学们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1、先用2分钟时间,各人独立思考,可参考课文前的[教学重点提示];2、
2、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3、讨论时按顺序先介绍自己拟的小标题,然后全组讨论,大家取长补短,进行修改;4、最后推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艺术品味
作家姚雪垠在评析《七律 长征》时,不时用“艺术精品”“拍案叫绝”“千古绝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精”“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时间约8分钟。)
同学们的表现表明大家对这首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诗歌的感染力主要来自情感和艺术。
“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它精妙地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用五幅“征难图”高度概括长征这一伟大史实,同时构成了红军克服千难万险的英姿图;二是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中把连绵起伏的五岭写成是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说成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目的只有一个,
这都体现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英雄的胆略。 长征》所体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感受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雄壮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为这首诗谱写的歌曲。会唱的同学,可跟着录音一起唱。
长征》歌曲)
模块三:诵读欣赏
教学板块5:诵读欣赏
真正体会诗歌的美感,还是要通过我们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在上节课里,我们也进行了朗读甚至还要求背诵,但只是模仿性的朗读,只要求读准读懂,这一次,可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哦。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在座位上自由朗读,3分钟后,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朗读,看谁最有勇气。不仅有读的勇气,更要有禁得起同学和老师评价的勇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有感情反复朗读、评价。约5分钟)
模块四:课后学习
,《七律 长征》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统一和谐。它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长征中所历尽千辛万苦,领会了红军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和豪迈气概。七十多年过去,长征这一历史丰碑依然光彩夺目,长征精神依然光芒四射。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的和精神的遗产。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在这两节课里学到的方法,自学《清平乐 六盘山》一词。原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