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与常州争夺名人故里,严格的来说,是丹阳与常州争夺名人故里,镇江不过顺手牵羊而已。
一、季札
季子故里之争其实就是古延陵之争。
解决这个古代就曾争论过的问题关键要看春秋时代的君子季札所封延陵究竟在什么地方?
从历史源流来看,其实是很清楚的,季札所封延陵,秦时为延陵县,隶属会稽郡,汉代改为毗陵县,西晋改为晋陵县,故地为现在的常州市武进区南淹城,此即古延陵故地。季子到延陵邑当在公元前458年-457年左右,根据公元前459年-457年吴楚对峙的战线,这个时候丹阳一部尚在楚军控制中。丹阳文化局考证延陵古邑引用了“故城在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七十里”,结论是吴国的延陵古邑在丹阳。其实原文是这样:武进县春秋吴延陵邑,汉置昆陵县,晋分置武进县,梁废,故城在今江苏武进西北七十里。说的是什么,明明说的是晋朝的武进县,通典中说的很清楚,武进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进县,没错,说的本来就是现在的丹阳,可不是现在的武进,断章取义也不能这样。
现在有些文章一提到延陵,就说“延陵为古县名,西晋太康2年(公元281年)从曲阿县分出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西南。”意思就是古延陵不提了,现在有个晋朝的延陵县,你们就凑合凑合吧。这种以今代古的奇怪逻辑是对历史的严重不负责任……
那么这个古怪的丹阳说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就在汉代的毗陵县在西晋改称为晋陵县的时候,公元281-282年分出丹徒的曲阿乡置延陵县。这个延陵县就在今丹阳县,且仍有延陵镇。那么是不是这个时候就开始完全混淆了?还没有,要等到公元779年润州刺史也就是唐代宗大历14年,根据古十字碑拓本复刻十字碑于丹阳,丹阳即古延陵说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丹阳说,丹阳之延陵古县名来历,是《汉书?地理志》:“季札所居在毗陵,然今县北有季子祠,或当时采地所及,故名延陵”。…………哈哈哈,一看就明白了,汉书地理志写的没错,季札住在毗陵,汉代毗陵在什么地方?江苏常州。聪明的丹阳文化局考证说,有祠的县北指的是毗陵县北方,就是说的丹阳延陵镇。绝对有趣的推理,县北说的是毗陵县城北部,丹阳延陵镇在常州北方吗?简直就是扯谈。《通典》记载,晋陵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也就是今江阴申港。……那个时候延陵镇尚是曲阿县下的一个小乡,要写也要在曲阿条目中写。
丹阳文化局同时还引用了《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延陵县》载:“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今丹阳市)之延陵乡置延陵县,盖因季子以立名也。”他们应该继续往下看,《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常州.晋陵县》:晋陵县本春秋时延陵,汉之毗陵也,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丹阳说另一论据是南朝陈朝张正见的诗《行经季子市庙》。试分析一下,因为西晋的延陵县是在公元281-282年建制的,后来还有地名一直延续下来,公元554年张正见所到的延陵无疑就是西晋的延陵县境,这首后人游记感怀性质的诗文中提到的沸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当时打个比方,考证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话,那诗文中所提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在黄州,但却不是我们熟悉的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历史上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是在数百里外的嘉鱼,原来苏大胡子又认错地方了……至于丹阳季子庙,查该庙《九里庙志》,说季子旧有三庙:南庙在晋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此段引自咸淳毘陵志,宋朝地方志。丹阳季子庙现今建筑为复建,原基础为明代所建,省级保护单位。从资料推敲,西晋建制延陵县后很可能也就修建了季子墓和季子庙,丹阳考证说始于汉,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史记.吴世家》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也就是今天的江阴。
丹阳现存十字碑是否可为证据呢?所谓丹阳之碑秦汉始建说乃后人附会,秦汉时期原碑当在古延陵故地,即秦延陵县汉毗陵县的暨阳乡,原碑早已湮没无可考,惟有十字碑拓本存世。而江阴的十字碑则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常州府同样根据古十字碑拓本复刻的。也就是说,都是复刻本而已,既然先秦碑的位置也早无考,也就都无所谓重修。
如果对照晋代或之后区划来查季子封地,很有可能会看到丹阳去,那位唐代润州刺史和张正见就都犯了这个望文生意的错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如果对照春秋先秦区划来查季子封地,则在武进。先贤杜佑考证,“润之延陵镇非古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晋陵县。”现在常州市中心双桂坊的人民公园绿地,就是当年季子祠的后花园,园中现有季子亭和相关雕刻……虽非雕梁画栋,香烟缭绕,却系春秋君子之故土……
二、齐梁萧氏(萧道成、萧衍……)
齐梁萧氏故里之争其实就是萧氏郡望之争,也是南兰陵之争。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移民南下渡江,开始设立侨置郡县。现在的武进区境内就有南莒县、南东莞县、南姑幕县、南琅琊和南兰陵等侨置郡县。
关于梁武帝萧衍、齐高帝萧道成的出生地,其实并不难确认。
《梁书.本武帝纪上》称:梁武“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萧何之后也。”又谓其于齐高帝萧道成为族子。
《南史.齐本纪上》云:高帝“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萧氏故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自六世祖整随晋室南渡,始侨居于晋陵武进,于是为南兰陵人。
丹阳文化局写到萧道成的时候,说家住曲阿东城里,真是选择性无视。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分无锡以西地区辟作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三县属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二年(281年)撤毗陵典农校尉,分吴郡置毗陵郡,武进复称丹徒,并分曲阿(今丹阳)、丹徒两县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很清楚,所以萧氏南迁定居的这个武进故城之东城里根本就不是曲阿的东城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常州武进县”有“兰陵城”,云:“晋太兴初,始置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一《沿革表》:“故城在常州武进西北六十里。《一统志》引旧《志》:今名阜通镇。”按阜通镇,即今常州市新北区万绥镇。
那么为什么丹阳宣传部的资料中写萧道成、萧衍是丹阳人呢?他们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萧氏祠堂在丹阳访仙;所以丹阳宣传部造了个丹阳萧氏的说法,这是个很有趣的说法,因汉名臣萧望之、齐梁皇室和唐宰相世家皆出于南北兰陵,萧氏郡望首称兰陵,所以世上只有兰陵萧氏,何来丹阳萧氏?
那么为什么萧氏祠堂在丹阳访仙,萧氏墓穴在丹阳陵口镇呢?当年的齐梁故里万绥镇,南兰陵的城区位于常州市区最西北部,向西不到三公里便进入丹阳市境内,家族坟墓总不至于放在城区吧,总得找个风水好的远郊之地。有人说几代萧氏皇帝都埋葬在丹阳,所以都是丹阳人。哈哈,有趣的逻辑,大家都知道,古人的户籍随的是出生地。打个比方吧,朱元璋出生在凤阳,死后埋在南京,难道老朱就是南京人了?再打个比方,满清皇帝康熙和乾隆都出生在北京的故宫,按理得算是北京户口了,但是他们死后埋在东陵,也就是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镇,要是遵化县和唐山市宣传部门写道,……康熙乾隆都是我们唐山人,呵呵
有人说李白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正是在丹阳痛饮丹阳封缸酒时所作,所以一直以来兰陵主要指丹阳。……真是笑话,太白此诗写于未入长安之前,客居山东之时,写的正是唐代兰陵浸泡香草之酒,其地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还有人说南兰陵的管辖区域确实包括了今天的丹阳大部,所以南兰陵应该指丹阳。但是,南兰陵的城区和南兰陵郡的行政机构都在常州万绥,而行政区域的沿革和继承是以治所为基准的,所以把南兰陵与常州联系起来才是正确的。虽然说丹阳也是南兰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反过来求证丹阳就是南兰陵。还是用河北唐山打比方的话,清代是直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反证唐山就是直隶,因为直隶总督府在保定。
所以说,梁武帝萧衍、齐高帝萧道成,南兰陵人,是今常州人氏,丹阳说实乃附会而已。
三、华罗庚
丹阳访仙镇镇志记载:“1910年,华罗庚在访仙桥出生,幼时因父辈在金坛经商,便迁往金坛生活、求学。”
现在丹阳访仙镇还有所谓华罗庚出生地,就在过访仙桥左转的小巷里。
这次就简单了,华老在世时自己就说明了:
丹阳地方志办公室1983年曾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向他征集籍贯等有关资料。1984年7月17日,华罗庚亲笔给丹阳县志办写了回信。
丹阳县志办公室:
1983.11.10来信今才奉复为歉,非故意也,而是出国了一些时也。
我父亲是丹阳访仙桥人,母亲是孟河人,我生在金坛,祠堂在丹徒,有谱可查(如能找到),谱上把我的名字写为发庚,是修谱先生的“杰作”,因我几个堂兄弟都以“发”字排行。除可能造成混乱外,以“发”字排行,是无根据的。
此复并致敬礼!
华罗庚1984年7月17日
镇江与常州争夺名人故里,严格的来说,是丹阳与常州争夺名人故里,镇江不过顺手牵羊而已。
一、季札
季子故里之争其实就是古延陵之争。
解决这个古代就曾争论过的问题关键要看春秋时代的君子季札所封延陵究竟在什么地方?
从历史源流来看,其实是很清楚的,季札所封延陵,秦时为延陵县,隶属会稽郡,汉代改为毗陵县,西晋改为晋陵县,故地为现在的常州市武进区南淹城,此即古延陵故地。季子到延陵邑当在公元前458年-457年左右,根据公元前459年-457年吴楚对峙的战线,这个时候丹阳一部尚在楚军控制中。丹阳文化局考证延陵古邑引用了“故城在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七十里”,结论是吴国的延陵古邑在丹阳。其实原文是这样:武进县春秋吴延陵邑,汉置昆陵县,晋分置武进县,梁废,故城在今江苏武进西北七十里。说的是什么,明明说的是晋朝的武进县,通典中说的很清楚,武进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进县,没错,说的本来就是现在的丹阳,可不是现在的武进,断章取义也不能这样。
现在有些文章一提到延陵,就说“延陵为古县名,西晋太康2年(公元281年)从曲阿县分出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西南。”意思就是古延陵不提了,现在有个晋朝的延陵县,你们就凑合凑合吧。这种以今代古的奇怪逻辑是对历史的严重不负责任……
那么这个古怪的丹阳说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就在汉代的毗陵县在西晋改称为晋陵县的时候,公元281-282年分出丹徒的曲阿乡置延陵县。这个延陵县就在今丹阳县,且仍有延陵镇。那么是不是这个时候就开始完全混淆了?还没有,要等到公元779年润州刺史也就是唐代宗大历14年,根据古十字碑拓本复刻十字碑于丹阳,丹阳即古延陵说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丹阳说,丹阳之延陵古县名来历,是《汉书?地理志》:“季札所居在毗陵,然今县北有季子祠,或当时采地所及,故名延陵”。…………哈哈哈,一看就明白了,汉书地理志写的没错,季札住在毗陵,汉代毗陵在什么地方?江苏常州。聪明的丹阳文化局考证说,有祠的县北指的是毗陵县北方,就是说的丹阳延陵镇。绝对有趣的推理,县北说的是毗陵县城北部,丹阳延陵镇在常州北方吗?简直就是扯谈。《通典》记载,晋陵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也就是今江阴申港。……那个时候延陵镇尚是曲阿县下的一个小乡,要写也要在曲阿条目中写。
丹阳文化局同时还引用了《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延陵县》载:“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今丹阳市)之延陵乡置延陵县,盖因季子以立名也。”他们应该继续往下看,《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常州.晋陵县》:晋陵县本春秋时延陵,汉之毗陵也,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丹阳说另一论据是南朝陈朝张正见的诗《行经季子市庙》。试分析一下,因为西晋的延陵县是在公元281-282年建制的,后来还有地名一直延续下来,公元554年张正见所到的延陵无疑就是西晋的延陵县境,这首后人游记感怀性质的诗文中提到的沸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当时打个比方,考证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话,那诗文中所提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在黄州,但却不是我们熟悉的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历史上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是在数百里外的嘉鱼,原来苏大胡子又认错地方了……至于丹阳季子庙,查该庙《九里庙志》,说季子旧有三庙:南庙在晋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此段引自咸淳毘陵志,宋朝地方志。丹阳季子庙现今建筑为复建,原基础为明代所建,省级保护单位。从资料推敲,西晋建制延陵县后很可能也就修建了季子墓和季子庙,丹阳考证说始于汉,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史记.吴世家》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也就是今天的江阴。
丹阳现存十字碑是否可为证据呢?所谓丹阳之碑秦汉始建说乃后人附会,秦汉时期原碑当在古延陵故地,即秦延陵县汉毗陵县的暨阳乡,原碑早已湮没无可考,惟有十字碑拓本存世。而江阴的十字碑则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常州府同样根据古十字碑拓本复刻的。也就是说,都是复刻本而已,既然先秦碑的位置也早无考,也就都无所谓重修。
如果对照晋代或之后区划来查季子封地,很有可能会看到丹阳去,那位唐代润州刺史和张正见就都犯了这个望文生意的错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如果对照春秋先秦区划来查季子封地,则在武进。先贤杜佑考证,“润之延陵镇非古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晋陵县。”现在常州市中心双桂坊的人民公园绿地,就是当年季子祠的后花园,园中现有季子亭和相关雕刻……虽非雕梁画栋,香烟缭绕,却系春秋君子之故土……
二、齐梁萧氏(萧道成、萧衍……)
齐梁萧氏故里之争其实就是萧氏郡望之争,也是南兰陵之争。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移民南下渡江,开始设立侨置郡县。现在的武进区境内就有南莒县、南东莞县、南姑幕县、南琅琊和南兰陵等侨置郡县。
关于梁武帝萧衍、齐高帝萧道成的出生地,其实并不难确认。
《梁书.本武帝纪上》称:梁武“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萧何之后也。”又谓其于齐高帝萧道成为族子。
《南史.齐本纪上》云:高帝“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萧氏故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自六世祖整随晋室南渡,始侨居于晋陵武进,于是为南兰陵人。
丹阳文化局写到萧道成的时候,说家住曲阿东城里,真是选择性无视。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分无锡以西地区辟作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三县属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二年(281年)撤毗陵典农校尉,分吴郡置毗陵郡,武进复称丹徒,并分曲阿(今丹阳)、丹徒两县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很清楚,所以萧氏南迁定居的这个武进故城之东城里根本就不是曲阿的东城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常州武进县”有“兰陵城”,云:“晋太兴初,始置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一《沿革表》:“故城在常州武进西北六十里。《一统志》引旧《志》:今名阜通镇。”按阜通镇,即今常州市新北区万绥镇。
那么为什么丹阳宣传部的资料中写萧道成、萧衍是丹阳人呢?他们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萧氏祠堂在丹阳访仙;所以丹阳宣传部造了个丹阳萧氏的说法,这是个很有趣的说法,因汉名臣萧望之、齐梁皇室和唐宰相世家皆出于南北兰陵,萧氏郡望首称兰陵,所以世上只有兰陵萧氏,何来丹阳萧氏?
那么为什么萧氏祠堂在丹阳访仙,萧氏墓穴在丹阳陵口镇呢?当年的齐梁故里万绥镇,南兰陵的城区位于常州市区最西北部,向西不到三公里便进入丹阳市境内,家族坟墓总不至于放在城区吧,总得找个风水好的远郊之地。有人说几代萧氏皇帝都埋葬在丹阳,所以都是丹阳人。哈哈,有趣的逻辑,大家都知道,古人的户籍随的是出生地。打个比方吧,朱元璋出生在凤阳,死后埋在南京,难道老朱就是南京人了?再打个比方,满清皇帝康熙和乾隆都出生在北京的故宫,按理得算是北京户口了,但是他们死后埋在东陵,也就是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镇,要是遵化县和唐山市宣传部门写道,……康熙乾隆都是我们唐山人,呵呵
有人说李白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正是在丹阳痛饮丹阳封缸酒时所作,所以一直以来兰陵主要指丹阳。……真是笑话,太白此诗写于未入长安之前,客居山东之时,写的正是唐代兰陵浸泡香草之酒,其地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还有人说南兰陵的管辖区域确实包括了今天的丹阳大部,所以南兰陵应该指丹阳。但是,南兰陵的城区和南兰陵郡的行政机构都在常州万绥,而行政区域的沿革和继承是以治所为基准的,所以把南兰陵与常州联系起来才是正确的。虽然说丹阳也是南兰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反过来求证丹阳就是南兰陵。还是用河北唐山打比方的话,清代是直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反证唐山就是直隶,因为直隶总督府在保定。
所以说,梁武帝萧衍、齐高帝萧道成,南兰陵人,是今常州人氏,丹阳说实乃附会而已。
三、华罗庚
丹阳访仙镇镇志记载:“1910年,华罗庚在访仙桥出生,幼时因父辈在金坛经商,便迁往金坛生活、求学。”
现在丹阳访仙镇还有所谓华罗庚出生地,就在过访仙桥左转的小巷里。
这次就简单了,华老在世时自己就说明了:
丹阳地方志办公室1983年曾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向他征集籍贯等有关资料。1984年7月17日,华罗庚亲笔给丹阳县志办写了回信。
丹阳县志办公室:
1983.11.10来信今才奉复为歉,非故意也,而是出国了一些时也。
我父亲是丹阳访仙桥人,母亲是孟河人,我生在金坛,祠堂在丹徒,有谱可查(如能找到),谱上把我的名字写为发庚,是修谱先生的“杰作”,因我几个堂兄弟都以“发”字排行。除可能造成混乱外,以“发”字排行,是无根据的。
此复并致敬礼!
华罗庚198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