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决策特点的客观要求
领导决策,是在领导者及其被领导者的参与下对组织群体未来行动的目标、途径、对策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它要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完善。领导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过程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要认识领导决策的基本规律,首先必须分析领导决策的特点。
领导决策具有战略性。从时空上看,领导者不仅要对当前的大事进行决策,而且要对长远发展做决策。从涉及范围看,领导者的决策,大则涉及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小则涉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重大且广泛的问题。从影响作用看,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决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相对照,毛泽东同志在晚年错误估计形势,使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做出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决策,其负面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及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上述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领导决策的战略性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领导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领导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因此,要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常常取决于领导者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领导者的决策大多是在一种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不确定则意味着风险
。
决策是领导者主观意志的体现。第二,领导的主观意愿必须建立在来源于客观实际的大量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判断之上,使之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领导决策是用来指导未来实践的,它必须与未来客观实际相符合。总之一句话,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决策的客观要求。
二、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是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毛泽东同志说:“只有一个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国的主观愿望,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图样,他们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要碰破自己的脑壳,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碰破脑壳的决策失误常常见之于这样一些情形:
唯上造成的决策失误。决策大体上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上的决策。中层决策处于高层决策与基层决策之间,这种承上启下的位置和作用,决定了中层决策要以较高一层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确保高层决策的落实。同时,也要使自己的决策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客观实际。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把握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态度是不对的。”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加考察,必然使决策缺乏创造性,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了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了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
长官专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现代领导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阅历、经验、直觉和判断力,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可是,一些领导者认为决策就是领导者个人“拍板定案”,不重视发扬民主,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想象,武断“拍板”,结果由于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等方面的局限性,主观愿望严重地脱离客观实际,造成决策失误。
情绪造成的决策失误。情绪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它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是相对的,波动是绝对的。稳定而健康的情绪对决策产生好的影响,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失误影响至大。领导者凭着情绪进行决策,跟着感觉走,往往造成决策失误。通常,
一些决策者一拍胸脯,“这样定我负责”,就是情绪化决策的典型反映。解放初期,解放军某团在一项工程的隧洞施工中,洞内发生瓦斯爆炸,一个班的战士在洞内生死不明,单位的干部战士情绪激昂,领导者受其影响,决定立即进洞救人,结果遇上第二次瓦斯爆炸,造成多人牺牲,教训十分深痛。
经验造成的决策失误。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一般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这在生产还不发达、科技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还比较缓慢的条件下,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这套“经验决策”的方式就远远不够了。如果仍然抱着老“框框”、老经验,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拍脑袋”决策,十有八九要造成失误。
造成领导决策失误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之外,影响领导决策质量的还有以下因素:一是领导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决策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发展到现代的科学决策阶段之后,领导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决策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现代决策技术,就是运用一系列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决策对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它强调其依据的每一个条件都不容许主观臆造,而需符合客观真实。因此,在决策程序上,必须把收集事实摆在首位。科学决策既有原则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决策者学会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决策技术。一个单靠书本上的公式去进行决策的领导者,通常是要失败的。二是直觉能力。直觉是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以非完全逻辑性为思维操作步骤的方法。它有利于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形成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的效率,其在决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常常是数学分析等方法难于达到的。领导者直觉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但是,现代领导者经常地要面对许多自己不熟悉、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况,因而难以完全依靠直觉能力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如果仅凭领导者的直觉能力,就很容易使自己的认识脱离实际。只有把科学决策和直觉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有利于达到
决策科学。三是决断能力。从理论上讲,正确决策依赖于完全弄清事实。然而,弄清全部事实通常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代经济和管理活动及其相关的条件复杂多变,等到弄清全部事实,可能已经时过境迁,失去了决策的必要。因此,要抓住良好的决策时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表现出应有的果断性和坚定性。一个领导者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优柔寡断、左右摇摆、举棋不定,那是绝对不会取得胜利的。当然,领导者不仅要敢于决断,还要善于决断,力争使自己的决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决断,以保证决断与不断变化的情况相适应,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造成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和影响领导决策质量的能力因素还可以列举很多,然而,无论这些原因和因素如何纷繁复杂,其中最带普遍性的一条,就是决策主体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决策者注重并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相一致,决策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导致失败。
三、领导者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现科学决策的途径
分析领导决策的特点,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决策质量的能力因素,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石。为了实现领导在决策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当前要特别注重在提高决策主体的素质,严格决策程序,改革和完善现有体制制度方面下功夫。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决策特点的客观要求
领导决策,是在领导者及其被领导者的参与下对组织群体未来行动的目标、途径、对策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它要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完善。领导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过程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要认识领导决策的基本规律,首先必须分析领导决策的特点。
领导决策具有战略性。从时空上看,领导者不仅要对当前的大事进行决策,而且要对长远发展做决策。从涉及范围看,领导者的决策,大则涉及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小则涉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重大且广泛的问题。从影响作用看,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决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相对照,毛泽东同志在晚年错误估计形势,使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做出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决策,其负面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及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上述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领导决策的战略性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领导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领导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因此,要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常常取决于领导者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领导者的决策大多是在一种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不确定则意味着风险
。
决策是领导者主观意志的体现。第二,领导的主观意愿必须建立在来源于客观实际的大量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判断之上,使之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领导决策是用来指导未来实践的,它必须与未来客观实际相符合。总之一句话,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决策的客观要求。
二、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是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毛泽东同志说:“只有一个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国的主观愿望,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图样,他们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要碰破自己的脑壳,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碰破脑壳的决策失误常常见之于这样一些情形:
唯上造成的决策失误。决策大体上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上的决策。中层决策处于高层决策与基层决策之间,这种承上启下的位置和作用,决定了中层决策要以较高一层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确保高层决策的落实。同时,也要使自己的决策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客观实际。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把握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态度是不对的。”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加考察,必然使决策缺乏创造性,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了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了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
长官专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现代领导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阅历、经验、直觉和判断力,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可是,一些领导者认为决策就是领导者个人“拍板定案”,不重视发扬民主,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想象,武断“拍板”,结果由于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等方面的局限性,主观愿望严重地脱离客观实际,造成决策失误。
情绪造成的决策失误。情绪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它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是相对的,波动是绝对的。稳定而健康的情绪对决策产生好的影响,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失误影响至大。领导者凭着情绪进行决策,跟着感觉走,往往造成决策失误。通常,
一些决策者一拍胸脯,“这样定我负责”,就是情绪化决策的典型反映。解放初期,解放军某团在一项工程的隧洞施工中,洞内发生瓦斯爆炸,一个班的战士在洞内生死不明,单位的干部战士情绪激昂,领导者受其影响,决定立即进洞救人,结果遇上第二次瓦斯爆炸,造成多人牺牲,教训十分深痛。
经验造成的决策失误。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一般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这在生产还不发达、科技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还比较缓慢的条件下,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这套“经验决策”的方式就远远不够了。如果仍然抱着老“框框”、老经验,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拍脑袋”决策,十有八九要造成失误。
造成领导决策失误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之外,影响领导决策质量的还有以下因素:一是领导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决策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发展到现代的科学决策阶段之后,领导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决策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现代决策技术,就是运用一系列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决策对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它强调其依据的每一个条件都不容许主观臆造,而需符合客观真实。因此,在决策程序上,必须把收集事实摆在首位。科学决策既有原则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决策者学会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决策技术。一个单靠书本上的公式去进行决策的领导者,通常是要失败的。二是直觉能力。直觉是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以非完全逻辑性为思维操作步骤的方法。它有利于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形成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的效率,其在决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常常是数学分析等方法难于达到的。领导者直觉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但是,现代领导者经常地要面对许多自己不熟悉、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况,因而难以完全依靠直觉能力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如果仅凭领导者的直觉能力,就很容易使自己的认识脱离实际。只有把科学决策和直觉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有利于达到
决策科学。三是决断能力。从理论上讲,正确决策依赖于完全弄清事实。然而,弄清全部事实通常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代经济和管理活动及其相关的条件复杂多变,等到弄清全部事实,可能已经时过境迁,失去了决策的必要。因此,要抓住良好的决策时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表现出应有的果断性和坚定性。一个领导者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优柔寡断、左右摇摆、举棋不定,那是绝对不会取得胜利的。当然,领导者不仅要敢于决断,还要善于决断,力争使自己的决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决断,以保证决断与不断变化的情况相适应,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造成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和影响领导决策质量的能力因素还可以列举很多,然而,无论这些原因和因素如何纷繁复杂,其中最带普遍性的一条,就是决策主体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决策者注重并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相一致,决策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导致失败。
三、领导者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现科学决策的途径
分析领导决策的特点,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决策质量的能力因素,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石。为了实现领导在决策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当前要特别注重在提高决策主体的素质,严格决策程序,改革和完善现有体制制度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