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想思人不思言人不言(f6)之六注释斯名为老子的书的异人处第三十八章--第五十章

老子下篇

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行完美之人,他虽于事无不德,并不认为自己是做了有德行的事,因此这种人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做点善事认为是有德,所为之善归于心时刻不丢,这样反为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所行之德是真实的,其中并无伪饰;“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也真做了有德的事,但是(而)他有故意示德给人看的那种味道。“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有仁慈之心的人所行之仁,并无虚伪之意;“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确实是给予了他人无私奉献,但其中不失殷勤之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对方行礼过厚,若还礼太薄,对方就会大怒,抓起你送耒的轻微的礼物扔出去(这里的攘臂是捲捲或捋捋衣袖,怒貌)。“故失道而后德”:所以道义所失以后,剩下的还有德行,“失德而后仁”:待德行也沒有了,后面还有人行仁,“失仁而后义”:待沒有人施仁了,后面还有人讲义气,“失义而后礼”:待人们连义气也不讲了,开始礼尚往未,“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自从人们进入了礼尚往耒的实施,就谈不上什么忠贞诚信之类的词、事了,是借礼尚之为,胡乱作为的开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我们认识的是前面所说的(前识)一种上礼的形势(道:上礼是厚礼,礼送的厚是一种美观得体的表现,道是施为的一种方法(作的美观得休谓华。),这也是愚惷的开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所以君子宁愿厚忠信,不愿居于轻薄之列,处于实在之处,不居华美之中。“故去彼取此”:所以去轻薄取忠信。

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空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昔之得'一’者”:我所说的是先前能得'一’的一些俱体实实在在旳事理:“天得'一’以清”:人们所谓的天也是得到统一成为一个天的时候,才得以清明,“地得'一’以宁”:天下如果能统一于一体才会安宁,“神得'一’以灵”:有一个神在显灵,大家就认为很灵,多位神同时在显灵,你就无法分出哪个神最灵,“谷得'一’以盈”:两边大山,下雨时水流到最底处时,合并到最后的那条谷里,此谷必定可以滿而流之,“万物得'一’以生”:万物中无论哪一类能出现一个,就可以化育增多,“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能将天下统一,他便是唯一的高贵者。“其致之也“:那么大致可归纳到这些情况,“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就叫天若不能清澈而混浊,恐怕快要(将)崩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天下若混乱,不得安宁,恐怕快要被推翻;“神无以灵,将恐歇”:菩薩若沒有灵验,恐怕快要止歇,停止显灵了;“谷无以盈,将恐竭”:谷不能满,快要枯干;“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天下之万物若哪一个品种莫(无)之(以)生就会灭绝;“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一国之主若不能公正治国,他的江山将会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冨贵必依靠贫贱为根本,建筑物再高必依底层为基础,朝廷、皇上高高在上,必依低层百姓为基础。“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所以那些一国之主都说自己孤单、无助、无能(毂在古代可算一种机戒的东西,能量较大。),说的自已造孽,苦怜。“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这不是依贫贱为本吗?难道不是?所以,你想要名声好,沒有啊!“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正因为这,人们心里不装着有玉啊,璎珞啊,这些华美物品。

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反者道之动”:万物由起点到终点,所发挥的道的变化的整个过程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是万物进行道的变化作用时的某些环节是非常柔弱的。如植物所出的幼芽,刚生下的婴儿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己有的万物在继续化育,这些已有的物类,本来沒有这无数物类,经道的变化而产生各类自己的'一’,以后有万物的生存。

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土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笶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无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成。

注释:“上士闻道”:德才兼备的士人听到朝廷椄受一位有道之人辅佐朝政,立即赶来报到,他也耒协助一臂之力;“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士人听到有有道的人辅佐朝政,所抱的态度是不急不躁;“下士闻道,大笑之”:其实不配称士的人听到这种事,大声发笑。“不笑不足以为道”:不是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的笑,哪知道者如众不同的玄妙。“故建言有之”:故此早就有这样的立论:“明道若昧”:明白道的内函的人象似很愚昧的人;”进道若退”:将道的程序弄清楚了以后,象呆了许多;“夷道若颣”:平常认为道这个东西特别玄奥难缠,是个解不开的结、攻不破的关,无法攀扰;“上德若谷”:人们常用山底下的那个谷,用来美化、衬托德,所说的是似谷,若用高山比底谷,又能将徳比之如何?依我所思,此谷就是百姓栽种的谷粮之谷,它对人类奉献的全是德;“广德若不足”:所布施奉献的德太多太多,总觉得还不夠多;“建德若偷”:有德行旳人,施行德的时侯,总是设法不让人知觉,要不然就太难为情了;“质真若渝”:其素质本来純朴无瑕,可总觉得对循真有所欠缺;“大白若辱”:所行之德若被众人知晓,那就是奇耻大辱;“大方无隅”:真实方正的器物是沒有什么角落及曲直凸凹处的,这里是说一个品行方正的人做不出什么不合和道理的事耒;“大器晚成”:一个能成大器侯的人,他一定要磨炼很多年才能学到最高境界,所以成就事业一定会到年高时;“大音希声”:真能入道者,因其最不会将德、能示于他人,故很难听到他有道;“大象无形”:得道者是难于从他的面象表情看出他有道行的;“’道'隐无名”:有道者若不宜辅政,就得过其隐居的生活,非执友是不会闻知其居的。“夫唯道,善贷且成“:人世间唯有符合道义者,乐于担代责任,并且总是能成其大事。

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吾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道生一“:自天地形成,若天下本无此物,経千变万化,此物就能得其一,此其中的一是经道的作用而来,其它存在物也然,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增至二,再増至三,三又继续,就形成了世之万物之众(万物包括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这无生命体它也含有年存在率,这年存在率取决于其精工制作与其它意外伤害)。“万物负阴而背阳,冲气以为和”:俱物皆有一面光线強,背着光线的那一面当然较阴暗。这里是指阴阳贯穿看万物。经过某作用可获得成功,那种作用就是对某事物的'冲'气,如木匠'打’一条板凳,各样全做齐备后,将板凳面子、腿、桄全部拿来套上,即'同’(组合)起来,这'同'就叫冲气。又如卵生动物,卵遇上适宜的温度,可以产出或待产出新的一代.。冲气是变化中的事物经一种或两种物质的作用后至完备或待完备,如人或物经爱激后的成功或待成功,如植物需经水和阳光两种物质的所谓冲气而待完备齐全。”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人所讨厌的或家遭不测,使其幼而至孤:或妻丧夫至寡:或随落成无能辈。“而王公以为称”:那些君主,或诸侯便用来作自己的称呼。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这个东西呀,如果你将它减少了或可以增多起来,或者加多了又会减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是这样教的,我也是这样教着。”強梁者不得其死,又橫又恶的人的下场一定会很惨不会很。“吾将以为教父”:我一定会以这样的事例去教导后人。

第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驶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天下之至柔“:人间那純朴善良的那种人,他们所施行的道义是最温柔不过了,”驶骋天下之至坚“:要在人间这措纵复的社会中施展一番他的才华。”无有入无间“:以沒有形状的无为之治,使那些坚锐不可摧的难事得以治理。”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因有所以上那些效果,所以我能知道无为之治旳奇效。”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须有太多的教令,自身示范之,无为之治,能产生更多的效益,这些法则,天下很少能赶得上的。

第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名与身......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亡即无,无可以设法益之,若只知得,勿知止,恐怕到会出屁漏。"甚爱.....必厚亡。"“故知足不辱”:所以知所藏稍微节制一点就可以生活了,就能心满意足,免得稍得便时,变为贪心不足,等到事破贩时,必遭大辱......

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大成......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头脑清醒镇静的君主将会镇定天下,归于正统。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当天下能治理的仅仅有条,不发生战争时,走马,就是在路上跑的人们能看到的那些马。却,可以解释为’那就',以粪,就是毫无价质。"天下无......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最大的过失就在于贪,问题是私心太重了。"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生活并不富裕,那点待裕就认为已满足,象这样的足,你可以持之永远。

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不出户,知天下”:有智慧的人坐在家,就能知道天下已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还将会发生哪些大事;“不窥瘺,见天道”:未由窗口探望,就能从日常生活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反映中知道将会或正是天晴、天阴、响风、或下雨。”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能较细观察事物,不善于思考事理的人,虽出门行走处较广,可他所知道的事情还是不多。”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故此有智慧的人沒有到外面去探听就能知道很多所发生的事情,沒有亲眼看到就能明白一些事必会发生,只须无为之治就可成功。

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为学日益“:做学问天天增长智慧,”为道日损“:进了道的人,平吋看着不顺眼、不可损去的东西,你都会顺其自然,毫无争得之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会放掉很多事,不与争论,直至不去顾及与自己相关的是是非非,有些是非你不招对方就不追究,自然而消,成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可放手的事可以扔下不去管,但关系到大众的利害不会置之不理。“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同,你若去攻打时,还有很多人顺着、邦着对方,那你要取什么天下,他能拉长战线反抗,那叫有其事,你若去取天下时,百姓正生活于水火之中,你去解救,攻之必破,破之就免去继续战争的这回事了,这叫’取天下常以无事',若不到这种程度,无须去取。

第五十九章.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前面文中频频有圣人的出现,这圣人就是李耳笔下所规范的第二种道,’有道者',是人们塑造的最善良最有智慧的人物形象,有智慧的人不是专爱长久隐居,斯适时而出,其胸中装着的是能为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他的心中坚定不移的想着:你想好,我对你当然好,你是不想好的人,我也教你学好;“德善”:以善良的徳性向好的方向善导。“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原守信者,我当然也以信誉代之;不守信者,我也善导其守信;“德信”:以德导其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有智慧的人在人世间,歙歙,是定下心耒转申为’一门心思、聚精会神,“为天下浑其心”:为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操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全注意圣人的教诲,圣人自当他们的父母。

第五十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出生入死”:动物类以及人,出生后就面临死亡。生之徒......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他出生后生命力旺盛吧!"盖闻善摄生者":都说能好好得以活命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刀兵“:他出门行走于险境,不易碰上犀牛猛虎,当兵总是侥倖避其刀枪所刺。”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犀牛的角似失其目标,猛虎也不知抓其何处为是,刀枪也未设别目标的准确处,“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又是什么道理?他沒有遭到死亡,是因为他侥倖。

2012.11.12.李国林释于苏州临湖

老子下篇

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行完美之人,他虽于事无不德,并不认为自己是做了有德行的事,因此这种人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做点善事认为是有德,所为之善归于心时刻不丢,这样反为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所行之德是真实的,其中并无伪饰;“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也真做了有德的事,但是(而)他有故意示德给人看的那种味道。“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有仁慈之心的人所行之仁,并无虚伪之意;“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确实是给予了他人无私奉献,但其中不失殷勤之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对方行礼过厚,若还礼太薄,对方就会大怒,抓起你送耒的轻微的礼物扔出去(这里的攘臂是捲捲或捋捋衣袖,怒貌)。“故失道而后德”:所以道义所失以后,剩下的还有德行,“失德而后仁”:待德行也沒有了,后面还有人行仁,“失仁而后义”:待沒有人施仁了,后面还有人讲义气,“失义而后礼”:待人们连义气也不讲了,开始礼尚往未,“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自从人们进入了礼尚往耒的实施,就谈不上什么忠贞诚信之类的词、事了,是借礼尚之为,胡乱作为的开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我们认识的是前面所说的(前识)一种上礼的形势(道:上礼是厚礼,礼送的厚是一种美观得体的表现,道是施为的一种方法(作的美观得休谓华。),这也是愚惷的开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所以君子宁愿厚忠信,不愿居于轻薄之列,处于实在之处,不居华美之中。“故去彼取此”:所以去轻薄取忠信。

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空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昔之得'一’者”:我所说的是先前能得'一’的一些俱体实实在在旳事理:“天得'一’以清”:人们所谓的天也是得到统一成为一个天的时候,才得以清明,“地得'一’以宁”:天下如果能统一于一体才会安宁,“神得'一’以灵”:有一个神在显灵,大家就认为很灵,多位神同时在显灵,你就无法分出哪个神最灵,“谷得'一’以盈”:两边大山,下雨时水流到最底处时,合并到最后的那条谷里,此谷必定可以滿而流之,“万物得'一’以生”:万物中无论哪一类能出现一个,就可以化育增多,“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能将天下统一,他便是唯一的高贵者。“其致之也“:那么大致可归纳到这些情况,“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就叫天若不能清澈而混浊,恐怕快要(将)崩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天下若混乱,不得安宁,恐怕快要被推翻;“神无以灵,将恐歇”:菩薩若沒有灵验,恐怕快要止歇,停止显灵了;“谷无以盈,将恐竭”:谷不能满,快要枯干;“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天下之万物若哪一个品种莫(无)之(以)生就会灭绝;“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一国之主若不能公正治国,他的江山将会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冨贵必依靠贫贱为根本,建筑物再高必依底层为基础,朝廷、皇上高高在上,必依低层百姓为基础。“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所以那些一国之主都说自己孤单、无助、无能(毂在古代可算一种机戒的东西,能量较大。),说的自已造孽,苦怜。“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这不是依贫贱为本吗?难道不是?所以,你想要名声好,沒有啊!“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正因为这,人们心里不装着有玉啊,璎珞啊,这些华美物品。

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反者道之动”:万物由起点到终点,所发挥的道的变化的整个过程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是万物进行道的变化作用时的某些环节是非常柔弱的。如植物所出的幼芽,刚生下的婴儿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己有的万物在继续化育,这些已有的物类,本来沒有这无数物类,经道的变化而产生各类自己的'一’,以后有万物的生存。

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土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笶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无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成。

注释:“上士闻道”:德才兼备的士人听到朝廷椄受一位有道之人辅佐朝政,立即赶来报到,他也耒协助一臂之力;“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士人听到有有道的人辅佐朝政,所抱的态度是不急不躁;“下士闻道,大笑之”:其实不配称士的人听到这种事,大声发笑。“不笑不足以为道”:不是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的笑,哪知道者如众不同的玄妙。“故建言有之”:故此早就有这样的立论:“明道若昧”:明白道的内函的人象似很愚昧的人;”进道若退”:将道的程序弄清楚了以后,象呆了许多;“夷道若颣”:平常认为道这个东西特别玄奥难缠,是个解不开的结、攻不破的关,无法攀扰;“上德若谷”:人们常用山底下的那个谷,用来美化、衬托德,所说的是似谷,若用高山比底谷,又能将徳比之如何?依我所思,此谷就是百姓栽种的谷粮之谷,它对人类奉献的全是德;“广德若不足”:所布施奉献的德太多太多,总觉得还不夠多;“建德若偷”:有德行旳人,施行德的时侯,总是设法不让人知觉,要不然就太难为情了;“质真若渝”:其素质本来純朴无瑕,可总觉得对循真有所欠缺;“大白若辱”:所行之德若被众人知晓,那就是奇耻大辱;“大方无隅”:真实方正的器物是沒有什么角落及曲直凸凹处的,这里是说一个品行方正的人做不出什么不合和道理的事耒;“大器晚成”:一个能成大器侯的人,他一定要磨炼很多年才能学到最高境界,所以成就事业一定会到年高时;“大音希声”:真能入道者,因其最不会将德、能示于他人,故很难听到他有道;“大象无形”:得道者是难于从他的面象表情看出他有道行的;“’道'隐无名”:有道者若不宜辅政,就得过其隐居的生活,非执友是不会闻知其居的。“夫唯道,善贷且成“:人世间唯有符合道义者,乐于担代责任,并且总是能成其大事。

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吾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道生一“:自天地形成,若天下本无此物,経千变万化,此物就能得其一,此其中的一是经道的作用而来,其它存在物也然,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增至二,再増至三,三又继续,就形成了世之万物之众(万物包括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这无生命体它也含有年存在率,这年存在率取决于其精工制作与其它意外伤害)。“万物负阴而背阳,冲气以为和”:俱物皆有一面光线強,背着光线的那一面当然较阴暗。这里是指阴阳贯穿看万物。经过某作用可获得成功,那种作用就是对某事物的'冲'气,如木匠'打’一条板凳,各样全做齐备后,将板凳面子、腿、桄全部拿来套上,即'同’(组合)起来,这'同'就叫冲气。又如卵生动物,卵遇上适宜的温度,可以产出或待产出新的一代.。冲气是变化中的事物经一种或两种物质的作用后至完备或待完备,如人或物经爱激后的成功或待成功,如植物需经水和阳光两种物质的所谓冲气而待完备齐全。”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人所讨厌的或家遭不测,使其幼而至孤:或妻丧夫至寡:或随落成无能辈。“而王公以为称”:那些君主,或诸侯便用来作自己的称呼。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这个东西呀,如果你将它减少了或可以增多起来,或者加多了又会减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是这样教的,我也是这样教着。”強梁者不得其死,又橫又恶的人的下场一定会很惨不会很。“吾将以为教父”:我一定会以这样的事例去教导后人。

第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驶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天下之至柔“:人间那純朴善良的那种人,他们所施行的道义是最温柔不过了,”驶骋天下之至坚“:要在人间这措纵复的社会中施展一番他的才华。”无有入无间“:以沒有形状的无为之治,使那些坚锐不可摧的难事得以治理。”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因有所以上那些效果,所以我能知道无为之治旳奇效。”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须有太多的教令,自身示范之,无为之治,能产生更多的效益,这些法则,天下很少能赶得上的。

第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名与身......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亡即无,无可以设法益之,若只知得,勿知止,恐怕到会出屁漏。"甚爱.....必厚亡。"“故知足不辱”:所以知所藏稍微节制一点就可以生活了,就能心满意足,免得稍得便时,变为贪心不足,等到事破贩时,必遭大辱......

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大成......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头脑清醒镇静的君主将会镇定天下,归于正统。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当天下能治理的仅仅有条,不发生战争时,走马,就是在路上跑的人们能看到的那些马。却,可以解释为’那就',以粪,就是毫无价质。"天下无......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最大的过失就在于贪,问题是私心太重了。"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生活并不富裕,那点待裕就认为已满足,象这样的足,你可以持之永远。

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不出户,知天下”:有智慧的人坐在家,就能知道天下已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还将会发生哪些大事;“不窥瘺,见天道”:未由窗口探望,就能从日常生活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反映中知道将会或正是天晴、天阴、响风、或下雨。”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能较细观察事物,不善于思考事理的人,虽出门行走处较广,可他所知道的事情还是不多。”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故此有智慧的人沒有到外面去探听就能知道很多所发生的事情,沒有亲眼看到就能明白一些事必会发生,只须无为之治就可成功。

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为学日益“:做学问天天增长智慧,”为道日损“:进了道的人,平吋看着不顺眼、不可损去的东西,你都会顺其自然,毫无争得之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会放掉很多事,不与争论,直至不去顾及与自己相关的是是非非,有些是非你不招对方就不追究,自然而消,成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可放手的事可以扔下不去管,但关系到大众的利害不会置之不理。“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同,你若去攻打时,还有很多人顺着、邦着对方,那你要取什么天下,他能拉长战线反抗,那叫有其事,你若去取天下时,百姓正生活于水火之中,你去解救,攻之必破,破之就免去继续战争的这回事了,这叫’取天下常以无事',若不到这种程度,无须去取。

第五十九章.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前面文中频频有圣人的出现,这圣人就是李耳笔下所规范的第二种道,’有道者',是人们塑造的最善良最有智慧的人物形象,有智慧的人不是专爱长久隐居,斯适时而出,其胸中装着的是能为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他的心中坚定不移的想着:你想好,我对你当然好,你是不想好的人,我也教你学好;“德善”:以善良的徳性向好的方向善导。“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原守信者,我当然也以信誉代之;不守信者,我也善导其守信;“德信”:以德导其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有智慧的人在人世间,歙歙,是定下心耒转申为’一门心思、聚精会神,“为天下浑其心”:为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操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全注意圣人的教诲,圣人自当他们的父母。

第五十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出生入死”:动物类以及人,出生后就面临死亡。生之徒......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他出生后生命力旺盛吧!"盖闻善摄生者":都说能好好得以活命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刀兵“:他出门行走于险境,不易碰上犀牛猛虎,当兵总是侥倖避其刀枪所刺。”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犀牛的角似失其目标,猛虎也不知抓其何处为是,刀枪也未设别目标的准确处,“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又是什么道理?他沒有遭到死亡,是因为他侥倖。

2012.11.12.李国林释于苏州临湖


相关文章

  • 道德经译文 1
  •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查看


  •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 ...查看


  •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 湖北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题 目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姓 名 韩燕仪 学 号 [**************]1 专业年级 10级中国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 ) 指导教师 何新文 职 称 教授 2012年10月21日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摘要:千百年 ...查看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 ...查看


  •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
  • 人生观是人生价值.目的.意义.道路等观点的总合.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等.一般来说,人生观取决于世界观,体现着人生态度,反映着人的是非观念. 在周代以前,是非观念来源于天命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都要祈天问卜,由神来决断.到了 ...查看


  •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 2003年第3期 N0.3.2003 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易经>.<老子&g ...查看


  •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探秘(一):释文 老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
  •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探秘(一):释文 老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探秘(一):释文注释 老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 视频: http://m ...查看


  • 老子名言名句
  • 老子名言名句 [章句]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万物之母③. --<道德经>第1章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道理"的意思.第二 ...查看


  • 里仁篇第四
  •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6子曰:"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注释]⑴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