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合中的文明礼仪
我们的教育缺少了对青少年学生“礼仪”的系统教育,导致很多青少年不懂礼,不知礼,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屡遭挫折。如在高中学生中“不懂礼,不知礼,不会沟通,不会与人和谐交往”的情况普遍存在。
有些同学问寝室大楼管理员借寝室钥匙,走到传达室窗口,没有称呼,大声喊:“钥匙,钥匙!”或“二楼钥匙!”平时少数同学对话时经常说脏话、粗话,还有讲黑社会性质的语言。
有些值周学生在寝室熄灯夜巡时,听到寝室里同学在说话,要么不敢说,要么大声说:“不要讲话了!”或用力敲门。寝室里的同学看到值周同学这么凶,心理不服气,就故意更大声地说话。也有少数学生干部在寝室执勤时,熄灯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学生公寓很安静,同学们都已经入睡了,他们还在走廊上大声讨论工作。
有些学生干部因工作方法不当,说话不妥,伤害了同学。同学之间关系很僵。他们自己也觉得经常得罪人,朋友越来越少了。心理负担很重,总觉得有人背后说他坏话。影响情绪,也影响工作的开展。
有些学生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些同学老师找他谈话,他不理不睬,不把老师当回事。也有些同学不愿与家长沟通,回家不说话,家长与她说,就厌烦,态度很差。
其实,不懂如何与人交往,缺乏礼仪素养,也不是高中生的问题,大学生、成年人都有这种问题存在。常有媒体报道,有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应聘时,因为不懂应有的礼仪或者礼仪修养低下,结果虽然知识水平不错,却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
在社交场合与外人交往要讲礼,与家人交往也要讲“礼”。家庭成员之间不讲礼,也无法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在交往中必须懂得怎么去尊重对方,以“礼”相待。
与人交往讲求礼仪,就是一种交际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西方哲人孟德斯鸠说过:“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喜悦。”
中国古代的孟子更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长幼尊卑,在社会交往中讲求礼仪是每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
种种事实表明:社会交往的文明礼仪确实是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必修课。今
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交往中的文明礼仪?
一、何为礼仪?
礼仪的核心:自尊和敬人,是关怀、体谅和帮助。
“礼”是尊敬;“仪”是形式。把人的内心对他人、工作、事业、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 礼貌: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所表现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在人们相互交往中直接体现出来,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最具体深刻。往往关系到友谊会不会进一步发展,事情会不会办成。礼貌是礼仪中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礼貌规范要求人们态度真诚、谦逊。
★ 礼节:是礼貌在各种场合的具体表现,是人们送往迎来、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时相沿成习的规范行为。时间、场合不同礼仪也不同,但基本礼节是相同的,如:鞠躬、握手、注目、鼓掌等(还有点头礼、招手礼等)
如“握手礼”:
握手礼是交往中最常用的,最普遍的礼节,几乎世界各国通用。握手表示的含义很多:友好、欢迎、惜别、感谢、致歉、祝贺、鼓励、慰问等。
进入社会场合,基本礼节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否则会失礼与人。
★ 仪表:是一个人容貌、姿态、服装、体态、风度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静和动相结合的感性形象,又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一个人的坐立行止,穿戴容貌。
古今中外,道德高尚的人都十分注意仪表。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要求人要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周恩来优雅的举止、从容的仪态、亲切的外貌举世闻名。
如果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整个人靠在椅子上,脚搁在办公室上;或翘着二郎腿抖动身体,这样的举止绝对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西方进歌剧院欣赏歌剧或欣赏交响乐,必须穿西装、套装等比较正式的服装,不能穿休闲牛仔裤等,这是一种“礼节”。
中学生不烫发不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留披肩发;不穿拖鞋进教室等其实是一种“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 —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也体现了自我的修养。
如:与人谈话的礼仪。
中国人民大学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谈到:谈话礼仪讲技巧,技巧有以下四方面:1、态度;2、语言本身;3、内容;4、形式。
★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谈话技巧最重要一点。端正态度,接受别人。抱着健康、平等、宽容的心态,不要抱着找毛病的心态。找别人毛病太容易了,
看别人应该看到一点对你有用的东西。如买一本书,书中有一句话对你有用,这本书就没白买。听一个讲座,讲座中有一个观点对你有启发,你就没有白来。如果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就是不容人,人际关系肯定一塌糊涂。
态度问题五不谈:
不要训斥别人:平等打交道,执晚辈之礼。
不要挖苦别人:不能光挑别人的不对。
不要纠正别人:大是大非,党纪国法,不能含糊。人际交往有时难说对与错。
不要随便去质疑别人:真的吗?不相信别人。
不要随便去补充别人:别人说事,你要说你知道的另一件事,好像你比他懂得多。
★ 语言要清晰:与别人说话语言表达要明确、清楚,不要因没有说清楚引起别人误会。
★ 谈话形式:
1、谈话要文明:有道德才能高崇;有教养才能文明。不要随便称兄道弟,搞江湖义气。
2、说话要礼貌:礼多人不怪,会用五种语:
问候语:你好;请求语:如请用餐;感谢语:谢谢;抱歉语:对不起;道别语:再见。
3、说话要规范:不要说含义高深叵测的词、庸俗低级的词、黑社会性质的词,这种语言现代文明是不用的。
★ 说话内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知道不能说什么,应该说什么。 社会交往六不谈:
1、不能非议国家党和政府。
2、不能涉及国家秘密有行业秘密(考试题目等)。
3、不能非议交往对象(同学、老师、家长等)。
4、不能在背后议论邻居同行和同事、同学。
5、不谈论格调不高的话题(在寝室里说一些黄色、低级趣味的话题)。
6、不谈论个人稳私问题 —— 关心有度,过度的关心是一种伤害。 谈话比较好的话题:
1、对方擅长的问题 —— 以对方为中心:向交往对方,请教他擅长的问题
2、时尚的话题 —— 昨晚足球比赛、学校近期的活动等。
3、格调高雅的问题 —— 有深度的问题:如哲学、历史、地理、建筑等,学习方面的问题、轻松愉快的话题等。
表达形式四个要点:
善于交流:能说能表达,让别人能正确理解你说的意思。
学会聆听:聪明的人是会聆听的人,智者善听。
尊重别人:以己之长补人之短 —— 不合适
学会接受: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 合适
谈话礼仪就是人们相互谈话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礼貌的具体表现。
小结:让我们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礼仪:
1、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人格的具体反映。学礼仪能帮助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拥有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
2、礼仪是一种秩序,是社会确定的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学习礼仪能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从而自觉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礼仪是一种社会润滑剂。学礼仪能帮助人们巧妙地、艺术地处理各种关系,减少冲突,避免磨擦,成为受欢迎的人,从而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四、礼仪的原则:
1、尊重原则:尊重对方是礼仪规范的灵魂。尊重使人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缩短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为进一步交往打下情感基础。
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别人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职务 有区别,但人格是平等的。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如:乱扔乱丢垃圾;方便面盒随便扔在共公卫生间,害别人扣分。这其实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表现。
人际交往中最忌对别人表示轻蔑,这是对对方感情最大的伤害。
2、适度原则: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因时间、地点、 对象不同,而有微妙的差别。如何掌握交往中的适度原则,是掌握这门艺术的一个重要关键。
有人问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苏沃洛夫,他认为真正的英雄具备哪些品 质?他说:“气度高雅,但是不能骄傲自负;要亲切和气,但不能虚情假意;要坚定,但不能固执己见;要谦虚,但不能言过其实;要招人欢喜,但不能举止轻浮。” 这些话其实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适度”。 适度的反面是“失态”、“失控”或“出格”。
如:21世纪的一个夏天,一批四川的学生到美国去度夏令营,在旅馆里住了几天被人给轰了出来,原因是这群学生在旅馆里太吵,不服管,搅得人家不得安宁。旅馆方面宁可违约赔款,也不要这帮学生在这里多呆一天。
3、真诚原则:中国有句古话:“礼至情至”。礼到情到就是要渗透真诚。有
礼不真诚,就达不到“情至”的效果。著名盲聋哑作家海伦写道:“我接触到的手虽然无言,却极富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冷冰冰的指尖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也有人的手充满阳光,握住他们的手,使你感到温暖。”同样握手,给人的感觉则有天壤之别,就是里面是否灌注着人间的真诚。
4、自律原则:礼仪是一种社会公德,要靠人们自身信念、习惯去维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慧眼观他人长处,正心慎我独处。”陶行知指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自己德行水平,必须做到慎独。个人的礼仪规范水平,实际上是反映自己的社会化水平。一个人要按照礼仪规范行为,既要排除社会不良风尚的影响,又要排除自己内心不良动机的干扰,就必须也只有靠自身的意志力去约束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把礼仪行为当作自己内心的需要。从礼仪行为中获得心理愉悦的感受。没有人的自律,就没有真正的礼仪规范。
所谓“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标准。《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品德高尚的人这时往往能够严于律已。“慎独”可诠解成两个含义:一是不管有无他人在旁,都能严于律已,一丝不苟;二是表里如一,不能口是心非。慎独,要求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在无人监督的场合下自觉地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才可谓之“慎独”。“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文明礼仪等都与自省、慎独密切相关。“慎独”仍是当代青年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五、最后强调两点:
1、处理与他人关系要遵循礼仪准则:
美国学者维妮 ·萨提尔写过一首题目《我和你的目标》的小诗说得十分形象:
我想爱你,而不抓住你;
我想欣赏你,而不判断你;
我想和你在一起,而不侵犯你;
我想邀请你,而不强求你; 我想离开你,而无须歉疚;
我想批评你,而非责备你;
我想帮助你,而非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获得相同的对待;
那么我们就可以真诚地相会,来丰润彼此的生命。
萨提尔女士的诗中非常准确地抒写出作为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基本观念:热情、真诚地待人,但决不超过限度;自己得到快乐,一定建立在别人也快乐的基础之上。
米切尔说过:“要是我们做不到行为体面,那让我们力争做到通情达理。要是我们做不到精神高尚,那我们起码得避免低级趣味。”
行为体面、精神高尚是绅士风度之体现;通情达理、不低级趣味是一个人在礼仪表现上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绅士风度,大家闺秀气质,给人以愉快的同时,也蠃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这也是高中学生重要的自我发展任务。
2、讲求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如:校内礼仪:
倡导师生之间的礼仪。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开始敢于向师长与权威挑战。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师生之间应有的礼节仍然需要保持。
如课堂上有不同意见要向老师质疑,应当举手征得老师许可,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观点时,语气要平和,态度仍应谦逊,不可得理不饶人,也不可“以偏概全”,允许老师出错,把向老师质疑看作是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平时与老师交往,如上下课行礼,路上见面行问候礼等。
处理同学关系上,要遵守必要的礼仪规范。是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同学友谊的“润滑剂”。同学交往要遵循同学间和睦相处的礼仪准则,不冷眼相向,不恶语相加,互相沟通,换位思考。
在高中生活期间,实践异性交往的礼仪规范。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男女同学间既大方交往,又注意不逾越界限,这对于高中同学的愉快生活和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现实意义。如:在公共场所众目睽睽之下,异性同学间做出过分亲昵的支作,这是应当明确反对和加以阻止的。
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交往(包括寝室管理员)更要讲礼仪。可以帮助我们实践社交礼仪。
如:校外礼仪:—— 成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的君子和淑女。
学生除了在校内要遵守礼仪规范之外,在校外公共场所要注意约束自己,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是不可忽视的培养自己礼仪修养的重要途径。
以出行为例,看看要遵守哪些礼仪规范?
与人同行时,如两人同行,一般尊者在右;
3人同行,则应尊者居中;
3人以上一起走在街上,最好是两两并行,以免给别人的行路带来麻烦。 路上遇到熟人、朋友,要停下来说话,那就站到路边交谈,不要堵在路中间挡别人的道。
有的同学几个人一同走路时,因为彼此要好,就搂着肩膀搭着背,一边走一边大声说笑,既妨碍交通,也引得行人侧目而视。就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而言,这是不合适的。
走在路上饿了、渴了,可以买些点心,饮料充饥解渴,但最好在店里或售货亭旁吃完再走。有的同学一边走,一边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
个别人甚至把吃完后的空易拉罐、包装纸当街乱扔,就更是有违公共道德了。 乘坐公交车,遇上行车高峰,乘客拥挤时,尤其应当遵守乘车礼仪规则。上下车要按次序。有老弱病残孕妇等需要照顾的人在身边时,应自觉有礼地请他们先上,在车上给他们让座应面带笑容,说话客气有礼 —— 这些本应小学生都懂得礼仪规范,但有些高中学生不去自觉遵守:抢座位、面对老人、孕妇视若无睹。 礼仪是人际沟通中润滑剂,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愉快合作的良好气氛,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重视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并在生活中不断加以实践。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社交场合中的文明礼仪
我们的教育缺少了对青少年学生“礼仪”的系统教育,导致很多青少年不懂礼,不知礼,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屡遭挫折。如在高中学生中“不懂礼,不知礼,不会沟通,不会与人和谐交往”的情况普遍存在。
有些同学问寝室大楼管理员借寝室钥匙,走到传达室窗口,没有称呼,大声喊:“钥匙,钥匙!”或“二楼钥匙!”平时少数同学对话时经常说脏话、粗话,还有讲黑社会性质的语言。
有些值周学生在寝室熄灯夜巡时,听到寝室里同学在说话,要么不敢说,要么大声说:“不要讲话了!”或用力敲门。寝室里的同学看到值周同学这么凶,心理不服气,就故意更大声地说话。也有少数学生干部在寝室执勤时,熄灯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学生公寓很安静,同学们都已经入睡了,他们还在走廊上大声讨论工作。
有些学生干部因工作方法不当,说话不妥,伤害了同学。同学之间关系很僵。他们自己也觉得经常得罪人,朋友越来越少了。心理负担很重,总觉得有人背后说他坏话。影响情绪,也影响工作的开展。
有些学生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些同学老师找他谈话,他不理不睬,不把老师当回事。也有些同学不愿与家长沟通,回家不说话,家长与她说,就厌烦,态度很差。
其实,不懂如何与人交往,缺乏礼仪素养,也不是高中生的问题,大学生、成年人都有这种问题存在。常有媒体报道,有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应聘时,因为不懂应有的礼仪或者礼仪修养低下,结果虽然知识水平不错,却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
在社交场合与外人交往要讲礼,与家人交往也要讲“礼”。家庭成员之间不讲礼,也无法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在交往中必须懂得怎么去尊重对方,以“礼”相待。
与人交往讲求礼仪,就是一种交际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西方哲人孟德斯鸠说过:“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喜悦。”
中国古代的孟子更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长幼尊卑,在社会交往中讲求礼仪是每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
种种事实表明:社会交往的文明礼仪确实是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必修课。今
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交往中的文明礼仪?
一、何为礼仪?
礼仪的核心:自尊和敬人,是关怀、体谅和帮助。
“礼”是尊敬;“仪”是形式。把人的内心对他人、工作、事业、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 礼貌: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所表现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在人们相互交往中直接体现出来,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最具体深刻。往往关系到友谊会不会进一步发展,事情会不会办成。礼貌是礼仪中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礼貌规范要求人们态度真诚、谦逊。
★ 礼节:是礼貌在各种场合的具体表现,是人们送往迎来、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时相沿成习的规范行为。时间、场合不同礼仪也不同,但基本礼节是相同的,如:鞠躬、握手、注目、鼓掌等(还有点头礼、招手礼等)
如“握手礼”:
握手礼是交往中最常用的,最普遍的礼节,几乎世界各国通用。握手表示的含义很多:友好、欢迎、惜别、感谢、致歉、祝贺、鼓励、慰问等。
进入社会场合,基本礼节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否则会失礼与人。
★ 仪表:是一个人容貌、姿态、服装、体态、风度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静和动相结合的感性形象,又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一个人的坐立行止,穿戴容貌。
古今中外,道德高尚的人都十分注意仪表。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要求人要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周恩来优雅的举止、从容的仪态、亲切的外貌举世闻名。
如果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整个人靠在椅子上,脚搁在办公室上;或翘着二郎腿抖动身体,这样的举止绝对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西方进歌剧院欣赏歌剧或欣赏交响乐,必须穿西装、套装等比较正式的服装,不能穿休闲牛仔裤等,这是一种“礼节”。
中学生不烫发不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留披肩发;不穿拖鞋进教室等其实是一种“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 —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也体现了自我的修养。
如:与人谈话的礼仪。
中国人民大学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谈到:谈话礼仪讲技巧,技巧有以下四方面:1、态度;2、语言本身;3、内容;4、形式。
★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谈话技巧最重要一点。端正态度,接受别人。抱着健康、平等、宽容的心态,不要抱着找毛病的心态。找别人毛病太容易了,
看别人应该看到一点对你有用的东西。如买一本书,书中有一句话对你有用,这本书就没白买。听一个讲座,讲座中有一个观点对你有启发,你就没有白来。如果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就是不容人,人际关系肯定一塌糊涂。
态度问题五不谈:
不要训斥别人:平等打交道,执晚辈之礼。
不要挖苦别人:不能光挑别人的不对。
不要纠正别人:大是大非,党纪国法,不能含糊。人际交往有时难说对与错。
不要随便去质疑别人:真的吗?不相信别人。
不要随便去补充别人:别人说事,你要说你知道的另一件事,好像你比他懂得多。
★ 语言要清晰:与别人说话语言表达要明确、清楚,不要因没有说清楚引起别人误会。
★ 谈话形式:
1、谈话要文明:有道德才能高崇;有教养才能文明。不要随便称兄道弟,搞江湖义气。
2、说话要礼貌:礼多人不怪,会用五种语:
问候语:你好;请求语:如请用餐;感谢语:谢谢;抱歉语:对不起;道别语:再见。
3、说话要规范:不要说含义高深叵测的词、庸俗低级的词、黑社会性质的词,这种语言现代文明是不用的。
★ 说话内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知道不能说什么,应该说什么。 社会交往六不谈:
1、不能非议国家党和政府。
2、不能涉及国家秘密有行业秘密(考试题目等)。
3、不能非议交往对象(同学、老师、家长等)。
4、不能在背后议论邻居同行和同事、同学。
5、不谈论格调不高的话题(在寝室里说一些黄色、低级趣味的话题)。
6、不谈论个人稳私问题 —— 关心有度,过度的关心是一种伤害。 谈话比较好的话题:
1、对方擅长的问题 —— 以对方为中心:向交往对方,请教他擅长的问题
2、时尚的话题 —— 昨晚足球比赛、学校近期的活动等。
3、格调高雅的问题 —— 有深度的问题:如哲学、历史、地理、建筑等,学习方面的问题、轻松愉快的话题等。
表达形式四个要点:
善于交流:能说能表达,让别人能正确理解你说的意思。
学会聆听:聪明的人是会聆听的人,智者善听。
尊重别人:以己之长补人之短 —— 不合适
学会接受: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 合适
谈话礼仪就是人们相互谈话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礼貌的具体表现。
小结:让我们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礼仪:
1、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人格的具体反映。学礼仪能帮助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拥有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
2、礼仪是一种秩序,是社会确定的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学习礼仪能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从而自觉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礼仪是一种社会润滑剂。学礼仪能帮助人们巧妙地、艺术地处理各种关系,减少冲突,避免磨擦,成为受欢迎的人,从而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四、礼仪的原则:
1、尊重原则:尊重对方是礼仪规范的灵魂。尊重使人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缩短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为进一步交往打下情感基础。
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别人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职务 有区别,但人格是平等的。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如:乱扔乱丢垃圾;方便面盒随便扔在共公卫生间,害别人扣分。这其实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表现。
人际交往中最忌对别人表示轻蔑,这是对对方感情最大的伤害。
2、适度原则: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因时间、地点、 对象不同,而有微妙的差别。如何掌握交往中的适度原则,是掌握这门艺术的一个重要关键。
有人问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苏沃洛夫,他认为真正的英雄具备哪些品 质?他说:“气度高雅,但是不能骄傲自负;要亲切和气,但不能虚情假意;要坚定,但不能固执己见;要谦虚,但不能言过其实;要招人欢喜,但不能举止轻浮。” 这些话其实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适度”。 适度的反面是“失态”、“失控”或“出格”。
如:21世纪的一个夏天,一批四川的学生到美国去度夏令营,在旅馆里住了几天被人给轰了出来,原因是这群学生在旅馆里太吵,不服管,搅得人家不得安宁。旅馆方面宁可违约赔款,也不要这帮学生在这里多呆一天。
3、真诚原则:中国有句古话:“礼至情至”。礼到情到就是要渗透真诚。有
礼不真诚,就达不到“情至”的效果。著名盲聋哑作家海伦写道:“我接触到的手虽然无言,却极富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冷冰冰的指尖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也有人的手充满阳光,握住他们的手,使你感到温暖。”同样握手,给人的感觉则有天壤之别,就是里面是否灌注着人间的真诚。
4、自律原则:礼仪是一种社会公德,要靠人们自身信念、习惯去维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慧眼观他人长处,正心慎我独处。”陶行知指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自己德行水平,必须做到慎独。个人的礼仪规范水平,实际上是反映自己的社会化水平。一个人要按照礼仪规范行为,既要排除社会不良风尚的影响,又要排除自己内心不良动机的干扰,就必须也只有靠自身的意志力去约束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把礼仪行为当作自己内心的需要。从礼仪行为中获得心理愉悦的感受。没有人的自律,就没有真正的礼仪规范。
所谓“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标准。《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品德高尚的人这时往往能够严于律已。“慎独”可诠解成两个含义:一是不管有无他人在旁,都能严于律已,一丝不苟;二是表里如一,不能口是心非。慎独,要求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在无人监督的场合下自觉地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才可谓之“慎独”。“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文明礼仪等都与自省、慎独密切相关。“慎独”仍是当代青年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五、最后强调两点:
1、处理与他人关系要遵循礼仪准则:
美国学者维妮 ·萨提尔写过一首题目《我和你的目标》的小诗说得十分形象:
我想爱你,而不抓住你;
我想欣赏你,而不判断你;
我想和你在一起,而不侵犯你;
我想邀请你,而不强求你; 我想离开你,而无须歉疚;
我想批评你,而非责备你;
我想帮助你,而非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获得相同的对待;
那么我们就可以真诚地相会,来丰润彼此的生命。
萨提尔女士的诗中非常准确地抒写出作为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基本观念:热情、真诚地待人,但决不超过限度;自己得到快乐,一定建立在别人也快乐的基础之上。
米切尔说过:“要是我们做不到行为体面,那让我们力争做到通情达理。要是我们做不到精神高尚,那我们起码得避免低级趣味。”
行为体面、精神高尚是绅士风度之体现;通情达理、不低级趣味是一个人在礼仪表现上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绅士风度,大家闺秀气质,给人以愉快的同时,也蠃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这也是高中学生重要的自我发展任务。
2、讲求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如:校内礼仪:
倡导师生之间的礼仪。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开始敢于向师长与权威挑战。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师生之间应有的礼节仍然需要保持。
如课堂上有不同意见要向老师质疑,应当举手征得老师许可,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观点时,语气要平和,态度仍应谦逊,不可得理不饶人,也不可“以偏概全”,允许老师出错,把向老师质疑看作是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平时与老师交往,如上下课行礼,路上见面行问候礼等。
处理同学关系上,要遵守必要的礼仪规范。是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同学友谊的“润滑剂”。同学交往要遵循同学间和睦相处的礼仪准则,不冷眼相向,不恶语相加,互相沟通,换位思考。
在高中生活期间,实践异性交往的礼仪规范。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男女同学间既大方交往,又注意不逾越界限,这对于高中同学的愉快生活和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现实意义。如:在公共场所众目睽睽之下,异性同学间做出过分亲昵的支作,这是应当明确反对和加以阻止的。
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交往(包括寝室管理员)更要讲礼仪。可以帮助我们实践社交礼仪。
如:校外礼仪:—— 成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的君子和淑女。
学生除了在校内要遵守礼仪规范之外,在校外公共场所要注意约束自己,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是不可忽视的培养自己礼仪修养的重要途径。
以出行为例,看看要遵守哪些礼仪规范?
与人同行时,如两人同行,一般尊者在右;
3人同行,则应尊者居中;
3人以上一起走在街上,最好是两两并行,以免给别人的行路带来麻烦。 路上遇到熟人、朋友,要停下来说话,那就站到路边交谈,不要堵在路中间挡别人的道。
有的同学几个人一同走路时,因为彼此要好,就搂着肩膀搭着背,一边走一边大声说笑,既妨碍交通,也引得行人侧目而视。就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而言,这是不合适的。
走在路上饿了、渴了,可以买些点心,饮料充饥解渴,但最好在店里或售货亭旁吃完再走。有的同学一边走,一边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
个别人甚至把吃完后的空易拉罐、包装纸当街乱扔,就更是有违公共道德了。 乘坐公交车,遇上行车高峰,乘客拥挤时,尤其应当遵守乘车礼仪规则。上下车要按次序。有老弱病残孕妇等需要照顾的人在身边时,应自觉有礼地请他们先上,在车上给他们让座应面带笑容,说话客气有礼 —— 这些本应小学生都懂得礼仪规范,但有些高中学生不去自觉遵守:抢座位、面对老人、孕妇视若无睹。 礼仪是人际沟通中润滑剂,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愉快合作的良好气氛,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重视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并在生活中不断加以实践。做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