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①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互相利用、互相促进中共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第三,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四、什么是辨证的否定观?
①辨证的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
新的认识课题;其次,实践还改造了人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们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
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六、辨析题: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吗?
(1) 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同自然历史过程一样,是客观的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
(2)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有规律
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说明,社会和自然一样,
都是物质的、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客观物质体系内部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八、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劳动阶级总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九、人的价值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人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二部分
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十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这是因为: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是由中国的基
本国情所决定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第三,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① 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大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②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③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④ 对当前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十四、毛泽东关于两类性质矛盾的学说
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有用民主的方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十五、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①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② 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③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④ 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⑤ 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两方面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十七、改革开放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党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十九、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第一,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所决定
的。
第二, 这是由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第三, 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二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因:
第一, 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第二, 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
果。
第三, 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第四, 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① 文化史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 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十三、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五个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勤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一部分
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①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互相利用、互相促进中共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第三,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四、什么是辨证的否定观?
①辨证的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
新的认识课题;其次,实践还改造了人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们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
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六、辨析题: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吗?
(1) 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同自然历史过程一样,是客观的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
(2)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有规律
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说明,社会和自然一样,
都是物质的、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客观物质体系内部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八、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劳动阶级总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九、人的价值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人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二部分
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十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这是因为: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是由中国的基
本国情所决定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第三,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① 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大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②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③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④ 对当前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十四、毛泽东关于两类性质矛盾的学说
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有用民主的方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十五、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①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② 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③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④ 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⑤ 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两方面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十七、改革开放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党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十九、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第一,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所决定
的。
第二, 这是由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第三, 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二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因:
第一, 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第二, 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
果。
第三, 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第四, 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① 文化史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 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十三、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五个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勤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