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明集镇第四小学 颜红梅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一)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在尺子上猜测找出一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二)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量出手中金箍棒的长度(10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三)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一)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教具:直尺或三角板、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米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1分硬币、直尺或三角板,1米直尺、1分米、1厘米的小棒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向学生提出两个小要求:1.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2.希望同学们能够踊跃的举手发言。同学们能做到吗?
(出示情境图)从孙悟空和明明的对话里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1毫米有多长?一分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分析教材,理解概念
1.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和几毫米
在直尺上试着找找一毫米,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2)感受1毫米。
用准备的的一分钱硬币,竖着放在尺子上,看看它的厚度。然后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说说一毫米的感觉,并找找在我们身边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3)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条5毫米的线段。再画一条10毫米长的线段,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1厘米就是等于10毫米。(板书)并及时进行读长度的练习。
2.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量一量手中金箍棒的长度。知道10厘米就是1分米。
(2)感受1分米
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同位为一组找到后互相交流。 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物体。
3.小结。
毫米、厘米、分米、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4.总结、理顺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1)再次感知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桌互相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能根据长短给他们排排队。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进行板书。
(2)梳理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概念,应用拓展
1.读出这两个物体的长度
2.给下面的这些图片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学生动手练习)
4.练习:日记。
找出日记中用错的长度单位,并改正过来。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明集镇第四小学 颜红梅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一)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在尺子上猜测找出一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二)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量出手中金箍棒的长度(10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三)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一)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教具:直尺或三角板、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米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1分硬币、直尺或三角板,1米直尺、1分米、1厘米的小棒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向学生提出两个小要求:1.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2.希望同学们能够踊跃的举手发言。同学们能做到吗?
(出示情境图)从孙悟空和明明的对话里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1毫米有多长?一分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分析教材,理解概念
1.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和几毫米
在直尺上试着找找一毫米,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2)感受1毫米。
用准备的的一分钱硬币,竖着放在尺子上,看看它的厚度。然后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说说一毫米的感觉,并找找在我们身边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3)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条5毫米的线段。再画一条10毫米长的线段,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1厘米就是等于10毫米。(板书)并及时进行读长度的练习。
2.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量一量手中金箍棒的长度。知道10厘米就是1分米。
(2)感受1分米
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同位为一组找到后互相交流。 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物体。
3.小结。
毫米、厘米、分米、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4.总结、理顺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1)再次感知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桌互相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能根据长短给他们排排队。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进行板书。
(2)梳理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概念,应用拓展
1.读出这两个物体的长度
2.给下面的这些图片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学生动手练习)
4.练习:日记。
找出日记中用错的长度单位,并改正过来。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