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浅析电影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从《子熊故事》谈起

时间:2011-07-13 06:30:35 来源: 作者:温娟娟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本文以影片《子熊故事》为出发点,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电影纪录片 美学特征 真实性 故事性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 -02

纪录片是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影片类型。1895年,在巴黎首次放映的电影就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纪录片。此后不久,“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以《北方的纳努克》等一批影片著称于世,对后来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以消费娱乐为主流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故事片已远远取代了纪录片的主导地位。但是,纪录片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它凭借自己独特的表现对象和镜头语言,在一批优秀的电影爱好者的探索和实践中,最终寻找到了新的出路——“美”。德国电影理论

[1]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经说过:“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与跟踪摄影所产生的栩栩如生的真实感是其他类型影片所无法企及的。另外,电影纪录片常常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在青峰翠谷的自然环境中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本文从影片《子熊故事》出发,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这部著作中说:“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放映时,人们惊叹它表现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一个样。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和美学基础,离开了真实性,纪录片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但是,纪录片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并不等于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3]这就要求创作者通过真实记录拍摄的生活素材,体现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真实,是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真实。《子熊故事》是一部以熊的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纪录片,它是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地再现了小熊的生活环境。这指的是客观的真实,即真实的“记录”。“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通过看花絮我们知道,本部影片《子熊故事》在拍摄过程中用到了驯兽师驯养的熊,还有模型(比如熊妈妈被石头压死的镜头),这就是说,导演让雅克·阿诺参与了摄影机的“记录”活动,但是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却丝毫未察觉,从而形成了观众心理上的真实感,即“主观的真实”。

钟大年教授认为,在纪录片中,真实性是就事实而言的,逼真感是就作品的语言系统而言的,而真实是就观众的体验而言的。创作者通过创作活动将几者统一起来,才使真实地(观众的感受) 反映(逼真的语言系统)现实生活(事实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创作理想境界的基础。[4]亚里斯多德认为,只有真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真实性是电影纪录片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

二、故事性

詹姆逊曾指出,“文化从来就不是哲学性的,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小说

[5]是叙事,电影是叙事,甚至广告也是叙事,也含有小故事。”电影是运用丰富

的镜头语言来讲故事,纪录片是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大多数人喜欢看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就是因为纪录片的故事性比较弱。电影纪录片加入电影的故事性元素,消弱了纪录片的枯燥和乏味,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形成了电影纪录片独特的美学特征。

《子熊故事》以小熊约克的活动贯穿始终。无论是小熊约克在觅食的过程中失去母亲,还是与灰熊之间建立起来的情谊;无论是猎人与灰熊的复仇交锋,还是与原始森林之间的互动,都是充满了环环相扣的曲折性与故事元素。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说:“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

[6]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也就是说,艺术表现的

事“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真实的事。《子熊故事》里加入了许多想象的故事,如小熊做梦梦到青蛙,小熊吃了毒蘑菇之后出现的眩晕感。乍看之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可是,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觉得这恰恰符合了真实性原则。因为它符合小熊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故事”对于电影来说是虚构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记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7]

三、人文性

人文性是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美学特色。朱羽君教授曾指出:“纪录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的。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断,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这是纪录片的美感所在。”[8]

《子熊故事》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它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只“拟人化”了的小熊约克。小熊的一举一动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家,从此,它开始流浪和历险。约克在流浪过程中,遇到了一只受伤的灰熊。小约克为灰熊舔伤口,它那纯洁无瑕的眼神,多么令人爱怜;灰熊为小约克抓鱼,一条又一条,多么令人感动;影片结尾约克和灰熊睡在一起,你推我搡,多么温馨的画面呀!谁能说这不是一对真正的父子啊?

猎人在《子熊故事》里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但他们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施事者”。他们征服自然,猎杀动物,但他们又以虔诚的心态尊敬原始森林,以朋友的身份对待自己的爱犬,以平等的对手姿态看待他们的猎杀对象——熊。

猎人的捕杀和灰熊的复仇是影片的主要冲突。影片开头,猎人举起枪,灰熊的后背被子弹射中,鲜血喷涌出来,一场屠杀就此开始了„„灰熊折断了大片的树枝,袭击了猎人的马匹;猎人找来爱犬继续捕杀,熊与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猎狗死伤严重,小熊被猎人掳走,猎人与灰熊的矛盾达到极点;猎人与小熊约克的友好相处使矛盾逐渐得到缓和;灰熊把猎人逼到悬崖边却没有杀他使矛盾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猎人最后瞄准了灰熊却又放下了枪,使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猎人是自然的破坏者,所以导演在影片剪辑和构图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影片中,一旦有猎人进入画面,轻松愉快的音乐立马变得紧张起来,脚步声、犬吠声打破了原先平和宁静的自然环境。片尾猎人释放了小熊,骑着马离开这片自

然之地。小熊远远地跑来,像人一样直立着跟他们告别。构成一幅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图。自此,影片“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主题,便鲜明地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惑[M].转自: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3).

[2]黄灵平,关于纪录片美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07).

[3]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81).

[4]陈国钦.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转自: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5]陈勇志,王启东.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性及其意义的隐形建构[J].保山师专学报,2006(04).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7).

[7]沈一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要素[J].视听纵横,2010(05).

[8]陈国钦,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转自:朱羽君,纪实:震撼人心的美,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1(3).

作者介绍:

温娟娟(1987-),女,山西运城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浅析电影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从《子熊故事》谈起

时间:2011-07-13 06:30:35 来源: 作者:温娟娟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本文以影片《子熊故事》为出发点,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电影纪录片 美学特征 真实性 故事性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 -02

纪录片是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影片类型。1895年,在巴黎首次放映的电影就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纪录片。此后不久,“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以《北方的纳努克》等一批影片著称于世,对后来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以消费娱乐为主流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故事片已远远取代了纪录片的主导地位。但是,纪录片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它凭借自己独特的表现对象和镜头语言,在一批优秀的电影爱好者的探索和实践中,最终寻找到了新的出路——“美”。德国电影理论

[1]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经说过:“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与跟踪摄影所产生的栩栩如生的真实感是其他类型影片所无法企及的。另外,电影纪录片常常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在青峰翠谷的自然环境中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本文从影片《子熊故事》出发,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这部著作中说:“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放映时,人们惊叹它表现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一个样。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和美学基础,离开了真实性,纪录片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但是,纪录片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并不等于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3]这就要求创作者通过真实记录拍摄的生活素材,体现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真实,是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真实。《子熊故事》是一部以熊的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纪录片,它是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地再现了小熊的生活环境。这指的是客观的真实,即真实的“记录”。“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通过看花絮我们知道,本部影片《子熊故事》在拍摄过程中用到了驯兽师驯养的熊,还有模型(比如熊妈妈被石头压死的镜头),这就是说,导演让雅克·阿诺参与了摄影机的“记录”活动,但是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却丝毫未察觉,从而形成了观众心理上的真实感,即“主观的真实”。

钟大年教授认为,在纪录片中,真实性是就事实而言的,逼真感是就作品的语言系统而言的,而真实是就观众的体验而言的。创作者通过创作活动将几者统一起来,才使真实地(观众的感受) 反映(逼真的语言系统)现实生活(事实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创作理想境界的基础。[4]亚里斯多德认为,只有真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真实性是电影纪录片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

二、故事性

詹姆逊曾指出,“文化从来就不是哲学性的,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小说

[5]是叙事,电影是叙事,甚至广告也是叙事,也含有小故事。”电影是运用丰富

的镜头语言来讲故事,纪录片是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大多数人喜欢看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就是因为纪录片的故事性比较弱。电影纪录片加入电影的故事性元素,消弱了纪录片的枯燥和乏味,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形成了电影纪录片独特的美学特征。

《子熊故事》以小熊约克的活动贯穿始终。无论是小熊约克在觅食的过程中失去母亲,还是与灰熊之间建立起来的情谊;无论是猎人与灰熊的复仇交锋,还是与原始森林之间的互动,都是充满了环环相扣的曲折性与故事元素。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说:“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

[6]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也就是说,艺术表现的

事“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真实的事。《子熊故事》里加入了许多想象的故事,如小熊做梦梦到青蛙,小熊吃了毒蘑菇之后出现的眩晕感。乍看之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可是,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觉得这恰恰符合了真实性原则。因为它符合小熊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故事”对于电影来说是虚构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记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7]

三、人文性

人文性是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美学特色。朱羽君教授曾指出:“纪录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的。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断,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这是纪录片的美感所在。”[8]

《子熊故事》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它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只“拟人化”了的小熊约克。小熊的一举一动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家,从此,它开始流浪和历险。约克在流浪过程中,遇到了一只受伤的灰熊。小约克为灰熊舔伤口,它那纯洁无瑕的眼神,多么令人爱怜;灰熊为小约克抓鱼,一条又一条,多么令人感动;影片结尾约克和灰熊睡在一起,你推我搡,多么温馨的画面呀!谁能说这不是一对真正的父子啊?

猎人在《子熊故事》里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但他们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施事者”。他们征服自然,猎杀动物,但他们又以虔诚的心态尊敬原始森林,以朋友的身份对待自己的爱犬,以平等的对手姿态看待他们的猎杀对象——熊。

猎人的捕杀和灰熊的复仇是影片的主要冲突。影片开头,猎人举起枪,灰熊的后背被子弹射中,鲜血喷涌出来,一场屠杀就此开始了„„灰熊折断了大片的树枝,袭击了猎人的马匹;猎人找来爱犬继续捕杀,熊与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猎狗死伤严重,小熊被猎人掳走,猎人与灰熊的矛盾达到极点;猎人与小熊约克的友好相处使矛盾逐渐得到缓和;灰熊把猎人逼到悬崖边却没有杀他使矛盾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猎人最后瞄准了灰熊却又放下了枪,使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猎人是自然的破坏者,所以导演在影片剪辑和构图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影片中,一旦有猎人进入画面,轻松愉快的音乐立马变得紧张起来,脚步声、犬吠声打破了原先平和宁静的自然环境。片尾猎人释放了小熊,骑着马离开这片自

然之地。小熊远远地跑来,像人一样直立着跟他们告别。构成一幅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图。自此,影片“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主题,便鲜明地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惑[M].转自: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3).

[2]黄灵平,关于纪录片美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07).

[3]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81).

[4]陈国钦.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转自: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5]陈勇志,王启东.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性及其意义的隐形建构[J].保山师专学报,2006(04).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7).

[7]沈一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要素[J].视听纵横,2010(05).

[8]陈国钦,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转自:朱羽君,纪实:震撼人心的美,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1(3).

作者介绍:

温娟娟(1987-),女,山西运城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08广电
  • 中文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级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新闻传播方向 1.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3.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4.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5.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6. 从新 ...查看


  • "情景再现"应用
  • '' 情景再现"于视觉时代的重新演绎 --以历史题材纪录片<大明宫>为例 郭彩虹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东阳322118) 摘要:"情景再现"的滥筋并非源于当下,早在纪录片诞生伊始便可寻见蛛丝 ...查看


  • 浅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设计
  • 一 引言 ..................................................................................................... 3 1.1 论文的探究目的 ...查看


  •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丛林法则下生存: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主要人物分析 2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3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4 An Analysis o ...查看


  • 名词解释_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 电影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最基本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了解中外电影史上的题材.类型.样式及风格变化状况,并针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分析和读解. 二.主要复习内容: 1.了解电影发明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早期电影传播.接受的条件和形 ...查看


  • 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历史影响
  • 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历史影响 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历史影响 在电影史之中,往往有些人的生命与工作会结合了特定历史时刻的精神,真正可以 说把他那个时代个人化了,而约翰·格里尔逊便是这样一位人物 . --理查德·约翰·格里尔逊留下的个人影像总是表情肃穆 ...查看


  • 影视欣赏教案(2)
  • 除了个人喜好,还要我们对影片的了解和欣赏. 二.新授 (一).电影发展史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 ...查看


  • 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中美学的表现形式
  • 摘要:中华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促使中国武术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武术文化:美学:表现形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 ...查看


  • 镜头的魅力--蒙太奇与长镜头的比较
  • 镜头的魅力--蒙太奇与长镜头的比较 中文系 08级 汉语言文学二班 唐卉 107 摘要:在各类影视摄制中,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处理,后期根据节目构思,运用编辑技巧,将镜头.场面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