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 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 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 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 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 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 资源 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 类型 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 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 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 新资源 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 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 的度量 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5、 可更新 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资源可 得性的 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度量

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7、(1)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不可更新资源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必然存在某种极限,虽然我们既不知道这个极限在何处,也不知道如果这个极限达到时所余物质是否仍可看作是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在使用后就消耗掉的和可循环使用的两种类型上有所不同。“使用后就消耗掉的”的类型中包括全部化石燃料,其当前的消费速度必然影响未来的可得性。因此一个关键的管理问题是:时间上最佳的

(2)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包括“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和“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的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两个方面。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属于“临界性资源”,它们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甚至不可能再自然恢复。可更新依赖生物繁衍的大多数资源都属此类。除生物资源外,土壤和蓄水层也具有临界性。非临界性的可更新资源尽管有人类活动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过度利用而暂时耗竭。对许多可更新资源来说,自然更新并非指在有关全球自然系统内理论上总的可得性和可更新性,而是指在一定地域单元内利用速率和供给间的平衡。流动性资源的可得性其实更取决于人类的管理和利用,虽然自然再生过程也在起作用。

第二章 中国态势

8、自然资源基本特点:数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 力可观

9、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同 需求压力持续增大耕地资源水资源资 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第三章

10、关于自然资源稀缺和冲突的观点

悲观派——增长的极限: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热寂”说、梅多斯的“世界模型3” 乐观派——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的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

11、可持续性:

第四章

12、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13、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第五章

1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一般把 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 其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

15、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 产生能量转换盒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1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气候、地质、 地形、土壤、水等因子;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尤其是人 类活动(狩猎、放牧、垦殖、灌溉、采伐、污染等)

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各非生物因子之间和各生物因子之

间,也存在于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不仅环境作用于生物和人类,生物和人类也反过来影响环境。

17、人类生态系统:

18、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社会—政治系统构成。

19、熵是表示物质系统状态的—种度量,用它来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无序, 意味着系统结构和运动的不确定和无规则;反之,熵越小,系统越有序,意味着具有确 定、整齐的结构和有规则的运动状态。

20、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流动,而不能自发 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流动。“熵”的系统科学意义:在封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 总是使整个系统熵增大,自发地由有序到无序,使系统从非均衡态趋于均衡态。均衡态 的特征是熵最大、系统最无序。

21、系统中能量转化为功的前提是必须有“温度梯度”存在,即,热机为了做功,必须存在着 热端与冷端的差异。

22、熵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状) 态函数(由系统的状态决定,而与系统的历史过程无关) ,其 值和系统间以做功的方式传递的能量有关。因此可以把熵看作“有效能”的测度,即熵越 大,有效能越小;熵越小,有效能越大。

23、净第一性生产即净初级生产力(NPP):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 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产量称为NPP

24、净生长效率=用于生长的卡路里/ 消耗掉的卡路里 P141——用于测算第二性生产

25、1)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认为,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 特定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 可以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 种非均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要求与外 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所以它是一种“活”的有序结构。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耗散”的含义正在于这种结构的产生、维持和发展的根 源是物质和能量的耗散。这也正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本质,开 发利用即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利用后果随之扩“散”。

26、生物多样性:指来自陆地、海洋、其他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生态复合体中的生命有 机体的变异体,包括种内多样性、种间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7、生物多样性的层次: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④生态系 统功能多样性

28、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 的环境要素 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

29、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第六章

30、 a. 人口数量

①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 b. 人类的适应能力

人类在 生态过程的干预 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c. 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自然资 d. 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源生态 ②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过程中 ③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的作用 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⑵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调控

31、适应:增强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的过程

32、生理适应:是个体做出的体制反应,是一种低代价的生理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并不遗传 给后代,虽然它的最终机制还是遗传和继承;也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没有想 过却不断在做的重要事情

33、行为适应:最有效的适应。是人类适应环境最重要的形式,是发展新的行为来适应环境 极其变化,而且新行为通过学习代代相传。正是人类具有这种学习而不断积 累和发展行为适应的能力,而有了文化。所以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文 化适应,其中技术的作用很重要。

34、人类社会主要有5种获食模式或社会形态:狩猎—采集社会、粗耕农业(生计农业)社 会、畜牧业社会、精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35、各种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包括3个方面:①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②对资源变动的适应 ③对其他群体的适应

第七章

对地形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露天开采~~~~~~~~~~~

对水文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地下水~~~~~

36、采矿的生态影响 对土壤——引起土壤侵蚀

【论述、简答】 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37、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亚氮N 2O 、氢氟碳化物HFC s 、 六氟化碳SF 6,温室气体的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将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导 致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38、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 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 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39、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 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简言之,“荒漠化”是干旱土地的“退化”。

40、土壤次生盐渍化:指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 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 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41、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论述题)

(1)影响地表水体、湿地与区域水平衡

①在我国华北和西北等干旱地区,不合理过量引用地表水已导致河湖干枯。

②湖泊本身有调节洪水、灌溉、供水、航运、旅游及水产养殖等多功能。

③水利工程往往干扰区域水平衡。

(2)影响地下水循环

①地下水弥补地表水时间和空间分配上的不均,其水质一般较地表水好,是最适于饮用 的。地下水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②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和降水集中,可利用的河川径流量有限, 在这些地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

③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使许多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大超过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位 连续大幅度下降。

④沿海城市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可引起海水倒灌,使淡水层遭到咸水入侵而被破坏。

⑤采矿时矿山排水将一定深度以下的地下水输干,造成周围地区地下水短缺,甚至使矿 山自身所需的供水也无法保证

42、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 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 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43、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 (2)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

第八章

44、生态占有又称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体生态生态生产力 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 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45、生态生产性地域分为六类:

①化石燃料土地 ②可耕地 ③林地 ④草地 ⑤建筑用地 ⑥水域

46、占用核算步骤

①核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②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③核算生态占用 ④核算生态容量 ⑤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47、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就是将环境和资源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卫星账 户,并与之对接而形成一体化核算。由于核心账户是货币型账户,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 是实物型账户,需要将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转换成货币型账户。最后,核算出真实储蓄(S g )

48、生态赤字: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 态占用的差数来度量。

49、生态盈余: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出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 数来度量。

50、(1)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超出了其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要满足该地 区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或需要从地区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 占用,或需要通过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来弥补当前资源供给量的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说 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不可持续的程度可用生态赤字来衡量

(2)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潜力足以支持自然资源消费,地区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流 大于消费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源总量有可能增加,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自然资源 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生态影响。

第九章

50、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5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影响生产力布局 ②影响经济结构 ③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④影响产品质量

52、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

⑴稀缺①基线稀缺:基本流动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使人们在生命的“基线”标准上生存 ②当现行价格上的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时,就产生了经济稀缺。如果价格上升, 需求量将减少,供给量将增加,直到再次取得均衡,才不发生经济稀缺。 ⑵风险及不确定性 ⑶福利分配 ⑷资源耗竭

53、报酬递增的源泉可以归为: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培训、教育、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外溢,经济思想和知识的发展,经济制

度的改善,经济组织的改善,经济均衡的恢复。

5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提出的一个假设:收入分布不均的度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 关系是一个倒“U ”形。环境经济学家根据这个假设提出环境污染 与收入的关系,即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人均污染排放,直到人均 收入达到拐点,然后人均污染物排放量会明显下降。

5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论点简述: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 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数量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 着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化的崛起,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 率,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增加。在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 产业和服务转变,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 入,造成环境退化现象逐步减缓和消失。

56、环境问题的成因:人口压力、技术变化、经济增长、市场失效、理论信念

第十章

57、经济分析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是: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其行为方式总是合理的和符合 逻辑的。由此派生出其他一些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两 个是:人通常力图使其利润达最大;价格支配资源的配置。

58、稀缺的生产要素:①人力资源及劳动 ②土地即自然资源 ③资本

59、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含义:

⑴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 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⑵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分布不均衡会造成的局部 的需求,这称为相对稀缺

60、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①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②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61、①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

②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小除其他因素外还因接近自然 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

62、①自然资源的自然需求: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或欲望)。

②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经济概念也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 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

63、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能力满足的需求是一种无效需求,供求分析主要研究有支 付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 降而增加,这与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相同。

64、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

①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②自然资源的需求 ③需求者的支付能力 ⑥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 ④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 ⑤自然资源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比价

65、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学原理

①自然资源的价格是由需求单方的运动决定的,需求越大,价格越高。而自然资源的供需 矛盾常常只有通过约束需求一条途径来解决;价格越高,越能控制需求、平衡供需矛盾 ②自然资源的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

③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非常复杂,带有一定的主观推断成分

④自然资源不会折旧反会增值,现在的价格又会受将来增值涨价的影响而提高。

⑤有些自然资源因其位置固定,功能又不可替代,其价格在当地具有垄断性而无竞争性,

而垄断性地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需求。

可见,通过足够高的价格来约束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这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比其他经 济活动中更有必要,也更为有效。

66、经济决策: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②如何生产? ③如何分配?

67、经济制度:传统经济、纯市场经济、纯计划(指令)经济、混合经济

68、①内部成本:由某一经济财货所包含并计入市场价格的直接费用。

②外部成本:是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又没有包括在该败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 后果。

69、解决外部成本问题的一般方式:政府强迫生产者把外部成本的全部或大部包括进经济 财货的初始价格中。

第十一章

70、自然资源配置涉及三个经济学基本主题:效率、优化、可持续性

71、市场体系必须具有完备的市场条件

①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不仅要求而且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都使他们的效用函数达最大, 包括掌握充分的信息

②生产者也是理性经济人,理性地要使他们的利润达最大,也具有这种能力,包括掌握 充分的信息

③经济的各个部分是完全竞争的,包括资本和劳动市场

④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完全可流动 ⑤产权完全明确,所有的物品和服务都在市场体系内 ⑥不存在外部性 ⑦经济不受政府干预

第十二章

72、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

①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 ②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

③历史因素 ④“公共财产”问题

73、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①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②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

③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

④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 ⑤国家财富的核算失真

74、在弥补市场不能对付自然资源和环境之外部性的缺陷上,始终存在两条不同的途径 ①政府干预途径 ②市场机制途径

第十三章

75、矿产资源评价一般选用地质评价(又称自然特性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类指标体系。 此外,还必须进行矿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

76、矿产资源地质评价包括: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区条件

77、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 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十四章

77、报酬递减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 达到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 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78、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同不变 要素相配合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 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79、经济报酬递减律

80、均等边际原则: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 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第十五章

81、土地投机:持有通常处于非最佳和非最高层次利用状态中的土地资源,其主要经营目标 着重于通过转售获得资本效益,而不在于目前的利用方式中谋取利润。

82、自然资源的社会成本可分为两类:社会机会成本和社会负效用。

社会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某项自然资源开发,社会其他成员要放弃的效益和效用; 社会效用:指某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其他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成本和负效果。 第十六章

83保护:要求将相对固定的供给量分散在较长时间内使用。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降低资源耗损或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 利用的剩余资源量。

保护:消除由于资源闲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浪费现象,在现有条 件下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工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指在每个经营 计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净利益,而同时又维持或 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 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 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 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 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 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 资源 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 类型 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 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 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 新资源 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 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 的度量 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5、 可更新 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资源可 得性的 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度量

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7、(1)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不可更新资源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必然存在某种极限,虽然我们既不知道这个极限在何处,也不知道如果这个极限达到时所余物质是否仍可看作是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在使用后就消耗掉的和可循环使用的两种类型上有所不同。“使用后就消耗掉的”的类型中包括全部化石燃料,其当前的消费速度必然影响未来的可得性。因此一个关键的管理问题是:时间上最佳的

(2)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包括“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和“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的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两个方面。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属于“临界性资源”,它们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甚至不可能再自然恢复。可更新依赖生物繁衍的大多数资源都属此类。除生物资源外,土壤和蓄水层也具有临界性。非临界性的可更新资源尽管有人类活动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过度利用而暂时耗竭。对许多可更新资源来说,自然更新并非指在有关全球自然系统内理论上总的可得性和可更新性,而是指在一定地域单元内利用速率和供给间的平衡。流动性资源的可得性其实更取决于人类的管理和利用,虽然自然再生过程也在起作用。

第二章 中国态势

8、自然资源基本特点:数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 力可观

9、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同 需求压力持续增大耕地资源水资源资 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第三章

10、关于自然资源稀缺和冲突的观点

悲观派——增长的极限: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热寂”说、梅多斯的“世界模型3” 乐观派——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的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

11、可持续性:

第四章

12、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13、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第五章

1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一般把 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 其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

15、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 产生能量转换盒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1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气候、地质、 地形、土壤、水等因子;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尤其是人 类活动(狩猎、放牧、垦殖、灌溉、采伐、污染等)

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各非生物因子之间和各生物因子之

间,也存在于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不仅环境作用于生物和人类,生物和人类也反过来影响环境。

17、人类生态系统:

18、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社会—政治系统构成。

19、熵是表示物质系统状态的—种度量,用它来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无序, 意味着系统结构和运动的不确定和无规则;反之,熵越小,系统越有序,意味着具有确 定、整齐的结构和有规则的运动状态。

20、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流动,而不能自发 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流动。“熵”的系统科学意义:在封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 总是使整个系统熵增大,自发地由有序到无序,使系统从非均衡态趋于均衡态。均衡态 的特征是熵最大、系统最无序。

21、系统中能量转化为功的前提是必须有“温度梯度”存在,即,热机为了做功,必须存在着 热端与冷端的差异。

22、熵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状) 态函数(由系统的状态决定,而与系统的历史过程无关) ,其 值和系统间以做功的方式传递的能量有关。因此可以把熵看作“有效能”的测度,即熵越 大,有效能越小;熵越小,有效能越大。

23、净第一性生产即净初级生产力(NPP):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 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产量称为NPP

24、净生长效率=用于生长的卡路里/ 消耗掉的卡路里 P141——用于测算第二性生产

25、1)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认为,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 特定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 可以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 种非均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要求与外 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所以它是一种“活”的有序结构。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耗散”的含义正在于这种结构的产生、维持和发展的根 源是物质和能量的耗散。这也正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本质,开 发利用即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利用后果随之扩“散”。

26、生物多样性:指来自陆地、海洋、其他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生态复合体中的生命有 机体的变异体,包括种内多样性、种间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7、生物多样性的层次: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④生态系 统功能多样性

28、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 的环境要素 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

29、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第六章

30、 a. 人口数量

①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 b. 人类的适应能力

人类在 生态过程的干预 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c. 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自然资 d. 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源生态 ②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过程中 ③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的作用 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⑵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调控

31、适应:增强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的过程

32、生理适应:是个体做出的体制反应,是一种低代价的生理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并不遗传 给后代,虽然它的最终机制还是遗传和继承;也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没有想 过却不断在做的重要事情

33、行为适应:最有效的适应。是人类适应环境最重要的形式,是发展新的行为来适应环境 极其变化,而且新行为通过学习代代相传。正是人类具有这种学习而不断积 累和发展行为适应的能力,而有了文化。所以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文 化适应,其中技术的作用很重要。

34、人类社会主要有5种获食模式或社会形态:狩猎—采集社会、粗耕农业(生计农业)社 会、畜牧业社会、精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35、各种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包括3个方面:①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②对资源变动的适应 ③对其他群体的适应

第七章

对地形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露天开采~~~~~~~~~~~

对水文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地下水~~~~~

36、采矿的生态影响 对土壤——引起土壤侵蚀

【论述、简答】 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37、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亚氮N 2O 、氢氟碳化物HFC s 、 六氟化碳SF 6,温室气体的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将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导 致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

38、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 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 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39、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 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简言之,“荒漠化”是干旱土地的“退化”。

40、土壤次生盐渍化:指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 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 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41、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论述题)

(1)影响地表水体、湿地与区域水平衡

①在我国华北和西北等干旱地区,不合理过量引用地表水已导致河湖干枯。

②湖泊本身有调节洪水、灌溉、供水、航运、旅游及水产养殖等多功能。

③水利工程往往干扰区域水平衡。

(2)影响地下水循环

①地下水弥补地表水时间和空间分配上的不均,其水质一般较地表水好,是最适于饮用 的。地下水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②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和降水集中,可利用的河川径流量有限, 在这些地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

③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使许多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大超过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位 连续大幅度下降。

④沿海城市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可引起海水倒灌,使淡水层遭到咸水入侵而被破坏。

⑤采矿时矿山排水将一定深度以下的地下水输干,造成周围地区地下水短缺,甚至使矿 山自身所需的供水也无法保证

42、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 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 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43、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 (2)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

第八章

44、生态占有又称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体生态生态生产力 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 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45、生态生产性地域分为六类:

①化石燃料土地 ②可耕地 ③林地 ④草地 ⑤建筑用地 ⑥水域

46、占用核算步骤

①核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②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③核算生态占用 ④核算生态容量 ⑤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47、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原理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就是将环境和资源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卫星账 户,并与之对接而形成一体化核算。由于核心账户是货币型账户,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 是实物型账户,需要将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转换成货币型账户。最后,核算出真实储蓄(S g )

48、生态赤字: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 态占用的差数来度量。

49、生态盈余: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出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 数来度量。

50、(1)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超出了其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要满足该地 区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或需要从地区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 占用,或需要通过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来弥补当前资源供给量的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说 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不可持续的程度可用生态赤字来衡量

(2)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潜力足以支持自然资源消费,地区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流 大于消费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源总量有可能增加,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自然资源 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生态影响。

第九章

50、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51、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影响生产力布局 ②影响经济结构 ③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④影响产品质量

52、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

⑴稀缺①基线稀缺:基本流动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使人们在生命的“基线”标准上生存 ②当现行价格上的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时,就产生了经济稀缺。如果价格上升, 需求量将减少,供给量将增加,直到再次取得均衡,才不发生经济稀缺。 ⑵风险及不确定性 ⑶福利分配 ⑷资源耗竭

53、报酬递增的源泉可以归为: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培训、教育、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外溢,经济思想和知识的发展,经济制

度的改善,经济组织的改善,经济均衡的恢复。

5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提出的一个假设:收入分布不均的度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 关系是一个倒“U ”形。环境经济学家根据这个假设提出环境污染 与收入的关系,即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人均污染排放,直到人均 收入达到拐点,然后人均污染物排放量会明显下降。

5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论点简述: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 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数量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 着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化的崛起,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 率,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增加。在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 产业和服务转变,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 入,造成环境退化现象逐步减缓和消失。

56、环境问题的成因:人口压力、技术变化、经济增长、市场失效、理论信念

第十章

57、经济分析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是: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其行为方式总是合理的和符合 逻辑的。由此派生出其他一些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两 个是:人通常力图使其利润达最大;价格支配资源的配置。

58、稀缺的生产要素:①人力资源及劳动 ②土地即自然资源 ③资本

59、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含义:

⑴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 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⑵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分布不均衡会造成的局部 的需求,这称为相对稀缺

60、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①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②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61、①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

②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小除其他因素外还因接近自然 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

62、①自然资源的自然需求: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或欲望)。

②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经济概念也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 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

63、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能力满足的需求是一种无效需求,供求分析主要研究有支 付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 降而增加,这与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相同。

64、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

①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②自然资源的需求 ③需求者的支付能力 ⑥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 ④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 ⑤自然资源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比价

65、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学原理

①自然资源的价格是由需求单方的运动决定的,需求越大,价格越高。而自然资源的供需 矛盾常常只有通过约束需求一条途径来解决;价格越高,越能控制需求、平衡供需矛盾 ②自然资源的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

③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非常复杂,带有一定的主观推断成分

④自然资源不会折旧反会增值,现在的价格又会受将来增值涨价的影响而提高。

⑤有些自然资源因其位置固定,功能又不可替代,其价格在当地具有垄断性而无竞争性,

而垄断性地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需求。

可见,通过足够高的价格来约束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这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比其他经 济活动中更有必要,也更为有效。

66、经济决策: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②如何生产? ③如何分配?

67、经济制度:传统经济、纯市场经济、纯计划(指令)经济、混合经济

68、①内部成本:由某一经济财货所包含并计入市场价格的直接费用。

②外部成本:是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又没有包括在该败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 后果。

69、解决外部成本问题的一般方式:政府强迫生产者把外部成本的全部或大部包括进经济 财货的初始价格中。

第十一章

70、自然资源配置涉及三个经济学基本主题:效率、优化、可持续性

71、市场体系必须具有完备的市场条件

①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不仅要求而且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都使他们的效用函数达最大, 包括掌握充分的信息

②生产者也是理性经济人,理性地要使他们的利润达最大,也具有这种能力,包括掌握 充分的信息

③经济的各个部分是完全竞争的,包括资本和劳动市场

④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完全可流动 ⑤产权完全明确,所有的物品和服务都在市场体系内 ⑥不存在外部性 ⑦经济不受政府干预

第十二章

72、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

①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 ②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

③历史因素 ④“公共财产”问题

73、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①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②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

③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

④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 ⑤国家财富的核算失真

74、在弥补市场不能对付自然资源和环境之外部性的缺陷上,始终存在两条不同的途径 ①政府干预途径 ②市场机制途径

第十三章

75、矿产资源评价一般选用地质评价(又称自然特性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类指标体系。 此外,还必须进行矿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

76、矿产资源地质评价包括: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区条件

77、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 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十四章

77、报酬递减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 达到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 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78、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同不变 要素相配合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 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79、经济报酬递减律

80、均等边际原则: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 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第十五章

81、土地投机:持有通常处于非最佳和非最高层次利用状态中的土地资源,其主要经营目标 着重于通过转售获得资本效益,而不在于目前的利用方式中谋取利润。

82、自然资源的社会成本可分为两类:社会机会成本和社会负效用。

社会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某项自然资源开发,社会其他成员要放弃的效益和效用; 社会效用:指某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其他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成本和负效果。 第十六章

83保护:要求将相对固定的供给量分散在较长时间内使用。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降低资源耗损或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 利用的剩余资源量。

保护:消除由于资源闲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浪费现象,在现有条 件下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工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指在每个经营 计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净利益,而同时又维持或 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


相关文章

  • 合目的性是什么
  • 合目的性是什么?在人文科学中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 ...查看


  •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原理
  •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原理 一.同素异构原理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组织构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一个组织中,即使组成的人力资源因素是一样的,但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其组织效力的发挥会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同素异构原理.因为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具有传 ...查看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理与资源化技术
  • 基本资料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理与资源化技术 作者: 徐晓军 出版社: 出版年: 2007.1 页数: 定价: 39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为11章,主要论述了有关固体废物的基本知识.固体废物的收集和运输.固 ...查看


  •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
  •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主要是通过实现&quo ...查看


  •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 CHAPTER 1 经济学原理 N.格里高利.曼昆 著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Premium PowerPoint Slides by Ron Cronovich 2009 South-Western, a part of Cengage Le ...查看


  •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课程标准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适用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方向) 总学时数:144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116 课内实训学时:28 制定 ...查看


  • 考研马哲必背
  •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划分辩证法.形而上学 1.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关键点:从"八个统筹"切入 ...查看


  •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 1.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不仅引发了人文精神讨论,而且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遍喻社会."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 ...查看


  • 高二年级哲学原理归纳
  • 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年级 政治组(编制)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 ...查看


  • 环境生态工程复习
  • 1.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 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再生.循环". 3.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