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金融基础知识)复习指导

2014年7月会计等专科选修

《货币银行学》复习指导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内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学习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学时为72,共4个学分。本次开放教育会计等专科《货币银行学》选修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教材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毛愫璜老师编著的《金融学概论》为基本文字教材。 本复习指导内容分二部分:考试题型、主要概念与问题。

一、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有:

1、 名词解释题(5*4=20分)

2、 填空题(1*10=10分)

3、 判断题(2*5=10分)

4、 单项选择题(2*10=20分)

5、 问答与计算题(40分)

二、重点掌握内容:

(一)重点名词

1、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体系及组织形式。

2、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而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3、金融创新:就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4、信用:就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具体说,就是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贷者)把商品和货币让渡给需要者(借者),并约定在一定时期由借者还本付息的行为。

5、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而产生的风险。

6、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居民和国外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7、中央银行:是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代报政府管理和调控金融的金融机构。

8、货币均衡:是指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

9、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一定发展时期、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务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10、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11、国际储备:是指一国官方所拥有的可随时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12、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二)重点问题与计算

1、试析经济与金融的关系。P10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1)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2)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①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③节约交易成本,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④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2、试述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P278

(1)依法监管原则

(2)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3)“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5)综合监管原则

3、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P249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的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4、试析利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P88-90

5、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三者的相互关系?P123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

(2)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与安全性是正相关关系,流动性越强, 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但安全性、流动性与赢利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流

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赢利性则较低,而赢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来说,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赢利性是目的。

6、试述金融市场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P141-143

(1)金融市场:即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或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或空间。

(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

7、试述金融机构经营的特殊性。P100

(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不同:一般企业经营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普通劳务,经营内容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则是货币的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金融业务。

(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不同:一般工商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的是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经营过程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主要进行的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关系。由于金融机构自有资本比例相对较低,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在经营中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才能保证资产的盈利及对到期债务的支付。

(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不同: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布企业破产,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而金融机构因其自有资本低,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在经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挤兑风险、汇率风险等诸多的系统与非系统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会出现债务危机、清偿力危机,并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金融体系运转失灵,进而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所以,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大。

8、引起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230

9、什么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254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政策工具和间接政策工具几类。

一般性政策工具指那些经常运用的,能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工具,目前一般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也称“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主要内容包括: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目的是借以调节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目的有2个:首先,影响商业银行取得资金的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目的;其次,通过调整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及大众对现实经济形势的看法。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0、简述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P247-249

11、张某于2006年5月17日在银行存入定期存款10万元人民币,存期3个月,实际取款日为2006年9月30日。已知3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45%,活期存款利率为0.71%,利息所得税为5%,计算张某实得的利息额。(注:一年按360天计算)

解:

(1)定期存款利息=100000*2.45%/4=612. 5(元)

(2)活期存款利息=(100000+612. 5)*(14+30)/360*0.71%=87.31(元)

(3)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率=(612.5+87.31)*5%=34.99(元)

(4)实得利息=612.5+87.31-34.99=664.82(元)

12、假设有原始存款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5%,提现率为5%,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解:

(1)存款扩张倍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1/(10%+5%+5%) =5倍

(2)总存款=原始存款*存款扩张倍数=1000*5=5000(万元)

(3)派生存款总额=总存款-原始存款=5000-1000 =4000(万元)

13、银行向某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额为200万元,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试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利和。

解:

(1)单利法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限)=2000000*(1+6%*3)=2360000

(2)复利法本利和=本金(1+利率)^n =2000000*(1+6%)^3=2000000*1.191016=2382032

(三)填空

1、当货币和 信用 相互渗透并结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

2、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 高负债经营 决定了金融业容易破产的特征。

3、目前各国一般都是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4、1948年1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 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5、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和 牙买加体系 的演变过程。

6、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 升值 而本币 贬值 。

7、目前,各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主要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模式,我国目前采用的是 职能分工型 模式。

8、证券发行市场又被称为 一级 市场,它与证券 流通 市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统一的证券市场。

9、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 基础货币 和商业银行创造 存款货币 而进入流通领域的。

10、货币供给的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创造 现金 ,商业银行创造 存款货币 ,但商业银行在创造 存款货币 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11、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 固定利率 与 浮动利率 。

12、衍生性金融工具是在 原生性金融工具 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

13、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于反映 通货膨胀率 与 失业率 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14、股票发行制度主要有 审批制 、 注册制 和 核准制 三种。

15、新资本协议提出并强调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是 最低资本要求 、 监管当局的监督 和 市场约束 。

16、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 名义 货币供给。

17、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有利而对而通货紧缩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 债权人 有利而对 债务人 不利。

18、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道义劝说 和 窗口指导 。

19、作为制作货币的材料一般应具有价值较高、和的性质。

20、按照借贷关系中借者与贷者的不同,现代信用形式可分为、用 、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5种。

21、与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对象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

各章的具体内容见教材。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可参考教材中的各类题型练习。

2014年7月会计等专科选修

《货币银行学》复习指导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内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学习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学时为72,共4个学分。本次开放教育会计等专科《货币银行学》选修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教材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毛愫璜老师编著的《金融学概论》为基本文字教材。 本复习指导内容分二部分:考试题型、主要概念与问题。

一、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有:

1、 名词解释题(5*4=20分)

2、 填空题(1*10=10分)

3、 判断题(2*5=10分)

4、 单项选择题(2*10=20分)

5、 问答与计算题(40分)

二、重点掌握内容:

(一)重点名词

1、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体系及组织形式。

2、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而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3、金融创新:就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4、信用:就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具体说,就是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贷者)把商品和货币让渡给需要者(借者),并约定在一定时期由借者还本付息的行为。

5、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而产生的风险。

6、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居民和国外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7、中央银行:是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代报政府管理和调控金融的金融机构。

8、货币均衡:是指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

9、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一定发展时期、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务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10、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11、国际储备:是指一国官方所拥有的可随时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12、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二)重点问题与计算

1、试析经济与金融的关系。P10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1)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2)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①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③节约交易成本,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④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2、试述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P278

(1)依法监管原则

(2)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3)“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5)综合监管原则

3、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P249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的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4、试析利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P88-90

5、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三者的相互关系?P123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

(2)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与安全性是正相关关系,流动性越强, 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但安全性、流动性与赢利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流

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赢利性则较低,而赢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来说,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赢利性是目的。

6、试述金融市场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P141-143

(1)金融市场:即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或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或空间。

(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

7、试述金融机构经营的特殊性。P100

(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不同:一般企业经营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普通劳务,经营内容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则是货币的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金融业务。

(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不同:一般工商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的是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经营过程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主要进行的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关系。由于金融机构自有资本比例相对较低,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在经营中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才能保证资产的盈利及对到期债务的支付。

(3)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不同: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布企业破产,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而金融机构因其自有资本低,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在经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挤兑风险、汇率风险等诸多的系统与非系统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会出现债务危机、清偿力危机,并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金融体系运转失灵,进而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所以,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大。

8、引起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230

9、什么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254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政策工具和间接政策工具几类。

一般性政策工具指那些经常运用的,能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工具,目前一般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也称“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主要内容包括: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目的是借以调节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目的有2个:首先,影响商业银行取得资金的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目的;其次,通过调整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及大众对现实经济形势的看法。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0、简述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P247-249

11、张某于2006年5月17日在银行存入定期存款10万元人民币,存期3个月,实际取款日为2006年9月30日。已知3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45%,活期存款利率为0.71%,利息所得税为5%,计算张某实得的利息额。(注:一年按360天计算)

解:

(1)定期存款利息=100000*2.45%/4=612. 5(元)

(2)活期存款利息=(100000+612. 5)*(14+30)/360*0.71%=87.31(元)

(3)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率=(612.5+87.31)*5%=34.99(元)

(4)实得利息=612.5+87.31-34.99=664.82(元)

12、假设有原始存款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5%,提现率为5%,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解:

(1)存款扩张倍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1/(10%+5%+5%) =5倍

(2)总存款=原始存款*存款扩张倍数=1000*5=5000(万元)

(3)派生存款总额=总存款-原始存款=5000-1000 =4000(万元)

13、银行向某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额为200万元,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试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利和。

解:

(1)单利法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限)=2000000*(1+6%*3)=2360000

(2)复利法本利和=本金(1+利率)^n =2000000*(1+6%)^3=2000000*1.191016=2382032

(三)填空

1、当货币和 信用 相互渗透并结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

2、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 高负债经营 决定了金融业容易破产的特征。

3、目前各国一般都是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4、1948年1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 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5、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和 牙买加体系 的演变过程。

6、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 升值 而本币 贬值 。

7、目前,各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主要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模式,我国目前采用的是 职能分工型 模式。

8、证券发行市场又被称为 一级 市场,它与证券 流通 市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统一的证券市场。

9、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 基础货币 和商业银行创造 存款货币 而进入流通领域的。

10、货币供给的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创造 现金 ,商业银行创造 存款货币 ,但商业银行在创造 存款货币 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11、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 固定利率 与 浮动利率 。

12、衍生性金融工具是在 原生性金融工具 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

13、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于反映 通货膨胀率 与 失业率 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14、股票发行制度主要有 审批制 、 注册制 和 核准制 三种。

15、新资本协议提出并强调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是 最低资本要求 、 监管当局的监督 和 市场约束 。

16、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 名义 货币供给。

17、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有利而对而通货紧缩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 债权人 有利而对 债务人 不利。

18、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道义劝说 和 窗口指导 。

19、作为制作货币的材料一般应具有价值较高、和的性质。

20、按照借贷关系中借者与贷者的不同,现代信用形式可分为、用 、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5种。

21、与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对象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

各章的具体内容见教材。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可参考教材中的各类题型练习。


相关文章

  • 我国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与实践
  • 作者:付俊文赵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一.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工具理论基础探析 1.窗口指导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操作办法.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查看


  • 项峥: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同时负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的可能性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抓手.其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更为敏感.有鉴于此,央行的角色就显得特别重要.除此之外,央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又能做什么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点击标题下方的"财佬&qu ...查看


  • 中国人民银行考试攻略
  • 人民银行的历史: 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 ...查看


  • 中央银行学复习
  • 1.简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两大政策 答: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 ...查看


  • 中国金融史复习
  • 中国金融史复习 1,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金融 基本概况: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了中国金融业的剧烈震荡,作为金融中心的国统区首当其冲,国民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官僚资本终于占据了中国金融的垄断地位. ㈠ 抗战初期的金融管 ...查看


  • 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 名词解释: 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2)双本位制 是指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的货币制度.其缺点是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q ...查看


  •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一.含义:通货膨胀:经济学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或较明显 的上涨.包括以下三个内涵:(一)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二) 通货膨胀反映了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quo ...查看


  •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1. 中央银行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结构.分支机构设置 p23 2. 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权≠最终决策权 p5 3. 货币发行按其性质划分:经济发行.财政发行 p80 4. 央行发行准备金的种类:现金 ...查看


  • 金融学基础知识(14)
  • 金融学基础知识(14)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存款货币银行 1.IMF的界定 凡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无论其具体的称谓如何,均可以将其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2.中国的存款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n 信用合作社n 财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