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6期总第14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2001,N06SenalN0146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黄
摘
华
510320)
(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从范围与心理空间,映射与投射,固定含义与在线过程,以及隐喻机制的原则等
方面,简要系统地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结构,希望对我们以后的隐喻研究、文学批评和语篇分析提供
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范围与心理空间;映射与投射
Abstrac生:Byanalyzingparables,thispaperbrieflycomparestheframeworkofConceptualMetaphorTheoryandConceptual
Integrationfromtheseaspects:domainsandmentalspaces,mappingand
projection,entrenchmentandon—lineprocess,and
In—
variancePrincipleandOptimalityPrinciple,withtheviewofexpandingthetheoreticalspaceformetaphorstudies,literarycriti—cismanddiscourseanalysis.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conceptualintegration,domainsandmentalspaces,mappingand
projection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6—0020—03
1.引言
拉科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的隐喻理论通常被称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
他们提出的“喻体范围”(SourceDomain)“本体范围”(TargetDomain)“恒定原则”(InvariancePrinciple)“映射”(Mapping)等隐喻作为认知现象的理论术语已成为认知科学、语言学和
它们之间也有重要的不同之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映射(Mapping)发生在两个心理表象之间即喻体范围映射到本体
范围,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在理解的过
程中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s)。概念隐喻理
论认为隐喻理解是一个方向性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和理论却不这样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作为固定的(Entrenched)概念关系进行分析;而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合成(Blending)是
一个在线过程(on.1ineproems)。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介绍比较这两个广阔的理论空间。
文艺批评理论等学科常用的术语。而福康涅(Fauconnier)和
特纳(Turner)的研究成果“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
tion)理论目前国内还没有介绍。1994至今福康涅和特纳在“概念整合原理”(1998),“概念整合网络”,(1998)“作为语法中心过程的合成”(1996)《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1997)和《文学心理——思维和语言的起源》(1996)等一系列文章和
著作中将隐喻分析与其他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结合起来,他
2.范围(Domains)与心理空问(MentalSpaces)
拉科夫认为隐喻理解涉及两个心理表象,用他的术语说
即是“范围”。福康涅和特纳认为隐喻理解过程是四个(或更多)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是当我们思考和谈
们的理论通常被称为“概念合成”(ConceptualBlending)或“概
念整合”(ConceptualIntegration)理论。他们的理论结合了神
话时为了局部理解和行为而建立起来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Fauconnier:1994)他们研究了心理空问之间相互投射的合成过程。
2.1两个范围
拉科夫认为隐喻是以一个非常不同的范围的经验去理
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思维、行为和语言尤其是语言的隐喻机制进行研究。他们的理论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艺术批评、文学批评、语言学及计算机神经网络等社会和科学学科
的研究。
解另一个范围的经验。(Lakoff:1980,1999)在做隐喻推论时。涉及两个概念范围即喻体范围和本体范围。隐喻可以定义为从喻体范围向本体范围映射的一种思维模式。
(Lakoff:1987)
这两种理论在许多方面有可比性。它们都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它们都论及到概念范围之间语言意象的系统投射和推论结构。(Hiraga:1998)但是,
作者简介:黄华(1963一),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0—09—20
例1:江乙大臣对楚宣王讲了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来
・20・
说明昭奚恤将军只不过是没什么了不起的狐狸,真正了不起的是老虎即楚宣王。
在例1中,“狐”和“虎”的故事是喻体,昭奚恤和楚宣王之间的关系是本体。喻体范围中狐狸和老虎的部分特征系统映射到本体范围中的将军和楚王身上。按照概念隐喻理论的原理。隐喻是利用经验结构和喻体推论去理解本体。(Lakoff:1999)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例1中的喻体范围和本体范围的事件结构(EventStructure)、意图结构(Intention—
alStructure)和因果结构(CausalStructure)来看从喻体范围到
图2中,圆圈代表心理空间,黑点代表各心理空间里的元素,元素之间的投射关系由线条联接。合成空间里的方框
代表自发的结构。例1中,狐狸和老虎及故事场景(Scena-
南)森林是输入心理空间(1),昭奚恤将军和楚宣王以及战国时代场景是输入心理空间(2)。在输入心理空间(1)里,除了狐狸的身体特征,狐狸不会说话但生性多疑。老虎除了具有老虎的身体特征外,由于他的凶猛而成为百兽之王。森林里
弱小动物怕凶猛动物。在输入心理空间(2)里,昭奚恤将军
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楚宣王雄心勃勃要称雄诸侯,他们使北
方小国害怕。普遍空间包含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框定结构、角色结构和意象图式结构。
本体范围的概念推论是否成立。例1的喻体范围和本体范
围的事件结构如图1所示。
喻体范围的事件结构
本体范围的事件结构
在普遍空间的抽象结构里,故事中狐狸与将军的身份形成对应连接(CounterpartConnection),老虎与楚王的身份形成对应连接,狐狸和老虎的部分特征与将军和楚王的部分特征形成对应连接,狐假虎威与将军借楚王之名的框定结构形成对应连接。
2-匝围亟重壁夏]≠匪塑蕉堑亟圃3・匝蓝噩囵互圃兰匝匦圄玉塑匝圃
1.匦亟匡噩亚图回≠区塑堕墅耍堑回
s・匦垂受亘困≠匿亟亟亟垂圈
图1
狐假虎威和将军假楚王之名的事件结构
4-匦亟窭显甄豆]鉴匝豆亘垂巫噩圃
在合成空间,森林场景与战国时代场景熔合,来自输入的结构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mion)和精细化(Elaboration)的过程,建立起合成空间里自发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中心推论:(1)昭奚恤将军并没有什么了
不起,他只不过是借楚宣王建立在强大国力和英勇善战的军
从以上事件结构图看,大多数连续发生的事件不相匹
配;从意图结构看,“狐假虎威”中的狐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
队之上的威名吓唬邻国。真正使邻国害怕的是楚宣王。
2.3合成的过程(ProcexsofBlending)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建构合成时,有三个操作过程:组合、完善和精细化。
组合:合成(Blend)由来自输入空间的元素组合而成,这些元素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不存在的关系。(Fauconnier&
老虎的吞食;而将军是为楚国或楚王吞并小国;从因果结构
看,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名吓跑了百兽,将军靠打胜仗使小国
害怕。因此意图结构和因果结构都不匹配。然而,江乙很容
易就说服了楚宣王及在座的大臣,那么后者是如何进行概念推论的呢?
2.2四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s)
Turner:1998)在例l中,森林场景与战国时代场景熔合(Fuse),两个输入中那些分散的元素的对应成分被带进合成
空间组合起来。
完善:合成补充了广泛的背景概念结构和知识,将长期
要说明楚宣王和在座大臣是如何作概念推论的,福康涅和特纳的概念整合理论似乎更有说服力。根据福康涅和特纳的理论,隐喻是四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Hiraga:1998)“概念整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与类比、递归、心理模式、概念范畴和框定(Framing)同等的一般性认知操作。”(Fauconnier&Turner:1998)概念整合一般来说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包含各种元素的部分集合(PartialAs—semblies),由框定和认知模式构成,他们之间相互连接并随着思维和语篇的展开而做修改。心理空间可以用来模拟思维和语言中的动态映射。(Fauconnier&Turner:1994)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存在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包含两个输入空问的抽象结构的普遍空间(GenericSpace),两个输入空间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并在此产生新的意义和自发的结构(EmergentStruc—
记忆中的信息与来自输入空间的结构匹配。在例l中,根据我们对狐狸、老虎及森林规则的认识,在理解“狐假虎威”时,把新的特征引入到将军和楚王身上。这样,组合的结构配备
了其他结构。(Fauconnier&Turner:1998)
精细化:根据合成的原理和逻辑,精细化过程通过想像的心理模拟发展合成。在精细化过程中,连续的动态完善能
增添新的原理和逻辑,精细化过程本身也能够产生新的原理
和逻辑。我们可以无限地“运行合成”。(Fauconnier&Turner:1998)在例l中,森林场景与战国时代背景熔合后,
甚至狐狸可能与将军说话。
3.映射(Mapping)与投射(Pr。jection)
拉科夫认为隐喻可以理解为一种映射。映射是一整套
ture)。如图2所示。
本体论的对应(Correspondence),根据这一套对应,本题范围
的实体(entities)系统地与喻体范围的实体相对应。(Lakoff:1987)福康涅和特纳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结构之问的投射是中心的认知科学思想。投射将框定与具体情况、相关框定和常规情景连接起来。投射连接了相关的语言建构,它将一
图2概念整合网
种观点与另一种观点连接起来建立新的反事实概念(Coun—
terfactual
Conception)。投射是类比、分类和语法的支柱。
・21
・
(Fauconnier&Turner:1994,1998)
假设输入空间(1)仍然是两个人、驴、议论者,输入空间3.1有方向性的映射(UnidirectionalMapping)
(2)是国内外的某些人写文章议论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我在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喻体范围向们将例2的寓言从驴的角度重新讲一遍。
一个本题范围的映射。(Lakoff:1987)因此,映射是有方向
例3:驴和人走着走着,遇到一伙人,嘀咕了几句,儿子性的。如图3,图中的箭头表示映射的方向。
就骑到了它身上来。驴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遇到第二{|∈声。蠢
伙人,又嘀咕了几句,换了老头骑着。驴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就骑。但糟就糟在遇上了第三伙人,议论一阵,两个人干脆一齐骑上。驴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图3有方向性的映射
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这头驴又遇到了例2:人和驴的寓言
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儿子和父亲赶着驴走在路上,遇到一群人议论说:“看那驴肉?骑在驴背上的人跳下驴背,把它四条腿捆在一起,倒两个人,有驴不骑,真蠢!”儿子骑上了驴背。走了一会儿,遇扛起来,摇摇晃晃上了路。它的四个蹄子痛入骨髓,大叫起到另一群人,说:“看那小孩真不懂事,让老人赶驴。”儿子下来: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王小波:1997)
来。父亲骑上了驴背。走了一会儿,又遇到一群人,说:“看那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寓言故事和现实之间存在跨空老汉真狠心,让孩子跟着跑。”父亲和儿子一齐骑上了驴背。间映射的对应连接,框定中的角色连接:嘀咕者与议论者,两骑着走了一会儿,又遇到一群人,说:“看这两个人真没人性,个人与决策者;转换连接:驴与中国;隐喻性连接:驴的旅途把驴都快累死了。”两人从驴背下来把驴的四蹄捆起抬着走。与中国的发展道路。输入(1)里的元素投射向合成再由此向最后仍然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议论。
输入(2)投射,输入(2)里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向合成,再由此故事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投射向输入(1),通过运行合成,王小波的寓意是:闭上你的例2中,寓言是喻体范围,寓言是本体范围。喻体范围臭嘴,让别人走路。
中的那两个人是本体范围中的“自己”,喻体范围中发表议论如果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现实里的议论”不知应该放的人是本体范围中的“别人”。喻体范围中的经验或实体向在喻体范围还是放在本题范围,如果放在本题范围,“寓意”本体范围中的实体映射,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寓又如何处理?这个例子可以解释合成空间的存在,也可以解
意。这个寓意与拉科夫总结的“LIFEISAJOURNEY”映射释范围与空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映射与投射也有差异。
是一个意思。人生是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人想影响你
4.固定含意(Entrenchment)与在线过程(On-line
Pro—
控制你,以期你能按照他们的意图旅行。拉科夫的隐喻理论cess)
是经验论的,他认为我们总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拉科夫在他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概念隐喻映射来说明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Steen:2000)抽象推理主要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隐喻性的。诸如:sTATES
ARELo—
是隐喻性的。(Lakoff:1980,1987,1999)故事是具体的,CATl0N.CHANGES
AREMoVEMENT.CAUsESARE
寓意是抽象的,映射的方向性表现在寓意是由寓言故事抽象
FORaeS.ACrIoNAREDESTINATl0N.^征:ANSARE
出来的,而不是相反。
PATHSToDESTlNATl0N.
3.2间接、非单向性的投射
在每一个概念隐喻映射中,都有一套固定的语言表达方作为中心的认知科学思想的投射一般来说不是直接的、式。映射是传统的,是我们概念系统的固定部分。(Lakoff:
单向的和绝对的。(Faucormier&Turner・1998)在概念整1993)
合网中,输入空间(1)的元素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再概念整合理论认为合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由此向输入空间(2)投射,输入空间(2)的元素有选择性地投我们常常利用固定的投射来帮助我们进行在线的概念投射。射向合成空间,再由此投射向输入空间(1);合成空间是一个在线的投射和固定的投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投射;固定的投
平台,来自两个空间的元素在此组织整合而产生新的结构;射是变成了固定投射的在线投射。(FauconnierZulTler: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向普遍空间投射并在此形成抽象结构,1998)
再投射回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的对应连在例1中,如果昭奚恤将军是如江乙所说的狐狸,只有接。这样形成概念整合网络。如图4,虚线代表各心理空间诡计,没有指挥作战能力,我们只能说:“昭奚恤将军狐假虎的投射关系,实线代表两个输入之间部分的对应连接,箭头
威”。但是如果情况相反,楚宣王昏庸无能,我们可以反过来代表投射的方向。
说:“楚宣王狐假虎威。”例2和例3属于同一个故事,但可以挣谊牢旧
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得出不同的寓意。这说明概念合成是譬
一个在线的实时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熟悉材料的并置而
创造出新的意义。
5.结论
本文简要但系统地比较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框架,从范围与心理空间、映射与投射、固定含义与图4问接,非单向性的投射
在线过程等主要方面讨论了两者的
(下转第34页)
・22・
到举一反三。最后,语境词汇教学既要教授词汇,更要注重传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词汇学习由自发到自动这一
1999(1):19—22.
[10]Nation,P.&Waxing,R.Vocabulary
word
size,text
coverageand
连续链的联结。
Bright&McGregor(1970:31)的话发人深省,权作文章的结束语:“或许我们应牢记这个首要问题,利用语境学习词
汇这种技能只能通过练习才能获得。每一次当我们直截了
lists[A】.InN,Schrnitt&M.McCarthy(Us),Vocabu一
缸叫[C].Cambridge:CambriageUniversityPress。1997:6—19.[11]Pressley,M.,Le试n,J.R.&McDaniel,M.A.Remernbering
versus
inferringwhat
a
wordmeans:mnemonicandcontextual
ap-
当地告诉学生生僻字词的意思时,我们无异于又一次剥夺了
学生练习这种技能的机会。
preaches.InNature
M.G.McKeown,&M.E.Curtis(n_As.),The
ofVocabularyAcquisition[C].Hillsdale,NewJersey:
LawrenceEarlbaumAssociates,1987:107—128.
[12]Nagy,W.E.,Herman,P.A.&Anderson,R.C.Learning
参考文献:
[1]Sathl,S.A.Three
principlesofeffectivevocabularyinstruction
wordsfrom
contex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5,20
(2):233—253.
[J].JournalofReading,1986,29:662—668.[2]Drum,P.A.,&Konopak,B.C.Learning
written
wordmeaningsfrom
[13]Buikema,J.L.&Graves,M.F.Teaching
text
studentstou3e
con.
cuesto
inferword
meanings[J].JournalofReading,1993,
in-
context[A].InM.G.McKeown,&M.E.Curtis
36(6):450—457.
[14]Rupley,W.H.Logan,J.w.&Nichols,W.D.Vocabulary
structionin
a
(Eds.),TheNatureofVocabularyAcquisition[C].Hitlsdate,
NewJersey:LawrenceEarlbaumAssociates,1987:73—88.
balancedreadingprogram[J].TheReadingTeach—
[3]Sternberg,R.J.Mostvocabularyislearnedfromcontext[A].In
Earl-
Pr,1988/1999。52(4):336—346.
M.G.McKeovcn,&M.E.Curtis(Eds.),TheNatureofVo.
cabularybaum
[15]Nagy,W.On
cabulary
theroleof
contextinfirst—andsecond.1anguage
vo—
Acquisition[C].Hillsdale,NewJersey:Lawrence
"Associates,1987:89—105.
learning[A].InN.Sehmitt&M.McCarthy(Eds.),
UniversityPress,1997:
Vocabulary[C].Cambridge:Cambridge
andpracticeinvocabulary
School
64—83.
Elementary
[4]Herman,P.A.&Dole,J.Theory
1earning
and
instruction[J].The
Journal,
[16]Krashen,S.We
acquire
vocabularyandspellingbyreading:addi.
1988,89(1):43—54.
tionalevidencefortheinputhypothesis[J].Modern
Language
[5]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8(1):53—57.
Jou"llAl,1989,73:445—464.
[17]罗鹏.熟练读者的一个标志:字词识别的自动性[J].外语与外语
andLearning
[6]Nation,L.S.P.Teaching
Vocabula_[M].New教学,1999(11):20~21.
York:NewburyHousePublishers,1990:159—164.
[18]Read,J.Vocabulary
and
testing[A].InN.Schmitt&M.Mc.
Uni—
[7]Carter,R.Vocabulary[M].London
1998:202—214.
andNewyork:Routledge,
Carthy(Eds.),Vocabulary[C].Cambridge:Cambridge
versityPress,1997:303—320.
[8]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
London:Longman1998:153—180.
[19]Bright,J.A.&McGregor,G.P.TeachingE7捌ish∞u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70:30.
Second
[9]白人立.国外词汇习得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
}圣+_量+_圣+_圣+_量卜圣+_圣+_圣+_至+一圣+_量+_量+_量+_圣+.量+_圣+一圣+_量+_量+_量+_圣+_圣+_圣+一圣+_量+_量+_量+_圣卜圣扣圣-量卜圣卜圣+_量+_圣+一圣-圣+-圣-圣+_量+_圣+_圣+_量+_圣+-圣
(上接第22页)互补性及差异。两套理论都试图鳃释隐喻
[2]Fauconnier,GandTurner,M.Conceptual
[JJ.CognitiveScience1998:(2)113—187.
IntegrationNetwork
的机制,拉科夫和约翰逊的理沦更简洁清楚,尤其是解释句
子水平的隐喻和常规隐喻时很有效;福康涅和特纳的理论更复杂透彻,因此在解释寓言的隐喻性质和新奇隐喻时更有说服力。通过比较这两套理论,我们可以对隐喻的认知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希望能够对以后的隐喻研究、文学批评和语
篇分析有所帮助。
[3]Lakoff,G.andJohnson,M.MetaphorWe
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Live
By[M]Chica—Metaphor[A].
York:Cam—
[4]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
briageUniversityPress,1993:202—251.
of
MetaphorandThought[C],ed.Ortony,A.New[5]TurnerM.nP
1996.
Literary
Mind一孤e
Originsof
Thoughtand
Language[M].New
参考文献:
[1]Faucormier,G.MentalSpaces[M].CambridgeMA:MITPress
1994.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6]王小波.驴和人的新寓言[z].沉默的大多数[c].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1997:257—259.
・34・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黄华
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1(6)31次
参考文献(6条)
1.王小波 驴和人的新寓言 1997
2.Turner M The Literary Mind - 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63.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4.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1980
5.Fauconnier G;d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1998(02)6.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1994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汪少华.樊欣.WANG Shao-hua.FAN Xin 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9(4)
2. 王勤玲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5(1)3. 苏晓军.张爱玲 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期刊论文]-外国语2001(3)
4. 王懿.WANG Yi 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5. 黄华.HUANG Hua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
引证文献(31条)
1.刘海迪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阐释[期刊论文]-沈阳大学学报 2011(3)
2.祝敏.席建国 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2000-2010)述评[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11(11)3.彭姿 从认知视角分析春晚小品《策划》的言语幽默[期刊论文]-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4)
4.刘宗开 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英语新闻语篇教学的切入点分析[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莫国辉.何斌 概念整合理论对动物寓言的阐释[期刊论文]-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6.熊乐 概念整合理论对"idea"在英语习语中的隐喻阐释[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26)7.黄琪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初探[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11)8.左广明 隐喻机制认知解释的反思[期刊论文]-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1)
9.何斌.莫国辉.赖洁.张爱玲 2000-2009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研究的综述——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刊载的核心期刊论文为视角[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10.潘筱 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言语幽默的解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49)11.耿协萍 隐喻镜头下的股市语言——隐喻在股市语言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2.李慧艳 论概念隐喻、整合理论与隐喻推理[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12)
13.林俐.王海燕 探求概念整合中的认知连接链[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14.许群爱.康灿辉 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新奇隐喻的阐释[期刊论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15.雷卿 论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影响[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16.高圣兵 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17.蒋同.钟厚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隐喻研究[期刊论文]-唐都学刊 2006(5)18.王倩 笑不笑由你——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幽默及其翻译之探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19.苏科 英汉习语的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0.王阳 “得”字句的语法整合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1.蔡辉 言语幽默乖讹与消解机制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2.刘彦娟 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学位论文]硕士 200523.刘敦萍 幽默与概念合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4.杨菊华 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习得的认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5.乔兴兰.曾葡初 隐喻的认知机制解读[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
26.张全生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期刊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27.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4(1)
28.范朝秋 应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漫画与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期刊论文]-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9.郭善芳 概念合成理论与虚幻思维空间[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30.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1.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2(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wyjx200106007.aspx
2001年第6期总第14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2001,N06SenalN0146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黄
摘
华
510320)
(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从范围与心理空间,映射与投射,固定含义与在线过程,以及隐喻机制的原则等
方面,简要系统地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结构,希望对我们以后的隐喻研究、文学批评和语篇分析提供
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范围与心理空间;映射与投射
Abstrac生:Byanalyzingparables,thispaperbrieflycomparestheframeworkofConceptualMetaphorTheoryandConceptual
Integrationfromtheseaspects:domainsandmentalspaces,mappingand
projection,entrenchmentandon—lineprocess,and
In—
variancePrincipleandOptimalityPrinciple,withtheviewofexpandingthetheoreticalspaceformetaphorstudies,literarycriti—cismanddiscourseanalysis.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conceptualintegration,domainsandmentalspaces,mappingand
projection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6—0020—03
1.引言
拉科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的隐喻理论通常被称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
他们提出的“喻体范围”(SourceDomain)“本体范围”(TargetDomain)“恒定原则”(InvariancePrinciple)“映射”(Mapping)等隐喻作为认知现象的理论术语已成为认知科学、语言学和
它们之间也有重要的不同之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映射(Mapping)发生在两个心理表象之间即喻体范围映射到本体
范围,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在理解的过
程中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s)。概念隐喻理
论认为隐喻理解是一个方向性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和理论却不这样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作为固定的(Entrenched)概念关系进行分析;而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合成(Blending)是
一个在线过程(on.1ineproems)。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介绍比较这两个广阔的理论空间。
文艺批评理论等学科常用的术语。而福康涅(Fauconnier)和
特纳(Turner)的研究成果“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
tion)理论目前国内还没有介绍。1994至今福康涅和特纳在“概念整合原理”(1998),“概念整合网络”,(1998)“作为语法中心过程的合成”(1996)《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1997)和《文学心理——思维和语言的起源》(1996)等一系列文章和
著作中将隐喻分析与其他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结合起来,他
2.范围(Domains)与心理空问(MentalSpaces)
拉科夫认为隐喻理解涉及两个心理表象,用他的术语说
即是“范围”。福康涅和特纳认为隐喻理解过程是四个(或更多)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是当我们思考和谈
们的理论通常被称为“概念合成”(ConceptualBlending)或“概
念整合”(ConceptualIntegration)理论。他们的理论结合了神
话时为了局部理解和行为而建立起来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Fauconnier:1994)他们研究了心理空问之间相互投射的合成过程。
2.1两个范围
拉科夫认为隐喻是以一个非常不同的范围的经验去理
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思维、行为和语言尤其是语言的隐喻机制进行研究。他们的理论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艺术批评、文学批评、语言学及计算机神经网络等社会和科学学科
的研究。
解另一个范围的经验。(Lakoff:1980,1999)在做隐喻推论时。涉及两个概念范围即喻体范围和本体范围。隐喻可以定义为从喻体范围向本体范围映射的一种思维模式。
(Lakoff:1987)
这两种理论在许多方面有可比性。它们都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它们都论及到概念范围之间语言意象的系统投射和推论结构。(Hiraga:1998)但是,
作者简介:黄华(1963一),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0—09—20
例1:江乙大臣对楚宣王讲了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来
・20・
说明昭奚恤将军只不过是没什么了不起的狐狸,真正了不起的是老虎即楚宣王。
在例1中,“狐”和“虎”的故事是喻体,昭奚恤和楚宣王之间的关系是本体。喻体范围中狐狸和老虎的部分特征系统映射到本体范围中的将军和楚王身上。按照概念隐喻理论的原理。隐喻是利用经验结构和喻体推论去理解本体。(Lakoff:1999)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例1中的喻体范围和本体范围的事件结构(EventStructure)、意图结构(Intention—
alStructure)和因果结构(CausalStructure)来看从喻体范围到
图2中,圆圈代表心理空间,黑点代表各心理空间里的元素,元素之间的投射关系由线条联接。合成空间里的方框
代表自发的结构。例1中,狐狸和老虎及故事场景(Scena-
南)森林是输入心理空间(1),昭奚恤将军和楚宣王以及战国时代场景是输入心理空间(2)。在输入心理空间(1)里,除了狐狸的身体特征,狐狸不会说话但生性多疑。老虎除了具有老虎的身体特征外,由于他的凶猛而成为百兽之王。森林里
弱小动物怕凶猛动物。在输入心理空间(2)里,昭奚恤将军
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楚宣王雄心勃勃要称雄诸侯,他们使北
方小国害怕。普遍空间包含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框定结构、角色结构和意象图式结构。
本体范围的概念推论是否成立。例1的喻体范围和本体范
围的事件结构如图1所示。
喻体范围的事件结构
本体范围的事件结构
在普遍空间的抽象结构里,故事中狐狸与将军的身份形成对应连接(CounterpartConnection),老虎与楚王的身份形成对应连接,狐狸和老虎的部分特征与将军和楚王的部分特征形成对应连接,狐假虎威与将军借楚王之名的框定结构形成对应连接。
2-匝围亟重壁夏]≠匪塑蕉堑亟圃3・匝蓝噩囵互圃兰匝匦圄玉塑匝圃
1.匦亟匡噩亚图回≠区塑堕墅耍堑回
s・匦垂受亘困≠匿亟亟亟垂圈
图1
狐假虎威和将军假楚王之名的事件结构
4-匦亟窭显甄豆]鉴匝豆亘垂巫噩圃
在合成空间,森林场景与战国时代场景熔合,来自输入的结构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mion)和精细化(Elaboration)的过程,建立起合成空间里自发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中心推论:(1)昭奚恤将军并没有什么了
不起,他只不过是借楚宣王建立在强大国力和英勇善战的军
从以上事件结构图看,大多数连续发生的事件不相匹
配;从意图结构看,“狐假虎威”中的狐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
队之上的威名吓唬邻国。真正使邻国害怕的是楚宣王。
2.3合成的过程(ProcexsofBlending)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建构合成时,有三个操作过程:组合、完善和精细化。
组合:合成(Blend)由来自输入空间的元素组合而成,这些元素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不存在的关系。(Fauconnier&
老虎的吞食;而将军是为楚国或楚王吞并小国;从因果结构
看,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名吓跑了百兽,将军靠打胜仗使小国
害怕。因此意图结构和因果结构都不匹配。然而,江乙很容
易就说服了楚宣王及在座的大臣,那么后者是如何进行概念推论的呢?
2.2四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s)
Turner:1998)在例l中,森林场景与战国时代场景熔合(Fuse),两个输入中那些分散的元素的对应成分被带进合成
空间组合起来。
完善:合成补充了广泛的背景概念结构和知识,将长期
要说明楚宣王和在座大臣是如何作概念推论的,福康涅和特纳的概念整合理论似乎更有说服力。根据福康涅和特纳的理论,隐喻是四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Hiraga:1998)“概念整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与类比、递归、心理模式、概念范畴和框定(Framing)同等的一般性认知操作。”(Fauconnier&Turner:1998)概念整合一般来说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包含各种元素的部分集合(PartialAs—semblies),由框定和认知模式构成,他们之间相互连接并随着思维和语篇的展开而做修改。心理空间可以用来模拟思维和语言中的动态映射。(Fauconnier&Turner:1994)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存在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包含两个输入空问的抽象结构的普遍空间(GenericSpace),两个输入空间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并在此产生新的意义和自发的结构(EmergentStruc—
记忆中的信息与来自输入空间的结构匹配。在例l中,根据我们对狐狸、老虎及森林规则的认识,在理解“狐假虎威”时,把新的特征引入到将军和楚王身上。这样,组合的结构配备
了其他结构。(Fauconnier&Turner:1998)
精细化:根据合成的原理和逻辑,精细化过程通过想像的心理模拟发展合成。在精细化过程中,连续的动态完善能
增添新的原理和逻辑,精细化过程本身也能够产生新的原理
和逻辑。我们可以无限地“运行合成”。(Fauconnier&Turner:1998)在例l中,森林场景与战国时代背景熔合后,
甚至狐狸可能与将军说话。
3.映射(Mapping)与投射(Pr。jection)
拉科夫认为隐喻可以理解为一种映射。映射是一整套
ture)。如图2所示。
本体论的对应(Correspondence),根据这一套对应,本题范围
的实体(entities)系统地与喻体范围的实体相对应。(Lakoff:1987)福康涅和特纳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结构之问的投射是中心的认知科学思想。投射将框定与具体情况、相关框定和常规情景连接起来。投射连接了相关的语言建构,它将一
图2概念整合网
种观点与另一种观点连接起来建立新的反事实概念(Coun—
terfactual
Conception)。投射是类比、分类和语法的支柱。
・21
・
(Fauconnier&Turner:1994,1998)
假设输入空间(1)仍然是两个人、驴、议论者,输入空间3.1有方向性的映射(UnidirectionalMapping)
(2)是国内外的某些人写文章议论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我在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喻体范围向们将例2的寓言从驴的角度重新讲一遍。
一个本题范围的映射。(Lakoff:1987)因此,映射是有方向
例3:驴和人走着走着,遇到一伙人,嘀咕了几句,儿子性的。如图3,图中的箭头表示映射的方向。
就骑到了它身上来。驴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遇到第二{|∈声。蠢
伙人,又嘀咕了几句,换了老头骑着。驴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就骑。但糟就糟在遇上了第三伙人,议论一阵,两个人干脆一齐骑上。驴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图3有方向性的映射
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这头驴又遇到了例2:人和驴的寓言
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儿子和父亲赶着驴走在路上,遇到一群人议论说:“看那驴肉?骑在驴背上的人跳下驴背,把它四条腿捆在一起,倒两个人,有驴不骑,真蠢!”儿子骑上了驴背。走了一会儿,遇扛起来,摇摇晃晃上了路。它的四个蹄子痛入骨髓,大叫起到另一群人,说:“看那小孩真不懂事,让老人赶驴。”儿子下来: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王小波:1997)
来。父亲骑上了驴背。走了一会儿,又遇到一群人,说:“看那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寓言故事和现实之间存在跨空老汉真狠心,让孩子跟着跑。”父亲和儿子一齐骑上了驴背。间映射的对应连接,框定中的角色连接:嘀咕者与议论者,两骑着走了一会儿,又遇到一群人,说:“看这两个人真没人性,个人与决策者;转换连接:驴与中国;隐喻性连接:驴的旅途把驴都快累死了。”两人从驴背下来把驴的四蹄捆起抬着走。与中国的发展道路。输入(1)里的元素投射向合成再由此向最后仍然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议论。
输入(2)投射,输入(2)里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向合成,再由此故事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投射向输入(1),通过运行合成,王小波的寓意是:闭上你的例2中,寓言是喻体范围,寓言是本体范围。喻体范围臭嘴,让别人走路。
中的那两个人是本体范围中的“自己”,喻体范围中发表议论如果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现实里的议论”不知应该放的人是本体范围中的“别人”。喻体范围中的经验或实体向在喻体范围还是放在本题范围,如果放在本题范围,“寓意”本体范围中的实体映射,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寓又如何处理?这个例子可以解释合成空间的存在,也可以解
意。这个寓意与拉科夫总结的“LIFEISAJOURNEY”映射释范围与空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映射与投射也有差异。
是一个意思。人生是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人想影响你
4.固定含意(Entrenchment)与在线过程(On-line
Pro—
控制你,以期你能按照他们的意图旅行。拉科夫的隐喻理论cess)
是经验论的,他认为我们总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拉科夫在他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概念隐喻映射来说明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Steen:2000)抽象推理主要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隐喻性的。诸如:sTATES
ARELo—
是隐喻性的。(Lakoff:1980,1987,1999)故事是具体的,CATl0N.CHANGES
AREMoVEMENT.CAUsESARE
寓意是抽象的,映射的方向性表现在寓意是由寓言故事抽象
FORaeS.ACrIoNAREDESTINATl0N.^征:ANSARE
出来的,而不是相反。
PATHSToDESTlNATl0N.
3.2间接、非单向性的投射
在每一个概念隐喻映射中,都有一套固定的语言表达方作为中心的认知科学思想的投射一般来说不是直接的、式。映射是传统的,是我们概念系统的固定部分。(Lakoff:
单向的和绝对的。(Faucormier&Turner・1998)在概念整1993)
合网中,输入空间(1)的元素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再概念整合理论认为合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由此向输入空间(2)投射,输入空间(2)的元素有选择性地投我们常常利用固定的投射来帮助我们进行在线的概念投射。射向合成空间,再由此投射向输入空间(1);合成空间是一个在线的投射和固定的投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投射;固定的投
平台,来自两个空间的元素在此组织整合而产生新的结构;射是变成了固定投射的在线投射。(FauconnierZulTler: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向普遍空间投射并在此形成抽象结构,1998)
再投射回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的对应连在例1中,如果昭奚恤将军是如江乙所说的狐狸,只有接。这样形成概念整合网络。如图4,虚线代表各心理空间诡计,没有指挥作战能力,我们只能说:“昭奚恤将军狐假虎的投射关系,实线代表两个输入之间部分的对应连接,箭头
威”。但是如果情况相反,楚宣王昏庸无能,我们可以反过来代表投射的方向。
说:“楚宣王狐假虎威。”例2和例3属于同一个故事,但可以挣谊牢旧
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得出不同的寓意。这说明概念合成是譬
一个在线的实时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熟悉材料的并置而
创造出新的意义。
5.结论
本文简要但系统地比较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框架,从范围与心理空间、映射与投射、固定含义与图4问接,非单向性的投射
在线过程等主要方面讨论了两者的
(下转第34页)
・22・
到举一反三。最后,语境词汇教学既要教授词汇,更要注重传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词汇学习由自发到自动这一
1999(1):19—22.
[10]Nation,P.&Waxing,R.Vocabulary
word
size,text
coverageand
连续链的联结。
Bright&McGregor(1970:31)的话发人深省,权作文章的结束语:“或许我们应牢记这个首要问题,利用语境学习词
汇这种技能只能通过练习才能获得。每一次当我们直截了
lists[A】.InN,Schrnitt&M.McCarthy(Us),Vocabu一
缸叫[C].Cambridge:CambriageUniversityPress。1997:6—19.[11]Pressley,M.,Le试n,J.R.&McDaniel,M.A.Remernbering
versus
inferringwhat
a
wordmeans:mnemonicandcontextual
ap-
当地告诉学生生僻字词的意思时,我们无异于又一次剥夺了
学生练习这种技能的机会。
preaches.InNature
M.G.McKeown,&M.E.Curtis(n_As.),The
ofVocabularyAcquisition[C].Hillsdale,NewJersey:
LawrenceEarlbaumAssociates,1987:107—128.
[12]Nagy,W.E.,Herman,P.A.&Anderson,R.C.Learning
参考文献:
[1]Sathl,S.A.Three
principlesofeffectivevocabularyinstruction
wordsfrom
contex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5,20
(2):233—253.
[J].JournalofReading,1986,29:662—668.[2]Drum,P.A.,&Konopak,B.C.Learning
written
wordmeaningsfrom
[13]Buikema,J.L.&Graves,M.F.Teaching
text
studentstou3e
con.
cuesto
inferword
meanings[J].JournalofReading,1993,
in-
context[A].InM.G.McKeown,&M.E.Curtis
36(6):450—457.
[14]Rupley,W.H.Logan,J.w.&Nichols,W.D.Vocabulary
structionin
a
(Eds.),TheNatureofVocabularyAcquisition[C].Hitlsdate,
NewJersey:LawrenceEarlbaumAssociates,1987:73—88.
balancedreadingprogram[J].TheReadingTeach—
[3]Sternberg,R.J.Mostvocabularyislearnedfromcontext[A].In
Earl-
Pr,1988/1999。52(4):336—346.
M.G.McKeovcn,&M.E.Curtis(Eds.),TheNatureofVo.
cabularybaum
[15]Nagy,W.On
cabulary
theroleof
contextinfirst—andsecond.1anguage
vo—
Acquisition[C].Hillsdale,NewJersey:Lawrence
"Associates,1987:89—105.
learning[A].InN.Sehmitt&M.McCarthy(Eds.),
UniversityPress,1997:
Vocabulary[C].Cambridge:Cambridge
andpracticeinvocabulary
School
64—83.
Elementary
[4]Herman,P.A.&Dole,J.Theory
1earning
and
instruction[J].The
Journal,
[16]Krashen,S.We
acquire
vocabularyandspellingbyreading:addi.
1988,89(1):43—54.
tionalevidencefortheinputhypothesis[J].Modern
Language
[5]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8(1):53—57.
Jou"llAl,1989,73:445—464.
[17]罗鹏.熟练读者的一个标志:字词识别的自动性[J].外语与外语
andLearning
[6]Nation,L.S.P.Teaching
Vocabula_[M].New教学,1999(11):20~21.
York:NewburyHousePublishers,1990:159—164.
[18]Read,J.Vocabulary
and
testing[A].InN.Schmitt&M.Mc.
Uni—
[7]Carter,R.Vocabulary[M].London
1998:202—214.
andNewyork:Routledge,
Carthy(Eds.),Vocabulary[C].Cambridge:Cambridge
versityPress,1997:303—320.
[8]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
London:Longman1998:153—180.
[19]Bright,J.A.&McGregor,G.P.TeachingE7捌ish∞u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70:30.
Second
[9]白人立.国外词汇习得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
}圣+_量+_圣+_圣+_量卜圣+_圣+_圣+_至+一圣+_量+_量+_量+_圣+.量+_圣+一圣+_量+_量+_量+_圣+_圣+_圣+一圣+_量+_量+_量+_圣卜圣扣圣-量卜圣卜圣+_量+_圣+一圣-圣+-圣-圣+_量+_圣+_圣+_量+_圣+-圣
(上接第22页)互补性及差异。两套理论都试图鳃释隐喻
[2]Fauconnier,GandTurner,M.Conceptual
[JJ.CognitiveScience1998:(2)113—187.
IntegrationNetwork
的机制,拉科夫和约翰逊的理沦更简洁清楚,尤其是解释句
子水平的隐喻和常规隐喻时很有效;福康涅和特纳的理论更复杂透彻,因此在解释寓言的隐喻性质和新奇隐喻时更有说服力。通过比较这两套理论,我们可以对隐喻的认知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希望能够对以后的隐喻研究、文学批评和语
篇分析有所帮助。
[3]Lakoff,G.andJohnson,M.MetaphorWe
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Live
By[M]Chica—Metaphor[A].
York:Cam—
[4]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
briageUniversityPress,1993:202—251.
of
MetaphorandThought[C],ed.Ortony,A.New[5]TurnerM.nP
1996.
Literary
Mind一孤e
Originsof
Thoughtand
Language[M].New
参考文献:
[1]Faucormier,G.MentalSpaces[M].CambridgeMA:MITPress
1994.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6]王小波.驴和人的新寓言[z].沉默的大多数[c].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1997:257—259.
・34・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黄华
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1(6)31次
参考文献(6条)
1.王小波 驴和人的新寓言 1997
2.Turner M The Literary Mind - 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63.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4.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1980
5.Fauconnier G;d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1998(02)6.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1994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汪少华.樊欣.WANG Shao-hua.FAN Xin 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9(4)
2. 王勤玲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5(1)3. 苏晓军.张爱玲 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期刊论文]-外国语2001(3)
4. 王懿.WANG Yi 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5. 黄华.HUANG Hua 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
引证文献(31条)
1.刘海迪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阐释[期刊论文]-沈阳大学学报 2011(3)
2.祝敏.席建国 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2000-2010)述评[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11(11)3.彭姿 从认知视角分析春晚小品《策划》的言语幽默[期刊论文]-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4)
4.刘宗开 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英语新闻语篇教学的切入点分析[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莫国辉.何斌 概念整合理论对动物寓言的阐释[期刊论文]-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6.熊乐 概念整合理论对"idea"在英语习语中的隐喻阐释[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26)7.黄琪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初探[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11)8.左广明 隐喻机制认知解释的反思[期刊论文]-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1)
9.何斌.莫国辉.赖洁.张爱玲 2000-2009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研究的综述——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刊载的核心期刊论文为视角[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10.潘筱 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言语幽默的解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49)11.耿协萍 隐喻镜头下的股市语言——隐喻在股市语言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2.李慧艳 论概念隐喻、整合理论与隐喻推理[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12)
13.林俐.王海燕 探求概念整合中的认知连接链[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14.许群爱.康灿辉 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新奇隐喻的阐释[期刊论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15.雷卿 论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影响[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16.高圣兵 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17.蒋同.钟厚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隐喻研究[期刊论文]-唐都学刊 2006(5)18.王倩 笑不笑由你——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幽默及其翻译之探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19.苏科 英汉习语的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0.王阳 “得”字句的语法整合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1.蔡辉 言语幽默乖讹与消解机制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2.刘彦娟 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学位论文]硕士 200523.刘敦萍 幽默与概念合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4.杨菊华 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习得的认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5.乔兴兰.曾葡初 隐喻的认知机制解读[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
26.张全生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期刊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27.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4(1)
28.范朝秋 应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漫画与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期刊论文]-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9.郭善芳 概念合成理论与虚幻思维空间[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30.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1.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2(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wyjx2001060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