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需要 培养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马桥先锋小学 周云波

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皮亚杰理论最感兴趣的不仅是儿童知道些什么,更关心儿童是怎样知道的。在一个迅速变动着的时代中,人们如何进行思维、学习和教学,皮亚杰对此给我们以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启迪。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多数教师和学生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而且研究能力薄弱。中国的留学生因缺乏探究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后被导师除名的有之;因不会提问题,缺乏与教授、导师、同学间的交流而影响学业和研究项目发展的有之。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就要从我做起,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

一、 科学课程——科学探究

科学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中要有所发现,能对感兴趣的事、现象提出问题;要有设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要与他人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学生亲历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灵魂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探究全过程”,并不能与科学家的研究划等号,他更重视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做。教师应是这系列化探究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适时地提醒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或学什么、怎么才能知道。而今为学生而设的科学课程,倾听来自研究主体的声音,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要素,真正满足了学生心里的需求;在实施方式上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在内容选择上,着力强调的是学生们能力可及的范围,提倡借助于那些能激发人思考的教学材料去打开窥测儿童思维活动的那一扇小窗户;其实施程序主要沿着提出问题、设计活动、亲历探究活动、信息交流与归纳的思路进行,充分显现了其在课程改革中的生命力。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要学会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体现自主探究思维全过程、完成再学习的关键。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问题意识做基础。

每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也需要激发和培养。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要了解些什么?我们想在哪些方面有所发现?只有在知道自己了解了些什么时,才能暴露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明确想在哪方面有所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想要学习的意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激发起思考意识,把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分类,归纳已知与未知的资料,产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假设和预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对一切未知的或已知的事物、现象多问几个

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失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纸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纸样,先让学生说出已知纸样的名称。你能用手中的一张纸做些什么?(创设情境)学生汇报。真聪明!(及时鼓励、肯定)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或看到的用纸做的物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已知的纸的知识)不同的纸它的用途也不同,做出的物品当然就不同了。(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不同的纸它的用途也就不同呢?(引领学生继续思考)因为做纸的材料可能就不同;我用摸和看的方法,观察了这些纸,发现它们的表面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厚薄不同,这些也决定了纸的作用是不同的;是不是纸不同就有它各自不同的特性呢?(学生逐渐在已知中找寻未知,提出问题。)你想研究纸的什么秘密?打算怎么研究呢?(让学生自主决定探究的内容、方法并设计出探究的方案,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汇报交流探究方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又如,在观察树叶活动中,师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也精心挑选了3种树的叶子。(大小不同,生长期不同)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介绍了采集树叶的名称、采集地点。 看到手中的这些树叶,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你们还想做什么?(情境中导入)给叶子分类吧;比较叶子的大小、颜色„„用眼睛完成观察。(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内容)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教师继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以前我们学过观察时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手或是皮肤、鼻、口、眼、耳。(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那你们先把这些叶子分类好吗?小组内协商并把你们分类的理由说给大家听。(教师精选的3种树叶)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信息)汇报交流:我们把颜色不同的叶子放在了一起,分成三类。别看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但它们的形状一样,叶脉也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叶色不同可能是因为季节不同,也就是它的生长期不同造成的;„„我们组按它们的气味不同分成了三类;我们把树叶按它的薄厚分成二类;我分了三种,我把树叶放在嘴边吹,发现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观察叶子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教师及时总结、巩固学习方法)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些树叶,按小组把它们放在一起,这么多形状不同,大小、颜色各异的树叶,你们能用它做什么?(激情,引发学生创新,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我想做叶画;我做书签;我照样子画一种树叶; „„ 展示,说一说作画的名称和想法。(没完成的下课后继续)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差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是对学生个性提供了肯定与张扬的机会,同时为学习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专心探究,在同伴的共同努力下,从实际出发就现有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做各种实验、推测,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要知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复述,可以澄清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们是如何思维和学习的。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参与探究,获得一些各自心照不宣的理解:是学生在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是可能发展出的一种普遍的方法,可以用于其他学科。这一活动过程

不应该是“有计划的”和“有意图的”,而是“互动的”。整个活动体现着是不受约束的、平等的对话,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 培养问题意识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健康发展,是因为“发问”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师提什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能提出问题,把每一个环节变成每个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倡教学民主,在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质疑问难,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独到的见解就会层出不穷;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轻易的作出简单的回答,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力,“问者无错”,在“问”中才能学到知识,发展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

另外,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是发展他们全方位能力,还是发展他们的知识?这也是在教学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而且“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东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相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还掌握了再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养成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科学态度;学生们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选:

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2、《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 阳荣威 《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3、《怀疑—科学探索的起点》 孙宏安 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4、《探究教育论》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需要 培养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马桥先锋小学 周云波

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皮亚杰理论最感兴趣的不仅是儿童知道些什么,更关心儿童是怎样知道的。在一个迅速变动着的时代中,人们如何进行思维、学习和教学,皮亚杰对此给我们以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启迪。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多数教师和学生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而且研究能力薄弱。中国的留学生因缺乏探究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后被导师除名的有之;因不会提问题,缺乏与教授、导师、同学间的交流而影响学业和研究项目发展的有之。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就要从我做起,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

一、 科学课程——科学探究

科学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中要有所发现,能对感兴趣的事、现象提出问题;要有设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要与他人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学生亲历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灵魂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探究全过程”,并不能与科学家的研究划等号,他更重视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做。教师应是这系列化探究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适时地提醒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或学什么、怎么才能知道。而今为学生而设的科学课程,倾听来自研究主体的声音,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要素,真正满足了学生心里的需求;在实施方式上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在内容选择上,着力强调的是学生们能力可及的范围,提倡借助于那些能激发人思考的教学材料去打开窥测儿童思维活动的那一扇小窗户;其实施程序主要沿着提出问题、设计活动、亲历探究活动、信息交流与归纳的思路进行,充分显现了其在课程改革中的生命力。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要学会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体现自主探究思维全过程、完成再学习的关键。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问题意识做基础。

每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也需要激发和培养。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要了解些什么?我们想在哪些方面有所发现?只有在知道自己了解了些什么时,才能暴露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明确想在哪方面有所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想要学习的意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激发起思考意识,把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分类,归纳已知与未知的资料,产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假设和预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对一切未知的或已知的事物、现象多问几个

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失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纸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纸样,先让学生说出已知纸样的名称。你能用手中的一张纸做些什么?(创设情境)学生汇报。真聪明!(及时鼓励、肯定)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或看到的用纸做的物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已知的纸的知识)不同的纸它的用途也不同,做出的物品当然就不同了。(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不同的纸它的用途也就不同呢?(引领学生继续思考)因为做纸的材料可能就不同;我用摸和看的方法,观察了这些纸,发现它们的表面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厚薄不同,这些也决定了纸的作用是不同的;是不是纸不同就有它各自不同的特性呢?(学生逐渐在已知中找寻未知,提出问题。)你想研究纸的什么秘密?打算怎么研究呢?(让学生自主决定探究的内容、方法并设计出探究的方案,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汇报交流探究方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又如,在观察树叶活动中,师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也精心挑选了3种树的叶子。(大小不同,生长期不同)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介绍了采集树叶的名称、采集地点。 看到手中的这些树叶,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你们还想做什么?(情境中导入)给叶子分类吧;比较叶子的大小、颜色„„用眼睛完成观察。(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内容)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教师继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以前我们学过观察时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手或是皮肤、鼻、口、眼、耳。(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那你们先把这些叶子分类好吗?小组内协商并把你们分类的理由说给大家听。(教师精选的3种树叶)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信息)汇报交流:我们把颜色不同的叶子放在了一起,分成三类。别看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但它们的形状一样,叶脉也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叶色不同可能是因为季节不同,也就是它的生长期不同造成的;„„我们组按它们的气味不同分成了三类;我们把树叶按它的薄厚分成二类;我分了三种,我把树叶放在嘴边吹,发现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观察叶子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教师及时总结、巩固学习方法)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些树叶,按小组把它们放在一起,这么多形状不同,大小、颜色各异的树叶,你们能用它做什么?(激情,引发学生创新,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我想做叶画;我做书签;我照样子画一种树叶; „„ 展示,说一说作画的名称和想法。(没完成的下课后继续)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差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是对学生个性提供了肯定与张扬的机会,同时为学习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专心探究,在同伴的共同努力下,从实际出发就现有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做各种实验、推测,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要知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复述,可以澄清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们是如何思维和学习的。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参与探究,获得一些各自心照不宣的理解:是学生在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是可能发展出的一种普遍的方法,可以用于其他学科。这一活动过程

不应该是“有计划的”和“有意图的”,而是“互动的”。整个活动体现着是不受约束的、平等的对话,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 培养问题意识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健康发展,是因为“发问”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师提什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能提出问题,把每一个环节变成每个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倡教学民主,在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质疑问难,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独到的见解就会层出不穷;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轻易的作出简单的回答,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力,“问者无错”,在“问”中才能学到知识,发展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

另外,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是发展他们全方位能力,还是发展他们的知识?这也是在教学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而且“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东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相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还掌握了再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养成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科学态度;学生们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选:

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2、《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 阳荣威 《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3、《怀疑—科学探索的起点》 孙宏安 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4、《探究教育论》


相关文章

  • 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南武小学 林宇文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来看,它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它的理念来看,它是面向全体小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 ...查看


  • 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 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把科学探究作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 ...查看


  • 猜测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运用
  • 猜测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猜测是人们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加工.归纳,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通过判断.推理.联想和综合,对问题结果做出的估测.猜测是科学原理产生的前提,许多伟大的科 ...查看


  • 探究性学习 1
  • 探究性学习 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查看


  •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吴征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谋略.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是众多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的总结.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它比教学理论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从而能给 ...查看


  • 初中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之探究
  • 初中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之探究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是物理教育中落实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发展, 除物理思维能力及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外,由于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的其他方面也能 ...查看


  •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科版科学教科书一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课专门为学生探究式实验提供引导和课题,而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书本知识结构的配合,更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启迪,教师的引 ...查看


  • 高中物理实验教育功能论文
  •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育功能 摘 要: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非语言传播等功能. 关键词:高中: 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查看


  •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浅析
  •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0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说明: 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 6. 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 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