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宓的笔下,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2016-10-10
文/李如艳
一城风絮掠过,鼻间屡屡清香,是桂花的味道,也是杭州秋天的味道。在曾宓的笔下,一簇金桂跃然扇面,绿叶间,点点朱红,不妖不艳,自有芬芳。大片的留白,显示出老爷子大写意的随心所欲。老爷子对桂花似乎情有独钟,把它看作是杭州秋天的代表,并用李清照的一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衬托。
恒庐美术馆每年都给曾宓做一次个展,这次展览命名为《翰墨守常》,展出30多幅曾宓作品,除了关于西湖的扇面小品,当然还少不了曾宓标志性的水墨作品。这批水墨作品寄托了老爷子怀旧之情,这从画作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话当年》,忆的是粉墙黛瓦,那高挂成排的红灯笼,是往日岁月中始终鲜亮的重彩;《牧牛》,乡间生活的写照,日光就在水墨间流淌出来;《报考美术学院》,如此直白的标题恐怕会让老爷子的徒子徒孙们会心一笑,美院人谁不是夹着画板拎着颜料排着长队带着憧憬这样过来?
生活的点点滴滴,无需加彩,无需夸张,在老爷子的笔下,中国画从不屈从于表象上的物理安排,而是一种更深刻得多的自我表现,既能触动心灵也能触动记忆。老爷子说:“写意画是成竹于胸的时间最长而挥写出来的时间最短的艺术。”
很多人眼中的曾宓,是一个老顽童,一个真人,自由出入在具象与抽象、出世与入世之间。这些年来,曾宓画得越来越少,字写得越来越多。每年举办个展,却总是要寻出不同的趣味来,这对于一个八旬老人,而且是功成名就的大画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家觉得难的事,他却觉得有趣,求新求变,百无禁忌。他说:“趣味是艺术的生命而非完善。没有毛病,指的是工工整整,笔笔认真到位,章法也完全合乎传统,这种外在完善,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危险。没有锐气的工艺,没有激情的功夫,没有创意的开拓,必致绘画艺术沦为庸常的工艺化,是伴随一套技术成熟、僵化的尴尬,是慢性自杀。”
不过曾宓这次展览的展期不长,从今天开始,持续到10月13日就结束,想看的朋友们可千万抓紧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曾宓的笔下,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2016-10-10
文/李如艳
一城风絮掠过,鼻间屡屡清香,是桂花的味道,也是杭州秋天的味道。在曾宓的笔下,一簇金桂跃然扇面,绿叶间,点点朱红,不妖不艳,自有芬芳。大片的留白,显示出老爷子大写意的随心所欲。老爷子对桂花似乎情有独钟,把它看作是杭州秋天的代表,并用李清照的一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衬托。
恒庐美术馆每年都给曾宓做一次个展,这次展览命名为《翰墨守常》,展出30多幅曾宓作品,除了关于西湖的扇面小品,当然还少不了曾宓标志性的水墨作品。这批水墨作品寄托了老爷子怀旧之情,这从画作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话当年》,忆的是粉墙黛瓦,那高挂成排的红灯笼,是往日岁月中始终鲜亮的重彩;《牧牛》,乡间生活的写照,日光就在水墨间流淌出来;《报考美术学院》,如此直白的标题恐怕会让老爷子的徒子徒孙们会心一笑,美院人谁不是夹着画板拎着颜料排着长队带着憧憬这样过来?
生活的点点滴滴,无需加彩,无需夸张,在老爷子的笔下,中国画从不屈从于表象上的物理安排,而是一种更深刻得多的自我表现,既能触动心灵也能触动记忆。老爷子说:“写意画是成竹于胸的时间最长而挥写出来的时间最短的艺术。”
很多人眼中的曾宓,是一个老顽童,一个真人,自由出入在具象与抽象、出世与入世之间。这些年来,曾宓画得越来越少,字写得越来越多。每年举办个展,却总是要寻出不同的趣味来,这对于一个八旬老人,而且是功成名就的大画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家觉得难的事,他却觉得有趣,求新求变,百无禁忌。他说:“趣味是艺术的生命而非完善。没有毛病,指的是工工整整,笔笔认真到位,章法也完全合乎传统,这种外在完善,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危险。没有锐气的工艺,没有激情的功夫,没有创意的开拓,必致绘画艺术沦为庸常的工艺化,是伴随一套技术成熟、僵化的尴尬,是慢性自杀。”
不过曾宓这次展览的展期不长,从今天开始,持续到10月13日就结束,想看的朋友们可千万抓紧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