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呢? 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每每让他们去写作文,他们都觉得没内容可写。每周一次的周记成了他们最为烦恼的事,也成了老师最为烦心的事。学生烦恼的是没什么可写的,没什么值得去写的;老师烦心的是一周七天的时间里,学生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怎么会没事可写呢?细细想来,还是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其实,学生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每一样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应是新奇的。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而是他们对生活的过程没有细心地留心观察过。在他们每天经历的事情中他们经常性地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很多事情与他们擦肩而过,结果没有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点点的涟漪。这往往是造成他们觉得没事可写的根本原因。比如,学生上街时总喜欢去肯德基里去买吃的喝的,吃完喝完转身便走。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肚皮,那根本没有什么好写的。但如果从自己的“馋”中去挖掘素材,那么就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多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了。由此看来,观察生活不仅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 因此,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时,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告诉他们在生活中不仅要用心去看,还要用心去倾听,同时还要注意“观察”自己。其次,要告诉他们的是,许多在我们看来是“小事”的事情上,其实蕴含了很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我们才能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发现许多值得去描写的内容,并且能写出特别的效果来。 走进生活,学会感悟 由此看来,造成学生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不会去留心观察生活,造成了无话可写。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虽然用心去观察了生活,但思想麻木,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的都是些事物的本身,显得浅薄而又空洞,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而《�Z文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请看我班上一位学生的日记:“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我去南京看病。街上还没有什么人,可我看见了一位扫垃圾的老爷爷已经开始在打扫卫生了。只见他穿着黄色的衣服,右手拿着扫把,左手拿着簸箕,正在扫着地上的垃圾。一会儿地上就被他扫得干干净净的了,我想老爷爷起的真早,真勤劳啊!”这样写只能算是学生感知了生活,还没有深深地体会生活。后来我启发他:你看到这一切除了觉得老爷爷起得早,勤劳以外,你有没有其它的一些感悟?现在你再仔细地想想这件事,接着把这篇日记修改完善一下。通过指导,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阳光明媚、大雪纷飞是一种风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也是一种风景。可今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风景――马路上的清洁工。”接着他又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马路上挥洒自己的汗水。而作为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爱护这样一个整洁而又卫生的好环境,这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则是作文的生命。因此,我们既要使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吸取文章的精华,又要能让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做到这些,小学生才能写出实在的事物,写出丰富的想象,表达真实的情感。 走进生活,学会抒写 小学习作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新事物,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就行了,不要拘泥于文章的结构、模式或框架,也不要追求字数的多少。要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久而久之,习作便会走进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对习作本身不反感,并且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鼓励,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拥有快乐,有满足感,这样的习作才会是进入学生生活的关键点。 另外,作为孩子的老师也要鼓励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品味生活的各种滋味,感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大朵大朵的白云散落在空中,天空显得那样的纯净和透彻,没有丝毫的杂质,也没有一点点的瑕疵。此时不妨让孩子们仰望蓝天,用儿童自己特有的眼光来感受这蓝天白云。在孩子的眼中这云已不仅仅是云,是白兔,是航天飞机,是赛尔号飞船,是小鸡在啄食,是白雪公主的城堡……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作为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在习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书写自己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呢? 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每每让他们去写作文,他们都觉得没内容可写。每周一次的周记成了他们最为烦恼的事,也成了老师最为烦心的事。学生烦恼的是没什么可写的,没什么值得去写的;老师烦心的是一周七天的时间里,学生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怎么会没事可写呢?细细想来,还是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其实,学生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每一样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应是新奇的。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而是他们对生活的过程没有细心地留心观察过。在他们每天经历的事情中他们经常性地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很多事情与他们擦肩而过,结果没有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点点的涟漪。这往往是造成他们觉得没事可写的根本原因。比如,学生上街时总喜欢去肯德基里去买吃的喝的,吃完喝完转身便走。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肚皮,那根本没有什么好写的。但如果从自己的“馋”中去挖掘素材,那么就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多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了。由此看来,观察生活不仅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 因此,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时,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告诉他们在生活中不仅要用心去看,还要用心去倾听,同时还要注意“观察”自己。其次,要告诉他们的是,许多在我们看来是“小事”的事情上,其实蕴含了很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我们才能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发现许多值得去描写的内容,并且能写出特别的效果来。 走进生活,学会感悟 由此看来,造成学生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不会去留心观察生活,造成了无话可写。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虽然用心去观察了生活,但思想麻木,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的都是些事物的本身,显得浅薄而又空洞,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而《�Z文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请看我班上一位学生的日记:“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我去南京看病。街上还没有什么人,可我看见了一位扫垃圾的老爷爷已经开始在打扫卫生了。只见他穿着黄色的衣服,右手拿着扫把,左手拿着簸箕,正在扫着地上的垃圾。一会儿地上就被他扫得干干净净的了,我想老爷爷起的真早,真勤劳啊!”这样写只能算是学生感知了生活,还没有深深地体会生活。后来我启发他:你看到这一切除了觉得老爷爷起得早,勤劳以外,你有没有其它的一些感悟?现在你再仔细地想想这件事,接着把这篇日记修改完善一下。通过指导,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阳光明媚、大雪纷飞是一种风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也是一种风景。可今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风景――马路上的清洁工。”接着他又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马路上挥洒自己的汗水。而作为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爱护这样一个整洁而又卫生的好环境,这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则是作文的生命。因此,我们既要使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吸取文章的精华,又要能让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做到这些,小学生才能写出实在的事物,写出丰富的想象,表达真实的情感。 走进生活,学会抒写 小学习作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新事物,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就行了,不要拘泥于文章的结构、模式或框架,也不要追求字数的多少。要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久而久之,习作便会走进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对习作本身不反感,并且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鼓励,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拥有快乐,有满足感,这样的习作才会是进入学生生活的关键点。 另外,作为孩子的老师也要鼓励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品味生活的各种滋味,感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大朵大朵的白云散落在空中,天空显得那样的纯净和透彻,没有丝毫的杂质,也没有一点点的瑕疵。此时不妨让孩子们仰望蓝天,用儿童自己特有的眼光来感受这蓝天白云。在孩子的眼中这云已不仅仅是云,是白兔,是航天飞机,是赛尔号飞船,是小鸡在啄食,是白雪公主的城堡……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作为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在习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书写自己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