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管理

国际商务管理

讲授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梁能:《国际商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 R.杜安.爱尔兰:《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四版。

庞中英:《全球创业战略:国际商务管理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侯胜利、李海源:《国际市场开发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薛求知 李子馨 主编:《国际商务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版

张海东: 《国际商务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查尔斯. WL. 希尔 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争 2002版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 第一节 国际商务与国际商务管理

一. 国际商务的概念及其经营形式

(一)概念

国际商务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活动,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国际转移。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二)国际商务活动的形式

1. 国际商品贸易(即货物的出口和进口)

2. 国际服务贸易

(国家之间出售或购买服务的交易。它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外汇收入。)

3. 国际技术许可和特许经营

(指专利、商标、技术秘诀等无形资产的持有者根据协议向外国公司授予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力。)

4. 国际间接投资

(即证券投资,是指企业购买外国公司的上市股票或外国公司、政府发行的债券等)

5. 国际直接投资

(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等形式)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二、国际商务的历史与发展

国际商务作为一种跨国界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在这一活动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一)国际分工的第一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陆续完成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促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征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中心的“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二)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

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内燃机、铁路、汽车等科技成果促进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特征是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各部门和各产品间水平分工的发展和深化。

间接投资的萎缩和直接投资的兴起。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三)国际分工的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80年代,以电脑技术、核能、塑料和精细化工、航天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空前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这一阶段的国

际分工体系完全以工业部门的水平分工为主,产品分工由部门间分工和产品间系列分工转入以产品内部分工为主,即产品与组件,技术、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间的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是在世界范围内将营销和生产化为一体。所以,该阶段的国际分工特征是科技和生产国际化。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四)国际分工的第四阶段

从80年代中期起,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变革性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国际分工进入了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阶段。

由于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已相当复杂,单独开发耗资越来越高,且存在极大风险,使独立开发很不经济。因此不少公司宁愿采用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国际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共生的形式。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三、国际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国际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

国际商务管理是对跨越国界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向另一国所提供的资源与劳务等所进行的管理,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过程。显然,由于国际商务活动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对其管理也出现了新的特有的问题,因此,国际商务管理需要以跨国经营的视点来研究商务活动,研究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各种特殊问题。

(二)国际商务管理的内容

第一、环境管理

第二、战略管理

第三、职能管理

第二节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无一例外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其实质内容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加速运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贸易自由化

世界各国的消费日益不受本国生产能力的限制,大量的商品来自其他国家,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各国互通有无,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2)金融全球化

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益不受本国资金条件的约束,大量的资金来自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国际融资和资金配置能力,为各国创造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3)生产全球化

各国的生产越来越不受国内市场的限制,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条件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配置,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

Swan Optical 眼镜公司:在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的少量股权投资使公司能获得著名设计师设计的高价眼镜,在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工厂生产使公司能低成本生产眼镜。因为将设计、制造等过程分散于全球,该公司在全球眼镜市场中建立了竞争优势。

(4)市场全球化

各国的市场越来越不受地理疆界的限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纯粹意义上的国内市场基本不复存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各国经济实际上都已不同程度地融人了国际大市场,企业的国内竞争也正成为全球竞争的一部分。

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福特与丰田,波音与空中客车。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具有全球性,企业战略也须基于全球考虑。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

一、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降低

二、科技发展的作用

二战后,通信、信息处理和运输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以及近年来因特网和万维网的兴起,使全球一体化成为现实。

技术的发展对生产一体化的影响:

德州仪器公司是一家美国电子公司,在大约19个国家里拥有近50家工厂,通过一个卫星通信系统该公司能在全球协调其生产计划、成本核算、财务计划、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人员管理。这一系统由300多个遥控的作业输入终端、8000个查询终端和140个大型计算机组成。这一系统使该公司的经理们能在世界范围内即时发送信息和协调业务活动。

全球通讯网络和全球媒体正在创建一种世界文化。许多国家都可以收看到美国电视网络,如有线新闻电视网(CNN)、音乐电视网(MTV)和家庭影院(HBO)。这种世界文化的演变趋势使消费者偏好全球趋同和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第四节 企业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是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公司或国际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生产、经营、销售和服务网络的过程。

第五节 国际商务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

一、概念和特征

跨国公司是指为获取巨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公司集团。

二、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

1.全球战略目标

2.全球一体化经营

3.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4. 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5. 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贡献

首先,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扩大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的规模,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活动的开展,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次,对于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来说,引进跨国公司的同时也引进了发展经济所必需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增加了就业机会,繁荣了经济。而产品的销售也并不完全局限于东道国,而是销往国或第三国,即在全球范围内销售。

最后,对于跨国公司母国来说,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既可以在本公司内部筹集,也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国际金融市场贷得资金,亦可以优惠的条件吸收东道国市场上的闲散资金。在资金形式上,既可表现为现金,也可表现为以技术、商标、市场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作价投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和引起大量的商品输出、技术输出、产品输出和劳务输出,增加了国民财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对接受投资国的影响。

第六节 正在变化的全球经济

直到60年代止,世界经济有以下4个特征:1、美国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统治。2、美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控制。3、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4、近半个地球的中央计划经济对西方国际企业的限制。全球一体化导致这些特征改变或正在改变。90年代中期,美国在世界产出中的份额被砍去了一半,西欧和东南亚经济占了世界产出的重要份额。美国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也下降了大约2/3。同时,美国跨国公司面临大量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竞争。

1. 世界产出和世界贸易的格局变化

2. 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概况和特点

3 跨国企业的变化特征

第七节 就经济全球体化展开的大辩论:走向繁荣还是走向贫困

一、就业与收入

(1)批评意见

认为:经济全球化减少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和收入。

(2)支持意见

认为:自由贸易导致的国家间在商品和服务的分工,会增加消费者的收益,对参与自由贸易的各国都有利。非技术工人工资率的下降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工人需求的增加所致。

二、劳工制度以及环境

(1)批评意见

将会带来污染的增加和导致遵守劳动和环境法规的制造企业的成本大大提高 。

(2)支持意见

更为严格的环境管制和劳功标准是与经济的进步伴随而来的。当国家更为富裕时,他们会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和劳动法规。

三、国家主权

(1)批评意见

民主国家对其自身的命运的控制能力将受到限制。

(2)支持意见

在现实中.这些实体的权力多数得靠其劝说成员国去遵循某项行动。假如这些实体违背了成员目的集体利益,那些国家就不会再支持它们,这样,这些超国家组织也将迅速瓦解。 第六节 全球市场管理

国家的差异

国际企业管理人员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要比国内企业管理人员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 国际企业必须设法在由政府干预国际贸易和投资系统所强加的限制下工作

国际交易涉及把本国货币换成不同的外汇

关键术语

外国直接投资

 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市场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生产全球一体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国际企业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跨国公司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第二章 文化差异

第一节 本章简介

第二节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一群人中间共同具有的、是为生存而设计构造的一种价值观和准则的体系。

一、价值观和准则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判断某个现象或行为的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等的标淮与观念。

准则是影响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规则,准则可以进一步分成两大类: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

(1)社会习俗是每日生活的常规习俗,社会习俗是无道德意义的行为,更确切地说是社

会惯例,诸如在特定环境下适当的穿戴规则,社会礼节,邻里行为等等。

(2)道德准则被认为是社会发挥作用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准则,比社会习俗有意义得多,依此,违反道德准则可能受到严重的惩罚。

二、文化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群体

(1)个体

强调个人主义的优点:

强调“吃苦耐劳的个人主义精神”,有助于企业家进行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等国家奉行的个人主义哲学。

强调个人主义的缺点:

个人主义在企业中表现出人员高度的流动性,对个人来讲,能丰富个人的阅历。但是,高度的流动性却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此外,个人主义的过分被强调,也会在增加在企业中建立和形成团队的难度,使公司中个人之间,或者公司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从而,不但增加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而且也很难借助集体之力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2) 群体

强调群体的优点:

更容易发挥群体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整合的优势,体现出更强的群体竞争力。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就是源至日本社会强调群体重要性的社会哲学。

强调群体的缺点:

与强调个人主义相比,群体主义可能在创新方面,如:新产品的开发,新的营销模式方面不如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

二、社会阶层

1、社会阶层划分

每个社会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划分。

2、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人能从自己所生的社会阶层里转移出来的程度,各社会中,个人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不同的。

第四节 宗教

一、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为广为信奉的宗教。基督教徒大多居住在欧洲和美洲,基督教产生于犹太教,并在11世纪的一次宗教分裂运动中分裂为两个主要的基督教组织,天主教和东正教。到16世纪,基督教的改革运动又使天主教和东正教进一步分裂,导致了新教的产生。 基督教的经济含义:新教工作理念

1、按照韦伯的说法,新教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强调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为上帝争光)、以及俭朴(世俗享乐的节制)。

2、新教消除了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的等级制度。新教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去发展它们与上帝的关系。强调宗教自由,强调个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由。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创建于公元610年。伊斯兰教根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一种神教,伊斯兰教的核心原则是存在一个真的唯一万能的上帝,伊斯兰教徒必须无条件接受上帝的惟一性、权力和权威,并了解生命的目标是执行上帝的意志,以期能进入天堂。按照伊斯兰教义,世界上的利益和世俗的权力只是虚幻的,那些追求世上财富的人也许能得到它,可是那些放弃世上奢望而寻求真主恩惠的人可以获得更大的财富一进入天堂。

伊斯兰教的经济含义

1、伊斯兰教义有保护私人财产的概念。拥有财产的人被告诫用于正义的、对社会有益的而节俭的方面。

2、伊斯兰教义认为以剥削他人获得私利为目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

三、印度教

印度教相信社会上有一种道德力量,要求人们接受一定的责任。印度教相信再生,人死后再投生一个不同的肉体。印度教也相信因果报应,每个人灵魂的精神进步,一个人的因果报应是受他或她生活方式影响的,个人的道德状况的因果报应将决定他们来世所面对的挑战。许多印度教徒相信到达天堂的方式是过一种否定物质生活的、严格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专心追求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物质生活。

印度教的经济含义

1、传统的印度教价值观强调个人不应以其物质追求为判断标准,应以其精神追求作为判断标准,强调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2、印度教支持种姓制度,这一宗教形式在经济上的结果是消极的、负面的。

四、佛教

现今世界上佛教徒有3.5亿,大部分分布在中亚、东南亚、中国、韩国和日本。依照佛教的教旨,人生是充满苦难的,痛苦无所不在,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对享乐的欲望。 佛教的经济含义

1、与印度教相似,佛教强调来世和精神上的境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我们看不到新教社会中对商业行为的强调。

2、佛教不支持种姓制度,也不支持极端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佛教社会比印度教社会更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发展。

五、儒学

儒学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儒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身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儒教建立了一套综合的伦理准则作为与别人关系的指导原则。崇高的道德伦理行为和以诚待人是儒教的核心。与宗教不同,儒教不关心超自然的事物,也没有鬼神或来世的概念。 儒家思想的经济含义

1、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三个价值论理是:忠、义、信。

2、对上司的忠诚是一种责任,在现代组织里,儒家的忠诚约束会把上司和雇员紧密团结在一起。

3、强调诚实的重要性,这一点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语言

一、口头语言

语言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拥有多种语言的国家中,常常有多种文化。

二、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

肢体语言是一种文化的集成,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需要了解各国在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上的差异。

第六节 教育

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教育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

第七节 文化和工作场所

一、霍夫施泰德(Hofstede)模式

(1)权力距离

(2)回避不确定性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4)男性化与女性化

Power orientation(权力距离)

Uncertainty orientation(回避不确定性)

Social orientation(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Goal orientation(男性化与女性化)

二、对霍夫施泰德模式的评价

霍夫施泰德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霍大斯泰德假设在文化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2、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一直是受文化的限制,研究人员全部由欧洲人和美国人组成。

3、为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提供数据的人不仅是同一计算机行业内的,而且是同一个公司内工作的。

第八节 文化变革

 文化不是固定的,它随时间而演变。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变化可能是缓慢而痛苦的。有人认为,经济进步会产生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当人们变得富有时。社会文化也可以变化,因为经济进步影响一系列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反过来又影响文化。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全球文化组建趋同化,在年轻人当中尤甚。

关键术语

文化 culture

种族中心主义行为 ethnocentric behavior

社会习俗 folks ways

宗教 religion

社会等阶流动性 social mobility

社会阶层 social strata

第三章 体制的国别差异

第一节 本章简介

介绍各国经济、政治、法律体制的差异,由此给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措施等。

本章重点及难点:

对经济、政治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

第二节 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2、计划经济3、混合经济

案例:通用汽车公司在匈牙利

 1989年底,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看到了匈牙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的商业机会,投资1.5亿美元取得了匈牙利汤斯莱姆(Tangsram)公司51%的股权。通用电器希望能够利用匈牙利较为低廉的人工成本,向欧洲地区提供产品。在经营过程中美国人发现匈牙利人非常懒散,管理者希望与工人进行有效沟通,而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匈牙利人缺乏沟通的意识和技巧。更糟糕的是,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匈牙利人在经营中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这与美国公司推崇的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 问题: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第三节 政治制度

案例:为什么必胜客要跟美国工人这样过不去?

 1994年7月15日,美国影响最大的两家报纸>和>同时抨击必胜客公司的员工医疗保健福利改革.“必胜客”在德国和日本对所有的雇员都提供医疗保健,但在美国却采用雇佣钟点工的办法,对大多数雇员不提供任何医疗保险. 为什么必胜客要跟美国

工人这样过不去?

必胜客公司的总裁解释说,在德国和日本,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必胜客必须遵守当地法律.美国的情况却不一样,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员工是临时打工的学生和其他从事第二职业的兼职人员,他们一般都在学校和本职单位有其他的医疗保险, 对这些钟点工不提供医疗保险合乎美国法律.正是由于美国员工和福利制度的这种灵活性,使得比萨饼的价格在美国比日本和德国要低的多。

第四节 法律制度

1、普通法 2、成文法3、宗教法

第五节 经济风险的防范

1、经济风险的种类

(1) 汇兑风险

是由于外汇汇率不断变化所引起的。

(2) 信用风险

国际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的财务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所引发的。

2、经济风险的防范

(1) 汇兑风险的防范:

套期保值

(2) 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用保险

视频案例:

跨国风云之——信保追债生死时速

金融创新化解危机

第六节 政治风险的防范

1、政治风险的含义与特点

(1) 含义

是指由于各种政治因素使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超过某种程度的变化,对企业的国际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2) 特点

 不可预测性

 非市场力

 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

2、政治风险的类型

(1) 没收、征用和国有化

 没收:将所有权从公司转移到东道国,并

不向公司提供补偿。

 征用和国有化:东道国政府利用政府力量将财产的所有权从国外公司转移至国内实体,并向所有者提供补偿。

(2) 外汇管制

对于缺乏外汇的东道国,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会制定政策对境内所有企业的外汇收支加以控制。

(3) 进口限制

东道国为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关税来削弱国外产品的竞争能力,或利用进口许可、配额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资企业的零部件、原材料、设备以及其他物质的进口。

(4) 价格管制

东道国政府使用价格管制手段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例如:在特殊时期规定基本的民用必需品采用官方价格。

3、政治风险的防范

(1)一体化技术

战略性合资

控制关键技术的同时提高员工中当地人的比例

提高产品构成的国有化程度

当地融资

(2)保护性和防御技术

投资前与东道国政府谈判

牢牢控制关键技术

关键岗位由母公司人员掌握

将海外子公司纳入分工体系

第七节 国际商务环境评估

一、国别冷热比较法

美国经济学家利特瓦克和拜廷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经营环境的方法。他们将经营环境概括为七大因素,并据以判定一国的经营环境。他们认为,各国经营环境有“冷”与“热”之分,而一国经营环境的“冷”、“热”程度则取决于该国七大因素的“冷”、“热”情况。这七项因素为: 1.政治稳定性。

2.市场机会。

3.经济发展成就。

4.文化一元化程度。

5.法令障碍。

6.自然障碍。

7.地理和文化与投资国的差距。

美国企业对十国经营环境的冷热比较

美国企业对十国经营环境的冷热比较(续)

美国企业对十国经营环境的冷热比较(续)

二、多因素分析法

从东道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鼓励政策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外国环境中“资本抽回”、“准许外资股权”、“内外资的差别待遇与控制”、‟„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关税保护程度”、“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5年的通货膨胀率,等八个因素。

三、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

美国道化学公司(Dow Chemical)制定了一套适合于考察经营环境现实状态及其未来趋势的经营环境动态分析法,其基本思路是:

第一,确认影响本项目的各项经营条件,这些

条件构成项目的竞争风险。

第二,分析目标国家影响以上各项经营条件变

化的各种压力,这些条件构成项目的环

境风险。

第三,在以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确认影响本项

目的关键因素。

第四,提出多套预测方案。

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

关键术语: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指令性经济 command economy

产权 property rights

商标 trademarks

版权 copyrights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专利 patent

政治经济体制 political economy

第四章 全球贸易体系

第一节 本章简介

第二节 贸易政策的手段

一、关税:是一种对进口货物开征的税收。

(1) 从量关税(specific tariff): 按照每单位进口商品的固定收费征收(如:每桶原有征收3美元)。

(2) 从价关税(advalorem tariff): 按照进口商品价值的一个比例征收。

二、非关税措施(Non-tariff barriers )

(一) 补贴(subsidy)

补贴是政府对国内厂商的一种支付。

1、补贴的形式:包括现金、低息贷款、

暂免税收等。

2、补贴的好处:

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3、补贴的缺点:

倾向于保护无效率并促使过量生产。

(二)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

1、进口配额

对可能会进口到一国的某种商品数量的直接限制,该限制通常是通过发行进口许可证而强加于个人或企业组织。

2、自愿出口限制

是在进口国政府的要求下由出口国对贸易所强加的配额。如:1981年美、日的汽车贸易。

(三) 本地成份要求

要求一种商品的一些部分是在国内生产。该要求可以表示为具体的数目(如:某产品75%的零部件必须在本地生产)或是价值数目(如:某产品价值的75%必须在本地生产)。

(四) 产品测试标准

国外产品必须要达到该国的产品测试标准才能上市销售。

1、技术标准(Technique standards)

2、卫生标准(Sanitation)

三、 行政管理政策

(administrative trade policy)

是一种官僚主义规则,设计这些规则是为了阻止国外产品进入。如:德国和法国曾经对汽车贸易的规定。

第三节 支持政府干预的理由

一、支持政府干预的政治理由

(1)保护就业论

这一论点强调:必须保护就业和行业使其免受外来竞争。

思考:对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的利弊?

(2)国家安全论

这种观点认为必须保护特定的行业,因为他们对国家安全来说是重要的。因此,与国防有关的行业经常受到这种关注(如:宇宙航空、高级电子设备、半导体等)

(3)保护消费者

政府通过适当的法规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产品的损害。这种法规的作用是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

如:1998年克林顿政府禁止58类攻击性武器进口。欧洲禁止进口激素处理过的牛肉等。

(4)推动对外政策

有时某国政府使用贸易政策来支持其外交政策,他们会给与其想要加强关系的一些国家优惠的贸易条款。同时,贸易政策也被用来压制和惩罚那些不遵守国际法规和准则的“无赖国家”。

二、支持政府干预的经济理由

(1)保护幼稚工业论

这一论点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有着潜在的比较优势,但是他们新的制造行业在一开始无法与发达国家基础良好的行业竞争。为了得到一个立足点,政府可以用(关税、配额、补贴)暂时支持一下新的行业,直到它们发展壮大足以应付国际竞争时为止。

思考:你赞成这一论点吗?

(2)战略贸易政策

这一论点认为:在世界市场只能够支持少数几个企业盈利的行业中,只要有几个企业能获得先行者优势,那些企业所在的国家就可能在特定产品的出口商占据支配地位。

第四节 新的自由贸易观点

一、报复和贸易战

二、国内政治

第五节 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一、从斯密到大萧条

二、1947—1979: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

化和经济增长

三、1980—1993: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

四、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

五、WTO的未来: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六节 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一、贸易壁垒与公司策略

二、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关键术语

进口配额 import quota

本地成分要求 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

补贴 subsidy

关税 tariff

自愿出口限制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本章简介

第二节 经济一体化的层次

一、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这是指一些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组成的贸易区。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其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二、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而与其缔结成同盟。它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还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统一的关税率。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

关税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三、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就是除成员国内完全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外,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移动。

四、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就是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移动,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五、政治联盟(POLITICAL UNION)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是指在形成经济联盟后,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及贸易政策上实现完全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经济自主权开始被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中央管理机构,由他为成员国制定政策。

一、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指同组成关税同盟之前相比,成员国国内某种产品的高成本生产或原先从同盟外国家高价购买被来自其他成员国更低成本的进口品替代,成员国的对外贸易量(通常是成员国之间)会增大。

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是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后,先前的贸易伙伴关系发生变化,成员国原先与同盟外国家的相互贸易转变为与同盟内成员国间的相互贸易,有的甚至由原先来自同盟外国家的低价进口转为从成员国的高价进口。

第四节 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欧洲

1、欧盟的演变

第一阶段(1958-1968):建立关税同盟

第二阶段(1968-1992):实现关税同盟和

建立统一市场

第三阶段(1993年- ): 实行统一市场和

建立经济政治共同体

2、欧洲一体化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1)商品市场统一的影响

(2)劳动力和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3)统一货币的影响

二 、北美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过程

第一阶段:美、加自由贸易

第二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一)对自由区内三国的影响

对美国来说,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意味着开辟了一个更大、更方便的市场。这对于美国的农产品、电讯、环保、能源、金融和其他服务等产品技术的输出都极为有利。

对墨西哥来说,与美国、加拿大的自由贸易也意味着这两个世界重要市场的开放。

对加拿大来说,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墨西哥的加入自然使加拿大产品的市场更加扩大。

(二)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影响

受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市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国家,包括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三)美洲自由贸易区

美国推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不仅限于贸易区本身,它要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将自由贸易区扩大至中、南美洲。建立一个包括北美、中美和南美34个国家在内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拉丁美洲

(1) 中美洲共同市场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墨西哥

(2) 安第斯集团

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

(3) 南锥体

1991年签署《亚松森协定》,1995年正式启动,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区域内实现零关税,对外85%实现0-20%的统一关税。

大洋洲

澳新集团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

主要着眼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重要战略位置

对稳定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安全起到作用

非洲

2001年,37届非统大会上非统改名为非洲联盟。

 西非经济共同体:以尼日利亚为首,6个成

员国,准备仿效欧元建立

共同的货币政策。

 东南非共同市场:以埃及为首,9个成员国

亚洲

没有诞生类似欧盟的组织,主要原因是:

1、亚洲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密切

2、地区内部经济差距较大

3、政治制度不同

4、历史原因造成互不信任

(1) 东南亚国家联盟

• 1967年诞生

•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

• 由政治联盟转变为经济联盟

• 计划于2010年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2) 亚太经合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

亚太地区一般指太平洋沿岸各国和地区,包括南北美洲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太平洋内岛国、大洋洲和亚洲东部各国和地区。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于发展

第一阶段:1989至1993,酝酿筹备阶段。

《汉城宣言》:

(1) 保持区域内经济的持续增长。

(2)促进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加强区域内各国利地区的经济联系。

(3)发展和加强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其他各国的多边贸易体系。

(4)根据关贸总协定的原则降低相互间贸易和投资障碍。

第二阶段:1993年—1996年,规划行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APEC在推进地区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每届年会宣言中都有很多美好的展望和计划。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调整及面向全球化阶段

通过了《APEC经济领导入宣言》和《新经济行动议程》,提出:要促进成员经济运行能力的提高,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要促进亚太地区内经济力量参与、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敦促现有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去除与WTO多边贸易自由化矛盾的因素.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目标

(1)性质

APEC既不是经济共同体,也不是关税同盟,而是一个区域性的以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开放型国际组织。与一般的自由贸易区相比,APEC有两个明显的不同:

第一,APEC是一个开放的而非排他的区域性组织。

第二,APEC是一个自愿的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

(2)目标

APEC 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合作来促进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具体的目标是,该组织中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l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内、开放的贸易和投资。

(3) 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15日成立,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合作范围包括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环保、能源等,每年夏天召开最高首脑会议。 •中俄石油协议:2003年5月28日,中俄签署协议

•20年内——3000万吨/年

•25年内通过管道共7亿吨

•通过铁路运输600万吨

(4) CEPA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内容:

•1、降低关税2005年间关税降为零

•2、服务贸易准入速度比WTO其他成员国快

•3、减少贸易手续,加快速度,降低费用

第六章 全球战略

第一节 本章概述

第二节 战略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战略就是企业为了其长远发展和生存目的,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而对资源运用所作的全局性、综合性和策略性规划与部署,它关系到企业的宏旨和大局,是企业最高管理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全球战略的目标

一、转移核心能力

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全球扩张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以及应用这些技能向更大市场提供产品的一种方式。

二、实现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Location economies)可定义为在最适合某项活动的区位从事其价值创造活

动所导致的经济,无论该区位位于世界何处(在运输成本与贸易障碍许可的条件下)。

把价值创造活动置于最适合该项活动的区位能降低创造价值的成本与帮助企业取得一个低成本的地位。

第四节 全球战略所面临的压力

一、降低成本的压力

在一些行业中,价格是其主要的竞争武器,这类行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可能特别强烈。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兴趣与偏好上有类同之处时就有普遍需要存在。

二、地区调适的压力

1. 消费者在兴趣与爱好上的差异

2. 基础设施与传统实践的差异

第五节 全球战略选择

一、国际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充分利用母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开发出的技术获取更多的利润。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母公司具有雄厚的创新技术实力是运用这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二、多国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把侧重点放在各东道国的差异上,通过提高对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扩大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收入。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各国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时采用。

三、全球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是通过获得全球性经营效率提高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依靠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是获得全球性经营效率的必要条件。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存在标准化的全球市场,企业能开发和生产出满足全球性市场需求的全球产品。

四、跨国战略

它是综合了上述三种战略目标的跨国经营战略。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希望同时在适应能力、全球性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建立竞争优势的企业。

第六节 跨国战略联盟

一、跨国战略联盟的含义

含义: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伙关系。

二、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主要原因

1、技术互补是加速组建战略联盟的首

要原因。

2、争夺市场是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外

部原因。

3、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促进联盟形成的

又一原因。

三、跨国战略联盟的形式和目标

1、战略联盟的形式

(1)产品联盟

(2)营销联盟

(3)研发联盟

2、战略联盟的战略目标

(1)扩大技术交流

(2)促进共同开发

(3)缓解国际纠纷

(4)避免过分竞争

四、战略联盟的优缺点

1、优势

(1) 战略联盟有利于企业进入一个外国市场。如摩托罗拉进入日本市场。

(2)战略联盟分担了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固定成本(及其风险)。

(3)依靠联盟将单靠自己很难开发出来的互补技能和资产结合起来。

(4)组建战略联盟有助于建立有益的行业技术标准。

2、缺点

战略联盟为竞争对手提供了获得新技术和市场的一条低成本的途径。

五、管理战略联盟

1、合作伙伴的选择

(1)尽可能收集有关可能的同盟者的相关和公开信息。

(2)从拥有相关信息的第三方收集数据。

(3)结盟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可能的合作伙伴。

2、降低联盟伙伴机会主义的可能性

(1)对不想转移的技术增加转移难度。

(2)合约式防范措施可以被写人联盟的条约中以防范合作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

(3)交叉授权合同。

关键术语:

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e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学习效率 learning effects

区位经济 location economies

战略联盟 strategic alliances

第七章 国际商务经营形式及选择

1.了解国际商务经营的基本形式

2.了解各种国际商务经营形式的利弊

3.了解企业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的影

响因素

4.掌握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的各种方

本章重点:了解各种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的

利弊和影响因素

难点:掌握选择国际商务经营性形式的判别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节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出口(exporting)

(一)、概念:

指企业在国内生产,组织到国外销售的方式。

(二)出口的方式

1、间接出口

指企业本身不进入国际市场,不参与国外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国内的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器产品出口业务。

2、直接出口

指企业不是通过本国的中间商,而是直接将产品卖给国外的客户或最终用户。

(三) 出口的优缺点

1、优点:

(1)、较低的经营风险

(2)、循序渐进的进入外国市场

(3)、获得当地市场的相关知识

(4)、避免国外投资限制

2、缺点:

(1)、易受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限制

(2)、与批发商的潜在冲突

(四)使用出口进入方式的原因

(1) 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

(2) 产品的生产条件无法转移

(3) 国外的分销成本过高

二、非股权安排形式

指投资者对东道国企业不采取股权占有的形式投资,而是通过对与股权投资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的控制,并签订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以从中获取利益的一种灵活投资形式。

(一) 技术授权

1、 许可(licensing)

(1)概念:

指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自己的无形资产(专利、技术秘诀、商标等)通过契约形式转让给海外法人,以换取许可费和其他补偿。

(2)优点:

A、以较少的投资实现快速进入国外市场

B、分摊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

C、延长技术的经济寿命

D、有助于建立全球品牌

E、估计市场潜力的低成本方式

F、避免关税、贸易壁垒、对外投资限制

(3)缺点:

A、培育未来的竞争者

B、无法控制所销售产品的质量

C、过多地依靠受权方

D、授权人的名誉存在风险

E、减少市场机会和利润

(4) 使用许可进入方式的原因

A、关税较高

B、公司无法将无形资产内部化

C、东道国政策的限制

2、 特许(franchising)

(1)概念:

是指许让方(Franchisor)向受许方(Franchisee)转让技术、商标、统一的经营方法等,让

受许方在本企业的帮助下,利用本企业形象和品牌经营本企业的特定业务。

(2) 优点

A、以较少的投资实现快速进入国外市场

B、分摊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

C、延长技术的经济寿命

D、估计市场潜力的低成本方式

E、避免关税、贸易壁垒、对外投资限制

F、保持更多的控制

(3) 缺点

A、培育未来的竞争者

B、过多地依靠受权方

C、减少市场机会和利润

(4) 使用特许进入方式的条件

A、许让方已经在国内取得相当的成功

B、有独特的生产和操作流程

C、无形资产有较强的可转移性

D、在国外找到受许方

(二) 其他非股权形式

1、管理合同(management contract)

(1)概念:

是指企业根据与国外目标企业签订的合同全权负责合同期内该国外企业的全部业务管理,并根据和合同收取一定的报酬。

(2) 优点:

A、无经营风险

B、不涉及公司发展问题

(3) 缺点:

A、占用了企业的管理资源

B、只收取固定酬金

2、服务合同

概念:

是指通过订立合同为国外企业提供财务、营销、人员培训或其他方面的有偿服务。

3、生产建设合同

(1) 交钥匙工程(turnkey project)

① 概念:

是指外国企业为东道国建设一个工厂或工程体系,承担全部设计、建造、安装、调试以及试生产活动。

② 优点:

有利于带动本国成套设备出口

③ 缺点:

易受东道国利益集团的干涉

(2)合同制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

① 概念:

是本企业与目标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订立供应合同,要求后者按照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数量和时间生产本企业所需要的产品,交由本企业用本企业的品牌销售。 ② 优点:

A、最少的生产资源投入

B、较低的经营风险

C、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价值链的其他方面

D、避免关税等贸易壁垒限制

③ 缺点:

A、较难物色理想的伙伴

B、对生产过程的较少控制

C、无法得到生产利润

④ 使用合同制造进入方式的原因:

A、关税较高

B、企业受资源限制无法扩大再生产

(3) 分包合同

指某个国家的总承包商向其他国家的分包商订货,由后者负责生产部件或组装成品,由总承包商负责出售货物。

三、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指企业以资本作为投资,在国外公司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份额,并对其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1、供给因素

(1) 降低生产成本

(2) 获得自然资源

(3) 获得规模经济

(4) 获得关键技术

2、需求因素

(1) 占领或扩大市场份额

(2) 通过内部化经营来保持竞争优势

(3) 顾客流动性

3、政治因素

(1) 避免贸易壁垒

(2) 利用投资鼓励措施

4、其他因素

(1) 管理者的雄心

(2) 国内市场饱和

(3) 彩车效应

(4) 产品生命周期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1、合资经营

指由国外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者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其境内共同投资设立一家新的企业,投资各方依据各自投资额的多少共同行驶管理权、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经营形式。

(1) 合资经营的优点

A、当东道国政府不欢迎独资方式时

B、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理解与合

C、享受东道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D、用较少的资金形成较大的规模

F、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2)合资经营的缺点

A、各方在目标上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

和值各方在利润分配、外销比例、技

术使用等方面的冲突

B、各方对企业控制权和管理权的争夺会

影响企业的决策

C、各方在管理思想、方法和作风等方面

的不一致,会引发矛盾

2、独资经营

指有投资者按照东道国法律,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在东道国建立的全部资本为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1) 独资经营的优点

A、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B、保证公司的无形资产不会流失

C、避免合资企业中的决策和文化冲突

(2) 独资经营的缺点

A、独自承担投资,财务压力大

B、政治风险较大

C、处理与东道国各方面纠纷时有一定的困

D、受东道国政府的限制较多

(三) 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

1、新建进入(The greenfield

strategy)

是指在目标过建立型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经营单位或新的生产能力。

2、收购进入(The acquisition strategy)

是指企业按照东道国的法规,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购买另一个现有企业的股权而去的其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来参与或控制该企业经营的行为。

(1) 优点

A、节省投资时间,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B、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减轻竞争压力

C、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D、有效利用被收购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和

管理人员

E、有时可购买到廉价的企业资产

(2) 缺点

A、难以正确评估被收购企业的资产价格

B、受企业规模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C、对被收购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D、受原有契约关系的限制

3、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 从企业自身方面

A、企业拥有的技术、商标、商誉等资源状

B、企业的发展战略

C、国际经营的经验

D、企业增长率的影响

(2) 从企业外部环境方面

A、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B、东道国的外资政策

C、市场增长情况和竞争态势

第二节 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环境因素

1、本国环境因素

2、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

文化特征

3、目标国市场因素

4、目标国生产因素

二、企业内部因素

1、 产品的战略地位

2、 产品生命周期

3、 企业的技术水平

4、 商标与市场知名度

5、 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

扬州包子进入美国市场的分析思路

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分析(如SWOT分析)

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

策略分析(营销、人力资源、融资策略等)

保证战略实施的措施

1、企业层面

2、政府层面

第三节 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

1、竞争优势判别法

2、成本比较判别法

(1) 赫奇法

基本生产成本:

C=企业在母国的基本生产成本

C*=企业在东道国的基本生产成本

特别生产成本:

M* =出口销售成本

M = 进口销售成本

A* =对外直接投资成本

D* =技术扩散成本

当企业将国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时

(1)C+M*<C*+A*,同时C+M*<

C*+D*。选择母国生产并出口进入国外市场。

(2) C*+D*< C+M*,同时C*+D*<

C*+A*。选择许可进入国外市场。

(3) C*+A*< C+M*,同时C*+A*<

C*+D*。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市场。

当企业将母国作为销售目标市场时

(1)C< C* + A*+M,同时, C< C*+D*+M。选择在母国生产。

(2) C* + D*+M <C,同时, C* + D*+M < C* + A*+M。选择在国外许可生产并返销。

(3) C* + A*+M <C ,同时, C* + A*+M < C* + D*+M 。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并返销。

(2)净现值法

为企业在母国生产出口销售的净现值

为企业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净现值

为企业采取许可方式的净现值 当:

(1) > , 时,母国生产并出口销售。

(2) > , 时,许可形式进入。

(3) > , 时,到东道国直接投资

(4) 都小于0时,表明企业尚不具备开展国际经营的条件。

第八章 国际企业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企业的法律形式

一、个人企业

二、合伙企业

三、公司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演进及其形式

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演进

1.早期阶段

2.国际部阶段

3.全球性组织结构阶段

二、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出口部结构

出口部的优点:

通过与海外消费者接触,能够及时得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和消费者的反馈,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出口部的缺点是:

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企业必然会向许可、直接投资等方式拓展,单一的出口部难以适应综合性的国际业务管理的需要。

(二) 母子公司结构

母子公司结构的优点是:

(1) 海外子公司通常具有东道国法人地位,具有很 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可以根据东道国市场环境变化作出决策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经营灵活,有利于子公司积极性的发挥。

(2)有利于加强子公司领导者的领导权威和反应能力,使子公司的管理具有稳定性和较高的工作效率。

(3)母公司投入资源少,负担小,经营风险低。

母子公司结构的缺点在于:

(1)由于母公司无专门机构负责与子公司联系,当公司规模很大时,势必难以及时、有效地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2)子公司难以得到总部在资源、技术上的支持。

(3)母公司由于不了解国外生产经营情况,可能从国内经营观点出发作出错误的决策。

(4)子公司经理只是根据自身的利益作出决策,对整个企业的全球性经营则不一定是最优。

(三)国际部结构

国际部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

(1)海外子公司与企业总部的联系比较紧密,便于总部有效地了解和增强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实施全面监控。

(2)它能够统筹安排海外子公司的活动,以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由国际部集中管理复杂广泛的跨国经营业务,有利于提高国际部对海外业务的管理水平,提高海外公司的经营能力。

国际部结构的缺点在于:

(1)国内部门仍然是主体,国际部并无支配各种资源的权力,因而该部门协调和支持海外经营活动的能力有限。

(2)国际部结构将国内部和国际部截然分开,因此可能出现相互争夺资源、技术与业绩,甚至产生目标冲突,以及经营策略与管理风格上的不一致,相互间很难协调和配合。

(3)国际部并非国际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因此信息的上传下达容易拖延时间,贻误市场机会,影响决策效率。

(4) 国际部在不可能完全了解和掌握子公司所处国际经营环境的信息和特点的情况下,统一对国外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往往会限制子公司针对当地情况作出灵活决策的能力。

(四) 全球性结构

全球性职能结构的优点是:

(1)在全球性职能结构形式下,强调公司总部的集权管理,有利于树立总部的权威性,以及加强企业的统一成本核算和利润考核。

(2)各个业务职能部门实现充分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各个职能部门的经营效率,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3)各个业务职能部门都从本企业的全球战略出发开展业务,部门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有利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4) 能以精简的机构和较少的人员来实施对整个组织的全球控制,有利于减少重叠管理。 全球性职能结构的缺点是:

(1)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管理职能分开的特点,给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疑加大了管理难度。

(2)由于各个职能部门分管不同的管理工作,在解决某些具体经营问题时会出现意见不统一,从而影响整体决策。

(3)由于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必须经常协调设在不同国家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动及其存在的分歧与矛盾,容易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脱节,降低效率。

(4)各个部门都同时主管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有时会导致各个部门大量重复工作,而且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容易相互脱节。

2.全球性产品结构

全球性产品结构的优点是:

(1)每一产品部都以全球作为目标市场,有利于促进各产品部进行全球性的产品规划与产品决策。

(2)每个产品部成为一个利润中心,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树立各产品部的全球竞争意识和追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利益。

(3)有利于产品部经营行为的长期化,注重原材料采购、研发、生产、成本、人事等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4)由产品部统一负责本部产品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经营,确保了国内经营与国际经营的一

致。

全球性产品结构的缺点是:

(1)与总部的管理职能与机构重叠,造成资源浪费,运营成本过高。

(2)由于产品部的经理一般是技术专家而不一定熟悉国际经营业务.因此不一定适应国际经营的管理重担。

(3)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3.全球性地区结构

全球性地区结构的优点是:

(l)可以简化总部对全球业务的管理,一些非战略性问题由地区总部迅速加以处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2)地区分部成为利润中心,有利于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

(3)有利于新技术在同一区域内的转移。

全球性地区结构的缺点是:

(1)地区分部往往倾向于维护本地区的利益,而忽视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

(2)可能会阻碍公司内各地区之间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资金融通方面的一体化。

(3)各区域部门机构设置“小而全”,导致管理成本的大量增加。

4.全球性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经营活动的特点进行调整,能满足复杂环境下的经营要求,弥补单项结构形式的不足。

其缺点是:

在于部门间差异较大,利益常常发生冲突,很难协调,总部的协调管理成本增高,而且,由于组织结构复杂,容易引起指挥失调,降低经营效率。

5.全球性矩阵结构(二维结构)

(2)三维结构

全球性矩阵结构的优点是:

增加了公司总部的信息渠道,加强了对各子公司的综合管理和综合决策;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压力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利于企业应付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地区分部和产品分部对企业盈利负责,职能部门则对成本负责,因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抛弃了统一控制、统一指挥的原则,形成双重甚至多重领导,使得组织结构过于复杂,从而会降低整个组织的运转效率;过多的内部协调加大了运营成本;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当工作发生差错时,不易分清责任。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结构选择与设置

一、企业组织结构选择

(一) 影响企业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1.外部的环境因素

(1)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规定 (2)竞争的性质

2.企业本身的因素

(1) 国际经营在企业业务中的地位 (2) 企业以往从事国际商务的历史和经验(3) 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产品策略(4) 企业的管理风格与哲学(5) 企业的管理能力(6) 企业适应组织变化的能力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一、企业的组织控制模式

1.母国中心组织控制模式2.多元中心组织控制模式3.全球中心组织控制模式

二、组织控制模式的选择

1.民族文化2.国外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3.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能力4.产品特性与市场因素

国际商务管理

讲授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梁能:《国际商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 R.杜安.爱尔兰:《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四版。

庞中英:《全球创业战略:国际商务管理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侯胜利、李海源:《国际市场开发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薛求知 李子馨 主编:《国际商务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版

张海东: 《国际商务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查尔斯. WL. 希尔 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争 2002版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 第一节 国际商务与国际商务管理

一. 国际商务的概念及其经营形式

(一)概念

国际商务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活动,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国际转移。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二)国际商务活动的形式

1. 国际商品贸易(即货物的出口和进口)

2. 国际服务贸易

(国家之间出售或购买服务的交易。它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外汇收入。)

3. 国际技术许可和特许经营

(指专利、商标、技术秘诀等无形资产的持有者根据协议向外国公司授予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力。)

4. 国际间接投资

(即证券投资,是指企业购买外国公司的上市股票或外国公司、政府发行的债券等)

5. 国际直接投资

(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等形式)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二、国际商务的历史与发展

国际商务作为一种跨国界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在这一活动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一)国际分工的第一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陆续完成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促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征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中心的“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二)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

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内燃机、铁路、汽车等科技成果促进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特征是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各部门和各产品间水平分工的发展和深化。

间接投资的萎缩和直接投资的兴起。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三)国际分工的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80年代,以电脑技术、核能、塑料和精细化工、航天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空前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这一阶段的国

际分工体系完全以工业部门的水平分工为主,产品分工由部门间分工和产品间系列分工转入以产品内部分工为主,即产品与组件,技术、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间的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是在世界范围内将营销和生产化为一体。所以,该阶段的国际分工特征是科技和生产国际化。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四)国际分工的第四阶段

从80年代中期起,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变革性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国际分工进入了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阶段。

由于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已相当复杂,单独开发耗资越来越高,且存在极大风险,使独立开发很不经济。因此不少公司宁愿采用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国际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共生的形式。

第一章 全球化经济的兴起

三、国际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国际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

国际商务管理是对跨越国界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向另一国所提供的资源与劳务等所进行的管理,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过程。显然,由于国际商务活动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对其管理也出现了新的特有的问题,因此,国际商务管理需要以跨国经营的视点来研究商务活动,研究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各种特殊问题。

(二)国际商务管理的内容

第一、环境管理

第二、战略管理

第三、职能管理

第二节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无一例外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其实质内容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加速运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贸易自由化

世界各国的消费日益不受本国生产能力的限制,大量的商品来自其他国家,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各国互通有无,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2)金融全球化

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益不受本国资金条件的约束,大量的资金来自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国际融资和资金配置能力,为各国创造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3)生产全球化

各国的生产越来越不受国内市场的限制,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条件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配置,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

Swan Optical 眼镜公司:在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的少量股权投资使公司能获得著名设计师设计的高价眼镜,在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的工厂生产使公司能低成本生产眼镜。因为将设计、制造等过程分散于全球,该公司在全球眼镜市场中建立了竞争优势。

(4)市场全球化

各国的市场越来越不受地理疆界的限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纯粹意义上的国内市场基本不复存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各国经济实际上都已不同程度地融人了国际大市场,企业的国内竞争也正成为全球竞争的一部分。

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福特与丰田,波音与空中客车。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具有全球性,企业战略也须基于全球考虑。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

一、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降低

二、科技发展的作用

二战后,通信、信息处理和运输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以及近年来因特网和万维网的兴起,使全球一体化成为现实。

技术的发展对生产一体化的影响:

德州仪器公司是一家美国电子公司,在大约19个国家里拥有近50家工厂,通过一个卫星通信系统该公司能在全球协调其生产计划、成本核算、财务计划、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人员管理。这一系统由300多个遥控的作业输入终端、8000个查询终端和140个大型计算机组成。这一系统使该公司的经理们能在世界范围内即时发送信息和协调业务活动。

全球通讯网络和全球媒体正在创建一种世界文化。许多国家都可以收看到美国电视网络,如有线新闻电视网(CNN)、音乐电视网(MTV)和家庭影院(HBO)。这种世界文化的演变趋势使消费者偏好全球趋同和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第四节 企业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是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公司或国际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生产、经营、销售和服务网络的过程。

第五节 国际商务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

一、概念和特征

跨国公司是指为获取巨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公司集团。

二、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

1.全球战略目标

2.全球一体化经营

3.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4. 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5. 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贡献

首先,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扩大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的规模,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活动的开展,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次,对于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来说,引进跨国公司的同时也引进了发展经济所必需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增加了就业机会,繁荣了经济。而产品的销售也并不完全局限于东道国,而是销往国或第三国,即在全球范围内销售。

最后,对于跨国公司母国来说,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既可以在本公司内部筹集,也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国际金融市场贷得资金,亦可以优惠的条件吸收东道国市场上的闲散资金。在资金形式上,既可表现为现金,也可表现为以技术、商标、市场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作价投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和引起大量的商品输出、技术输出、产品输出和劳务输出,增加了国民财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对接受投资国的影响。

第六节 正在变化的全球经济

直到60年代止,世界经济有以下4个特征:1、美国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统治。2、美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控制。3、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4、近半个地球的中央计划经济对西方国际企业的限制。全球一体化导致这些特征改变或正在改变。90年代中期,美国在世界产出中的份额被砍去了一半,西欧和东南亚经济占了世界产出的重要份额。美国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也下降了大约2/3。同时,美国跨国公司面临大量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竞争。

1. 世界产出和世界贸易的格局变化

2. 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概况和特点

3 跨国企业的变化特征

第七节 就经济全球体化展开的大辩论:走向繁荣还是走向贫困

一、就业与收入

(1)批评意见

认为:经济全球化减少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和收入。

(2)支持意见

认为:自由贸易导致的国家间在商品和服务的分工,会增加消费者的收益,对参与自由贸易的各国都有利。非技术工人工资率的下降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工人需求的增加所致。

二、劳工制度以及环境

(1)批评意见

将会带来污染的增加和导致遵守劳动和环境法规的制造企业的成本大大提高 。

(2)支持意见

更为严格的环境管制和劳功标准是与经济的进步伴随而来的。当国家更为富裕时,他们会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和劳动法规。

三、国家主权

(1)批评意见

民主国家对其自身的命运的控制能力将受到限制。

(2)支持意见

在现实中.这些实体的权力多数得靠其劝说成员国去遵循某项行动。假如这些实体违背了成员目的集体利益,那些国家就不会再支持它们,这样,这些超国家组织也将迅速瓦解。 第六节 全球市场管理

国家的差异

国际企业管理人员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要比国内企业管理人员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 国际企业必须设法在由政府干预国际贸易和投资系统所强加的限制下工作

国际交易涉及把本国货币换成不同的外汇

关键术语

外国直接投资

 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市场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生产全球一体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国际企业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跨国公司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第二章 文化差异

第一节 本章简介

第二节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一群人中间共同具有的、是为生存而设计构造的一种价值观和准则的体系。

一、价值观和准则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判断某个现象或行为的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等的标淮与观念。

准则是影响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规则,准则可以进一步分成两大类: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

(1)社会习俗是每日生活的常规习俗,社会习俗是无道德意义的行为,更确切地说是社

会惯例,诸如在特定环境下适当的穿戴规则,社会礼节,邻里行为等等。

(2)道德准则被认为是社会发挥作用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准则,比社会习俗有意义得多,依此,违反道德准则可能受到严重的惩罚。

二、文化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群体

(1)个体

强调个人主义的优点:

强调“吃苦耐劳的个人主义精神”,有助于企业家进行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等国家奉行的个人主义哲学。

强调个人主义的缺点:

个人主义在企业中表现出人员高度的流动性,对个人来讲,能丰富个人的阅历。但是,高度的流动性却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此外,个人主义的过分被强调,也会在增加在企业中建立和形成团队的难度,使公司中个人之间,或者公司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从而,不但增加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而且也很难借助集体之力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2) 群体

强调群体的优点:

更容易发挥群体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整合的优势,体现出更强的群体竞争力。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就是源至日本社会强调群体重要性的社会哲学。

强调群体的缺点:

与强调个人主义相比,群体主义可能在创新方面,如:新产品的开发,新的营销模式方面不如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

二、社会阶层

1、社会阶层划分

每个社会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划分。

2、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人能从自己所生的社会阶层里转移出来的程度,各社会中,个人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不同的。

第四节 宗教

一、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为广为信奉的宗教。基督教徒大多居住在欧洲和美洲,基督教产生于犹太教,并在11世纪的一次宗教分裂运动中分裂为两个主要的基督教组织,天主教和东正教。到16世纪,基督教的改革运动又使天主教和东正教进一步分裂,导致了新教的产生。 基督教的经济含义:新教工作理念

1、按照韦伯的说法,新教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强调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为上帝争光)、以及俭朴(世俗享乐的节制)。

2、新教消除了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的等级制度。新教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去发展它们与上帝的关系。强调宗教自由,强调个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由。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创建于公元610年。伊斯兰教根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一种神教,伊斯兰教的核心原则是存在一个真的唯一万能的上帝,伊斯兰教徒必须无条件接受上帝的惟一性、权力和权威,并了解生命的目标是执行上帝的意志,以期能进入天堂。按照伊斯兰教义,世界上的利益和世俗的权力只是虚幻的,那些追求世上财富的人也许能得到它,可是那些放弃世上奢望而寻求真主恩惠的人可以获得更大的财富一进入天堂。

伊斯兰教的经济含义

1、伊斯兰教义有保护私人财产的概念。拥有财产的人被告诫用于正义的、对社会有益的而节俭的方面。

2、伊斯兰教义认为以剥削他人获得私利为目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

三、印度教

印度教相信社会上有一种道德力量,要求人们接受一定的责任。印度教相信再生,人死后再投生一个不同的肉体。印度教也相信因果报应,每个人灵魂的精神进步,一个人的因果报应是受他或她生活方式影响的,个人的道德状况的因果报应将决定他们来世所面对的挑战。许多印度教徒相信到达天堂的方式是过一种否定物质生活的、严格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专心追求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物质生活。

印度教的经济含义

1、传统的印度教价值观强调个人不应以其物质追求为判断标准,应以其精神追求作为判断标准,强调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2、印度教支持种姓制度,这一宗教形式在经济上的结果是消极的、负面的。

四、佛教

现今世界上佛教徒有3.5亿,大部分分布在中亚、东南亚、中国、韩国和日本。依照佛教的教旨,人生是充满苦难的,痛苦无所不在,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对享乐的欲望。 佛教的经济含义

1、与印度教相似,佛教强调来世和精神上的境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我们看不到新教社会中对商业行为的强调。

2、佛教不支持种姓制度,也不支持极端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佛教社会比印度教社会更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发展。

五、儒学

儒学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儒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身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儒教建立了一套综合的伦理准则作为与别人关系的指导原则。崇高的道德伦理行为和以诚待人是儒教的核心。与宗教不同,儒教不关心超自然的事物,也没有鬼神或来世的概念。 儒家思想的经济含义

1、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三个价值论理是:忠、义、信。

2、对上司的忠诚是一种责任,在现代组织里,儒家的忠诚约束会把上司和雇员紧密团结在一起。

3、强调诚实的重要性,这一点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语言

一、口头语言

语言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拥有多种语言的国家中,常常有多种文化。

二、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

肢体语言是一种文化的集成,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需要了解各国在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上的差异。

第六节 教育

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教育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

第七节 文化和工作场所

一、霍夫施泰德(Hofstede)模式

(1)权力距离

(2)回避不确定性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4)男性化与女性化

Power orientation(权力距离)

Uncertainty orientation(回避不确定性)

Social orientation(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Goal orientation(男性化与女性化)

二、对霍夫施泰德模式的评价

霍夫施泰德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霍大斯泰德假设在文化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2、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一直是受文化的限制,研究人员全部由欧洲人和美国人组成。

3、为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提供数据的人不仅是同一计算机行业内的,而且是同一个公司内工作的。

第八节 文化变革

 文化不是固定的,它随时间而演变。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变化可能是缓慢而痛苦的。有人认为,经济进步会产生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当人们变得富有时。社会文化也可以变化,因为经济进步影响一系列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反过来又影响文化。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全球文化组建趋同化,在年轻人当中尤甚。

关键术语

文化 culture

种族中心主义行为 ethnocentric behavior

社会习俗 folks ways

宗教 religion

社会等阶流动性 social mobility

社会阶层 social strata

第三章 体制的国别差异

第一节 本章简介

介绍各国经济、政治、法律体制的差异,由此给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措施等。

本章重点及难点:

对经济、政治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

第二节 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2、计划经济3、混合经济

案例:通用汽车公司在匈牙利

 1989年底,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看到了匈牙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的商业机会,投资1.5亿美元取得了匈牙利汤斯莱姆(Tangsram)公司51%的股权。通用电器希望能够利用匈牙利较为低廉的人工成本,向欧洲地区提供产品。在经营过程中美国人发现匈牙利人非常懒散,管理者希望与工人进行有效沟通,而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匈牙利人缺乏沟通的意识和技巧。更糟糕的是,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匈牙利人在经营中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这与美国公司推崇的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 问题: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第三节 政治制度

案例:为什么必胜客要跟美国工人这样过不去?

 1994年7月15日,美国影响最大的两家报纸>和>同时抨击必胜客公司的员工医疗保健福利改革.“必胜客”在德国和日本对所有的雇员都提供医疗保健,但在美国却采用雇佣钟点工的办法,对大多数雇员不提供任何医疗保险. 为什么必胜客要跟美国

工人这样过不去?

必胜客公司的总裁解释说,在德国和日本,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必胜客必须遵守当地法律.美国的情况却不一样,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员工是临时打工的学生和其他从事第二职业的兼职人员,他们一般都在学校和本职单位有其他的医疗保险, 对这些钟点工不提供医疗保险合乎美国法律.正是由于美国员工和福利制度的这种灵活性,使得比萨饼的价格在美国比日本和德国要低的多。

第四节 法律制度

1、普通法 2、成文法3、宗教法

第五节 经济风险的防范

1、经济风险的种类

(1) 汇兑风险

是由于外汇汇率不断变化所引起的。

(2) 信用风险

国际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的财务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所引发的。

2、经济风险的防范

(1) 汇兑风险的防范:

套期保值

(2) 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用保险

视频案例:

跨国风云之——信保追债生死时速

金融创新化解危机

第六节 政治风险的防范

1、政治风险的含义与特点

(1) 含义

是指由于各种政治因素使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超过某种程度的变化,对企业的国际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2) 特点

 不可预测性

 非市场力

 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

2、政治风险的类型

(1) 没收、征用和国有化

 没收:将所有权从公司转移到东道国,并

不向公司提供补偿。

 征用和国有化:东道国政府利用政府力量将财产的所有权从国外公司转移至国内实体,并向所有者提供补偿。

(2) 外汇管制

对于缺乏外汇的东道国,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会制定政策对境内所有企业的外汇收支加以控制。

(3) 进口限制

东道国为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关税来削弱国外产品的竞争能力,或利用进口许可、配额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资企业的零部件、原材料、设备以及其他物质的进口。

(4) 价格管制

东道国政府使用价格管制手段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例如:在特殊时期规定基本的民用必需品采用官方价格。

3、政治风险的防范

(1)一体化技术

战略性合资

控制关键技术的同时提高员工中当地人的比例

提高产品构成的国有化程度

当地融资

(2)保护性和防御技术

投资前与东道国政府谈判

牢牢控制关键技术

关键岗位由母公司人员掌握

将海外子公司纳入分工体系

第七节 国际商务环境评估

一、国别冷热比较法

美国经济学家利特瓦克和拜廷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经营环境的方法。他们将经营环境概括为七大因素,并据以判定一国的经营环境。他们认为,各国经营环境有“冷”与“热”之分,而一国经营环境的“冷”、“热”程度则取决于该国七大因素的“冷”、“热”情况。这七项因素为: 1.政治稳定性。

2.市场机会。

3.经济发展成就。

4.文化一元化程度。

5.法令障碍。

6.自然障碍。

7.地理和文化与投资国的差距。

美国企业对十国经营环境的冷热比较

美国企业对十国经营环境的冷热比较(续)

美国企业对十国经营环境的冷热比较(续)

二、多因素分析法

从东道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鼓励政策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外国环境中“资本抽回”、“准许外资股权”、“内外资的差别待遇与控制”、‟„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关税保护程度”、“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5年的通货膨胀率,等八个因素。

三、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

美国道化学公司(Dow Chemical)制定了一套适合于考察经营环境现实状态及其未来趋势的经营环境动态分析法,其基本思路是:

第一,确认影响本项目的各项经营条件,这些

条件构成项目的竞争风险。

第二,分析目标国家影响以上各项经营条件变

化的各种压力,这些条件构成项目的环

境风险。

第三,在以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确认影响本项

目的关键因素。

第四,提出多套预测方案。

投资环境动态分析法

关键术语: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指令性经济 command economy

产权 property rights

商标 trademarks

版权 copyrights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专利 patent

政治经济体制 political economy

第四章 全球贸易体系

第一节 本章简介

第二节 贸易政策的手段

一、关税:是一种对进口货物开征的税收。

(1) 从量关税(specific tariff): 按照每单位进口商品的固定收费征收(如:每桶原有征收3美元)。

(2) 从价关税(advalorem tariff): 按照进口商品价值的一个比例征收。

二、非关税措施(Non-tariff barriers )

(一) 补贴(subsidy)

补贴是政府对国内厂商的一种支付。

1、补贴的形式:包括现金、低息贷款、

暂免税收等。

2、补贴的好处:

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3、补贴的缺点:

倾向于保护无效率并促使过量生产。

(二)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

1、进口配额

对可能会进口到一国的某种商品数量的直接限制,该限制通常是通过发行进口许可证而强加于个人或企业组织。

2、自愿出口限制

是在进口国政府的要求下由出口国对贸易所强加的配额。如:1981年美、日的汽车贸易。

(三) 本地成份要求

要求一种商品的一些部分是在国内生产。该要求可以表示为具体的数目(如:某产品75%的零部件必须在本地生产)或是价值数目(如:某产品价值的75%必须在本地生产)。

(四) 产品测试标准

国外产品必须要达到该国的产品测试标准才能上市销售。

1、技术标准(Technique standards)

2、卫生标准(Sanitation)

三、 行政管理政策

(administrative trade policy)

是一种官僚主义规则,设计这些规则是为了阻止国外产品进入。如:德国和法国曾经对汽车贸易的规定。

第三节 支持政府干预的理由

一、支持政府干预的政治理由

(1)保护就业论

这一论点强调:必须保护就业和行业使其免受外来竞争。

思考:对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的利弊?

(2)国家安全论

这种观点认为必须保护特定的行业,因为他们对国家安全来说是重要的。因此,与国防有关的行业经常受到这种关注(如:宇宙航空、高级电子设备、半导体等)

(3)保护消费者

政府通过适当的法规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产品的损害。这种法规的作用是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

如:1998年克林顿政府禁止58类攻击性武器进口。欧洲禁止进口激素处理过的牛肉等。

(4)推动对外政策

有时某国政府使用贸易政策来支持其外交政策,他们会给与其想要加强关系的一些国家优惠的贸易条款。同时,贸易政策也被用来压制和惩罚那些不遵守国际法规和准则的“无赖国家”。

二、支持政府干预的经济理由

(1)保护幼稚工业论

这一论点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有着潜在的比较优势,但是他们新的制造行业在一开始无法与发达国家基础良好的行业竞争。为了得到一个立足点,政府可以用(关税、配额、补贴)暂时支持一下新的行业,直到它们发展壮大足以应付国际竞争时为止。

思考:你赞成这一论点吗?

(2)战略贸易政策

这一论点认为:在世界市场只能够支持少数几个企业盈利的行业中,只要有几个企业能获得先行者优势,那些企业所在的国家就可能在特定产品的出口商占据支配地位。

第四节 新的自由贸易观点

一、报复和贸易战

二、国内政治

第五节 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一、从斯密到大萧条

二、1947—1979: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

化和经济增长

三、1980—1993: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

四、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

五、WTO的未来: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六节 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一、贸易壁垒与公司策略

二、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关键术语

进口配额 import quota

本地成分要求 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

补贴 subsidy

关税 tariff

自愿出口限制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本章简介

第二节 经济一体化的层次

一、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这是指一些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组成的贸易区。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其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二、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而与其缔结成同盟。它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还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统一的关税率。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

关税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三、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就是除成员国内完全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外,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移动。

四、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就是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移动,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五、政治联盟(POLITICAL UNION)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是指在形成经济联盟后,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及贸易政策上实现完全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经济自主权开始被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中央管理机构,由他为成员国制定政策。

一、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指同组成关税同盟之前相比,成员国国内某种产品的高成本生产或原先从同盟外国家高价购买被来自其他成员国更低成本的进口品替代,成员国的对外贸易量(通常是成员国之间)会增大。

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是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后,先前的贸易伙伴关系发生变化,成员国原先与同盟外国家的相互贸易转变为与同盟内成员国间的相互贸易,有的甚至由原先来自同盟外国家的低价进口转为从成员国的高价进口。

第四节 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欧洲

1、欧盟的演变

第一阶段(1958-1968):建立关税同盟

第二阶段(1968-1992):实现关税同盟和

建立统一市场

第三阶段(1993年- ): 实行统一市场和

建立经济政治共同体

2、欧洲一体化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1)商品市场统一的影响

(2)劳动力和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3)统一货币的影响

二 、北美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过程

第一阶段:美、加自由贸易

第二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一)对自由区内三国的影响

对美国来说,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意味着开辟了一个更大、更方便的市场。这对于美国的农产品、电讯、环保、能源、金融和其他服务等产品技术的输出都极为有利。

对墨西哥来说,与美国、加拿大的自由贸易也意味着这两个世界重要市场的开放。

对加拿大来说,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墨西哥的加入自然使加拿大产品的市场更加扩大。

(二)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影响

受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市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国家,包括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三)美洲自由贸易区

美国推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不仅限于贸易区本身,它要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将自由贸易区扩大至中、南美洲。建立一个包括北美、中美和南美34个国家在内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拉丁美洲

(1) 中美洲共同市场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墨西哥

(2) 安第斯集团

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

(3) 南锥体

1991年签署《亚松森协定》,1995年正式启动,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区域内实现零关税,对外85%实现0-20%的统一关税。

大洋洲

澳新集团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

主要着眼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重要战略位置

对稳定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安全起到作用

非洲

2001年,37届非统大会上非统改名为非洲联盟。

 西非经济共同体:以尼日利亚为首,6个成

员国,准备仿效欧元建立

共同的货币政策。

 东南非共同市场:以埃及为首,9个成员国

亚洲

没有诞生类似欧盟的组织,主要原因是:

1、亚洲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密切

2、地区内部经济差距较大

3、政治制度不同

4、历史原因造成互不信任

(1) 东南亚国家联盟

• 1967年诞生

•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

• 由政治联盟转变为经济联盟

• 计划于2010年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2) 亚太经合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

亚太地区一般指太平洋沿岸各国和地区,包括南北美洲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太平洋内岛国、大洋洲和亚洲东部各国和地区。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于发展

第一阶段:1989至1993,酝酿筹备阶段。

《汉城宣言》:

(1) 保持区域内经济的持续增长。

(2)促进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加强区域内各国利地区的经济联系。

(3)发展和加强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其他各国的多边贸易体系。

(4)根据关贸总协定的原则降低相互间贸易和投资障碍。

第二阶段:1993年—1996年,规划行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APEC在推进地区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每届年会宣言中都有很多美好的展望和计划。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调整及面向全球化阶段

通过了《APEC经济领导入宣言》和《新经济行动议程》,提出:要促进成员经济运行能力的提高,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要促进亚太地区内经济力量参与、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敦促现有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去除与WTO多边贸易自由化矛盾的因素.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目标

(1)性质

APEC既不是经济共同体,也不是关税同盟,而是一个区域性的以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开放型国际组织。与一般的自由贸易区相比,APEC有两个明显的不同:

第一,APEC是一个开放的而非排他的区域性组织。

第二,APEC是一个自愿的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

(2)目标

APEC 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合作来促进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具体的目标是,该组织中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l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内、开放的贸易和投资。

(3) 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15日成立,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合作范围包括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环保、能源等,每年夏天召开最高首脑会议。 •中俄石油协议:2003年5月28日,中俄签署协议

•20年内——3000万吨/年

•25年内通过管道共7亿吨

•通过铁路运输600万吨

(4) CEPA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内容:

•1、降低关税2005年间关税降为零

•2、服务贸易准入速度比WTO其他成员国快

•3、减少贸易手续,加快速度,降低费用

第六章 全球战略

第一节 本章概述

第二节 战略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战略就是企业为了其长远发展和生存目的,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而对资源运用所作的全局性、综合性和策略性规划与部署,它关系到企业的宏旨和大局,是企业最高管理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全球战略的目标

一、转移核心能力

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全球扩张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以及应用这些技能向更大市场提供产品的一种方式。

二、实现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Location economies)可定义为在最适合某项活动的区位从事其价值创造活

动所导致的经济,无论该区位位于世界何处(在运输成本与贸易障碍许可的条件下)。

把价值创造活动置于最适合该项活动的区位能降低创造价值的成本与帮助企业取得一个低成本的地位。

第四节 全球战略所面临的压力

一、降低成本的压力

在一些行业中,价格是其主要的竞争武器,这类行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可能特别强烈。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兴趣与偏好上有类同之处时就有普遍需要存在。

二、地区调适的压力

1. 消费者在兴趣与爱好上的差异

2. 基础设施与传统实践的差异

第五节 全球战略选择

一、国际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充分利用母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开发出的技术获取更多的利润。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母公司具有雄厚的创新技术实力是运用这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二、多国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把侧重点放在各东道国的差异上,通过提高对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扩大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收入。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各国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时采用。

三、全球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是通过获得全球性经营效率提高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依靠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是获得全球性经营效率的必要条件。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存在标准化的全球市场,企业能开发和生产出满足全球性市场需求的全球产品。

四、跨国战略

它是综合了上述三种战略目标的跨国经营战略。

采用该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希望同时在适应能力、全球性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建立竞争优势的企业。

第六节 跨国战略联盟

一、跨国战略联盟的含义

含义: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伙关系。

二、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主要原因

1、技术互补是加速组建战略联盟的首

要原因。

2、争夺市场是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外

部原因。

3、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促进联盟形成的

又一原因。

三、跨国战略联盟的形式和目标

1、战略联盟的形式

(1)产品联盟

(2)营销联盟

(3)研发联盟

2、战略联盟的战略目标

(1)扩大技术交流

(2)促进共同开发

(3)缓解国际纠纷

(4)避免过分竞争

四、战略联盟的优缺点

1、优势

(1) 战略联盟有利于企业进入一个外国市场。如摩托罗拉进入日本市场。

(2)战略联盟分担了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固定成本(及其风险)。

(3)依靠联盟将单靠自己很难开发出来的互补技能和资产结合起来。

(4)组建战略联盟有助于建立有益的行业技术标准。

2、缺点

战略联盟为竞争对手提供了获得新技术和市场的一条低成本的途径。

五、管理战略联盟

1、合作伙伴的选择

(1)尽可能收集有关可能的同盟者的相关和公开信息。

(2)从拥有相关信息的第三方收集数据。

(3)结盟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可能的合作伙伴。

2、降低联盟伙伴机会主义的可能性

(1)对不想转移的技术增加转移难度。

(2)合约式防范措施可以被写人联盟的条约中以防范合作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

(3)交叉授权合同。

关键术语:

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e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学习效率 learning effects

区位经济 location economies

战略联盟 strategic alliances

第七章 国际商务经营形式及选择

1.了解国际商务经营的基本形式

2.了解各种国际商务经营形式的利弊

3.了解企业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的影

响因素

4.掌握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的各种方

本章重点:了解各种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的

利弊和影响因素

难点:掌握选择国际商务经营性形式的判别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节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出口(exporting)

(一)、概念:

指企业在国内生产,组织到国外销售的方式。

(二)出口的方式

1、间接出口

指企业本身不进入国际市场,不参与国外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国内的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器产品出口业务。

2、直接出口

指企业不是通过本国的中间商,而是直接将产品卖给国外的客户或最终用户。

(三) 出口的优缺点

1、优点:

(1)、较低的经营风险

(2)、循序渐进的进入外国市场

(3)、获得当地市场的相关知识

(4)、避免国外投资限制

2、缺点:

(1)、易受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限制

(2)、与批发商的潜在冲突

(四)使用出口进入方式的原因

(1) 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

(2) 产品的生产条件无法转移

(3) 国外的分销成本过高

二、非股权安排形式

指投资者对东道国企业不采取股权占有的形式投资,而是通过对与股权投资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的控制,并签订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以从中获取利益的一种灵活投资形式。

(一) 技术授权

1、 许可(licensing)

(1)概念:

指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自己的无形资产(专利、技术秘诀、商标等)通过契约形式转让给海外法人,以换取许可费和其他补偿。

(2)优点:

A、以较少的投资实现快速进入国外市场

B、分摊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

C、延长技术的经济寿命

D、有助于建立全球品牌

E、估计市场潜力的低成本方式

F、避免关税、贸易壁垒、对外投资限制

(3)缺点:

A、培育未来的竞争者

B、无法控制所销售产品的质量

C、过多地依靠受权方

D、授权人的名誉存在风险

E、减少市场机会和利润

(4) 使用许可进入方式的原因

A、关税较高

B、公司无法将无形资产内部化

C、东道国政策的限制

2、 特许(franchising)

(1)概念:

是指许让方(Franchisor)向受许方(Franchisee)转让技术、商标、统一的经营方法等,让

受许方在本企业的帮助下,利用本企业形象和品牌经营本企业的特定业务。

(2) 优点

A、以较少的投资实现快速进入国外市场

B、分摊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

C、延长技术的经济寿命

D、估计市场潜力的低成本方式

E、避免关税、贸易壁垒、对外投资限制

F、保持更多的控制

(3) 缺点

A、培育未来的竞争者

B、过多地依靠受权方

C、减少市场机会和利润

(4) 使用特许进入方式的条件

A、许让方已经在国内取得相当的成功

B、有独特的生产和操作流程

C、无形资产有较强的可转移性

D、在国外找到受许方

(二) 其他非股权形式

1、管理合同(management contract)

(1)概念:

是指企业根据与国外目标企业签订的合同全权负责合同期内该国外企业的全部业务管理,并根据和合同收取一定的报酬。

(2) 优点:

A、无经营风险

B、不涉及公司发展问题

(3) 缺点:

A、占用了企业的管理资源

B、只收取固定酬金

2、服务合同

概念:

是指通过订立合同为国外企业提供财务、营销、人员培训或其他方面的有偿服务。

3、生产建设合同

(1) 交钥匙工程(turnkey project)

① 概念:

是指外国企业为东道国建设一个工厂或工程体系,承担全部设计、建造、安装、调试以及试生产活动。

② 优点:

有利于带动本国成套设备出口

③ 缺点:

易受东道国利益集团的干涉

(2)合同制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

① 概念:

是本企业与目标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订立供应合同,要求后者按照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数量和时间生产本企业所需要的产品,交由本企业用本企业的品牌销售。 ② 优点:

A、最少的生产资源投入

B、较低的经营风险

C、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价值链的其他方面

D、避免关税等贸易壁垒限制

③ 缺点:

A、较难物色理想的伙伴

B、对生产过程的较少控制

C、无法得到生产利润

④ 使用合同制造进入方式的原因:

A、关税较高

B、企业受资源限制无法扩大再生产

(3) 分包合同

指某个国家的总承包商向其他国家的分包商订货,由后者负责生产部件或组装成品,由总承包商负责出售货物。

三、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指企业以资本作为投资,在国外公司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份额,并对其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1、供给因素

(1) 降低生产成本

(2) 获得自然资源

(3) 获得规模经济

(4) 获得关键技术

2、需求因素

(1) 占领或扩大市场份额

(2) 通过内部化经营来保持竞争优势

(3) 顾客流动性

3、政治因素

(1) 避免贸易壁垒

(2) 利用投资鼓励措施

4、其他因素

(1) 管理者的雄心

(2) 国内市场饱和

(3) 彩车效应

(4) 产品生命周期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1、合资经营

指由国外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者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其境内共同投资设立一家新的企业,投资各方依据各自投资额的多少共同行驶管理权、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经营形式。

(1) 合资经营的优点

A、当东道国政府不欢迎独资方式时

B、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理解与合

C、享受东道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D、用较少的资金形成较大的规模

F、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2)合资经营的缺点

A、各方在目标上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

和值各方在利润分配、外销比例、技

术使用等方面的冲突

B、各方对企业控制权和管理权的争夺会

影响企业的决策

C、各方在管理思想、方法和作风等方面

的不一致,会引发矛盾

2、独资经营

指有投资者按照东道国法律,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在东道国建立的全部资本为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1) 独资经营的优点

A、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B、保证公司的无形资产不会流失

C、避免合资企业中的决策和文化冲突

(2) 独资经营的缺点

A、独自承担投资,财务压力大

B、政治风险较大

C、处理与东道国各方面纠纷时有一定的困

D、受东道国政府的限制较多

(三) 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

1、新建进入(The greenfield

strategy)

是指在目标过建立型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经营单位或新的生产能力。

2、收购进入(The acquisition strategy)

是指企业按照东道国的法规,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购买另一个现有企业的股权而去的其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来参与或控制该企业经营的行为。

(1) 优点

A、节省投资时间,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B、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减轻竞争压力

C、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D、有效利用被收购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和

管理人员

E、有时可购买到廉价的企业资产

(2) 缺点

A、难以正确评估被收购企业的资产价格

B、受企业规模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C、对被收购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D、受原有契约关系的限制

3、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 从企业自身方面

A、企业拥有的技术、商标、商誉等资源状

B、企业的发展战略

C、国际经营的经验

D、企业增长率的影响

(2) 从企业外部环境方面

A、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B、东道国的外资政策

C、市场增长情况和竞争态势

第二节 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环境因素

1、本国环境因素

2、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

文化特征

3、目标国市场因素

4、目标国生产因素

二、企业内部因素

1、 产品的战略地位

2、 产品生命周期

3、 企业的技术水平

4、 商标与市场知名度

5、 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

扬州包子进入美国市场的分析思路

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分析(如SWOT分析)

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

策略分析(营销、人力资源、融资策略等)

保证战略实施的措施

1、企业层面

2、政府层面

第三节 国际商务经营形式选择

1、竞争优势判别法

2、成本比较判别法

(1) 赫奇法

基本生产成本:

C=企业在母国的基本生产成本

C*=企业在东道国的基本生产成本

特别生产成本:

M* =出口销售成本

M = 进口销售成本

A* =对外直接投资成本

D* =技术扩散成本

当企业将国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时

(1)C+M*<C*+A*,同时C+M*<

C*+D*。选择母国生产并出口进入国外市场。

(2) C*+D*< C+M*,同时C*+D*<

C*+A*。选择许可进入国外市场。

(3) C*+A*< C+M*,同时C*+A*<

C*+D*。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市场。

当企业将母国作为销售目标市场时

(1)C< C* + A*+M,同时, C< C*+D*+M。选择在母国生产。

(2) C* + D*+M <C,同时, C* + D*+M < C* + A*+M。选择在国外许可生产并返销。

(3) C* + A*+M <C ,同时, C* + A*+M < C* + D*+M 。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并返销。

(2)净现值法

为企业在母国生产出口销售的净现值

为企业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净现值

为企业采取许可方式的净现值 当:

(1) > , 时,母国生产并出口销售。

(2) > , 时,许可形式进入。

(3) > , 时,到东道国直接投资

(4) 都小于0时,表明企业尚不具备开展国际经营的条件。

第八章 国际企业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企业的法律形式

一、个人企业

二、合伙企业

三、公司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演进及其形式

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演进

1.早期阶段

2.国际部阶段

3.全球性组织结构阶段

二、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出口部结构

出口部的优点:

通过与海外消费者接触,能够及时得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和消费者的反馈,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出口部的缺点是:

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企业必然会向许可、直接投资等方式拓展,单一的出口部难以适应综合性的国际业务管理的需要。

(二) 母子公司结构

母子公司结构的优点是:

(1) 海外子公司通常具有东道国法人地位,具有很 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可以根据东道国市场环境变化作出决策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经营灵活,有利于子公司积极性的发挥。

(2)有利于加强子公司领导者的领导权威和反应能力,使子公司的管理具有稳定性和较高的工作效率。

(3)母公司投入资源少,负担小,经营风险低。

母子公司结构的缺点在于:

(1)由于母公司无专门机构负责与子公司联系,当公司规模很大时,势必难以及时、有效地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2)子公司难以得到总部在资源、技术上的支持。

(3)母公司由于不了解国外生产经营情况,可能从国内经营观点出发作出错误的决策。

(4)子公司经理只是根据自身的利益作出决策,对整个企业的全球性经营则不一定是最优。

(三)国际部结构

国际部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

(1)海外子公司与企业总部的联系比较紧密,便于总部有效地了解和增强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实施全面监控。

(2)它能够统筹安排海外子公司的活动,以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由国际部集中管理复杂广泛的跨国经营业务,有利于提高国际部对海外业务的管理水平,提高海外公司的经营能力。

国际部结构的缺点在于:

(1)国内部门仍然是主体,国际部并无支配各种资源的权力,因而该部门协调和支持海外经营活动的能力有限。

(2)国际部结构将国内部和国际部截然分开,因此可能出现相互争夺资源、技术与业绩,甚至产生目标冲突,以及经营策略与管理风格上的不一致,相互间很难协调和配合。

(3)国际部并非国际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因此信息的上传下达容易拖延时间,贻误市场机会,影响决策效率。

(4) 国际部在不可能完全了解和掌握子公司所处国际经营环境的信息和特点的情况下,统一对国外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往往会限制子公司针对当地情况作出灵活决策的能力。

(四) 全球性结构

全球性职能结构的优点是:

(1)在全球性职能结构形式下,强调公司总部的集权管理,有利于树立总部的权威性,以及加强企业的统一成本核算和利润考核。

(2)各个业务职能部门实现充分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各个职能部门的经营效率,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3)各个业务职能部门都从本企业的全球战略出发开展业务,部门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有利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4) 能以精简的机构和较少的人员来实施对整个组织的全球控制,有利于减少重叠管理。 全球性职能结构的缺点是:

(1)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管理职能分开的特点,给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疑加大了管理难度。

(2)由于各个职能部门分管不同的管理工作,在解决某些具体经营问题时会出现意见不统一,从而影响整体决策。

(3)由于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必须经常协调设在不同国家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动及其存在的分歧与矛盾,容易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脱节,降低效率。

(4)各个部门都同时主管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有时会导致各个部门大量重复工作,而且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容易相互脱节。

2.全球性产品结构

全球性产品结构的优点是:

(1)每一产品部都以全球作为目标市场,有利于促进各产品部进行全球性的产品规划与产品决策。

(2)每个产品部成为一个利润中心,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树立各产品部的全球竞争意识和追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利益。

(3)有利于产品部经营行为的长期化,注重原材料采购、研发、生产、成本、人事等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4)由产品部统一负责本部产品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经营,确保了国内经营与国际经营的一

致。

全球性产品结构的缺点是:

(1)与总部的管理职能与机构重叠,造成资源浪费,运营成本过高。

(2)由于产品部的经理一般是技术专家而不一定熟悉国际经营业务.因此不一定适应国际经营的管理重担。

(3)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3.全球性地区结构

全球性地区结构的优点是:

(l)可以简化总部对全球业务的管理,一些非战略性问题由地区总部迅速加以处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2)地区分部成为利润中心,有利于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

(3)有利于新技术在同一区域内的转移。

全球性地区结构的缺点是:

(1)地区分部往往倾向于维护本地区的利益,而忽视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

(2)可能会阻碍公司内各地区之间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资金融通方面的一体化。

(3)各区域部门机构设置“小而全”,导致管理成本的大量增加。

4.全球性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经营活动的特点进行调整,能满足复杂环境下的经营要求,弥补单项结构形式的不足。

其缺点是:

在于部门间差异较大,利益常常发生冲突,很难协调,总部的协调管理成本增高,而且,由于组织结构复杂,容易引起指挥失调,降低经营效率。

5.全球性矩阵结构(二维结构)

(2)三维结构

全球性矩阵结构的优点是:

增加了公司总部的信息渠道,加强了对各子公司的综合管理和综合决策;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压力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利于企业应付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地区分部和产品分部对企业盈利负责,职能部门则对成本负责,因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抛弃了统一控制、统一指挥的原则,形成双重甚至多重领导,使得组织结构过于复杂,从而会降低整个组织的运转效率;过多的内部协调加大了运营成本;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当工作发生差错时,不易分清责任。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结构选择与设置

一、企业组织结构选择

(一) 影响企业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1.外部的环境因素

(1)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规定 (2)竞争的性质

2.企业本身的因素

(1) 国际经营在企业业务中的地位 (2) 企业以往从事国际商务的历史和经验(3) 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产品策略(4) 企业的管理风格与哲学(5) 企业的管理能力(6) 企业适应组织变化的能力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一、企业的组织控制模式

1.母国中心组织控制模式2.多元中心组织控制模式3.全球中心组织控制模式

二、组织控制模式的选择

1.民族文化2.国外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3.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能力4.产品特性与市场因素


相关文章

  • 国家职业标准
  • 2.1职业道德 2.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1.2职业守则 (1)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严守保密制度: (2)实事求是,工作认真,精研业务.尽职尽责,具有团队精神. 2.2基础知识 2.2.1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 (1) ...查看


  •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国际商务管理>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商品进出口.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等内容的一门专业课. 2.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基本 ...查看


  •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 本 科 教 学 大 纲 学 院 (部): 工商管理 课 程 名 称: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教务处 二○一三年十二月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基本 ...查看


  •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 冶金经济与管理 文章编号:1002-1779(2003)01-002l一03 摘要:在综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并对国 内钢铁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查看


  • 日本企业国际化与经营国际化的互动关系
  • 作者:孙世春 <日本研究> 2001年08期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一国社会经济活动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决定其国民经济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其国民经济能否迅速发展状大的最重要因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组织,它的国际化定 ...查看


  • [法律法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规定
  • [阅读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 2005年第3号 <国际道路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4月6日经第七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张春贤 2005年4月13日国际道路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章 ...查看


  • 电子商务与物流
  •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与教学计划课程代码一致)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总课时数: 学 分: (注:课程类型是指通识教育.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其它课程)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 本 ...查看


  • 我国五星级饭店的经营态势
  • --基于三种管理方式的比较 本文作者通过对国际管理.国内管理.业主自行管理三种不同管理方式的五星级饭店近10年来收入.成本.盈利等方面指标的分析比较,揭示了近年来我国五星级饭店的业务特征和变化情况,并对各类五星级饭店的经营管理提出具体建议: ...查看


  • 国际电子商务师高级研修班
  • 国际电子商务师高级研修班 开课时间:可拨打老师助理电话或加QQ询问开课的时间和地址 培养目标:培养电子商务策划型.商务型.战略型人才. 适合对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市场运营总监.网站运营总监.市场总监.网络营销总监.电子商务负责人等中高层 ...查看


  • 招收电子商务研究生的学校
  • 招收电子商务研究生的学校 天津财经大学 (000) 不区分院系所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01) 管理信息系统 天津财经大学 (000) 不区分院系所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02) 电子商务 1 (101)统考政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