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生在青壮年,85%SAH是由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1],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SAH病情的变化与预后除了病人的年龄、出血量、基础疾病等因素外,主要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在临床上,SAH的颅内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癫痫、脑梗塞。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再次出血,病死率高,另外一种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出现在数小时或数天[2]。脑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越长,出现致残率也越高。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病情观察和护理
1.1饮食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肠蠕动缓慢,食欲差,给予少食多餐,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告知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韭菜、芹菜、香蕉),并保证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次饭后1~2h按摩腹部数分钟,可促进肠蠕动,有助于消化,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通便药。切忌过于饱餐,增加腹内压造成颅内压增高。同时限制水的摄入量,每日入量在1500ml,以免加重脑水肿。神志清楚病人嘱进食时动作缓慢,床头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每日保持水电解质和热量的最低需要量。
1.2心理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有烦躁不安、精神兴奋等症状,作好心理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对患者耐心的解释,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减轻控制症状的方法,让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1.3病情观察
1.3.1生命体征的观察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减少头部搬动,置于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严密观察、记录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光反应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尤其对并发脑水肿患者,应每小时观察1次,注意其定向力是否正确,瞳孔是否等大,以便及时发现脑疝。当患者出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生在青壮年,85%SAH是由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1],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SAH病情的变化与预后除了病人的年龄、出血量、基础疾病等因素外,主要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在临床上,SAH的颅内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癫痫、脑梗塞。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再次出血,病死率高,另外一种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出现在数小时或数天[2]。脑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越长,出现致残率也越高。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病情观察和护理
1.1饮食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肠蠕动缓慢,食欲差,给予少食多餐,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告知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韭菜、芹菜、香蕉),并保证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次饭后1~2h按摩腹部数分钟,可促进肠蠕动,有助于消化,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通便药。切忌过于饱餐,增加腹内压造成颅内压增高。同时限制水的摄入量,每日入量在1500ml,以免加重脑水肿。神志清楚病人嘱进食时动作缓慢,床头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每日保持水电解质和热量的最低需要量。
1.2心理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有烦躁不安、精神兴奋等症状,作好心理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对患者耐心的解释,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减轻控制症状的方法,让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1.3病情观察
1.3.1生命体征的观察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减少头部搬动,置于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严密观察、记录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光反应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尤其对并发脑水肿患者,应每小时观察1次,注意其定向力是否正确,瞳孔是否等大,以便及时发现脑疝。当患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