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方面讨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9-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从解释美学和接受美学两方面,分析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遇到的问题,旨在对两者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美学认识,为今后的设计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手法。  关键词 解释美学 接受美学 设计理念 大众文化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分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意义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从传统理论中所吸取的理论营养;从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过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过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问题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临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改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理论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完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性行为,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理论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真实意义的获得永远不会终结。它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根源不断被消除,从而真实意义从掩盖它所有事件中显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从那儿不断涌现,展示出意思丕到的意义因素。⑤显而易见,在伽达默尔的心目中,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向读者观众开放,向历史开放。  每一件设计文本在被设计师设计完成之后,再由大众文化的参与,接受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对设计理念进行再创,这就是大众文化的解读,从而赋予设计文本以别样的生命。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理念的表达上,不在于把设计理念一览无余地暴露给接受者,而在于制造悬念,给接受者以想象的空间,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只有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充满了许多未知,充满了设计师未曾点透的空白点的理念中,才能给接受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方能使得接受者用心去体会设计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0(1).  [4][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9-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从解释美学和接受美学两方面,分析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遇到的问题,旨在对两者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美学认识,为今后的设计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手法。  关键词 解释美学 接受美学 设计理念 大众文化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分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意义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从传统理论中所吸取的理论营养;从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过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过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问题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临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改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理论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完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性行为,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理论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真实意义的获得永远不会终结。它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根源不断被消除,从而真实意义从掩盖它所有事件中显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从那儿不断涌现,展示出意思丕到的意义因素。⑤显而易见,在伽达默尔的心目中,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向读者观众开放,向历史开放。  每一件设计文本在被设计师设计完成之后,再由大众文化的参与,接受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对设计理念进行再创,这就是大众文化的解读,从而赋予设计文本以别样的生命。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理念的表达上,不在于把设计理念一览无余地暴露给接受者,而在于制造悬念,给接受者以想象的空间,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只有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充满了许多未知,充满了设计师未曾点透的空白点的理念中,才能给接受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方能使得接受者用心去体会设计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0(1).  [4][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


相关文章

  • "e"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
  •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艺术步入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影有了无限广阔的表现空间,人们拍电影的方法也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尤其是数码科技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审美方式,电影理论与实践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界限,电 ...查看


  • 媚俗与文化
  • 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 概要: 不论文化,还是艺术,因中庸.缺少批判而流于媚俗.于是,我们的文化,艺术,城市和建筑充斥了媚俗气息.当我们客观地审视当今中国的文化现象,却不能不承认她在整体上所呈现的明显的媚俗趋势.因缺乏自信,对 ...查看


  • 电大形考美学原理
  •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 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 ...查看


  •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 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 ...查看


  • 艺术与人类解放之路
  • 作者:徐碧辉 浙江社会科学 2002年05期 一.对"西马"的基本理解和评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学术界根据苏联斯大林时期的观点,不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形态或一个部分.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情况才 ...查看


  • 设计艺术学的特征分析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6 设计艺术学的特征分析 Analysingthecharacteristicsofdesignart □宋佳玮, 杨君顺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美学特征.文化特征.社会 ...查看


  • 美国传播学教育初识-印地安那大学传播与文化系个案考察
  • 潇湘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美国传播教育在世界范围居领先地位.这与传播学起源于美国有关,与二次大战后,社会科学在美国有更大的发展有关,与大众媒介的新兴有关.美国传播教育的历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修辞学教育的传统:另一条是新闻学或大众传播学教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
  • 292 294 学习方法 1.自读研习法.选择自己认为编制较好的语文试题进行研习并当众介绍. 2.合作讨论法.按照导师提出的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材料,在各自准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设计测试题目. 3.尝试设计法.进入教学状态进行模拟教学,编制一 ...查看


  • 文学概论笔记四(童庆炳)
  •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艺术学概念解释 1.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