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57年),东汉开国皇帝,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南)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九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家道从此中落,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刘秀以落魄贵族的身份投身其中,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便扫平群雄,建立了大一统的东汉政权,继而好儒任文,以柔治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换来了大汉王朝的中兴局面,应该说算是一个奇迹,难怪毛泽东给予光武帝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最会用人的皇帝、最会打仗的皇帝。”那么,刘秀在识人、用人方面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首先,知人善任。所谓“云台二十八将”,是光武中兴的主要功臣,然细究其出身,却发现彼此参差不齐,虽有名将之后、世宦子弟,但更多的却是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不管出身如何,光武帝都能使他们各尽其才。更始三年(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登基称帝,建元建武,而其所拜首任大司徒却是年仅24岁的邓禹。在所谓中兴名将中,邓禹不算是最能打仗的,但却是最有政治眼光的,他首先看出当时的更始政权根本成不了气候,遂主动劝说刘秀广施恩德,招纳贤才,以建立汉高祖当年那样的功业。同时邓禹又具有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而这恰恰是当好一名宰相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寇恂的任命与提拔。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他一生戎马,智勇双全,任地方官时又深得民心。史载,寇恂在军旅之中常与邓禹谈论军国大事,邓禹认为寇恂有过人之才,因而当刘秀四处征伐,想要找个合适的人选留守河内的时候,邓禹就推荐了寇恂,而寇恂果真不辱使命,在任河内太守期间,不仅打退敌人的进攻,守住了刘秀的后方基地,而且还源源不断地为前方输送兵源及军用物资,时称有当年汉高祖托付萧何的壮举,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应提出的是,光武帝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甚至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之别,刘秀的妹妹宁平长公主刘伯姬,是一位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深得刘秀赏识。随光武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赫,特别是在平定河北王郎的战役中,刘伯姬身先士卒,阵前斩杀王郎手下将领倪宏、刘奉,夺得头功。 其次,虚心纳谏。有一次,光武帝外出打猎,直到深夜方归,想要从洛阳城的东北门进城,谁知当时掌管这个城门的郅恽却拒不开门,光武帝于是让人点起火把,并派人告诉郅恽,说是皇帝回来了。而郅恽却说“火光闪烁,又远远的实在看不清楚”,仍是不开城门。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转到东城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光武帝,说是皇帝游猎山林,深夜方归,这将会带出一种不良风气,从而危害国家。对此,光武帝欣然接纳,不仅赏赐了郅恽一百匹布,同时把掌管东城门的人贬为登封县尉。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光武帝治国心切,当时许多内外群官,多由他自己亲自选拔,倘若其人失职或延误,即使是尚书一类的近臣也常常被拉到面前棍打鞭抽,以至于“群臣莫敢正言”。光武帝甚至武断地认为,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州郡官吏大多不称职,于是稍有过错,便即行罢免,结果造成一段时间内州郡官吏更换频繁,彼此疲劳于道路之上,而在任者又往往心怀恐惧,于是争相媚上,虚报政绩,以求声誉,光武帝也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故而当尚书令申屠嘉向光武帝极谏时,并没有被采纳,好在光武帝并不糊涂,不久之后,执金吾朱浮又上书指出了这个问题,光武帝幡然醒悟,此后在对州郡刺史、郡太守的更换时,采取了一种缓慢慎重的作法。 第三,赏罚严明。自古信赏必罚是驾驭人才、使人才、人尽其用的必胜法宝,光武帝当然深悟其中的奥妙,他执政所秉承的就是有功虽仇必赏,有过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朱鲔与刘秀原来都臣属于更始帝刘玄,后来刘秀与其兄刘縯取得昆阳之战的巨大胜利,在更始政权中威望日重,刘玄便听信了谗言,诛杀了刘縯,其中参与谋划的就有朱鲔。之后,刘秀与更始帝刘玄公开反目,随后自己登基称帝,当刘秀率领大军围攻洛阳时,洛阳守将正是朱鲔,朱鲔实际上与光武帝有杀兄之仇。但光武帝还是派了大将岑彭前去劝降,岑彭原是朱鲔的部下。朱鲔在城上回答说:“我知道自己的罪过太深,不敢投降。”光武帝于是对岑彭说:“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怨恨,朱鲔要是现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我怎么会杀他的头呢?我对着面前的黄河发誓,绝不食言!”岑彭又去转达光武帝的话,朱鲔见光武帝并非欺诈,就答应了投降。朱鲔把自己捆起来,要岑彭陪他去向光武帝请罪。光武帝见了朱鲔,亲手给他解了绳子,要岑彭连夜把他送回洛阳。第二天一早,洛阳的守军就打开城门,全部投降了光武帝。光武帝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其为扶沟侯。与此相反,开国宰相邓禹在一次与赤眉军的作战中,因为意气用事,违抗旨意且多次战败,最后只剩下二十四人骑马逃回宜阳(今河南宜阳),光武帝十分生气,当即下诏免去了邓禹大司徒的职务及其梁侯的封号,并让他上交了印绶,以示惩戒。 第四,宽以待人。总体而言,光武帝贯彻以柔治国的方略,对臣下能够“开心见诚”。史载,刘秀在平定河北王郎之后,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时,发现汉军官吏与王郎私下有勾结,仅毁谤刘秀的材料就有几千份,要是按这些材料提供的线索加以追究的话,必然会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而刘秀对那些材料一律不看,把众将领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一把火烧掉了那些材料。事后,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令反侧子(心怀不安的人)自安(放心)。”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当属“强项令”的故事。董宣在任洛阳令的时候,湖阳长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心腹恶奴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之后躲进湖阳长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董宣闻讯,派衙役秘密监视,终于抓住机会,将恶奴绳之以法。湖阳长公主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便到刘秀面前告状。而董宣却正义凛然,他从容不迫的一席话平息了光武帝的怒气,但为了照顾姐姐的面子,光武帝命令董宣向湖阳长公主当面赔礼,也算是给了湖阳长公主一个台阶下。可谁知董宣却得理不让人,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这个头我不能磕。”光武帝只好让左右将董宣搀扶到湖阳长公主面前磕头谢罪。可年近70岁的董宣却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下去,最后刘秀也只好作罢,说道:“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事后,光武帝对董宣大加赞赏,并赏赐了三十万钱,此后董宣“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全国。刘秀的宽待臣下,还表现在不以权势压人,同样是那个湖阳长公主,因年轻寡居,遂有再嫁的心愿,她看上了太中大夫宋弘。光武帝有意促成此事,一次在与宋弘的闲谈中,先让湖阳长公主躲在屏风后面,光武帝渐渐引入正题,说道:“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爱卿知道这个道理吗?”谁知宋弘却正色答道:“臣只知贫贱之交不可弃,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了,知道事不可为,于是便对着屏风后面的湖阳长公主无奈地说道:“事情办不成了。”事后,光武帝也并没有因此而怪罪宋弘。 第五,注重兴学办教。作为开国皇帝,刘秀深知造就人才梯队的重要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者虽然众多,但未明大义;王莽摄政时,又多颂德献符者,光武帝有鉴于此,开始尊崇节义,任用名士,所举用之人无不是明经修行之人,使风俗为之一变。终光武一朝,通过察举、征辟及州郡选拔和升迁的官吏,是来源最多、代表最为广泛的一群。光武帝给儒者以讲学或做官的机会,既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又激发了百姓子弟求学读书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依靠读书完全可以出仕,并且光宗耀祖,像范升、杜林、侯霸等人,都曾被光武帝所召用,其中有的甚至官至大司徒。应该指出,光武帝所崇尚的节义,应该是对刘家皇朝的“忠”、“孝”,纵观东汉一代的儒士特备注重“名”、“节”,他们为“忠君”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应该是跟光武帝的大力提倡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达名流
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57年),东汉开国皇帝,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南)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九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家道从此中落,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刘秀以落魄贵族的身份投身其中,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便扫平群雄,建立了大一统的东汉政权,继而好儒任文,以柔治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换来了大汉王朝的中兴局面,应该说算是一个奇迹,难怪毛泽东给予光武帝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最会用人的皇帝、最会打仗的皇帝。”那么,刘秀在识人、用人方面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首先,知人善任。所谓“云台二十八将”,是光武中兴的主要功臣,然细究其出身,却发现彼此参差不齐,虽有名将之后、世宦子弟,但更多的却是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不管出身如何,光武帝都能使他们各尽其才。更始三年(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登基称帝,建元建武,而其所拜首任大司徒却是年仅24岁的邓禹。在所谓中兴名将中,邓禹不算是最能打仗的,但却是最有政治眼光的,他首先看出当时的更始政权根本成不了气候,遂主动劝说刘秀广施恩德,招纳贤才,以建立汉高祖当年那样的功业。同时邓禹又具有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而这恰恰是当好一名宰相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寇恂的任命与提拔。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他一生戎马,智勇双全,任地方官时又深得民心。史载,寇恂在军旅之中常与邓禹谈论军国大事,邓禹认为寇恂有过人之才,因而当刘秀四处征伐,想要找个合适的人选留守河内的时候,邓禹就推荐了寇恂,而寇恂果真不辱使命,在任河内太守期间,不仅打退敌人的进攻,守住了刘秀的后方基地,而且还源源不断地为前方输送兵源及军用物资,时称有当年汉高祖托付萧何的壮举,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应提出的是,光武帝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甚至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之别,刘秀的妹妹宁平长公主刘伯姬,是一位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深得刘秀赏识。随光武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赫,特别是在平定河北王郎的战役中,刘伯姬身先士卒,阵前斩杀王郎手下将领倪宏、刘奉,夺得头功。 其次,虚心纳谏。有一次,光武帝外出打猎,直到深夜方归,想要从洛阳城的东北门进城,谁知当时掌管这个城门的郅恽却拒不开门,光武帝于是让人点起火把,并派人告诉郅恽,说是皇帝回来了。而郅恽却说“火光闪烁,又远远的实在看不清楚”,仍是不开城门。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转到东城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光武帝,说是皇帝游猎山林,深夜方归,这将会带出一种不良风气,从而危害国家。对此,光武帝欣然接纳,不仅赏赐了郅恽一百匹布,同时把掌管东城门的人贬为登封县尉。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光武帝治国心切,当时许多内外群官,多由他自己亲自选拔,倘若其人失职或延误,即使是尚书一类的近臣也常常被拉到面前棍打鞭抽,以至于“群臣莫敢正言”。光武帝甚至武断地认为,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州郡官吏大多不称职,于是稍有过错,便即行罢免,结果造成一段时间内州郡官吏更换频繁,彼此疲劳于道路之上,而在任者又往往心怀恐惧,于是争相媚上,虚报政绩,以求声誉,光武帝也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故而当尚书令申屠嘉向光武帝极谏时,并没有被采纳,好在光武帝并不糊涂,不久之后,执金吾朱浮又上书指出了这个问题,光武帝幡然醒悟,此后在对州郡刺史、郡太守的更换时,采取了一种缓慢慎重的作法。 第三,赏罚严明。自古信赏必罚是驾驭人才、使人才、人尽其用的必胜法宝,光武帝当然深悟其中的奥妙,他执政所秉承的就是有功虽仇必赏,有过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朱鲔与刘秀原来都臣属于更始帝刘玄,后来刘秀与其兄刘縯取得昆阳之战的巨大胜利,在更始政权中威望日重,刘玄便听信了谗言,诛杀了刘縯,其中参与谋划的就有朱鲔。之后,刘秀与更始帝刘玄公开反目,随后自己登基称帝,当刘秀率领大军围攻洛阳时,洛阳守将正是朱鲔,朱鲔实际上与光武帝有杀兄之仇。但光武帝还是派了大将岑彭前去劝降,岑彭原是朱鲔的部下。朱鲔在城上回答说:“我知道自己的罪过太深,不敢投降。”光武帝于是对岑彭说:“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怨恨,朱鲔要是现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我怎么会杀他的头呢?我对着面前的黄河发誓,绝不食言!”岑彭又去转达光武帝的话,朱鲔见光武帝并非欺诈,就答应了投降。朱鲔把自己捆起来,要岑彭陪他去向光武帝请罪。光武帝见了朱鲔,亲手给他解了绳子,要岑彭连夜把他送回洛阳。第二天一早,洛阳的守军就打开城门,全部投降了光武帝。光武帝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其为扶沟侯。与此相反,开国宰相邓禹在一次与赤眉军的作战中,因为意气用事,违抗旨意且多次战败,最后只剩下二十四人骑马逃回宜阳(今河南宜阳),光武帝十分生气,当即下诏免去了邓禹大司徒的职务及其梁侯的封号,并让他上交了印绶,以示惩戒。 第四,宽以待人。总体而言,光武帝贯彻以柔治国的方略,对臣下能够“开心见诚”。史载,刘秀在平定河北王郎之后,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时,发现汉军官吏与王郎私下有勾结,仅毁谤刘秀的材料就有几千份,要是按这些材料提供的线索加以追究的话,必然会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而刘秀对那些材料一律不看,把众将领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一把火烧掉了那些材料。事后,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令反侧子(心怀不安的人)自安(放心)。”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当属“强项令”的故事。董宣在任洛阳令的时候,湖阳长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心腹恶奴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之后躲进湖阳长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董宣闻讯,派衙役秘密监视,终于抓住机会,将恶奴绳之以法。湖阳长公主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便到刘秀面前告状。而董宣却正义凛然,他从容不迫的一席话平息了光武帝的怒气,但为了照顾姐姐的面子,光武帝命令董宣向湖阳长公主当面赔礼,也算是给了湖阳长公主一个台阶下。可谁知董宣却得理不让人,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这个头我不能磕。”光武帝只好让左右将董宣搀扶到湖阳长公主面前磕头谢罪。可年近70岁的董宣却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下去,最后刘秀也只好作罢,说道:“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事后,光武帝对董宣大加赞赏,并赏赐了三十万钱,此后董宣“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全国。刘秀的宽待臣下,还表现在不以权势压人,同样是那个湖阳长公主,因年轻寡居,遂有再嫁的心愿,她看上了太中大夫宋弘。光武帝有意促成此事,一次在与宋弘的闲谈中,先让湖阳长公主躲在屏风后面,光武帝渐渐引入正题,说道:“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爱卿知道这个道理吗?”谁知宋弘却正色答道:“臣只知贫贱之交不可弃,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了,知道事不可为,于是便对着屏风后面的湖阳长公主无奈地说道:“事情办不成了。”事后,光武帝也并没有因此而怪罪宋弘。 第五,注重兴学办教。作为开国皇帝,刘秀深知造就人才梯队的重要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者虽然众多,但未明大义;王莽摄政时,又多颂德献符者,光武帝有鉴于此,开始尊崇节义,任用名士,所举用之人无不是明经修行之人,使风俗为之一变。终光武一朝,通过察举、征辟及州郡选拔和升迁的官吏,是来源最多、代表最为广泛的一群。光武帝给儒者以讲学或做官的机会,既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又激发了百姓子弟求学读书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依靠读书完全可以出仕,并且光宗耀祖,像范升、杜林、侯霸等人,都曾被光武帝所召用,其中有的甚至官至大司徒。应该指出,光武帝所崇尚的节义,应该是对刘家皇朝的“忠”、“孝”,纵观东汉一代的儒士特备注重“名”、“节”,他们为“忠君”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应该是跟光武帝的大力提倡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