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蔗糖中添加多少的食盐

在蔗糖中添加多少的食盐可以明显的增加甜味感

1、味觉的概念与分类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2、味觉的生理基础

A 味觉产生的过程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B 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 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做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 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 天更换依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s ,比视觉13-45s, 听觉1.27-21.5s, 触觉2.4-8.9s 都 快。

3 味的阈值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阈值:感受到某中成为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最低浓度。常温下蔗糖(甜)为0.1%,氯化钠(咸)0.05%,柠檬酸(酸)0.0025%,硫酸奎宁(苦)0.0001%。 根据阈值的测定方法的不同,又可将阈值分为:

绝对阈值:指人从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从无到有的刺激量。

差别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有显著差别的 刺激量的差值。 最终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刺激量。 4 影响味觉产生的因素

①物质的结构:

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生物碱—苦味。

②物质的水溶性:

成为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的味感,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也是无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觉产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一般呈现酸味、甜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性,而呈现苦味的物质的水溶性一般。

③温度: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或小于此温度都将边得迟钝。温度对成为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

25℃:蔗糖0.1%,食盐0.05%,柠檬酸0.0025%,硫

酸奎宁0.0001%

0℃:蔗糖0.4%,食盐0.25%,柠檬酸0.003%,硫酸奎宁0.0003%。 ④味觉的感受部位

⑤味的相互作用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成为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者上午呈味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A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酸心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

B 味的相乘作用: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甘草铵本身的甜度是蔗糖的50 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末期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 倍。味精与核苷酸(I+G)。

C 味的消杀作用:

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味的变调作用:

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 2 导致其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

E 味的疲劳作用:

当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连续的吃糖

在蔗糖中添加多少的食盐可以明显的增加甜味感

1、味觉的概念与分类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2、味觉的生理基础

A 味觉产生的过程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B 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 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做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 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 天更换依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s ,比视觉13-45s, 听觉1.27-21.5s, 触觉2.4-8.9s 都 快。

3 味的阈值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阈值:感受到某中成为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最低浓度。常温下蔗糖(甜)为0.1%,氯化钠(咸)0.05%,柠檬酸(酸)0.0025%,硫酸奎宁(苦)0.0001%。 根据阈值的测定方法的不同,又可将阈值分为:

绝对阈值:指人从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从无到有的刺激量。

差别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有显著差别的 刺激量的差值。 最终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刺激量。 4 影响味觉产生的因素

①物质的结构:

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生物碱—苦味。

②物质的水溶性:

成为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的味感,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也是无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觉产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一般呈现酸味、甜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性,而呈现苦味的物质的水溶性一般。

③温度: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或小于此温度都将边得迟钝。温度对成为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

25℃:蔗糖0.1%,食盐0.05%,柠檬酸0.0025%,硫

酸奎宁0.0001%

0℃:蔗糖0.4%,食盐0.25%,柠檬酸0.003%,硫酸奎宁0.0003%。 ④味觉的感受部位

⑤味的相互作用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成为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者上午呈味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A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酸心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

B 味的相乘作用: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甘草铵本身的甜度是蔗糖的50 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末期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 倍。味精与核苷酸(I+G)。

C 味的消杀作用:

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味的变调作用:

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 2 导致其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

E 味的疲劳作用:

当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连续的吃糖


相关文章

  • 九年级化学教案 溶液
  • F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你生活中接触到的液体物质有哪些? 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液体有:饮用酒.可口可乐.汽水.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牛奶.糖水.碘酒等等.它们都是纯净物吗? (一) 溶液 实验:在20mL 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 ...查看


  •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 业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在火腿中的应用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 名:赵莹 学 号:[1**********]2 完成时间:2016年4月11日 一.概述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 ...查看


  • 膨化食品的五大危害你知道吗?
  • 你是否在逛超市的时候,走到膨化食品的时候就垂涎三尺了呢?这个不仅是孩子们的最爱,同时也是成年人所喜欢的零食,膨化食品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炫目的包装,越来越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该类食品不但口味多样,而且吃起来喀喀嚓嚓的声音也能让人跟着快乐起来.那么 ...查看


  • 2014第2周八上科学物溶解度1-3课时老师
  • 第1课时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 [课前练习] 1.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高锰酸钾 ,溶剂是 水 :(2)碘酒溶液,溶质是 碘 ,溶剂是 酒精 : (3)食盐水,溶质是 食盐 ,溶剂是 水 : (4)油 ...查看


  • 化学与人类文明结课论文,[化学与人体健康]
  • <化学与人类文明>课程论文 化学与人体健康 学 院: 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学 号: 1208030446 学生姓名: 罗晓宇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3年12月2日 ...查看


  •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单元测试题
  •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下列各种现象中,能够帮助我们说明沙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是( ). A. 将沙放入水中不变浑浊了 B .将沙放入水中搅拌后沙子悬浮起来 C .静止后沙子仍然下沉到容器底部 2.将少量的下 ...查看


  • 科研论文 荔枝果实浸渍标本制作新法(简报)
  • 2004,33(3):62-63.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荔枝果实浸渍标本制作新法(简报) 尹金华,李早文,罗 诗,吴美良,胡锐清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东 东莞 523086) A New Method ...查看


  •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资料
  • 韶关学院 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13级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资料 13年考点(友情提示): 大题:食品干燥过程曲线,硅窗气调 名词解释:G值,TTT,真空包装,MA贮藏 简答题:食盐溶液防腐机理,干耗,辐射,食品化学保藏优缺点 (友情提示 ...查看


  • 化学与人类健康 1
  • 化学物质与人类健康 [预习作业题] 1.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做法中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A .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保鲜 B .用过量添加剂增白面粉 C .用小苏打做糕点的疏松剂 D .用工业盐亚硝酸钠腌渍鱼肉. 2.食品安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