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光的《舞曲》是一首对比性中段变奏式动力性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乐曲。
第一乐段是一个d小调的单句乐段,共8小节。
初始两小节作为动机在全曲反复出现。第一小节的切分节奏使得舞曲律动鲜明,改变了强弱规律,也形成不稳定因素,再加上级进下行的旋律,可为下面的进行作铺垫。织体为单音伴奏,保持三个八分音符平均节奏,以主和弦骨干音为核心作跳进为主的上行,体现舞曲的跳跃风格,形象积极,之后以八分休止造成停滞,增强了不稳定感,这种伴奏形式贯穿了几乎全段,灵动而活泼。第二小节是级进上行的旋律,在两个八分音符之后垫上主音位置的四分音符长音,给予情绪上暂时的肯定。
第三、四小节是动机的变化重复,仅将最后一音降为下属音g,伴奏声部的音程关系发生微变,在缓解紧张情绪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感。
第五、六小节保留动机的节奏型,而旋律相比之前要平缓许多:同音反复之后二度下行或上行,音区保持在三度以内,情绪舒缓,再次停在下属音,留下悬念。伴奏声部音程不断发生微变,却始终保留强拍上的主音,强调b小调的和声功能。
第七、八小节与动机相比,将第一小节的切分节奏变更为四个八分音符平均律动,下行之后回到主音并同音反复,坚定有力,情绪趋于稳定。织体方面,第七小节伴奏声部依然是主和弦分解和弦上行的形式,音区略降,音乐显得沉着、稳重;第八小节则将这种形式反行,前后呼应,最终停于d小调主音位置。
随后八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取缔了伴奏声部中每小节的休止,而用八分音符加以填充,造成四个八分音符的平均节奏连贯进行的流动效果,音调回归第二个音位置,柔和地解决了纯上行的不稳定感。段末的四分音符变化为一个八分音符。乐段其余部分均保留第一乐段原型,加深主题印象。
在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中,本应就此完结的乐段,被一个突如其来的d小调中音位置八分音符打破,形成连接部分的开端,紧接出现主音位置长音,又迫使感情回归稳定,且连音效果使得舞曲律动明显,之后的连续五个小节都运用了连音形式。此时运用跳音演奏法,以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同音反复填充旋律音区的空缺,感情坚定,同时也预示着乐段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个下中音位置的八分音符再次划破了宁静,并与前面的长音形成附点节奏,此形式连续构成了六个小节,连绵不绝。连接部分的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变化模进,音区升高,音程由六度紧缩为五度,情绪更为紧张。第三小节音区继续升高,音程关系变为四度,音乐情绪越发不稳定。到第四小节则还原第一小节的音程关系,而整体高八度,紧张度不减。四小节主-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形成了鲜明的d小调功能,柱式和弦贯穿连接部分八个小节,和声功能非常明确。第五小节附点节奏的音程缩为了二度,再加上第六小节对其的重复,情绪更加激化。第七、八小节则四次重复第六小节的旋律,而将节奏变更为八分音符的平均律动,不稳定感达到极致。连接部分后四小节的伴奏声部是d小调主音及下属音的柱式和弦,即下一乐段即将进入的g小调的主、属音,为之后的转调埋下了伏笔。
第二乐段正式进入g小调,分为两个乐句,包含15小节,是非方整性的平行乐段。
第一乐句为前四小节,出现了复调织体。
高声部中,第一小节在动机首小节的基础上将切分节奏中的四分音符长音分解为一个八分音符及两个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同音反复,再级进下
行,音区较小,形成柔和感以及舞曲的特殊律动。第二小节作为第一小节的下方四度变化模进,保留其节奏,四度上行之后音阶式下行,深化主题印象。第三小节延续此节奏型,音程紧缩为三度上行再同音反复之后音阶式下行,音高也整体略降,连续三小节环绕式的旋律温婉流畅。第四小节利用动机第二小节的节奏型,以g小调主音同音反复,造成流动的旋律逐渐停止,恢复平静。
低声部中,第一小节将动机原形中切分节奏的四分音符长音变化为两个八分音符,四个音先在较高音区级进下行,紧接在较低音区级进上行。第二、三小节保留第一小节节奏型,旋律方面仅将最后两个八分音符变化为四度上行,音区逐渐降低。三小节的旋律特征形成了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呼应效果。第四小节同样利用动机第二小节的节奏型,在高声部下方四度进行同音反复,强调g小调的和声功能。
第二乐句的前四小节是将第一乐句的两声部对换,低音声部变为高音声部,完全保留其特征,而第一乐句的高声部整体降低十五度,完全保留其它因素,成为第二乐句前四小节的低声部,强调了主题思路。
紧随其后还有七个小节的扩充。第二乐句第五小节是对第四小节的高八度重复。第六小节是四个十六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的结合,以d音为骨干音形成波动之后,又一次落于g小调主音,依然在强调前四小节的结束感,形成一种补充的感觉。织体声部突然加厚为五音,伴奏声部是两个八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的结合,感情强烈,强弱拍律动明显。第七至十小节出现乐句第三至六小节所采用的节奏型以及旋律走向,音区整体移高五度,于此转回d小调也让音乐显得并没有就此结束。第十一小节以同音反复的形式,运用动机原形第二小节的节奏型,将第二个八分音符变为两个十六分音符,形成紧密感,营造紧张度,以产生对最后一个长音强烈的期待感。当长音出现,所有不稳定因素在此消失,一切归于平静,整个乐段终止于d小调主和弦。
第三乐段是一个再现段,包含8小节,与之前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相比,整体高八度,末音由八分音符变回第一乐段的四分音符,其它无任何变化,简单却不失生机。
同第一乐段一样,在第三乐段之后有一个变化重复乐段,主题思想再次重现时稍作改动,使得乐思灵动新鲜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每一次切分音处加花变奏,情绪显得更欢快,流动性增强。伴奏声部每小节都在强拍上出现二分音符长音,强调节拍重音,又在稍高音区填入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柱式和弦,造成切分效果,骨干音与第一乐段几乎相同,将乐思带回了第一主题情绪。乐段第五小节织体加厚一层,到第六小节还原,第七小节再次加厚,如此变化令音乐波动荡漾,强调了舞曲的律动。第八小节在三个主音位置八分音符同音反复的同时,低声部以三个上行八分音符垫入,类似第一主题中的伴奏声部,情绪回归。之后又一次出现d小调中音位置八分音符填充,使乐曲无法完结,只是比前一次音调高八度,音区的大幅跳跃将音乐器乐化处理,加深了音色的对比。紧接出现主音长音,垫上柱式和弦,坚定有力地强调乐曲的终结,此时中音位置八分音符再次出现,造成不稳定,再以主音及柱式和弦加以肯定,乐曲完满终止。
李重光的《舞曲》是一首对比性中段变奏式动力性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乐曲。
第一乐段是一个d小调的单句乐段,共8小节。
初始两小节作为动机在全曲反复出现。第一小节的切分节奏使得舞曲律动鲜明,改变了强弱规律,也形成不稳定因素,再加上级进下行的旋律,可为下面的进行作铺垫。织体为单音伴奏,保持三个八分音符平均节奏,以主和弦骨干音为核心作跳进为主的上行,体现舞曲的跳跃风格,形象积极,之后以八分休止造成停滞,增强了不稳定感,这种伴奏形式贯穿了几乎全段,灵动而活泼。第二小节是级进上行的旋律,在两个八分音符之后垫上主音位置的四分音符长音,给予情绪上暂时的肯定。
第三、四小节是动机的变化重复,仅将最后一音降为下属音g,伴奏声部的音程关系发生微变,在缓解紧张情绪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感。
第五、六小节保留动机的节奏型,而旋律相比之前要平缓许多:同音反复之后二度下行或上行,音区保持在三度以内,情绪舒缓,再次停在下属音,留下悬念。伴奏声部音程不断发生微变,却始终保留强拍上的主音,强调b小调的和声功能。
第七、八小节与动机相比,将第一小节的切分节奏变更为四个八分音符平均律动,下行之后回到主音并同音反复,坚定有力,情绪趋于稳定。织体方面,第七小节伴奏声部依然是主和弦分解和弦上行的形式,音区略降,音乐显得沉着、稳重;第八小节则将这种形式反行,前后呼应,最终停于d小调主音位置。
随后八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取缔了伴奏声部中每小节的休止,而用八分音符加以填充,造成四个八分音符的平均节奏连贯进行的流动效果,音调回归第二个音位置,柔和地解决了纯上行的不稳定感。段末的四分音符变化为一个八分音符。乐段其余部分均保留第一乐段原型,加深主题印象。
在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中,本应就此完结的乐段,被一个突如其来的d小调中音位置八分音符打破,形成连接部分的开端,紧接出现主音位置长音,又迫使感情回归稳定,且连音效果使得舞曲律动明显,之后的连续五个小节都运用了连音形式。此时运用跳音演奏法,以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同音反复填充旋律音区的空缺,感情坚定,同时也预示着乐段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个下中音位置的八分音符再次划破了宁静,并与前面的长音形成附点节奏,此形式连续构成了六个小节,连绵不绝。连接部分的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变化模进,音区升高,音程由六度紧缩为五度,情绪更为紧张。第三小节音区继续升高,音程关系变为四度,音乐情绪越发不稳定。到第四小节则还原第一小节的音程关系,而整体高八度,紧张度不减。四小节主-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形成了鲜明的d小调功能,柱式和弦贯穿连接部分八个小节,和声功能非常明确。第五小节附点节奏的音程缩为了二度,再加上第六小节对其的重复,情绪更加激化。第七、八小节则四次重复第六小节的旋律,而将节奏变更为八分音符的平均律动,不稳定感达到极致。连接部分后四小节的伴奏声部是d小调主音及下属音的柱式和弦,即下一乐段即将进入的g小调的主、属音,为之后的转调埋下了伏笔。
第二乐段正式进入g小调,分为两个乐句,包含15小节,是非方整性的平行乐段。
第一乐句为前四小节,出现了复调织体。
高声部中,第一小节在动机首小节的基础上将切分节奏中的四分音符长音分解为一个八分音符及两个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同音反复,再级进下
行,音区较小,形成柔和感以及舞曲的特殊律动。第二小节作为第一小节的下方四度变化模进,保留其节奏,四度上行之后音阶式下行,深化主题印象。第三小节延续此节奏型,音程紧缩为三度上行再同音反复之后音阶式下行,音高也整体略降,连续三小节环绕式的旋律温婉流畅。第四小节利用动机第二小节的节奏型,以g小调主音同音反复,造成流动的旋律逐渐停止,恢复平静。
低声部中,第一小节将动机原形中切分节奏的四分音符长音变化为两个八分音符,四个音先在较高音区级进下行,紧接在较低音区级进上行。第二、三小节保留第一小节节奏型,旋律方面仅将最后两个八分音符变化为四度上行,音区逐渐降低。三小节的旋律特征形成了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呼应效果。第四小节同样利用动机第二小节的节奏型,在高声部下方四度进行同音反复,强调g小调的和声功能。
第二乐句的前四小节是将第一乐句的两声部对换,低音声部变为高音声部,完全保留其特征,而第一乐句的高声部整体降低十五度,完全保留其它因素,成为第二乐句前四小节的低声部,强调了主题思路。
紧随其后还有七个小节的扩充。第二乐句第五小节是对第四小节的高八度重复。第六小节是四个十六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的结合,以d音为骨干音形成波动之后,又一次落于g小调主音,依然在强调前四小节的结束感,形成一种补充的感觉。织体声部突然加厚为五音,伴奏声部是两个八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的结合,感情强烈,强弱拍律动明显。第七至十小节出现乐句第三至六小节所采用的节奏型以及旋律走向,音区整体移高五度,于此转回d小调也让音乐显得并没有就此结束。第十一小节以同音反复的形式,运用动机原形第二小节的节奏型,将第二个八分音符变为两个十六分音符,形成紧密感,营造紧张度,以产生对最后一个长音强烈的期待感。当长音出现,所有不稳定因素在此消失,一切归于平静,整个乐段终止于d小调主和弦。
第三乐段是一个再现段,包含8小节,与之前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相比,整体高八度,末音由八分音符变回第一乐段的四分音符,其它无任何变化,简单却不失生机。
同第一乐段一样,在第三乐段之后有一个变化重复乐段,主题思想再次重现时稍作改动,使得乐思灵动新鲜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每一次切分音处加花变奏,情绪显得更欢快,流动性增强。伴奏声部每小节都在强拍上出现二分音符长音,强调节拍重音,又在稍高音区填入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柱式和弦,造成切分效果,骨干音与第一乐段几乎相同,将乐思带回了第一主题情绪。乐段第五小节织体加厚一层,到第六小节还原,第七小节再次加厚,如此变化令音乐波动荡漾,强调了舞曲的律动。第八小节在三个主音位置八分音符同音反复的同时,低声部以三个上行八分音符垫入,类似第一主题中的伴奏声部,情绪回归。之后又一次出现d小调中音位置八分音符填充,使乐曲无法完结,只是比前一次音调高八度,音区的大幅跳跃将音乐器乐化处理,加深了音色的对比。紧接出现主音长音,垫上柱式和弦,坚定有力地强调乐曲的终结,此时中音位置八分音符再次出现,造成不稳定,再以主音及柱式和弦加以肯定,乐曲完满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