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的演变
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说图题已成为高考命题中的重要发展趋势。特别是上海高考卷,更是以说图题为主,(2004年上海卷多达二十多幅图)充分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有必要加强说图题的专题训练。
众所周知,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历史钱币内涵的中国货币文化,它不仅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铸造技术进程,还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本专题主要以我国钱币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揭示中国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的有关问题。
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钱币图片的展示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观察、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阐释的能力,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解题能力。
高考考点回顾:
1.在下列清代钱币中,选出三个按发行时间先后和发行时间相距最近来排列,应该是:
①道光通宝 ②咸丰通宝 ③乾隆通宝 ④光绪通宝
A.③④① B.①④② C.③②① D.①②④
2.(2004年上海卷)观察下列纸币,它发行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2002年江苏河南大综合):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 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老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一两白银等=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持续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
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严
重的银荒[银贵钱贱]。
试分析其原因及社会影响。
教学过程:
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天然贝 铜贝 货布
⑴ 问题设计: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什么?图中的变化反映了我国钱币怎样的演变趋势?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⑵ 结论:①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有“贝”,例如:贵、贱、贿、赂、货等。
②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上海贝易碎,不易保存和携带,于是在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或农具。
⑶ 演变: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以商周为界。
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统一货币
⑴ 问题设计:①左图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②右图的钱币名称是什么?有何特点?
⑵ 结论:①左图反映了秦始皇统一货币。其历史意义是: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国的安定„„
②右图钱币名称: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特点:从形状(外圆内方)、重量(半两)、文字(小篆)、使用(圆孔可以穿绳,便于携带)等方面思考。
⑶ 演变:由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钱)。 ⑷ 知识延伸和拓展:
①秦朝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使用秦半两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是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②秦半两钱上的文字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字体狭长,匀圆柔整而雄豪有力。形状外圆内方,外郭代表天,孔代表地,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③2002年1月1日,欧洲12个主权国家自愿放弃本国货币,共同拥有和使用同一种货币——欧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统一使用欧元有何意义? 其中有哪三个国家暂时没有使用欧元?
(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欧洲各国为加快经济合作的步伐,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决定使用统一的货币。意义:欧元的出现是欧洲各国经济上互相合作加快发展的需要,使欧盟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防备全方位的联合,对维护欧盟各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有利,对稳定世界局势,平衡世界经济,维护和平有重要作用,对世界金融体系将产生重大影响。暂时没有使用欧元的国家有:英国、丹麦、瑞典)
3.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图中钱币的名称叫什么?从何时开始使用?有什么特 点?它的发行有何历史作用?
⑵ 结论:名称:五铢钱; 汉武帝开始使用;特点:形状为圆形方孔、重量为五铢(5∕24两)、文书为小篆、规范„„(只要言之有理) 作用: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为以后各朝代所沿用,对稳定各朝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⑶ 演变:由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汉武帝统一五铢钱
4.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左边的钱币从哪位帝王开始铸造?与右面的钱币相比较,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⑵ 结论:唐高祖李渊开始铸造;信息:没有文书重量,使用隶书、大小适中、通宝„„(只要言之有理)
⑶ 演变:由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为标志。 ⑷ 知识延伸和拓展: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四字为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字文在篆隶之间,有含楷意,雍容华贵,是唐朝的伟大象征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5.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北宋纸币
⑴ 问题设计:北宋纸币的名称叫什么?最早在何地出现?分析北宋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⑵ 结论:①名称:交子 地方:四川 ②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大增,而当时通用的金属货币携带极为不便,于是纸币应运而生,代替金属货币行使流通职能。③历史意义:是我国古代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早了六百多年。它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⑶ 演变: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北宋“交子”(四川)
⑴ 问题设计:仔细观察这两枚钱币,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⑵ 结论:左边钱币为铜钱,并且做工粗糙,明显是手工铸造;右边钱币为银元,做工精致,美观„„是机器制造。(只要言之有理) ⑶ 演变:由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光绪帝(银元、铜元)
⑷ 知识延伸和拓展:
中国使用机器生产从洋务运动开始。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是中国钱币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上述银元是何时铸造的?图中人物应该是谁?为何以 他为头像?
⑵ 结论:上述银元是在1914年铸造;图中人物是袁世凯;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只要言之有理)
⑶ 演变:由手工制造到机器制造:光绪皇帝
⑴
为头像?
②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⑵ 结论:①上述纸币是1935年发行的;图中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只要言之有理)
②历史事件:1935年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历史意义:废除了银元制度,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⑶ 演变:废除了银元制
9.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第一张人民币是在何时发行的?它的发行有何重大意义?
⑵ 结论:发行时间是1948年;意义: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结构:
1、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商周为界
2、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钱)
3、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汉武帝统一五铢钱
4、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唐高祖铸开元通宝
5、金属货币到纸币:北宋“交子”(四川)
6、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光绪帝(银元、铜元)
7、统一银元:1914年发行“袁大头”
8、法币政策:1935年,废银元制度
9、人民币发行: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0、电子货币:货币信用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巩固与训练:
1、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秦统一后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
B.秦时人们已使用隶书
C.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D.秦朝的疆域西到今甘肃省
2、下图是哪一个时期开始使用的货币: ( )
A.隋文帝开皇年间
B.唐高祖武德年间
C.唐太宗贞观年间
D.唐玄宗开元年间
3、“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尅日可到。”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白银大量使用 B.榷场贸易繁盛
C.工商业繁荣 D.交子的使用
4、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钱太重使用不便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江南经济发展 D.商业活动频繁
5、“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这是因为: ( )
A.纸币只能代替金属纸币执行其基本职能
B.流通中的纸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C.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客观上是一定的
D.纸币的面值是不固定的
答案:A B D D C
中国钱币的演变
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说图题已成为高考命题中的重要发展趋势。特别是上海高考卷,更是以说图题为主,(2004年上海卷多达二十多幅图)充分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有必要加强说图题的专题训练。
众所周知,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历史钱币内涵的中国货币文化,它不仅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铸造技术进程,还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本专题主要以我国钱币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揭示中国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的有关问题。
设计思路:
通过典型钱币图片的展示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观察、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阐释的能力,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解题能力。
高考考点回顾:
1.在下列清代钱币中,选出三个按发行时间先后和发行时间相距最近来排列,应该是:
①道光通宝 ②咸丰通宝 ③乾隆通宝 ④光绪通宝
A.③④① B.①④② C.③②① D.①②④
2.(2004年上海卷)观察下列纸币,它发行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2002年江苏河南大综合):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 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老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一两白银等=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持续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
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严
重的银荒[银贵钱贱]。
试分析其原因及社会影响。
教学过程:
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天然贝 铜贝 货布
⑴ 问题设计: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什么?图中的变化反映了我国钱币怎样的演变趋势?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⑵ 结论:①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有“贝”,例如:贵、贱、贿、赂、货等。
②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上海贝易碎,不易保存和携带,于是在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或农具。
⑶ 演变: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以商周为界。
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统一货币
⑴ 问题设计:①左图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②右图的钱币名称是什么?有何特点?
⑵ 结论:①左图反映了秦始皇统一货币。其历史意义是: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国的安定„„
②右图钱币名称: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特点:从形状(外圆内方)、重量(半两)、文字(小篆)、使用(圆孔可以穿绳,便于携带)等方面思考。
⑶ 演变:由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钱)。 ⑷ 知识延伸和拓展:
①秦朝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使用秦半两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是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②秦半两钱上的文字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字体狭长,匀圆柔整而雄豪有力。形状外圆内方,外郭代表天,孔代表地,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③2002年1月1日,欧洲12个主权国家自愿放弃本国货币,共同拥有和使用同一种货币——欧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统一使用欧元有何意义? 其中有哪三个国家暂时没有使用欧元?
(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欧洲各国为加快经济合作的步伐,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决定使用统一的货币。意义:欧元的出现是欧洲各国经济上互相合作加快发展的需要,使欧盟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防备全方位的联合,对维护欧盟各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有利,对稳定世界局势,平衡世界经济,维护和平有重要作用,对世界金融体系将产生重大影响。暂时没有使用欧元的国家有:英国、丹麦、瑞典)
3.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图中钱币的名称叫什么?从何时开始使用?有什么特 点?它的发行有何历史作用?
⑵ 结论:名称:五铢钱; 汉武帝开始使用;特点:形状为圆形方孔、重量为五铢(5∕24两)、文书为小篆、规范„„(只要言之有理) 作用: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为以后各朝代所沿用,对稳定各朝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⑶ 演变:由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汉武帝统一五铢钱
4.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左边的钱币从哪位帝王开始铸造?与右面的钱币相比较,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⑵ 结论:唐高祖李渊开始铸造;信息:没有文书重量,使用隶书、大小适中、通宝„„(只要言之有理)
⑶ 演变:由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为标志。 ⑷ 知识延伸和拓展: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四字为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字文在篆隶之间,有含楷意,雍容华贵,是唐朝的伟大象征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5.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北宋纸币
⑴ 问题设计:北宋纸币的名称叫什么?最早在何地出现?分析北宋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⑵ 结论:①名称:交子 地方:四川 ②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大增,而当时通用的金属货币携带极为不便,于是纸币应运而生,代替金属货币行使流通职能。③历史意义:是我国古代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早了六百多年。它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⑶ 演变: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北宋“交子”(四川)
⑴ 问题设计:仔细观察这两枚钱币,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⑵ 结论:左边钱币为铜钱,并且做工粗糙,明显是手工铸造;右边钱币为银元,做工精致,美观„„是机器制造。(只要言之有理) ⑶ 演变:由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光绪帝(银元、铜元)
⑷ 知识延伸和拓展:
中国使用机器生产从洋务运动开始。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是中国钱币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上述银元是何时铸造的?图中人物应该是谁?为何以 他为头像?
⑵ 结论:上述银元是在1914年铸造;图中人物是袁世凯;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只要言之有理)
⑶ 演变:由手工制造到机器制造:光绪皇帝
⑴
为头像?
②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⑵ 结论:①上述纸币是1935年发行的;图中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只要言之有理)
②历史事件:1935年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历史意义:废除了银元制度,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⑶ 演变:废除了银元制
9.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提取信息:
⑴ 问题设计:第一张人民币是在何时发行的?它的发行有何重大意义?
⑵ 结论:发行时间是1948年;意义: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结构:
1、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商周为界
2、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半两钱)
3、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汉武帝统一五铢钱
4、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唐高祖铸开元通宝
5、金属货币到纸币:北宋“交子”(四川)
6、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光绪帝(银元、铜元)
7、统一银元:1914年发行“袁大头”
8、法币政策:1935年,废银元制度
9、人民币发行: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0、电子货币:货币信用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巩固与训练:
1、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秦统一后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
B.秦时人们已使用隶书
C.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D.秦朝的疆域西到今甘肃省
2、下图是哪一个时期开始使用的货币: ( )
A.隋文帝开皇年间
B.唐高祖武德年间
C.唐太宗贞观年间
D.唐玄宗开元年间
3、“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尅日可到。”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白银大量使用 B.榷场贸易繁盛
C.工商业繁荣 D.交子的使用
4、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钱太重使用不便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江南经济发展 D.商业活动频繁
5、“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这是因为: ( )
A.纸币只能代替金属纸币执行其基本职能
B.流通中的纸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C.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客观上是一定的
D.纸币的面值是不固定的
答案:A B D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