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
化的文献综述
陈力田1,赵晓庆1,魏致善2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3100582.10000摘 要: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逐渐重但企业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也出现了模糊的现象,阻碍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措施制定和实视,
施。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研究基于不同理论,彼此缺乏连接;二是关于创新能力构成存在争论。什么是企业创新?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在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有何不同?通过对近30年来SSCI检建立了观点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维的企索的有关企业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
明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演变及其情境性,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论,可业创新能力框架,
为未来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绩效;创新能力构成
:DOI10.6049.kbdc.2011110565jjy
()中图分类号:F403.6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214015407 文献标识码:---
0 引言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
1]
。近年来,因素[学界和业界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逐渐
统回顾和梳理,建立观点之间的连接,以提供多维的企明晰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业创新能力框架,
1 方法和描述性统计
1.1文献池的建立
参考M系统化研究综述的方ar&Marina(2010)y法,我们进行SSCI数据库的初始搜索并使用基本关键“;”文件类型“词:TS=enterriseinnovation*)article p;语言“;学科领域“,和“review”Enlish”business”g
”,“”。得到初始样本后,“我们通manaementeconomgy过文献摘要阅读和全文阅读的方式进行筛选,得到528篇和企业创新能力内涵、构成紧密相关的文献。1.2 文献分组
排名前10的创新能力研究期刊为ResearchPolic y(;(;7.8%)StrateicManaementJournal5.2%)Journalof gg
(;ProductInnovationManaement3.9%)ManaementSci -gg(;(;ence3.5%)AcademofManaementJournal3.1%) yg
;;OranizationScience(2.9%)ReionalStudies(1.8%) gg;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1.7%)Academof y(y
重视。“十二五”时期,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调整经济结构、
中心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也出现了模糊的现象。
该领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①现有研究基于不同
2]
;理论,彼此缺乏连接[②关于创新能力构成存在争论。
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情境性,在不同的内外情境下,所需
1]
。要的创新能力是不同的[
企业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模糊阻碍了提升企业本文研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因此,究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创新?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在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有何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文献进行系
收稿日期:201202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商研究专项经费重大招标项目(浙商研究专项经费博士生项目71172115)C65713)
()C65726,,作者简介:陈力田(女,安徽庐江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企业创新能力;赵晓庆(男,1987-)1962-)
,四川泸县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企业战略;魏致善(男,浙江杭州人,信雅达系统工程1969-)
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第1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4期 陈力田,
·155·
;ManaementReview(1.6%)RandJournalofEconomics g(。文献数和类型分组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1.6%)
是企业创新过程和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上层梯队理论被用来连接代理特征/行为和组织结果,但它不包含
4]
。动态能力研究考虑到组织资管理控制与商业过程[
5]6]
。组织创新或采纳创新是一种动态能力[。源和能力[
动态创新能力保证不断输出新产品/技术,以实现与市
[7]
。但动态能力观存在两点不足:场的“演化匹配”①未
和代理角色合并;②未研究组织过程如何将输入转化
8]
。创新为输出。第二点正是组织过程理论所擅长的[
过程理论关注的是渐进的、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吸
图1
文献数
收能力理论则不仅停留在默会知识的内部流动上,还强调了组织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
现有研究存在以下矛盾和对立:
()外部和内部创新源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二者都1
被感知的情况下,才变得不明显。创新学者经常只关不关注市场导向的影响。但是,在早期创新注R&D,
研究中,只用R&D投入和专利数来表现创新的概念已
9]
。经过时,因为其不能普适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目标[
图2 文献类型分组
2]。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前瞻性的市场导向战略[
2 发现和讨论
2.1 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基于理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早期制度理论无法解释行业内差异性。行业内差异是由于路径依赖和创新过程的重复迭代导致的。故
3]
。创新是非线性应该采用演化方法,并允许殊途同归[
()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探索性学习、应用性学2
习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无论是重大还是渐进创新都是探索性学习的一部分,和应用性学习是平行的关系。故接受创新的决定和创新的实际实现之间存在鸿沟。()虽然有些学者基于一些相同的理论,但该领域3
2]
。整体缺乏前后一致的理论基础,显得零碎、缺乏整合[现有研究多只关注一个维度,用纵向方法,侧重于分析层次。还有一些研究将创新视为一个过程,采用模拟方法去综合。但这些研究都无法体现出全貌。
创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和分割,需要一个整合框架实现对于现象的更好理解。
动态系统,由可随时间在不同组织层次上重复的一系列发散及汇聚的活动组成。外部制度规范及内在聚焦
表1 基于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分布情况
理论基础
制度理论经济和演化理论网络理论
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吸收能力、学习、知识管
理
企业层次
)(;)权变理论)BalachandraandFriar(1997Lam(2005 ;路径依赖)Blundelletal.(1995)(BrownandEisen -
()hardt1997();()Hansen1999Poweletal.1996
););)Christmann(2000Teece(1997Tiddetal.(1997
););CohenandLevinthal(1990Denisonetal.(1996Ed -
);;L;Omondsonetal.(2001EisenhardtandTabrizi(1995)eonardandSensier(1998)rlikowski&Gash p
;;M)GrindleandTeece(1997)Lam(2005)cGrath(1994 y
();();()2001Powell1998Powelletal.1996 )(实物期权)McGrath(1997
;;AarwalandPrasad(1999)Chatmanetal.(1998) g
);M)Harrisonetal.(1997introm(1997
[1]
也指出企业创新是对于企业而言是新的,而Mauis1q
不是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是新的。
团队/个体层次
上层梯队理论
2.2 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Schumeter在20世纪10年代p定义:创新反映在结果的新颖性上,包括新产品,新性能,新工艺,新能力,新供应源,新组织结构。这种观点强调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做事。但是Hansen &Wa-
[0]
指出不可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做事。konen1
()虽然S很清楚地将创新放在企业chumeter1912p层面上,但仍存在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的争论:①发明的
[2]12]
;必要性和充分性[②发明的意义;③发明的扩13]
。散[
·156·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
认为企业创Mar&Marina2综合了前人的研究,y
新是企业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生产或接受、消化吸
而二者又以企业知识尤其是吸收知识为联接纽可分,
带,这种有机联系和互动关系,在知识经济社会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吸收能力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我们认为对于企业创新而言,吸收能力的概念存在是,
两点不足:更①从技术角度界定的吸收能力范围过窄,适用于企业创新过程中产品研发子过程所需的能力。对于创新战略的制定、组织的匹配等涉及不够。吸收能力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技术引进方如何获得自主技术的研究。基于概念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企业创新强调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变革求新,以超越原有技术并创造出新的租金来源,据此逐渐积累出独特的竞争优势;②从产品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现有研究对吸收能力的界定(包括潜在的吸收能力和实现的吸收能力)过于宽泛,难以区分不同技术创新战略需要的主导能力的阶段性差已经有学者呼吁将其收窄为潜在异。针对这一问题,
16]
。的吸收能力[
从而更新和扩展产品收和应用有价值的新颖性知识,
线、服务、工艺、制度的过程。该定义有5点值得强调:①创新的技术源包括内生性的技术或外部获取的技术
还包括应用知识两种;②创新不只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的过程;③创新的结果强调增值的收益;④创新中蕴含的“新颖性”是对组织自己而言是新的,而不是对整个过程和结果。经济体;⑤创新具有两种角色:
我们认为该定义相对于以前的研究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开放性,适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情境。2.3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界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从认知基础演进的视角出发,企业创新能力概念内涵的演进经历了“能力-核心能力-吸收能力和动态能的过程。力—创新能力”
)(基于企业能力界定的核心能力观对企业创新1
(能力研究的影响。能力的概念最早由S提elnick1957)出,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它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这种对企业能力的界定到20世纪8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以及企业资源基础观的分析中,并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4]
()基于企业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观的动态能力3
观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影响。在文献阅读中,我们发现吸收能力文献和动态能力文献呈现交错发展的态势,二者互为理论基础。相对于侧重更新已有技术知动态能力观更加侧重更新已有识基础的吸收能力观,
战略、组织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观的理论框架为:新行为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过程理论、资熊彼特理论、
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和资源基础观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资源基础观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异质、稀缺、难以模仿的资源/竞争能力。
组织竞争力曾经是一群专有名词的集合,但现已资源/竞争能力是公司的常规能力,可以帮达成共识:
助企业获得操作上的匹配。基于资源/竞争能力的企业会针对同样的客户群,生产和销售同样规模的同种产品得以生存,此时公司可能有发明能力,但没有把发
17]
。但动态能力是超越常规能力的元明商业化的能力[
17]
。动态能力强调高控制常规能力的变化速度[能力,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
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核心能力的竞争不是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产品之争,也不是市场之争,而是“未来的能力”长期的竞争优势)之争。区别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征是:①核心能力能极大地增加对顾客的使用价产值;②核心能力能使公司与竞争对手具有极大差异,生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③核心能力是通向新市场的阶梯。对于企业创新而言,企业应该选择高附加值(客户价值)的产品作为核心产品,为创新资源进而培育核心能力。的主要分配提供导向,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观的吸收能力观对企业创2
新能力研究的影响。在对企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CohenandLevinthal把它与企业创新过程联系起 来,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吸收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企业知识,是有效引进、吸收、掌控、提高现有技术从而创造新技术的技能和知识。其中,引进和掌控和提高部分称吸收部分称之为潜在的吸收能力,之为实现的吸收能力。
很多学者将吸收能力几乎等同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否顺利地、持久地展开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它不仅决定一个企业对外界公共知识和竞争对手溢出知识的敏感程度和及时、有效利用的程度,而且决定内部R&D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和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可见,企业吸收能力的增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密不
[15]
层活动和管理感知,是企业抓住机会、管理风险、整合和重组配置专有和共有资产,以满足变化的客户需求,并维持和放大演化匹配,不断打破均衡,获得长期价值的能力,是不可外包、企业专有、难以模仿的。
动态能力观应用于创新领域有助于我们解释企业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惯例及其更新过程。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制度压力来源之间、资源和常规能力的协同、演化匹配、更新,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相对于吸收能力,动态能力使企业不仅实现技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通
17]
。过创新获得收益[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理解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4
“什么能力导致创新的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被深入研究
1]
。学界提出创新能力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并了[
第1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4期 陈力田,
·157·
18]19]从创新内容[和创新过程[两种角度出发界定其构成根据职能要素和创新绩效关系的直接程度,要素能力的构成可分为3个层次。
()最高层次能力为战略层次的外部战略协调柔1
是指在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的竞争行为中,企性能力,
并能够快速做到战略-环境-业识别外部环境变化,
内部资源和能力基础协调,将环境动态性和自身核心通过制定创新战略和变革创新战略来能力结合起来,
用处或重新组合的方式,以应对变化的拟定资源来源、
23]
。这一观点以企业适应外部情境为导向,能力[将协
维度。前者将创新能力界定到组织管理职能要素上,或从组织社会技术系统性质的视角将创新能力界定到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企业价值
18]
。国内学者延伸了熊彼特的观点,并依观等要素上[
据创新演化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将创新能力分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或解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要素能力。后者将创新能力界定为
19]
。其共使用思想以及思想商业化等能力[创造思想、
性在于强调新知识的产生和商用。从知识基础观的角度出发,企业是一个知识体。很多实证研究显示,只有
1]
。知识的积累对创新有积极作用[
调柔性理解为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中涉及的竞争行为惯例。竞争行为是为了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4]
。具体而言,以及侵蚀对手的竞争优势[外部战略协
因此,我们结合创新过程视角和创新内容视角,基于资源观、知识基础观、吸收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等理将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为:企业搜寻、识别、论/视角,
获得外部新知识,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或发现知识的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组织、技术和市场惯例。识所需要的一系列战略、
该观点有几点值得注意:①企业创新能力的目标保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提高创新绩效,②企业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多维度的过程惯例;③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形成过程从资源观、吸收能力观、动态能力观并不等同于资源、吸收能力和中都汲取了养分。但是,
企业创新能力不同于动态能力中的任何一个。首先,
资源,而是和资源(内部投入和外部获得)一起组成了
1]
。资源是企业创新绩效的企业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
调柔性能力包括:对市场、技术变化趋势作出快速的战略反应的能力,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识别外部新知识作为未来方向的能力,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的能力,以
25]
。及发现已有知识的新应用的能力[
()中间层次能力是指内部战略协调柔性,即组织2
结构和战略协调的能力。它是与外部战略协调柔性相
26]
,指的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补充的组织能力[
部署行为中,组织结构和合作网络能够跟随战略进行变革,通过协调柔性,克服组织惰性,以更好地配置资源,实现战略目标。已有文献从战略实施过程角度来以战略和组织内部情探讨内部战略协调柔性的内涵,
5]
。境协调为导向,关注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部署[
组织是分配资源的内在结构,以资源部署形式进行的组织变革的多样性及频率非常重要。利用和控制资源的柔性能解释为何一些企业能如此快速地转向新市
5]
。这包括:场[配置通达内外部知识去处的资源链(识
显性决定因素,而企业创新能力是隐性决定因素。企业创新能力对已有资源和知识的存量进行持续不断的将资源转化为创新目标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资改进,
源增量。新的资源增量为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提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维度比吸收能力范围更基础。其次,
广。第三,企业创新能力除了动态能力,还有常规能形成、抓住整个机会,并通过力。动态能力包括感知、
重新配置有形/无形资产以保持竞争优势。除了动态能力,运营性的能力对于产品创新很重要,如技术能力,以及市场导向和感知客户潜在需求知识的能力2.4 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情境性
有学者指出创新领域对于构思的不同操作(构成,测度)造成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2]
[20]
的能力,以及通过组织制度/流程布置资源别和架构)
26]
。的能力[
()基层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其3
中,技术能力是技术吸收、集成和研发能力,包括企业学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将学来的技术知识和已有技术知识集成的能力,以及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核心技术知识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指公司将产生的技术
27]
。知识应用于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
架构能力的概念起源于H的技术enderson(1990)
架构能力,即协调技术组件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进一步指出,除了技术活动,组织的Henderson1990其它活动(营销、制造)也可被视作在稳定框架中相互关联的要素,架构能力就是协调这些要素能力的能力,体现为沟通渠道、信息过滤、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惯例。基于适合度景观理论,创新系统中各要素能力的不同
28]
。配置决定了创新结果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程度适应[
。例
如,规模与创新之间关系不一致是由于研究者对于规模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对数-原数据;主观-客观指造成的。故有必要回顾企业创新能力研究领域的标)
不同理论单元,以整合为一致的整体
[21]
。
本文将创新过程视为以职能为单位的交互动态体系。从创新系统的结构角度,创新能力分为要素能力
22]
。前者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和架构能力[各职能部门
类似地,有学者提出演化匹配的概念,即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需要考量要素能力培育带来的代价和收益,
16]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要平衡多种要素能力的发展[
所需形成的惯例;后者比前者高一级,是在创新活动体系中协调各职能要素关系的能力。
架构能力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协调要素能力的能力,即协调外部战略协调能力、内部战略协调能力、市场营
·158·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销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能力。因此,基于文献,我们将企
名称
分类
内涵
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整合如表2所示。
测量指标
对市场、技术变化趋势作出快速战略反应的能力
发现外部新知识的能力
识别外部新知识作为未来方向的能力
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发现已有知识的新应用的能力识别更新已有知识方向的能力
识别通达内外知识去处的资源链的能力
流程、结构配置资源的能力通过组织制度、
通过外部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
将学来的技术知识和已有技术知识集成的能力研发客户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的能力
将产生的技术知识应用于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内部战略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技术协调外部战略协调能力、能力的能力
表2 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中的外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
要素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
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内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
技术吸收、集成和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架构能力
协调要素能力的能力
虽然可以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
整合如表2所示。但是,需要分析为什么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们没有采用这样的整合构成,并存在着不一
2]
。在致。边界条件作用会导致构思之间关系的变化[
响。
我们认为,关于战略柔性和产品创新之间关系存在认知鸿沟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动态性这一边界条件。环境的动态性是战略管理领域的关键点。已有不少学动态能力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者探讨环境动态性、
5]
,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于快速变化的产业[缺乏快、
我们发现随着内外情境的不同,企业创前人的研究中,
新能力构成有所不同。企业创新能力构成具有情境但该领域仍有争论。性,
2.4.1 基于外部权变观
()不同产业特性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有无1
29]
,异同的争论。制造企业的研究多关注技术密集型[30]
,服务企业多关注知识密集型[但鲜有关于制造业和[]
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比研究。HelenaForsman1对比
慢变化产业之间的对比,关于环境动态性对于战略协调柔性和产品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更不多见。
2.4.2基于内部权变观
()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影响。由1于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小企业创新是政对小企策核心。但大多数研究仍然关注大中型企业,
1]
。业缺乏研究[
却发现没有大的了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区别。但是,这一结论和他采取的方法有关。随着多越来越多的企业横跨多个产业,即便元化战略的遍及,
其所处环境的异质性也很强,是同一行业内部的企业,
29]
。因难以将书面的行业细分和企业实际情况等同[
为数不多的关于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认为:吸
32]
。收能力是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基础[
[3]
认为大企业的网络合作能力(Herrmann3Gruen-[34]
比小企业更强,小企业在网络中常常berandKreis) g
处于弱势,很难从网络中获取资源。
29]
。但对于小内部研发是大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此,要抓住企业所处环境变化的本质:环境动态性,并将其作为问卷中的专门一部分进行了解。
()内、外战略协调柔性能力对于产品创新作用的2
争论:可通过环境动态性加以调节。学界在要素能力的构成上有争论,主要集中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有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协调柔性作对产品创新起到消极影响或没有影响。为一个整体,
()认为灵活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意味着破Grant2003
()坏已有的惯例,而E认为创新能力本身isenhardt2000
31]
。因此,就是隐藏在组织创新行为中的惯例[从惯例
企业,创新往往不是正式R&D的必然产物,而是正常/业务发展、客户合作或工艺改进的产物,只有13的小/企业有正式的创新计划,12的小企业有创新预算。创新经常包括非正式R&D活动(如实验、学习、评估和技
[1]
。术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二次创新战略、集成创新2
战略、原始创新战略)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影响。基于能力基础观,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需要的创新能力基础不同,进而组织学习的机制也不同。对于二次创新战略,吸收能力是其主导能力,其重要作用是开辟知识的外部渠道,并将外来知识与企业自身努力相结
16]
。对于给定的二次创新战略框架下的后发企业,合[
的角度而言,战略协调柔性会阻碍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些学者认为外部战略协调柔性和内部战略协调柔
[26]
性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L认为探索有效部i
署,整合内外资源的能力(内部战略协调柔性)对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但是应对环境变化、灵活转变战略方向(外部战略协调柔性)对创新能力有不显著的消极影
必须具备获取其它企业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应用的
第1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4期 陈力田,
·159·
16]
。因此,能力[需要通过获取和应用的学习机制进行
能力的培育和程序化。对于给定集成创新战略框架下除了二次创新所需要的吸收能力外,还需的后发企业,
35]
。因此,外部知识的集成能力[需要获取、集成要内、
36]
。对于原始创新战略,则和应用机制形成创新惯例[
相对于集成创新更需要内部知识探索的原创能力。因需要通过获取、集成、创造和应用过程来积累。如此,表3所示。
表3 技术创新战略的演进以及基于组织学习的创新
能力积累过程分析框架
能力基础主导能力类型对于知识的
主要作用学习机制
二次创新战略吸收能力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选择、获搜寻、、取应用
集成创新战略集成能力内、外部知识
的集成和利用搜寻、选择、获、、取集成应用
原始创新战略原创能力内部知识的探
索和利用搜寻、选择、创、造应用
进行边界条件的研究。
第四,对于环境动态性、企业规模、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关系“是什么”的问题,在现有大多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通过实证验证
增加普适性。案例提出的观点,
第五,可以探索各维度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自组织机理。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且多是线性模型。但是,线性模型的叠加会出现非线性的关系。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之间可能存在的动态非线性关系还没有深入探讨。未来可采用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4 管理意义
除了理论贡献,本文还有实际的管理意义。首先,对于企业管理层的贡献在于:①对于不同规
集中资源培育特模的企业要识别其所处的特定阶段,
定子能力(如小企业要利用吸收能力强的优势,努力积累外部社会资本,增强网络中的地位;大企业要利用自
积极搜寻新机会,提高战略柔性能力,避身网络能力,;免刚性)②基于能力基础来识别和选择合适的技术创
新战略。
其次,对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而言:①要促进企业
,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投入资源(资金、设备)更
需要采取激励企业培育自身能力的政策;②由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情景性,需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企业予以辅助。
3 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本文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建立了观点之间的连接,以提供多维企业
明晰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能力框架,
()针对“企业创新”概念模糊的问题,本文通过理1论回顾,发现了更加适合企业当前情境的企业创新内
企业创新是企业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生产或接涵:受、消化吸收和应用有价值的新颖性知识,从而更新和扩展产品线、服务、工艺、制度的过程。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模糊、理论之间缺乏连2
2]
,接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吸收能
力观、动态能力观、创新过程观等理论视角,提出了企
企业搜寻、识别、获得外部新知识,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或发现知识的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识所需要的一系列战略、组织、技术、市场惯例。
1]
(),针对创新能力构成存在争论的问题[在文献3
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将企业创新能力分成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中的外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内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技术吸收、集成和研发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接着,对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争论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观点。同时,列举了未解决的争论,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
第一,未来研究可以对本文提出的企业创新能力构成框架进行构思测度和检验。
第二,虽然理论上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不同,但是实证结果却与此假设不符合。其原因在于企业所处实际环境复杂,难以划分产业类型进行测度。故未来研究若通过感知的环境特征来进行环境指标的测度会更准确,并可跨越不同的环境动态性,提出新的模型。
第三,内、外部战略协调柔性是否是产品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存在争论。环境动态性被认为是一个重要
且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可对其进行检验,的调节变量,
5 不足和未来方向
由于本文聚焦于整合前人的研究,故没有提供关
这需要后续的研于多维子能力之间详细关系的观点,
。这个数据库虽究;本文只用了一个来源数据库:SSCI
然质量较高,但是也忽略了一些研究;本文聚焦于联结过去研究所忽略的独立的领域,但是聚焦就会带来局限性。我们希望本文能帮助整合创新能力的研究,从而对理论和实践有益。参考文献:
[]1ORSMAN H.BusinessdevelomentsuccessinSMEs.a F p
]casestudaroach[J.JournalofSmallBusinessandEn -ypp ,):terriseDeveloment2008,15(3606622. -pp
[]2RY M C,MARINA A.A multidimensionalframework MA-
:oforanizationalinnovationasstemreviewofthelitera -gy
[],():tureJ.Journalofmanaementstudies2010,4761154 -g1191.
[]3A,POLLEYD,GARUDS,VENKATARAMANS. VAN [:The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Universitourne yjy
,Press2007.
[]:4RICKDC,MASONPA.Uerechelonstheor HAMB -pp
[]anizationasareflectionofitstomanaersJ.Academ gpgy ():ofManaementReview,1984,92193206. -g
[]:5ISENHARDTK M,MARTINJA.Dnamiccaabilities E yp
,whataretheJ].StrateicmanaementJournal2000,21 y[gg
·160·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361.
[:22] HENDERSON,CLARK.Architecturalinnovationthe
reconfiurationroductofexistintechnoloiesandthe gpgg
ofestablishedfirms[J].Administrativesciencefailure ,():uarterl1990,351930.-qy
[],23UCHETA N,NARAYANAN V K.Strateicschemas S g
,:erformancestrateicflexibilitandfirmthemoderatin pgyg
[]ofindustrclockseedJ.StrateicManaementJourrole -ypgg
,():nal.2007,283243270.-
[]:24ERRIER W.Naviatinthecometitivelandscaethe F ggpp
[]andconseuencesofcometitivearessivenessJ.drivers qpgg,():AcademofManaementJournal2001,444858877. -yg
[]25ASONPD,EISENHARDTK M,CHEISTOPHERB J
,mstructurearketdnamism,andthestrateB.Otimal ygyp
,ofsimlerul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 py
(),2009,543413452.-
[]26IY,SUZF,LIU Y.Canstrateicflexibilithelfirms L gyp
[],roductrofitfrom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10,30 pp():56300309.--
[]27 YAM RC M,etal.Anauditoftechnoloicalinnovation g
:scaabilitiesinChinesefirmsomeemiricalfindinsin ppg
,[],:BeiinChinaJ.Research2004,33(8)11231olic -jgpy140.
[]28IGetal.Modelinandsimulationofsulnetworke L -gppy
volutionbasedoncomlexadativesstemandfitness ppy
[],landscaeJ.Comuters&IndustrialEnineerin2009, ppgg():563839853.-
[29]IRNERE,KINKELS,JAEGERA.Innovationaths K p
:andtheinnovationoflowtechnolofirmsanerformance -gyp
]emiricalanalsisofGermanindustrJ.ResearchPoli -pyy[
,):c2009,38(3447458.-y
[30]RA N,LANDRYR,DOLOREUXD.Patternsof AMA innovationinknowled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J]. g
,):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9,29(4407430. -
[]31OBERT M G.Strateicinaturbulentenviornlannin R -gpg
:[]mentevidencefromtheoilmaorsJ.StrateicManae -jgg,():mentJournal2003,242491517. -
[32] BRANZEIO,VERTINSKYI.Strateictoathwas gpyroductinnovationcaabilitiesinSMEs.JournalofBusi -pp
,):nessVenturin2006,21(175105. -g
[]33RRMANN A,GASSMANN O,EISERT U.Anem- HE
studoftheantecedentsforradicalinnovairicalroduct -ypp
[]tionsandcaabilitiesfortransformationJ.JournalofEn -p
,:ineerinandTechnoloManaement2007,24(1)92 -gggyg 120.
[],K34RUENBERGBJREISHP.Knowledenetworkin G -gg
:caabilitinGermanSMEsamodelforemiricalinvesti -pyp []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Manaeation -gygg
,):ment2009,45(34364379.--
[]35LKO K,ULRIKEDB,SORENS.Informationrocess E -p
:inandfirminternalenvironmentcontinencieserform- - ggp
[]anceimactonnewdevelomentJ.Crealobalroduct -ppgp
,():tivitandInnovationManaement2010,193200218. -yg []36LWYN Y.Substitutionandcomlementaritinendoe A -pyg
[],nousinnovationJ.QuarterlJournalofeconomics1993, y
():1083775807.-
(责任编辑:赵 可)
():101111051121.- -
[]6LFATC,FINKELSTEINS,MITCHELL W,PETER- HE
,WAF M A,SINGH H,TEECEDJINTERSG.Dnam- y
:iccaabilitiesunderstandinstrateicchaneinoraniza -pgggg [:,U.,tionsM].BlackwellOxfordK.2007.
[]7LKINST,KELLERRT.Leadershiinresearchandde E -p
:velomentoranizationsaliteraturereviewandconcetual pgp
],:J.LeadershiQuarterl2003,14(45)587framework[--py 606.
[8]A H,POOLE MS.Exlainindevelomentand VAN pgp ]inoranizations[J.AcademofManaementRechane -gygg():view,1995,203510540.-
[,9]damsR,BessantJPhelsR.Innovationmanaement A pg
:]a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measurement -,():aementReviews2006,812147. -g
[],10SENSO,WAKONENJ.Innovationawinninsolu HAN -g
],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Manaement gyg
():1997,134345358.-
[11]RQUISDG.Theanatomofsuccessfulinnovations MA y [],,():J.InnovationMaazine1969112837. -g[]:12BDAY M.Firmlevelinnovationmodelsonersective HO pp
]researchindeveloedanddeveloincountries[J.Tech -ppg
,:noloanalsis&StrateicManaement2005,17(2) gyygg 121146.-
[]13LLAND M.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iesandtheir HO
relevancetounderstandintheroleoflibrarianswhenin -g
]troducinuserstonetworkedinformation[J.Electronic g ,():1997,155389394.Librar-y
[]14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etenceof P p
thecor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 p
():37991.-
[]15OHEN W M,LEVINTHALDA.Absortivecaacit C -ppy-
[]anewonlearninandinnovationJ.Adminisersective -gpp ,():trativeScienceQuarterl1990,351128152. -y
[,e16] LICHTENTHALER U.Absortivecaacitnviron -ppy
,mentalturbulenceandthecomlementaroforanization -pyg [],allearninJ.AcademofManaementJournalrocesses gygp
():2009,524822846.-
[:17]EECEDJ.Exlicatindnamiccaabilitiesthenature T pgyp
andmicrofoundationsofsustainableenterriseerformance pp
[],:J.StrateicmanaementJournal2007,28(13)13191 -gg350.
[][]18EONARDBD.CorecaabilitiesandcoreriiditiesJ. L pg
,StrateicManaementJournal1992,13(Summersecial ggp):issue111126.-
[19]TAS,NARASIMHAN O,RAJIVS.Concetuali DUT -p
:zinandmeasurincaabilitiesmethodoloandemirical ggpgyp
],alication[J.StrateicManaementJournal2005,26 ppgg
():3277285.-
[]20RNANDEZE M,DELGADOBE.Productinnovation HE
,msmallmanufacturersarketorientationandtheindusin -
’:trsfivecometitiveforcesemiricalevidencefromSain yppp
[],J.Euro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ement2009, pg():124470491.-
[]21AMISONZC,LAPIEDRA AR,SEGARRAC M,BO- C
RONAT N M.A metaanalsisofinnovationandoraniza- -yg
[],,():tionalsizeJ.OranizationStudies2004253331 -g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
化的文献综述
陈力田1,赵晓庆1,魏致善2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3100582.10000摘 要: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逐渐重但企业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也出现了模糊的现象,阻碍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措施制定和实视,
施。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研究基于不同理论,彼此缺乏连接;二是关于创新能力构成存在争论。什么是企业创新?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在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有何不同?通过对近30年来SSCI检建立了观点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维的企索的有关企业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
明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演变及其情境性,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论,可业创新能力框架,
为未来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绩效;创新能力构成
:DOI10.6049.kbdc.2011110565jjy
()中图分类号:F403.6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214015407 文献标识码:---
0 引言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
1]
。近年来,因素[学界和业界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逐渐
统回顾和梳理,建立观点之间的连接,以提供多维的企明晰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业创新能力框架,
1 方法和描述性统计
1.1文献池的建立
参考M系统化研究综述的方ar&Marina(2010)y法,我们进行SSCI数据库的初始搜索并使用基本关键“;”文件类型“词:TS=enterriseinnovation*)article p;语言“;学科领域“,和“review”Enlish”business”g
”,“”。得到初始样本后,“我们通manaementeconomgy过文献摘要阅读和全文阅读的方式进行筛选,得到528篇和企业创新能力内涵、构成紧密相关的文献。1.2 文献分组
排名前10的创新能力研究期刊为ResearchPolic y(;(;7.8%)StrateicManaementJournal5.2%)Journalof gg
(;ProductInnovationManaement3.9%)ManaementSci -gg(;(;ence3.5%)AcademofManaementJournal3.1%) yg
;;OranizationScience(2.9%)ReionalStudies(1.8%) gg;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1.7%)Academof y(y
重视。“十二五”时期,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调整经济结构、
中心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也出现了模糊的现象。
该领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①现有研究基于不同
2]
;理论,彼此缺乏连接[②关于创新能力构成存在争论。
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情境性,在不同的内外情境下,所需
1]
。要的创新能力是不同的[
企业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模糊阻碍了提升企业本文研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因此,究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创新?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在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有何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文献进行系
收稿日期:201202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商研究专项经费重大招标项目(浙商研究专项经费博士生项目71172115)C65713)
()C65726,,作者简介:陈力田(女,安徽庐江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企业创新能力;赵晓庆(男,1987-)1962-)
,四川泸县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企业战略;魏致善(男,浙江杭州人,信雅达系统工程1969-)
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第1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4期 陈力田,
·155·
;ManaementReview(1.6%)RandJournalofEconomics g(。文献数和类型分组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1.6%)
是企业创新过程和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上层梯队理论被用来连接代理特征/行为和组织结果,但它不包含
4]
。动态能力研究考虑到组织资管理控制与商业过程[
5]6]
。组织创新或采纳创新是一种动态能力[。源和能力[
动态创新能力保证不断输出新产品/技术,以实现与市
[7]
。但动态能力观存在两点不足:场的“演化匹配”①未
和代理角色合并;②未研究组织过程如何将输入转化
8]
。创新为输出。第二点正是组织过程理论所擅长的[
过程理论关注的是渐进的、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吸
图1
文献数
收能力理论则不仅停留在默会知识的内部流动上,还强调了组织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
现有研究存在以下矛盾和对立:
()外部和内部创新源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二者都1
被感知的情况下,才变得不明显。创新学者经常只关不关注市场导向的影响。但是,在早期创新注R&D,
研究中,只用R&D投入和专利数来表现创新的概念已
9]
。经过时,因为其不能普适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目标[
图2 文献类型分组
2]。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前瞻性的市场导向战略[
2 发现和讨论
2.1 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基于理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早期制度理论无法解释行业内差异性。行业内差异是由于路径依赖和创新过程的重复迭代导致的。故
3]
。创新是非线性应该采用演化方法,并允许殊途同归[
()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探索性学习、应用性学2
习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无论是重大还是渐进创新都是探索性学习的一部分,和应用性学习是平行的关系。故接受创新的决定和创新的实际实现之间存在鸿沟。()虽然有些学者基于一些相同的理论,但该领域3
2]
。整体缺乏前后一致的理论基础,显得零碎、缺乏整合[现有研究多只关注一个维度,用纵向方法,侧重于分析层次。还有一些研究将创新视为一个过程,采用模拟方法去综合。但这些研究都无法体现出全貌。
创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和分割,需要一个整合框架实现对于现象的更好理解。
动态系统,由可随时间在不同组织层次上重复的一系列发散及汇聚的活动组成。外部制度规范及内在聚焦
表1 基于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分布情况
理论基础
制度理论经济和演化理论网络理论
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吸收能力、学习、知识管
理
企业层次
)(;)权变理论)BalachandraandFriar(1997Lam(2005 ;路径依赖)Blundelletal.(1995)(BrownandEisen -
()hardt1997();()Hansen1999Poweletal.1996
););)Christmann(2000Teece(1997Tiddetal.(1997
););CohenandLevinthal(1990Denisonetal.(1996Ed -
);;L;Omondsonetal.(2001EisenhardtandTabrizi(1995)eonardandSensier(1998)rlikowski&Gash p
;;M)GrindleandTeece(1997)Lam(2005)cGrath(1994 y
();();()2001Powell1998Powelletal.1996 )(实物期权)McGrath(1997
;;AarwalandPrasad(1999)Chatmanetal.(1998) g
);M)Harrisonetal.(1997introm(1997
[1]
也指出企业创新是对于企业而言是新的,而Mauis1q
不是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是新的。
团队/个体层次
上层梯队理论
2.2 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Schumeter在20世纪10年代p定义:创新反映在结果的新颖性上,包括新产品,新性能,新工艺,新能力,新供应源,新组织结构。这种观点强调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做事。但是Hansen &Wa-
[0]
指出不可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做事。konen1
()虽然S很清楚地将创新放在企业chumeter1912p层面上,但仍存在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的争论:①发明的
[2]12]
;必要性和充分性[②发明的意义;③发明的扩13]
。散[
·156·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
认为企业创Mar&Marina2综合了前人的研究,y
新是企业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生产或接受、消化吸
而二者又以企业知识尤其是吸收知识为联接纽可分,
带,这种有机联系和互动关系,在知识经济社会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吸收能力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我们认为对于企业创新而言,吸收能力的概念存在是,
两点不足:更①从技术角度界定的吸收能力范围过窄,适用于企业创新过程中产品研发子过程所需的能力。对于创新战略的制定、组织的匹配等涉及不够。吸收能力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技术引进方如何获得自主技术的研究。基于概念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企业创新强调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变革求新,以超越原有技术并创造出新的租金来源,据此逐渐积累出独特的竞争优势;②从产品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现有研究对吸收能力的界定(包括潜在的吸收能力和实现的吸收能力)过于宽泛,难以区分不同技术创新战略需要的主导能力的阶段性差已经有学者呼吁将其收窄为潜在异。针对这一问题,
16]
。的吸收能力[
从而更新和扩展产品收和应用有价值的新颖性知识,
线、服务、工艺、制度的过程。该定义有5点值得强调:①创新的技术源包括内生性的技术或外部获取的技术
还包括应用知识两种;②创新不只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的过程;③创新的结果强调增值的收益;④创新中蕴含的“新颖性”是对组织自己而言是新的,而不是对整个过程和结果。经济体;⑤创新具有两种角色:
我们认为该定义相对于以前的研究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开放性,适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情境。2.3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界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从认知基础演进的视角出发,企业创新能力概念内涵的演进经历了“能力-核心能力-吸收能力和动态能的过程。力—创新能力”
)(基于企业能力界定的核心能力观对企业创新1
(能力研究的影响。能力的概念最早由S提elnick1957)出,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它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这种对企业能力的界定到20世纪8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以及企业资源基础观的分析中,并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4]
()基于企业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观的动态能力3
观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影响。在文献阅读中,我们发现吸收能力文献和动态能力文献呈现交错发展的态势,二者互为理论基础。相对于侧重更新已有技术知动态能力观更加侧重更新已有识基础的吸收能力观,
战略、组织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观的理论框架为:新行为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过程理论、资熊彼特理论、
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和资源基础观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资源基础观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异质、稀缺、难以模仿的资源/竞争能力。
组织竞争力曾经是一群专有名词的集合,但现已资源/竞争能力是公司的常规能力,可以帮达成共识:
助企业获得操作上的匹配。基于资源/竞争能力的企业会针对同样的客户群,生产和销售同样规模的同种产品得以生存,此时公司可能有发明能力,但没有把发
17]
。但动态能力是超越常规能力的元明商业化的能力[
17]
。动态能力强调高控制常规能力的变化速度[能力,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
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核心能力的竞争不是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产品之争,也不是市场之争,而是“未来的能力”长期的竞争优势)之争。区别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征是:①核心能力能极大地增加对顾客的使用价产值;②核心能力能使公司与竞争对手具有极大差异,生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③核心能力是通向新市场的阶梯。对于企业创新而言,企业应该选择高附加值(客户价值)的产品作为核心产品,为创新资源进而培育核心能力。的主要分配提供导向,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观的吸收能力观对企业创2
新能力研究的影响。在对企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CohenandLevinthal把它与企业创新过程联系起 来,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吸收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企业知识,是有效引进、吸收、掌控、提高现有技术从而创造新技术的技能和知识。其中,引进和掌控和提高部分称吸收部分称之为潜在的吸收能力,之为实现的吸收能力。
很多学者将吸收能力几乎等同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否顺利地、持久地展开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它不仅决定一个企业对外界公共知识和竞争对手溢出知识的敏感程度和及时、有效利用的程度,而且决定内部R&D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和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可见,企业吸收能力的增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密不
[15]
层活动和管理感知,是企业抓住机会、管理风险、整合和重组配置专有和共有资产,以满足变化的客户需求,并维持和放大演化匹配,不断打破均衡,获得长期价值的能力,是不可外包、企业专有、难以模仿的。
动态能力观应用于创新领域有助于我们解释企业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惯例及其更新过程。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制度压力来源之间、资源和常规能力的协同、演化匹配、更新,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相对于吸收能力,动态能力使企业不仅实现技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通
17]
。过创新获得收益[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理解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4
“什么能力导致创新的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被深入研究
1]
。学界提出创新能力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并了[
第1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4期 陈力田,
·157·
18]19]从创新内容[和创新过程[两种角度出发界定其构成根据职能要素和创新绩效关系的直接程度,要素能力的构成可分为3个层次。
()最高层次能力为战略层次的外部战略协调柔1
是指在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的竞争行为中,企性能力,
并能够快速做到战略-环境-业识别外部环境变化,
内部资源和能力基础协调,将环境动态性和自身核心通过制定创新战略和变革创新战略来能力结合起来,
用处或重新组合的方式,以应对变化的拟定资源来源、
23]
。这一观点以企业适应外部情境为导向,能力[将协
维度。前者将创新能力界定到组织管理职能要素上,或从组织社会技术系统性质的视角将创新能力界定到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企业价值
18]
。国内学者延伸了熊彼特的观点,并依观等要素上[
据创新演化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将创新能力分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或解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要素能力。后者将创新能力界定为
19]
。其共使用思想以及思想商业化等能力[创造思想、
性在于强调新知识的产生和商用。从知识基础观的角度出发,企业是一个知识体。很多实证研究显示,只有
1]
。知识的积累对创新有积极作用[
调柔性理解为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中涉及的竞争行为惯例。竞争行为是为了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4]
。具体而言,以及侵蚀对手的竞争优势[外部战略协
因此,我们结合创新过程视角和创新内容视角,基于资源观、知识基础观、吸收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等理将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为:企业搜寻、识别、论/视角,
获得外部新知识,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或发现知识的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组织、技术和市场惯例。识所需要的一系列战略、
该观点有几点值得注意:①企业创新能力的目标保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提高创新绩效,②企业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多维度的过程惯例;③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形成过程从资源观、吸收能力观、动态能力观并不等同于资源、吸收能力和中都汲取了养分。但是,
企业创新能力不同于动态能力中的任何一个。首先,
资源,而是和资源(内部投入和外部获得)一起组成了
1]
。资源是企业创新绩效的企业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
调柔性能力包括:对市场、技术变化趋势作出快速的战略反应的能力,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识别外部新知识作为未来方向的能力,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的能力,以
25]
。及发现已有知识的新应用的能力[
()中间层次能力是指内部战略协调柔性,即组织2
结构和战略协调的能力。它是与外部战略协调柔性相
26]
,指的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补充的组织能力[
部署行为中,组织结构和合作网络能够跟随战略进行变革,通过协调柔性,克服组织惰性,以更好地配置资源,实现战略目标。已有文献从战略实施过程角度来以战略和组织内部情探讨内部战略协调柔性的内涵,
5]
。境协调为导向,关注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部署[
组织是分配资源的内在结构,以资源部署形式进行的组织变革的多样性及频率非常重要。利用和控制资源的柔性能解释为何一些企业能如此快速地转向新市
5]
。这包括:场[配置通达内外部知识去处的资源链(识
显性决定因素,而企业创新能力是隐性决定因素。企业创新能力对已有资源和知识的存量进行持续不断的将资源转化为创新目标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资改进,
源增量。新的资源增量为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提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维度比吸收能力范围更基础。其次,
广。第三,企业创新能力除了动态能力,还有常规能形成、抓住整个机会,并通过力。动态能力包括感知、
重新配置有形/无形资产以保持竞争优势。除了动态能力,运营性的能力对于产品创新很重要,如技术能力,以及市场导向和感知客户潜在需求知识的能力2.4 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情境性
有学者指出创新领域对于构思的不同操作(构成,测度)造成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2]
[20]
的能力,以及通过组织制度/流程布置资源别和架构)
26]
。的能力[
()基层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其3
中,技术能力是技术吸收、集成和研发能力,包括企业学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将学来的技术知识和已有技术知识集成的能力,以及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核心技术知识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指公司将产生的技术
27]
。知识应用于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
架构能力的概念起源于H的技术enderson(1990)
架构能力,即协调技术组件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进一步指出,除了技术活动,组织的Henderson1990其它活动(营销、制造)也可被视作在稳定框架中相互关联的要素,架构能力就是协调这些要素能力的能力,体现为沟通渠道、信息过滤、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惯例。基于适合度景观理论,创新系统中各要素能力的不同
28]
。配置决定了创新结果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程度适应[
。例
如,规模与创新之间关系不一致是由于研究者对于规模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对数-原数据;主观-客观指造成的。故有必要回顾企业创新能力研究领域的标)
不同理论单元,以整合为一致的整体
[21]
。
本文将创新过程视为以职能为单位的交互动态体系。从创新系统的结构角度,创新能力分为要素能力
22]
。前者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和架构能力[各职能部门
类似地,有学者提出演化匹配的概念,即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需要考量要素能力培育带来的代价和收益,
16]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要平衡多种要素能力的发展[
所需形成的惯例;后者比前者高一级,是在创新活动体系中协调各职能要素关系的能力。
架构能力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协调要素能力的能力,即协调外部战略协调能力、内部战略协调能力、市场营
·158·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销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能力。因此,基于文献,我们将企
名称
分类
内涵
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整合如表2所示。
测量指标
对市场、技术变化趋势作出快速战略反应的能力
发现外部新知识的能力
识别外部新知识作为未来方向的能力
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发现已有知识的新应用的能力识别更新已有知识方向的能力
识别通达内外知识去处的资源链的能力
流程、结构配置资源的能力通过组织制度、
通过外部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
将学来的技术知识和已有技术知识集成的能力研发客户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的能力
将产生的技术知识应用于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内部战略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技术协调外部战略协调能力、能力的能力
表2 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中的外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
要素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
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内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
技术吸收、集成和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架构能力
协调要素能力的能力
虽然可以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
整合如表2所示。但是,需要分析为什么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们没有采用这样的整合构成,并存在着不一
2]
。在致。边界条件作用会导致构思之间关系的变化[
响。
我们认为,关于战略柔性和产品创新之间关系存在认知鸿沟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动态性这一边界条件。环境的动态性是战略管理领域的关键点。已有不少学动态能力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者探讨环境动态性、
5]
,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于快速变化的产业[缺乏快、
我们发现随着内外情境的不同,企业创前人的研究中,
新能力构成有所不同。企业创新能力构成具有情境但该领域仍有争论。性,
2.4.1 基于外部权变观
()不同产业特性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有无1
29]
,异同的争论。制造企业的研究多关注技术密集型[30]
,服务企业多关注知识密集型[但鲜有关于制造业和[]
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比研究。HelenaForsman1对比
慢变化产业之间的对比,关于环境动态性对于战略协调柔性和产品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更不多见。
2.4.2基于内部权变观
()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影响。由1于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小企业创新是政对小企策核心。但大多数研究仍然关注大中型企业,
1]
。业缺乏研究[
却发现没有大的了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区别。但是,这一结论和他采取的方法有关。随着多越来越多的企业横跨多个产业,即便元化战略的遍及,
其所处环境的异质性也很强,是同一行业内部的企业,
29]
。因难以将书面的行业细分和企业实际情况等同[
为数不多的关于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认为:吸
32]
。收能力是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基础[
[3]
认为大企业的网络合作能力(Herrmann3Gruen-[34]
比小企业更强,小企业在网络中常常berandKreis) g
处于弱势,很难从网络中获取资源。
29]
。但对于小内部研发是大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此,要抓住企业所处环境变化的本质:环境动态性,并将其作为问卷中的专门一部分进行了解。
()内、外战略协调柔性能力对于产品创新作用的2
争论:可通过环境动态性加以调节。学界在要素能力的构成上有争论,主要集中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有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协调柔性作对产品创新起到消极影响或没有影响。为一个整体,
()认为灵活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意味着破Grant2003
()坏已有的惯例,而E认为创新能力本身isenhardt2000
31]
。因此,就是隐藏在组织创新行为中的惯例[从惯例
企业,创新往往不是正式R&D的必然产物,而是正常/业务发展、客户合作或工艺改进的产物,只有13的小/企业有正式的创新计划,12的小企业有创新预算。创新经常包括非正式R&D活动(如实验、学习、评估和技
[1]
。术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二次创新战略、集成创新2
战略、原始创新战略)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影响。基于能力基础观,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需要的创新能力基础不同,进而组织学习的机制也不同。对于二次创新战略,吸收能力是其主导能力,其重要作用是开辟知识的外部渠道,并将外来知识与企业自身努力相结
16]
。对于给定的二次创新战略框架下的后发企业,合[
的角度而言,战略协调柔性会阻碍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些学者认为外部战略协调柔性和内部战略协调柔
[26]
性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L认为探索有效部i
署,整合内外资源的能力(内部战略协调柔性)对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但是应对环境变化、灵活转变战略方向(外部战略协调柔性)对创新能力有不显著的消极影
必须具备获取其它企业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应用的
第1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4期 陈力田,
·159·
16]
。因此,能力[需要通过获取和应用的学习机制进行
能力的培育和程序化。对于给定集成创新战略框架下除了二次创新所需要的吸收能力外,还需的后发企业,
35]
。因此,外部知识的集成能力[需要获取、集成要内、
36]
。对于原始创新战略,则和应用机制形成创新惯例[
相对于集成创新更需要内部知识探索的原创能力。因需要通过获取、集成、创造和应用过程来积累。如此,表3所示。
表3 技术创新战略的演进以及基于组织学习的创新
能力积累过程分析框架
能力基础主导能力类型对于知识的
主要作用学习机制
二次创新战略吸收能力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选择、获搜寻、、取应用
集成创新战略集成能力内、外部知识
的集成和利用搜寻、选择、获、、取集成应用
原始创新战略原创能力内部知识的探
索和利用搜寻、选择、创、造应用
进行边界条件的研究。
第四,对于环境动态性、企业规模、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关系“是什么”的问题,在现有大多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通过实证验证
增加普适性。案例提出的观点,
第五,可以探索各维度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自组织机理。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且多是线性模型。但是,线性模型的叠加会出现非线性的关系。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之间可能存在的动态非线性关系还没有深入探讨。未来可采用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4 管理意义
除了理论贡献,本文还有实际的管理意义。首先,对于企业管理层的贡献在于:①对于不同规
集中资源培育特模的企业要识别其所处的特定阶段,
定子能力(如小企业要利用吸收能力强的优势,努力积累外部社会资本,增强网络中的地位;大企业要利用自
积极搜寻新机会,提高战略柔性能力,避身网络能力,;免刚性)②基于能力基础来识别和选择合适的技术创
新战略。
其次,对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而言:①要促进企业
,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投入资源(资金、设备)更
需要采取激励企业培育自身能力的政策;②由于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情景性,需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企业予以辅助。
3 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本文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建立了观点之间的连接,以提供多维企业
明晰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能力框架,
()针对“企业创新”概念模糊的问题,本文通过理1论回顾,发现了更加适合企业当前情境的企业创新内
企业创新是企业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生产或接涵:受、消化吸收和应用有价值的新颖性知识,从而更新和扩展产品线、服务、工艺、制度的过程。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内涵模糊、理论之间缺乏连2
2]
,接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吸收能
力观、动态能力观、创新过程观等理论视角,提出了企
企业搜寻、识别、获得外部新知识,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或发现知识的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识所需要的一系列战略、组织、技术、市场惯例。
1]
(),针对创新能力构成存在争论的问题[在文献3
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将企业创新能力分成战略制定和变革过程中的外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内部战略协调柔性能力,技术吸收、集成和研发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接着,对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争论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观点。同时,列举了未解决的争论,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
第一,未来研究可以对本文提出的企业创新能力构成框架进行构思测度和检验。
第二,虽然理论上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不同,但是实证结果却与此假设不符合。其原因在于企业所处实际环境复杂,难以划分产业类型进行测度。故未来研究若通过感知的环境特征来进行环境指标的测度会更准确,并可跨越不同的环境动态性,提出新的模型。
第三,内、外部战略协调柔性是否是产品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存在争论。环境动态性被认为是一个重要
且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可对其进行检验,的调节变量,
5 不足和未来方向
由于本文聚焦于整合前人的研究,故没有提供关
这需要后续的研于多维子能力之间详细关系的观点,
。这个数据库虽究;本文只用了一个来源数据库:SSCI
然质量较高,但是也忽略了一些研究;本文聚焦于联结过去研究所忽略的独立的领域,但是聚焦就会带来局限性。我们希望本文能帮助整合创新能力的研究,从而对理论和实践有益。参考文献:
[]1ORSMAN H.BusinessdevelomentsuccessinSMEs.a F p
]casestudaroach[J.JournalofSmallBusinessandEn -ypp ,):terriseDeveloment2008,15(3606622. -pp
[]2RY M C,MARINA A.A multidimensionalframework MA-
:oforanizationalinnovationasstemreviewofthelitera -gy
[],():tureJ.Journalofmanaementstudies2010,4761154 -g1191.
[]3A,POLLEYD,GARUDS,VENKATARAMANS. VAN [:The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Universitourne yjy
,Press2007.
[]:4RICKDC,MASONPA.Uerechelonstheor HAMB -pp
[]anizationasareflectionofitstomanaersJ.Academ gpgy ():ofManaementReview,1984,92193206. -g
[]:5ISENHARDTK M,MARTINJA.Dnamiccaabilities E yp
,whataretheJ].StrateicmanaementJournal2000,21 y[gg
·160·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361.
[:22] HENDERSON,CLARK.Architecturalinnovationthe
reconfiurationroductofexistintechnoloiesandthe gpgg
ofestablishedfirms[J].Administrativesciencefailure ,():uarterl1990,351930.-qy
[],23UCHETA N,NARAYANAN V K.Strateicschemas S g
,:erformancestrateicflexibilitandfirmthemoderatin pgyg
[]ofindustrclockseedJ.StrateicManaementJourrole -ypgg
,():nal.2007,283243270.-
[]:24ERRIER W.Naviatinthecometitivelandscaethe F ggpp
[]andconseuencesofcometitivearessivenessJ.drivers qpgg,():AcademofManaementJournal2001,444858877. -yg
[]25ASONPD,EISENHARDTK M,CHEISTOPHERB J
,mstructurearketdnamism,andthestrateB.Otimal ygyp
,ofsimlerul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 py
(),2009,543413452.-
[]26IY,SUZF,LIU Y.Canstrateicflexibilithelfirms L gyp
[],roductrofitfrom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10,30 pp():56300309.--
[]27 YAM RC M,etal.Anauditoftechnoloicalinnovation g
:scaabilitiesinChinesefirmsomeemiricalfindinsin ppg
,[],:BeiinChinaJ.Research2004,33(8)11231olic -jgpy140.
[]28IGetal.Modelinandsimulationofsulnetworke L -gppy
volutionbasedoncomlexadativesstemandfitness ppy
[],landscaeJ.Comuters&IndustrialEnineerin2009, ppgg():563839853.-
[29]IRNERE,KINKELS,JAEGERA.Innovationaths K p
:andtheinnovationoflowtechnolofirmsanerformance -gyp
]emiricalanalsisofGermanindustrJ.ResearchPoli -pyy[
,):c2009,38(3447458.-y
[30]RA N,LANDRYR,DOLOREUXD.Patternsof AMA innovationinknowled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J]. g
,):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9,29(4407430. -
[]31OBERT M G.Strateicinaturbulentenviornlannin R -gpg
:[]mentevidencefromtheoilmaorsJ.StrateicManae -jgg,():mentJournal2003,242491517. -
[32] BRANZEIO,VERTINSKYI.Strateictoathwas gpyroductinnovationcaabilitiesinSMEs.JournalofBusi -pp
,):nessVenturin2006,21(175105. -g
[]33RRMANN A,GASSMANN O,EISERT U.Anem- HE
studoftheantecedentsforradicalinnovairicalroduct -ypp
[]tionsandcaabilitiesfortransformationJ.JournalofEn -p
,:ineerinandTechnoloManaement2007,24(1)92 -gggyg 120.
[],K34RUENBERGBJREISHP.Knowledenetworkin G -gg
:caabilitinGermanSMEsamodelforemiricalinvesti -pyp []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Manaeation -gygg
,):ment2009,45(34364379.--
[]35LKO K,ULRIKEDB,SORENS.Informationrocess E -p
:inandfirminternalenvironmentcontinencieserform- - ggp
[]anceimactonnewdevelomentJ.Crealobalroduct -ppgp
,():tivitandInnovationManaement2010,193200218. -yg []36LWYN Y.Substitutionandcomlementaritinendoe A -pyg
[],nousinnovationJ.QuarterlJournalofeconomics1993, y
():1083775807.-
(责任编辑:赵 可)
():101111051121.- -
[]6LFATC,FINKELSTEINS,MITCHELL W,PETER- HE
,WAF M A,SINGH H,TEECEDJINTERSG.Dnam- y
:iccaabilitiesunderstandinstrateicchaneinoraniza -pgggg [:,U.,tionsM].BlackwellOxfordK.2007.
[]7LKINST,KELLERRT.Leadershiinresearchandde E -p
:velomentoranizationsaliteraturereviewandconcetual pgp
],:J.LeadershiQuarterl2003,14(45)587framework[--py 606.
[8]A H,POOLE MS.Exlainindevelomentand VAN pgp ]inoranizations[J.AcademofManaementRechane -gygg():view,1995,203510540.-
[,9]damsR,BessantJPhelsR.Innovationmanaement A pg
:]a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measurement -,():aementReviews2006,812147. -g
[],10SENSO,WAKONENJ.Innovationawinninsolu HAN -g
],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Manaement gyg
():1997,134345358.-
[11]RQUISDG.Theanatomofsuccessfulinnovations MA y [],,():J.InnovationMaazine1969112837. -g[]:12BDAY M.Firmlevelinnovationmodelsonersective HO pp
]researchindeveloedanddeveloincountries[J.Tech -ppg
,:noloanalsis&StrateicManaement2005,17(2) gyygg 121146.-
[]13LLAND M.Diffusionofinnovationtheoriesandtheir HO
relevancetounderstandintheroleoflibrarianswhenin -g
]troducinuserstonetworkedinformation[J.Electronic g ,():1997,155389394.Librar-y
[]14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etenceof P p
thecor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 p
():37991.-
[]15OHEN W M,LEVINTHALDA.Absortivecaacit C -ppy-
[]anewonlearninandinnovationJ.Adminisersective -gpp ,():trativeScienceQuarterl1990,351128152. -y
[,e16] LICHTENTHALER U.Absortivecaacitnviron -ppy
,mentalturbulenceandthecomlementaroforanization -pyg [],allearninJ.AcademofManaementJournalrocesses gygp
():2009,524822846.-
[:17]EECEDJ.Exlicatindnamiccaabilitiesthenature T pgyp
andmicrofoundationsofsustainableenterriseerformance pp
[],:J.StrateicmanaementJournal2007,28(13)13191 -gg350.
[][]18EONARDBD.CorecaabilitiesandcoreriiditiesJ. L pg
,StrateicManaementJournal1992,13(Summersecial ggp):issue111126.-
[19]TAS,NARASIMHAN O,RAJIVS.Concetuali DUT -p
:zinandmeasurincaabilitiesmethodoloandemirical ggpgyp
],alication[J.StrateicManaementJournal2005,26 ppgg
():3277285.-
[]20RNANDEZE M,DELGADOBE.Productinnovation HE
,msmallmanufacturersarketorientationandtheindusin -
’:trsfivecometitiveforcesemiricalevidencefromSain yppp
[],J.Euro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ement2009, pg():124470491.-
[]21AMISONZC,LAPIEDRA AR,SEGARRAC M,BO- C
RONAT N M.A metaanalsisofinnovationandoraniza- -yg
[],,():tionalsizeJ.OranizationStudies200425333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