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研究
【内容摘要】:语言交流障碍时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鹦鹉学舌——语言重复是孤独症儿童最具特色的语言障碍。本研究,旨在利用图片教学法增强注意力、改变辅助手段、语气语调、提高认知水平,丰富语言积累来矫正孤独症儿童语言的“鹦鹉学舌”现象。
【关键词】:鹦鹉学舌 图片教学法 辅助 认知
【研究背景】: “鹦鹉学舌”也称作语言重复,最早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孤独症孩子表现则非常明显,例如:妈妈说“给我西瓜”,孩子就会重复妈妈的话“给我西瓜”。这种现象的矫正比较的困难。语言训练是孤独症儿童接受训练的主要方面,而“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治是发展孤独症语言的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矫正这一现象,孤独症孩子在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认知能力、行为控制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阻碍。目前,国内有些机构也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也取得了一定了成绩。他们运用的方法有补缺法、重音法、节奏提取法、口形对照法对具有鹦鹉学舌语言特点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这些方法主要是围绕训练者的语言辅助进行的,忽视了影响孤独症儿童语言的根本原因,没有将影响孩子的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虽然最终可以矫正孩子的鹦鹉学舌,但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不仅是孤独症孩子的语言学习兴趣被打击,而且训练者也会很疲劳。
“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一五”规划课题《图片教学系统在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中的运用研究》第二阶段的内容。孩子在第一阶段经过训练以后,无语的孩子已经能开口,模仿简单的1-2个单词。由于第一阶段是处在语言模仿时期,所以,
第二阶段的过度时期,孩子很容易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训练就有语言的孩子,这种现象就更严重,并且矫正的时间会比前者要困难一些。因为孩子在第一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有了一定的专注能力和接受执行简单指令的能力。尽管如此,对孩子出现的“鹦鹉学舌”现象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矫治。
一、 以分析原因为入口,找准“鹦鹉学舌”现象的根源。
正常儿童也有鹦鹉学舌的现象,他们的年龄段大多处在2岁之前,随着孩子交际的拓展,儿童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所以,这种现象会自然消退。但孤独症孩子则不能,如果不进行矫治,他们会一直重复下去,甚至语言会发生退化。由于孤独症儿童生活的自我封闭的心理世界里,所以他们鹉学舌现象却比正常儿童要严重的多。作为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从孤独症儿童形成鹦鹉学舌的原因入手,找准“鹦鹉学舌”现象的根源。我们从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了孤独症儿童产生的鹦鹉学舌现象的原因有:
1.对语言的不理解。
我们知道,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语言障碍,形成语言障碍的原因是孤独症儿童对语言的不理解。那么,鹦鹉学舌也就可以归纳到对语言的不理解这个根本原因上。因此,无论你对他下达什么样的指令,他也只会重复你所说的话,并且无其它反应。即使你再说多少遍,他也是仍然如此,甚至不耐烦而诱发各种问题行为。
2.专注能力差。缺乏目光对视,且专注能力差事孤独症儿童的一大缺陷。甚至在有些孤独症儿童那里,几乎没有专注力。所以当家长或者老师对他下达任何指令时,他根本就没有听进脑子里去,即所谓的“听而不闻”。孤独症儿童在其语言发展过程如果仅仅是依靠他的模仿能力,而忽视专注力的培养时,很容易造成孤独症儿童的鹦鹉学舌。所以,无论是教
孤独症孩子发音也好,动手操作也好,对任何一个指令的下达,都要以孩子的专注力的培养为前提。当孩子没有与你对视时,就不要急着下指令,要吸引他的专注力。平时的语言训练中也不能忽视专注力的训练。
3.自我刺激。儿童的语言模仿有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但这两种模仿都属于鹦鹉学舌的范畴。前者可以归于对语言的不理解上。而后者的产生则有点复杂,多表现于自言自语,孩子会莫名其妙的说一些别人说过的与此景不相关的话语,仔细观察,他们的自言自语虽然没有意义,但都是他人曾经说过的。孩子独处时,自言自语的现象就更明显。正常人孤独时会寻找排遣的方法。由于孤独症孩子的性格特征,这种现象就可以解释为他们的自己刺激行为。想要减少这种行为,就要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另外,孤独症孩子的鹦鹉学舌现象也有引起他人注意的功能。但这比较少,往往是存在于那些程度轻一点的孩子身上。
二、以辅助手段为桥梁,夯实“鹦鹉学舌”矫正的基础。
辅助是应用行为分析法中,五要素(指令、反应、辅助、强化、停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辅助的力度、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学习的效果。在矫正鹦鹉学舌上,我们除了借鉴常规的训练方法,还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仅仅用了2周的时间就可以消退孩子的鹦鹉学舌的现象。
1.三人对话。三人指孤独症儿童、家长或其他辅助者、教师。其中家长或者其他辅助者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教师与孩子对话时,例如问孩子:“这是什么?”家长立即抢着回答“这是…….”利用孩子的鹦鹉学舌,在短时间内,孩子来不及重复教师的问话,而会直接重复家长刚刚回答的答案。经过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当老师再次问话时,家长忽然不回答了,孩子会自然得表达出来。这样再加大强化的力度,以此肯定孩子的回答是正确的,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信心和兴趣。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孩子刚接触新的问话时,只要能准确辅助,孩子在进行对话时很少再出现鹦鹉学舌,而且语言理解的速度很快。
2.语言辅助。语言辅助是常见的矫正方法。据了解,虽然很多老师知道用语言辅助,但有些细节把握不好,往往导致矫正的时间拖长。首先,要把握语言辅助的时机。在进行新的对话时,一般是用三人对话方式。如果没有第三者辅助,就需要训练者自己进行口语辅助。当老师发出对话时,如果孩子没有正确反应,就要立即辅助,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熟悉了老师的问话以后,老师口语辅助活着口型辅助答案的第一个音节,提示孩子接着说下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补缺法。其次,要注意把握语言辅助的消退。老师或者家长不能一直辅助下去。要注意辅助的消退。可以尝试消退辅助,如果孩子不再鹦鹉学舌,就可以降低或者消退语言辅助。最后,要注意辅助后的强化。虽然孩子的对话时通过家长或老师语言辅助得来的,也要对孩子进行强化。开始时,强化的频率要高,同样,强化也要慢慢消退。一旦孩子脱离家长或老师的语言辅助而独立回答,就又要加大强化的力度,再慢慢消退。
三、 以图片教学为外力,驱动“鹦鹉学舌”矫正的步伐。
图片教学是改变孤独症孩子“鹦鹉学舌”的有效办法。所谓的图片教学就是运用卡通图片,实物的照片,抽象的图片一系列图片来训练孤独症孩子的视听觉认知,口语模仿,仿说,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以及丰富语言的联想等的教学程序。在矫正鹦鹉学舌阶段,我们主要运用图片对孤独症孩子进行语言的仿说,理解简单的指令,并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具体做法如下:
1.仿读图片。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孩子进行跟读。这个时候要求图片要简单,2-3个字的图片就可以了。在跟读任何一张图片之前,都要保证孩子的专注力是在图片上。这样才
会使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进行有效统合,图片信息才能输入进孩子的大脑,否则是没有效果的。
2.认读图片。孩子经过几次的跟读图片后,就基本能够认识图片了。老师出示图片,让孩子独立认读。如果孩子有遗忘,可以作适当的语音辅助。
3.语言仿说。在孩子认读图片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图片教孩子进行简单的语言仿说。仿说字数在3-6个字。例如:这是苹果,我看见汽车,妹妹荡秋千等等。
4.简短对话。还是利用孩子认识的图片,进行简短的对话,例如:这是什么?你看见什么了?他/她是谁,在做什么?这里想举一个利用图片进行代词转换的教学实例:
在简短对话时,老师们还会遇到另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的代词转换。例如对孩子说:“XX给你”孩子会重复说一遍,但不会将代词“你”转换为“我”。这既是代词转换问题,同时也是鹦鹉学舌。可以利用图片,进行训练,开始时老师拿出图片,如苹果,告诉孩子“我有苹果”,然后要求孩子拿出自己的图片,家长口语辅助“我有香蕉”,让孩子重复家长的答案。多次训练以后,参照三人对话的辅助消退方法进行;第二步,老师不要出示图片,直接根据孩子手里的图片提问孩子“你有什么”,家长可以口语辅助或者语音提醒“我有„”;第三步,老师和孩子同时有图片,老师“我有苹果,你有什么?”孩子根据自己手中的图片回答;第四步老师和孩子同时有图片,老师“你有„,我有什么?”这个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口语辅助“你有„,我有„”每一步都要走得扎扎实实,并且要注意在生活中泛化,孩子的鹦鹉学舌现象会明显改善。
在与孩子对话之初,要提前进行适当的语言辅助。并且对话的内容要进行拓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防止孩子刻板语言的产生,并增加孩子的语言理解。
图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图片来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所以图片教学一定要与情境相结合。不仅要利用现有情境,更要创设情境,学校训练如此,家庭训练更要抓住机会,将图片上的内容尽可能的泛化到生活中去。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图片教学的内容,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图片教学的内容泛化地越好,孩子开口就越早,语言理解就越深,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时间久越短,语言的发展就越快。如: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训练者可以故意挡在孩子的面前,引导孩子说“阿姨,请你让一让”,训练者也可以故意撞一下孩子,对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引导孩子说“没关系”等等。多次创设类似的情境,孩子对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就会熟练,久而久之会成为自然。
四、 以提高认知为内力,开发语言表达的潜能。
前面在分析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的原因时,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是孩子的语言认知能力差,对语言不理解。所以,我们不能说孩子的鹦鹉学舌现象有很大改善就可以放松了。不然,这个时候,孩子对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听懂一些简短的指令,正是孩子语言提高的转折时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抓住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认知能力。
1.加大视、听觉的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师要将视觉与听觉进行统合,这样孩子的语言才会协调的发展。在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接受性语言训练,认知各种颜色,理解简短的短句,发展孩子的表达性语言。
2.加强记忆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的训练。记忆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思维能力,他们首先是刻板记忆某些语言,然后再内化吸收,拓展思维。所以,要加强孩子记忆能力的训练。语言想象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学说话的图片,先让孩子表达图片上的内容,然后再将几张有关联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孩子连成一句长句子,也可以从中抽出一两张图片,让孩子添话,拓展他们的语言想象。
3.加大对话实践,应用语言的训练。教师或者家长都要随时随地抓住机会与孤独症儿童进行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孩子主动表达语言。对话的方式,问题的呈现都要多样性,让孩子去理解。要提供、创造孩子主动表达的机会。
鹦鹉学舌现象只是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一种表现。但只要方法正确,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在基本矫正以后,我们训练者还要持之以恒,加强孤独症孩子的语言训练,这样才能避免反弹现象的出现。我们坚信:“鹦鹉”也会讲出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美】Ron Leaf&John McEachin主编 蔡飞译
《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 华夏出版社 2008.5 第187页
2.黄伟合 著《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第24页
论文题目:《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研究》
作者姓名:李红青
工作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培智学校
通讯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大街40号
联系电话:[1**********]
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研究
【内容摘要】:语言交流障碍时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鹦鹉学舌——语言重复是孤独症儿童最具特色的语言障碍。本研究,旨在利用图片教学法增强注意力、改变辅助手段、语气语调、提高认知水平,丰富语言积累来矫正孤独症儿童语言的“鹦鹉学舌”现象。
【关键词】:鹦鹉学舌 图片教学法 辅助 认知
【研究背景】: “鹦鹉学舌”也称作语言重复,最早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孤独症孩子表现则非常明显,例如:妈妈说“给我西瓜”,孩子就会重复妈妈的话“给我西瓜”。这种现象的矫正比较的困难。语言训练是孤独症儿童接受训练的主要方面,而“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治是发展孤独症语言的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矫正这一现象,孤独症孩子在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认知能力、行为控制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阻碍。目前,国内有些机构也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也取得了一定了成绩。他们运用的方法有补缺法、重音法、节奏提取法、口形对照法对具有鹦鹉学舌语言特点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这些方法主要是围绕训练者的语言辅助进行的,忽视了影响孤独症儿童语言的根本原因,没有将影响孩子的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虽然最终可以矫正孩子的鹦鹉学舌,但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不仅是孤独症孩子的语言学习兴趣被打击,而且训练者也会很疲劳。
“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一五”规划课题《图片教学系统在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中的运用研究》第二阶段的内容。孩子在第一阶段经过训练以后,无语的孩子已经能开口,模仿简单的1-2个单词。由于第一阶段是处在语言模仿时期,所以,
第二阶段的过度时期,孩子很容易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训练就有语言的孩子,这种现象就更严重,并且矫正的时间会比前者要困难一些。因为孩子在第一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有了一定的专注能力和接受执行简单指令的能力。尽管如此,对孩子出现的“鹦鹉学舌”现象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矫治。
一、 以分析原因为入口,找准“鹦鹉学舌”现象的根源。
正常儿童也有鹦鹉学舌的现象,他们的年龄段大多处在2岁之前,随着孩子交际的拓展,儿童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所以,这种现象会自然消退。但孤独症孩子则不能,如果不进行矫治,他们会一直重复下去,甚至语言会发生退化。由于孤独症儿童生活的自我封闭的心理世界里,所以他们鹉学舌现象却比正常儿童要严重的多。作为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从孤独症儿童形成鹦鹉学舌的原因入手,找准“鹦鹉学舌”现象的根源。我们从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了孤独症儿童产生的鹦鹉学舌现象的原因有:
1.对语言的不理解。
我们知道,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语言障碍,形成语言障碍的原因是孤独症儿童对语言的不理解。那么,鹦鹉学舌也就可以归纳到对语言的不理解这个根本原因上。因此,无论你对他下达什么样的指令,他也只会重复你所说的话,并且无其它反应。即使你再说多少遍,他也是仍然如此,甚至不耐烦而诱发各种问题行为。
2.专注能力差。缺乏目光对视,且专注能力差事孤独症儿童的一大缺陷。甚至在有些孤独症儿童那里,几乎没有专注力。所以当家长或者老师对他下达任何指令时,他根本就没有听进脑子里去,即所谓的“听而不闻”。孤独症儿童在其语言发展过程如果仅仅是依靠他的模仿能力,而忽视专注力的培养时,很容易造成孤独症儿童的鹦鹉学舌。所以,无论是教
孤独症孩子发音也好,动手操作也好,对任何一个指令的下达,都要以孩子的专注力的培养为前提。当孩子没有与你对视时,就不要急着下指令,要吸引他的专注力。平时的语言训练中也不能忽视专注力的训练。
3.自我刺激。儿童的语言模仿有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但这两种模仿都属于鹦鹉学舌的范畴。前者可以归于对语言的不理解上。而后者的产生则有点复杂,多表现于自言自语,孩子会莫名其妙的说一些别人说过的与此景不相关的话语,仔细观察,他们的自言自语虽然没有意义,但都是他人曾经说过的。孩子独处时,自言自语的现象就更明显。正常人孤独时会寻找排遣的方法。由于孤独症孩子的性格特征,这种现象就可以解释为他们的自己刺激行为。想要减少这种行为,就要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另外,孤独症孩子的鹦鹉学舌现象也有引起他人注意的功能。但这比较少,往往是存在于那些程度轻一点的孩子身上。
二、以辅助手段为桥梁,夯实“鹦鹉学舌”矫正的基础。
辅助是应用行为分析法中,五要素(指令、反应、辅助、强化、停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辅助的力度、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学习的效果。在矫正鹦鹉学舌上,我们除了借鉴常规的训练方法,还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仅仅用了2周的时间就可以消退孩子的鹦鹉学舌的现象。
1.三人对话。三人指孤独症儿童、家长或其他辅助者、教师。其中家长或者其他辅助者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教师与孩子对话时,例如问孩子:“这是什么?”家长立即抢着回答“这是…….”利用孩子的鹦鹉学舌,在短时间内,孩子来不及重复教师的问话,而会直接重复家长刚刚回答的答案。经过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当老师再次问话时,家长忽然不回答了,孩子会自然得表达出来。这样再加大强化的力度,以此肯定孩子的回答是正确的,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信心和兴趣。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孩子刚接触新的问话时,只要能准确辅助,孩子在进行对话时很少再出现鹦鹉学舌,而且语言理解的速度很快。
2.语言辅助。语言辅助是常见的矫正方法。据了解,虽然很多老师知道用语言辅助,但有些细节把握不好,往往导致矫正的时间拖长。首先,要把握语言辅助的时机。在进行新的对话时,一般是用三人对话方式。如果没有第三者辅助,就需要训练者自己进行口语辅助。当老师发出对话时,如果孩子没有正确反应,就要立即辅助,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熟悉了老师的问话以后,老师口语辅助活着口型辅助答案的第一个音节,提示孩子接着说下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补缺法。其次,要注意把握语言辅助的消退。老师或者家长不能一直辅助下去。要注意辅助的消退。可以尝试消退辅助,如果孩子不再鹦鹉学舌,就可以降低或者消退语言辅助。最后,要注意辅助后的强化。虽然孩子的对话时通过家长或老师语言辅助得来的,也要对孩子进行强化。开始时,强化的频率要高,同样,强化也要慢慢消退。一旦孩子脱离家长或老师的语言辅助而独立回答,就又要加大强化的力度,再慢慢消退。
三、 以图片教学为外力,驱动“鹦鹉学舌”矫正的步伐。
图片教学是改变孤独症孩子“鹦鹉学舌”的有效办法。所谓的图片教学就是运用卡通图片,实物的照片,抽象的图片一系列图片来训练孤独症孩子的视听觉认知,口语模仿,仿说,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以及丰富语言的联想等的教学程序。在矫正鹦鹉学舌阶段,我们主要运用图片对孤独症孩子进行语言的仿说,理解简单的指令,并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具体做法如下:
1.仿读图片。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孩子进行跟读。这个时候要求图片要简单,2-3个字的图片就可以了。在跟读任何一张图片之前,都要保证孩子的专注力是在图片上。这样才
会使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进行有效统合,图片信息才能输入进孩子的大脑,否则是没有效果的。
2.认读图片。孩子经过几次的跟读图片后,就基本能够认识图片了。老师出示图片,让孩子独立认读。如果孩子有遗忘,可以作适当的语音辅助。
3.语言仿说。在孩子认读图片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图片教孩子进行简单的语言仿说。仿说字数在3-6个字。例如:这是苹果,我看见汽车,妹妹荡秋千等等。
4.简短对话。还是利用孩子认识的图片,进行简短的对话,例如:这是什么?你看见什么了?他/她是谁,在做什么?这里想举一个利用图片进行代词转换的教学实例:
在简短对话时,老师们还会遇到另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的代词转换。例如对孩子说:“XX给你”孩子会重复说一遍,但不会将代词“你”转换为“我”。这既是代词转换问题,同时也是鹦鹉学舌。可以利用图片,进行训练,开始时老师拿出图片,如苹果,告诉孩子“我有苹果”,然后要求孩子拿出自己的图片,家长口语辅助“我有香蕉”,让孩子重复家长的答案。多次训练以后,参照三人对话的辅助消退方法进行;第二步,老师不要出示图片,直接根据孩子手里的图片提问孩子“你有什么”,家长可以口语辅助或者语音提醒“我有„”;第三步,老师和孩子同时有图片,老师“我有苹果,你有什么?”孩子根据自己手中的图片回答;第四步老师和孩子同时有图片,老师“你有„,我有什么?”这个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口语辅助“你有„,我有„”每一步都要走得扎扎实实,并且要注意在生活中泛化,孩子的鹦鹉学舌现象会明显改善。
在与孩子对话之初,要提前进行适当的语言辅助。并且对话的内容要进行拓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防止孩子刻板语言的产生,并增加孩子的语言理解。
图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图片来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所以图片教学一定要与情境相结合。不仅要利用现有情境,更要创设情境,学校训练如此,家庭训练更要抓住机会,将图片上的内容尽可能的泛化到生活中去。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图片教学的内容,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图片教学的内容泛化地越好,孩子开口就越早,语言理解就越深,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时间久越短,语言的发展就越快。如: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训练者可以故意挡在孩子的面前,引导孩子说“阿姨,请你让一让”,训练者也可以故意撞一下孩子,对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引导孩子说“没关系”等等。多次创设类似的情境,孩子对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就会熟练,久而久之会成为自然。
四、 以提高认知为内力,开发语言表达的潜能。
前面在分析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的原因时,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是孩子的语言认知能力差,对语言不理解。所以,我们不能说孩子的鹦鹉学舌现象有很大改善就可以放松了。不然,这个时候,孩子对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听懂一些简短的指令,正是孩子语言提高的转折时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抓住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认知能力。
1.加大视、听觉的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师要将视觉与听觉进行统合,这样孩子的语言才会协调的发展。在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接受性语言训练,认知各种颜色,理解简短的短句,发展孩子的表达性语言。
2.加强记忆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的训练。记忆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思维能力,他们首先是刻板记忆某些语言,然后再内化吸收,拓展思维。所以,要加强孩子记忆能力的训练。语言想象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学说话的图片,先让孩子表达图片上的内容,然后再将几张有关联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孩子连成一句长句子,也可以从中抽出一两张图片,让孩子添话,拓展他们的语言想象。
3.加大对话实践,应用语言的训练。教师或者家长都要随时随地抓住机会与孤独症儿童进行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孩子主动表达语言。对话的方式,问题的呈现都要多样性,让孩子去理解。要提供、创造孩子主动表达的机会。
鹦鹉学舌现象只是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一种表现。但只要方法正确,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在基本矫正以后,我们训练者还要持之以恒,加强孤独症孩子的语言训练,这样才能避免反弹现象的出现。我们坚信:“鹦鹉”也会讲出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美】Ron Leaf&John McEachin主编 蔡飞译
《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 华夏出版社 2008.5 第187页
2.黄伟合 著《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第24页
论文题目:《孤独症儿童“鹦鹉学舌”现象的矫正研究》
作者姓名:李红青
工作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培智学校
通讯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大街40号
联系电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