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诗歌。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3.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方法;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4. 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诗歌兴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2. 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诗歌兴趣。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转过弯来。教师要用教学手段和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情导入:
1.示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许多优美的诗篇为人们所传诵。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诗,喜欢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品味元代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示例二: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2.作者简介、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3.曲: 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体裁。
兴起于元代,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
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4.解题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二)出示导纲:
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曲:(读准字音和节奏)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luán)∕如聚,波涛 ∕如怒, 山河∕表里∕潼( tóng )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chóu ch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què)∕万间∕都∕做了∕土。
兴(xīng ),百姓∕苦; 亡,百姓∕苦。
2、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曲的大意
3、背诵这首曲 ,并请设计几道理解性默写题批注在曲中(示例见反馈训练题)。
4、请从词语的运用、名句情感写法、诗歌的情感、诗歌的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并在曲中批注(示例见反馈训练题)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课文,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一)口头展示自学结果(学会朗读)
1.读通: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读出画面:分组展示朗读,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大意: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3.读出情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作诵读指导。
(2)抽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听课文录音。
(4)全班齐读。
(二)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3.4题。(要求学生站立交流)
(三)展示评价:
2、展示(主要书面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将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时,几名学生同时登台书面展示。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分标准:扣住要点,表述简洁4分、书写认真,干净清晰1分)
3、评价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3)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评分标准:评价到位、全面,并能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4分,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1分)
4.教师指导:
(1)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5.总结拓展:
(1)品味诗歌的感情基调: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四)质疑问难: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解决。
(得分标准:质疑者声音洪亮、表述清晰1分,问题有深度,紧扣考点1分;解疑者声音洪亮、表述清晰1分,回答全面正确1分)
三、导学归纳
(一)教师指导:
1.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2.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二)学生归纳
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要从知识点、写作方法、人生感悟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给划线字词注音。 峰峦 潼关 踌躇 阙 兴
2.词语释义。
表里:
踌躇:
西都:
3赏析“聚” 字、 “怒”字。提示: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角度。
4.本文的主旨句是?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古代的百姓苦,苦就苦在徭役繁重、横征暴敛 、 、 、 、无家可归„„
6、你知道哪些朝代的兴起或灭亡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吗?你知道他们苦难的根源在那里吗?
7.当今社会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今昔对比你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五、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吊古抒怀,悲愤伤感。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诗歌。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3.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方法;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4. 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诗歌兴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2. 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诗歌兴趣。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转过弯来。教师要用教学手段和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情导入:
1.示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许多优美的诗篇为人们所传诵。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诗,喜欢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品味元代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示例二: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2.作者简介、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3.曲: 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体裁。
兴起于元代,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
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4.解题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二)出示导纲:
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曲:(读准字音和节奏)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luán)∕如聚,波涛 ∕如怒, 山河∕表里∕潼( tóng )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chóu ch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què)∕万间∕都∕做了∕土。
兴(xīng ),百姓∕苦; 亡,百姓∕苦。
2、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曲的大意
3、背诵这首曲 ,并请设计几道理解性默写题批注在曲中(示例见反馈训练题)。
4、请从词语的运用、名句情感写法、诗歌的情感、诗歌的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并在曲中批注(示例见反馈训练题)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课文,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一)口头展示自学结果(学会朗读)
1.读通: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读出画面:分组展示朗读,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大意: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3.读出情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作诵读指导。
(2)抽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听课文录音。
(4)全班齐读。
(二)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3.4题。(要求学生站立交流)
(三)展示评价:
2、展示(主要书面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将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时,几名学生同时登台书面展示。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分标准:扣住要点,表述简洁4分、书写认真,干净清晰1分)
3、评价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3)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评分标准:评价到位、全面,并能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4分,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1分)
4.教师指导:
(1)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5.总结拓展:
(1)品味诗歌的感情基调: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四)质疑问难: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解决。
(得分标准:质疑者声音洪亮、表述清晰1分,问题有深度,紧扣考点1分;解疑者声音洪亮、表述清晰1分,回答全面正确1分)
三、导学归纳
(一)教师指导:
1.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2.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二)学生归纳
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要从知识点、写作方法、人生感悟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给划线字词注音。 峰峦 潼关 踌躇 阙 兴
2.词语释义。
表里:
踌躇:
西都:
3赏析“聚” 字、 “怒”字。提示: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角度。
4.本文的主旨句是?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古代的百姓苦,苦就苦在徭役繁重、横征暴敛 、 、 、 、无家可归„„
6、你知道哪些朝代的兴起或灭亡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吗?你知道他们苦难的根源在那里吗?
7.当今社会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今昔对比你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五、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吊古抒怀,悲愤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