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李冬梅)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2010-08-28 17:50:17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关于信息的本质特征,各种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信息具有普遍性、可感知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等等。但信息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怎样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教材上都没有进行深入剖析。这里试谈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为什么要依附于载体?
信息具有很强的载体依附性。这点学生从小学就有所体会,具体例子这里不再列举。问题是为什么任何信息都一定要依附于一个载体?
由信息概念可知,信息源于事物,被主体感知后脱离了事物,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被人感知了,信息就会通过传导神经网络导入人的大脑。如果信息只是停留在人的大脑里,就像一个既不会说话又不能写字没有任何表达能力、满腹经纶的人一样,毫无价值。所以,反映到大脑中的信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说出来,信息就依附于声音中;写出来,信息就依附在文字上,画出来,信息将会依附在图画中。这样,声音、文字、图像等就承载了信息,成为信息的载体。
正是由于主体需要表达从事物中感知的信息,才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
2.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信息具体可传递性。信息为什么能够传递?它是如何传递的?
由信息概念知道,信息源于事物,被主体感知后,又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通过声音表达的信息,随着声波在空气中传递着;如果再借助电话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信息又随着电信号传向更加遥远的地方,这样信息随着载体的传递而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信息在空间的传递。
如果信息借助文字载体表达出来,印刷术等技术使得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不失真,因此,古代的信息就通过文字留传到了今天,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因此,是信息载体的可传递性决定了信息的可传递性,载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
3.什么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具体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深入理解信息的共享性,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和能源可以共享吗?
在探讨信息的共享性之前,我们看看物质和能源能不能共享?比如我有一杯水,如果不考虑卫生问题,这杯水可以被大家共享吗?可能会有许多人说:能!假如一杯水大家可以共享,那么,它将如何共享呢?一人一口?当人很多时,杯中水总有喝完的时候,剩下的人如何共享?如果一杯水可以共享的话,应该是一个人喝过后它还是满的,杯中水不减少!当下一个人喝过后,它还是满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物质不能共享只能分享!同样,汽车承载一个人与承载五个人所消耗的汽油也是不同的。能源也只能分享!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消耗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已经转化为其它形式,所以,物质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但是,信息与物质、能源不一样,信息是可以共享!
(2)什么是信息的共享?
那么,信息是如何共享的?
当第一个人从一个纸杯中感知到信息后,纸杯所包含的信息减少了吗?没有!第二个人从中感知到信息后,纸杯所包含的信息仍然没有减少……。当第一个人把他所感知的有关纸杯的信息通过载体表达出来传递给第三个人时,第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信息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信息独具的共享性!多么神奇,信息竟然具体如此伟大的特征!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源最本质的区别。
(3)信息为什么能够共享?
信息为什么可以共享还要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包含于事物中,是事物所具有的,人们从事物中获取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感测技术)去感知,如果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会因人去感知而减少的。
此外,信息的可传递性也为信息的共享搭建了桥梁。
(4)信息共享的结果是什么?
信息共享的结果使得信息越来越多,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信息开始爆炸了。于是,如何准确、快速的获取信息,如何高效的存储信息,如何恰当的加工处理表达信息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原因之一。
4.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信息具有时效性。如果让同学举例,每个人都会说,比如股市行情、每日新闻。但是,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源于事物,但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依附在所表达的载体上,与事物本身无关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运动变化了,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有些事物变化比较快,如股市行情、天气情况,我们感知的只是它们某一时刻的信息,另一个时刻事物本身变化了,前一时刻感知的信息就不能代表此刻的事物了,前一时刻的信息对该事物而言也就失效了。所以,对于变化比较快的事物只有不断地去感知它,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也有一些事物发展相对比较慢,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所以,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它,到高中、大学做物理题时它还是有效的。
5.为什么会有伪信息?
信息具有真伪性。 有关信息的真伪性学生也有切身的体会。实例不必多举。但为什么会有伪信息是需要学生搞清楚的。
(1)感知错了
信息源于事物,被主体所感知,出现伪信息的第一种可能就是感知环节出现了错误,比如,红绿色盲把红灯看成了绿灯;瞎子摸象把大象摸成了柱子,等等。
(2)表达错了
信息被主体从事物中感知后,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出现伪信息的第二种可能是表达环节出现的错误,比如,“粮食够吃了”表达成“粮食狗吃了”等等。
(3)传递错了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错误,比如,一条小道消息从第一个人开始传递,当它传递到第二百个人时一定已经面目全非了。比如,劣质的电话线路也可以丢失传递着的信息,造成误传的情况。
(4)加工错了
还有一些伪信息是人为故意加工制造出来的。
此外,在信息的存储、交换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伪信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对于信息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确实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进行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
------------------------------------
注:该文节选自本人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01期“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一文。
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李冬梅)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2010-08-28 17:50:17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关于信息的本质特征,各种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信息具有普遍性、可感知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等等。但信息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怎样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教材上都没有进行深入剖析。这里试谈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为什么要依附于载体?
信息具有很强的载体依附性。这点学生从小学就有所体会,具体例子这里不再列举。问题是为什么任何信息都一定要依附于一个载体?
由信息概念可知,信息源于事物,被主体感知后脱离了事物,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被人感知了,信息就会通过传导神经网络导入人的大脑。如果信息只是停留在人的大脑里,就像一个既不会说话又不能写字没有任何表达能力、满腹经纶的人一样,毫无价值。所以,反映到大脑中的信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说出来,信息就依附于声音中;写出来,信息就依附在文字上,画出来,信息将会依附在图画中。这样,声音、文字、图像等就承载了信息,成为信息的载体。
正是由于主体需要表达从事物中感知的信息,才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
2.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信息具体可传递性。信息为什么能够传递?它是如何传递的?
由信息概念知道,信息源于事物,被主体感知后,又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通过声音表达的信息,随着声波在空气中传递着;如果再借助电话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信息又随着电信号传向更加遥远的地方,这样信息随着载体的传递而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信息在空间的传递。
如果信息借助文字载体表达出来,印刷术等技术使得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不失真,因此,古代的信息就通过文字留传到了今天,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因此,是信息载体的可传递性决定了信息的可传递性,载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
3.什么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具体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深入理解信息的共享性,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和能源可以共享吗?
在探讨信息的共享性之前,我们看看物质和能源能不能共享?比如我有一杯水,如果不考虑卫生问题,这杯水可以被大家共享吗?可能会有许多人说:能!假如一杯水大家可以共享,那么,它将如何共享呢?一人一口?当人很多时,杯中水总有喝完的时候,剩下的人如何共享?如果一杯水可以共享的话,应该是一个人喝过后它还是满的,杯中水不减少!当下一个人喝过后,它还是满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物质不能共享只能分享!同样,汽车承载一个人与承载五个人所消耗的汽油也是不同的。能源也只能分享!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消耗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已经转化为其它形式,所以,物质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但是,信息与物质、能源不一样,信息是可以共享!
(2)什么是信息的共享?
那么,信息是如何共享的?
当第一个人从一个纸杯中感知到信息后,纸杯所包含的信息减少了吗?没有!第二个人从中感知到信息后,纸杯所包含的信息仍然没有减少……。当第一个人把他所感知的有关纸杯的信息通过载体表达出来传递给第三个人时,第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信息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信息独具的共享性!多么神奇,信息竟然具体如此伟大的特征!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源最本质的区别。
(3)信息为什么能够共享?
信息为什么可以共享还要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包含于事物中,是事物所具有的,人们从事物中获取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感测技术)去感知,如果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会因人去感知而减少的。
此外,信息的可传递性也为信息的共享搭建了桥梁。
(4)信息共享的结果是什么?
信息共享的结果使得信息越来越多,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信息开始爆炸了。于是,如何准确、快速的获取信息,如何高效的存储信息,如何恰当的加工处理表达信息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原因之一。
4.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信息具有时效性。如果让同学举例,每个人都会说,比如股市行情、每日新闻。但是,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源于事物,但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依附在所表达的载体上,与事物本身无关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运动变化了,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有些事物变化比较快,如股市行情、天气情况,我们感知的只是它们某一时刻的信息,另一个时刻事物本身变化了,前一时刻感知的信息就不能代表此刻的事物了,前一时刻的信息对该事物而言也就失效了。所以,对于变化比较快的事物只有不断地去感知它,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也有一些事物发展相对比较慢,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所以,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它,到高中、大学做物理题时它还是有效的。
5.为什么会有伪信息?
信息具有真伪性。 有关信息的真伪性学生也有切身的体会。实例不必多举。但为什么会有伪信息是需要学生搞清楚的。
(1)感知错了
信息源于事物,被主体所感知,出现伪信息的第一种可能就是感知环节出现了错误,比如,红绿色盲把红灯看成了绿灯;瞎子摸象把大象摸成了柱子,等等。
(2)表达错了
信息被主体从事物中感知后,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出现伪信息的第二种可能是表达环节出现的错误,比如,“粮食够吃了”表达成“粮食狗吃了”等等。
(3)传递错了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错误,比如,一条小道消息从第一个人开始传递,当它传递到第二百个人时一定已经面目全非了。比如,劣质的电话线路也可以丢失传递着的信息,造成误传的情况。
(4)加工错了
还有一些伪信息是人为故意加工制造出来的。
此外,在信息的存储、交换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伪信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对于信息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确实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进行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
------------------------------------
注:该文节选自本人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01期“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