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贾彦

第43卷第11期 2012年11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43 No.11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 2012

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贾彦,吴超,董春芳,李常平,廖慧敏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摘要: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7种绿化植物叶片滞尘能力进行测定及对叶表粉尘粒径进行分析统计,并采用电镜观测研究叶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种植物中,叶表布满沟状组织的杜鹃花、女贞树与叶表布满气孔且排列无序的桂花树滞尘能力较强,叶表密布极细沟状组织的红桎木与紫叶李滞尘能力较差;通过沟状组织、气孔等结构滞尘的叶片,滞尘能力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且波动较小,而通过叶表面和纤毛滞尘的叶片,滞尘能力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且波动较大;叶表沟状组织可以增加叶表粗糙度而增强滞尘能力,沟壑通过粉尘颗粒粒径筛选并滞着粉尘,沟壑较窄的叶片适合滞着粒径较小的粉尘颗粒。 关键词:绿化植物;微观测定;滞尘能力;叶表结构;粉尘粒径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207(2012)11−4547−07

Measurement on ability of dust removal of seven green plants at

micro-conditions

JIA Yan, WU Chao, DONG Chun-fang, LI Chang-ping, LIAO Hui-mi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dust removal of seven green plants was determined and the number of dust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on the leaf table was calculated using microscopic image analysis system.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scan and analyze structure of leaf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f epidermis of 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ligustrum quihoui and osmanthusfordii which are densely covered with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and stomas have stronger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among the seven green plants. The leaf epidermises of lorpetalum chindenseva.rubrum and 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 with small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and stomas have rather weak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but they have stronger ability of fine dust adhesion. Action of leaf with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and stomas for adhesion dust can little b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is function can be kept rather constantly. Action of leaf for adhering dust by surface and cilium can greatly b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ability of adhering dust is variable. The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make leaves cruder and increase the dust adhesion ability. The trenches on leaves are connected with dust particles by size. Narrow trenches are more suitable to adhering dust particles 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

Key word: green plants; determination at the micro-conditions;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leaf surface structure; dust particle size

大气污染一直都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1−2]。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

收稿日期:2011−12−22;修回日期:2012−03−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4132);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LB10058);中南大学自由探索计划资助项目

(2011QNZT088)

通信作者:吴超(1957−) ,男,广东揭阳人,博士,教授,从事安全与环保技术研究;电话:0731-88876524;E-mail: [email protected]

(MP10) 、二氧化硫(SO2) 、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等,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

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3]。在各种大气颗粒物中,粒径小于10 μm 的颗粒物被称作可吸入颗粒物,已被证实是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粒径小于2.5 μm 的颗粒物(PM2.5) 因为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导致肺泡发炎而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2, 4]。目前,防止大气颗粒物污染主要靠环境工程技术措施,而植物叶片以其特有的结构,通过停着、吸附或黏附3种方式进行滞尘,能有效地减少空气中颗粒物和空气中细菌含

所以植物滞尘的研究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有重要量[5−7],

意义。目前,大多数植物滞尘方面研究的采样地在北方城市,且从研究中不难发现:不同的植物由于树冠形状、叶片尺寸、叶片表面粗糙程度等不同而滞尘能

南北差异在植物形态结构上表现明显,为力不同[7−9]。

了有效利用植物防治颗粒物污染,对南方植物滞尘研究很有必要。近年来,长沙市工业生产、建筑施工较多,大气中颗粒物污染严重,而颗粒物中PM 2.5所占比例大,酸性强,对人体危害大[10]。因此,选择长沙市7种典型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其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和滞留粉尘粒径进行研究,利用电镜从叶片结构上对7种植物叶片进行观察研究,从微观角度探究影响植物滞尘的因素,以便为利用植物防治粉尘污染提供研究依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4548

1.3 研究方法

1.3.1 植物叶片微观滞尘测定

样品采集从4月初持续到6月初,在此期间,长沙市无异常天气变化,有少量的降雨和刮风天气。一般认为,降雨15 mm以上可以冲掉植物叶片上的降 尘[8, 11],所以,样品采集从雨后持续晴天1周后(4月18日) 开始,每周一和周四进行样品采集,总共采集样品9次。样品采集时,在同一采样地,每种植物选3株,每株采集20片树叶,采集过程中考虑树冠四周及上、中、下各个部位[12]。

用刀片分别从叶片不同部位随机切取边长约1 cm 正方形样品,用镊子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对每个样品采用对角线法选取5个观测点。采用XSJ-HS 型生物显微图像电脑分析系统(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观测叶片,对选区内图像进行采集,经过图像二值化,再作进一步处理后,计算每张图片中粉尘数量、选区内所有粉尘颗粒面积与选区内叶片面积比和粉尘颗粒粒径分布等各项参数。 1.3.2 植物叶表结构观测

(1) 摘取适量叶片,立即封存于塑料纸内以防挤压或叶毛被破坏;(2) 在叶脉两侧的中部将新鲜叶片切成边长约5 mm的小立方块,立即用2.5%(体积分数) 戊二醛溶液进行固定;(3) 用磷酸缓冲溶液冲洗3次;(4) 用梯度乙醇脱水,分为70%,80%,90%,95%和100% 5个梯度;(5) 样品经过喷金处理后,采用FEI Quanta −20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荷兰FEI 公司生产) 观察叶片的表面,选择适合的比例进行拍摄[13]。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长沙市(111°53′E —114°15′E ,27°51′N —28°41′N) 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是我国中部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代表型城市。全市土地面积11 819.5 km2,其中城区面积556.33 km2。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夏冬季长,春秋季短。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 ℃,市区平均降雨量1 361.6 mm。长沙市建筑施工产生粉尘较多,采样地点选在周边有施工建设的长沙市潇湘中路和麓山南路路边及周边绿化带。 1.2 供试树种

从长沙市主要的常见绿化植物中选取7种典型绿化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小乔木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 f. atropurpurea) 、灌木或小乔木杜鹃花(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

绿

(Cinnamomumphilippinense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桂花树(Osmanthusfordii ) 、灌木女贞树(Ligustrumquihoui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红桎木(Lorpetalumchindensevar. rubrum ) 和常绿乔木玉兰树(Magnolia denudata) 。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显微测定

滞尘能力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滞留的粉尘量[14]。现根据显微分析系统工作原理,规定单位叶表面积滞尘量用显微图像选区内所有粉尘颗粒面积与选区内叶表面积比来表示,滞尘量用显微图像选区内粉尘颗粒面积表示。表1所示为7种植物叶片9次测得的滞尘能力及每种植物叶片9次测得滞尘能力的平均值。从表1可知:7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樟树,玉兰树,红桎木,紫叶李。桂花树滞尘能力最强,为1.367 615%;紫叶李滞尘能力最弱,为0.515 189%。 2.2 不同植物叶表结构分析

在电子显微镜下研究植物叶表结构(图1) ,7种植

第11期 贾彦,等: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4549

物叶表结构特征见表2。从图1可以看到植物叶表纤毛、沟状组织、气孔、各种形状的突起等,其中白色颗粒状物质即为粉尘颗粒。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受较多因素影响,叶表结构是主要因素之一[15]。滞尘能力较强的桂花树、杜鹃花、女贞树叶表布满气孔或沟状组织。樟树、玉兰树叶片表面光滑,没有其他特殊结构,滞尘能力较弱。通过研究植物叶表结构可知:叶表的各种沟状组织、突起、气孔等结构增加了叶表粗糙度,增大了叶片表面与粉尘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强了叶片滞尘能力,但并非叶表结构粗糙有沟状组织等结构的叶片滞尘能力都强,红桎木与紫叶李叶表面密布着极细的浅沟状组织,滞尘能力却很弱。原因是浅沟太细,在滞留粉尘时,部分粉尘与叶片表面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降低了滞尘能力。

2.3 不同植物叶片滞尘效果分析

每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从叶表结构分析,有分泌物或叶表粗糙有沟状组织、突起

或气孔等结构特征的叶片滞尘能力较强且黏附在叶表分泌物上或滞着在沟壑中的粉尘受环境影响小;而叶表面光滑的叶片滞尘能力一般,滞着在叶表面的粉尘受环境影响较大,容易被风刮起或雨水冲掉。在7种植物叶表上都未发现分泌物,所以,叶片主要通过叶表纤毛或叶片阻挡粉尘并将其滞着在叶表或纤毛上或通过叶表沟状组织、气孔等结构滞着粉尘。大多数植物在滞着粉尘时由于叶表结构复杂,会以多种方式联合滞尘。通过显微观察可知:桂花树叶片表面粉尘大多分布在气孔及周围的脊状突起处,有少部分滞着在叶片表面上;杜鹃花叶表面粉尘部分滞着在沟壑中,部分滞着在纤毛和叶片表面上,所以,桂花树、杜鹃花滞尘能力虽然强但滞尘能力波动较大。女贞树叶片表面成鱼鳞状,滞尘的方式较单一,粉尘大都滞着在沟壑中,所以,滞尘能力波动较小。红桎木叶表结构和杜鹃花相似,有纤毛和浅沟组织,波动较大。紫叶李则与女贞树相类似波动较小。樟树与玉兰树叶片滞

表1 7种绿化植物滞尘能力

Table 1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of seven green plants %

第1周

树种

周一

杜鹃花 桂花树 红桎木 女贞树 玉兰树 樟树 紫叶李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平均值

1.36 1.43 1.04 1.89 1.33 1.50 0.58 0.77 1.10 1.23 0.89 1.93 0.92 2.07 2.20 1.78 0.32 0.78 1.41 1.37 0.87 0.90 0.82 0.50 1.45 0.56 0.27 0.46 0.70 0.73 1.43 1.58 1.18 1.17 1.19 1.50 0.56 1.09 1.35 1.23 0.47 0.89 0.94 0.91 0.94 0.69 0.36 0.71 0.81 0.74 1.40 1.44 0.37 1.17 0.99 0.71 0.25 0.53 0.91 0.86 0.69 0.69 0.64 0.66 0.32 0.58 0.26 0.32 0.47 0.52

表2 不同植物叶表结构特征

Table 2 Structure features on leaf surface for different plants

植物 桂花树 女贞树 杜鹃花 樟树 玉兰树 红桎木

叶表结构特征

叶表面较光滑,但密布无规则排列的气孔,气孔周围有脊状突起

叶表面具有蜡质表层,在500倍下可以观察到叶表面成鱼鳞状突起,布满沟状组织

有纤毛,叶表面粗糙,布满瘤状突起和沟状组织

叶表面光滑,无特别结构

滞尘效果

较强

中等

叶表面光滑,无纤毛

有纤毛,在1 000倍下可以观察到叶表面错乱密布极细的浅沟状组织

较弱

叶表无毛,在2 000倍下观察到叶片表面密布着辐射状的极细的丝状浅沟组织

紫叶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4550

(a) 杜鹃花;(b) 桂花树;(c) 桂花树;(d) 红桎木;(e) 红桎木;(f) 女贞树;(g) 玉兰树;(h) 樟树;(i) 紫叶李

图1 7种植物叶表面电镜扫描照片

Fig.1 Electron micro-configurations of leaf epidermis of seven green plants

尘能力相近,但樟树叶片滞尘能力随时间波动明显较玉兰树大,两者叶表结构都比较简单,影响樟树滞尘能力波动的主要原因不是其叶表结构。观察植物及其叶片发现樟树叶片叶柄较其他植物叶片要长很多,且叶片之间间隔较其他植物宽,因此,遇到刮风下雨,叶片抖动幅度较其他植物叶片大很多,粉尘更容易从叶片上抖落。

由表1可知:滞尘能力有2次突然降低,第2周周一和第4周周一,在第1周周四到第2周周一这段时间内有较小的刮风下雨天气,在第3周周四到第415 mm。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将滞着在叶片上的粉尘冲洗掉,大雨过后,叶片重新开始滞尘,叶片上的粉尘随着时间越积越多,滞尘能力开始趋向一定范围内,

再次回到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在第2周周一,除玉兰树外其他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第4周周一7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都降低,而第4周周四7种植物中只有玉兰树滞尘能力恢复到其平均值附近。分析可知: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不同程度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雨量超过15 mm的雨水冲刷下,7种植物叶片上粉尘基本都冲刷干净,不同植物叶片从雨后重新滞尘到叶片滞尘能力达到平均值附近所需的时间不同。

叶片滞尘是一个随时间积累周期变化的过程[16],现雨后持续晴天,7种植物经过1周的滞尘,滞尘能力都恢复到各种植物的平均值附近。此后,叶片上由于已经布满粉尘,滞尘效果受到影响,只有将叶片上

周周一这段时间内有较大的降雨过程,雨量超过 观察第4周周一及以后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变化,发

第11期 贾彦,等: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4551

的粉尘冲洗掉后,才能恢复其原有较强的滞尘能力。 2.4 不同植物滞留粉尘颗粒粒径分布情况及分析

对于粉尘的研究可知粉尘粒径不同,对人体危害也不相同。PM 10已被证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物质,PM 2.5因为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导致肺泡发炎而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只用单位面积滞尘量不足以衡量植物在降低粉尘对人体危害程度。由于PM 2.5对人体危害更大,因此,对PM 2.5滞留效果好的植物在人群聚集处对保护人体健康有更好的效果。

7种绿化植物滞留粉尘粒径分布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7种植物滞留的粉尘主要是粒径在0~10 μm 范围内的粉尘,其中粒径在0~2.5 μm 范围内的粉尘颗粒数量约占50%,与TOMAŠEVIĆ等[17]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X)观测到的植物滞留的粉尘有50%是属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细微颗粒(粒径D < 2 μm) 的结论相接近。7种植物滞留粒径小于2.5 μm 的颗粒数量最多的是红桎木,约占其叶表面粉尘颗粒数量的72%,最少的为女贞树,约占42%。植物滞留粉尘粒径分布与叶表面结构有着重要关系,由电镜观测发现,红桎木和紫叶李叶表面都有沟状组织,且相比其他植物沟壑的宽度要窄很多,在滞留粉尘过程中,这些沟状组织起到了筛选的作用,选出PM 2.5并滞着在沟壑中。

表3 7种绿化植物滞留粉尘粒径分布情况 Table 3 Size distribution of dust particles adhering by seven green plants %

粉尘粒径/μm

树种

0~2.5 2.5~10 10~100

杜鹃花 桂花树 红桎木 女贞树 玉兰树 樟树 紫叶李

有桂花树、杜鹃花、红桎木和女贞树;而对粒径在2.5~100 μm 范围内的粉尘滞尘能力大于0.5%的植物有桂花树、杜鹃花和女贞树。红桎木滞尘能力只有桂花树的一半,但滞留PM 2.5能力与其相似。同样,紫叶李叶片滞尘能力比玉兰树叶片的弱,但对于PM 2.5的滞留能力较玉兰树的稍强一些。如果在以PM 2.5粉尘为主的环境中,7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强弱将有一定的改变,所以,环境中粉尘颗粒粒径分布情况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图2 7种绿化植物对不同粒径粉尘的滞尘能力 Fig.2 Ability of seven green plants absorbing different size

dust particles

3 讨论

植物滞尘能力受不同个体叶表结构,树冠形状,

48.53 43.54 7.93 枝叶密集程度,叶面倾向等因素影响[18]。近年来,人44.67 47.86 7.48 们对植物叶表结构特征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进

[8]

行了大量的研究。柴一新等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城市72.20 23.21 4.59

绿化树种滞尘效应进行研究;陈玮等[7]对东北地区城

42.17 51.14 6.68 45.22 46.33 8.45

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进行研究,通过电镜观察研究得出叶表面具有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滞尘能力

50.26 42.31 7.43 强;叶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的树种滞尘能67.34 28.29 4.38 力差。虽然叶片结构粗糙,多沟壑、突起和气孔等结

注:粒径为2.5和10 μm 的粉尘颗粒分别归入粒径范围在0~2.5 μm 和2.5~10 μm 粉尘颗粒中。

构的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强,但并非具有沟状结构的植物叶片一定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当沟壑宽度小于或等于粉尘颗粒粒径时,将不会增强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甚至会降低其滞尘能力。

在刮风下雨等环境中,植物叶片以叶表分泌物黏附或以叶表沟壑等滞着2种方式滞尘,其滞尘能力波

图2所示为7种植物对粒径在0~2.5,2.5~10,10~100 μm 范围内的3种粉尘颗粒滞尘能力。对粒径在0~2.5 μm 范围内的粉尘滞尘能力大于0.5%的植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4552

动较小,若以叶表面或纤毛滞着粉尘,其滞尘能力波动较大。同时,植物叶片叶柄长短,叶片间距也会影响叶片滞尘能力波动。对于叶片分泌物,其不同成分、黏性等将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有不同的作用,受样品限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粉尘颗粒尺寸对植物叶片滞尘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由表3可知:植物叶片滞留的粉尘以PM 10为主,叶片沟状组织对粉尘起到筛选作用,叶表沟壑较窄的叶片对粒径较小的粉尘颗粒表现出较强的滞尘能力。

对植物滞尘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植物治理粉尘污染,改善空气状况。根据城市空气中粉尘状况,选择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作为绿化植物栽植,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将对减轻城市粉尘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6] [5] [4] [3] [2]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6−188.

Beckett K P, Freer-Smith P, Taylor G. Effective tree species for local air-quali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2000, 26(1): 12−19.

乔玉霜, 王静, 王建英.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监测, 2011, 27(2): 22−25.

QIAO Yu-shuang, WANG Jing, WANG Jian-y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nhalable Particular in the urban air[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1, 27(2): 22−25. Beckett K P, Freer-Smith P H, Taylor G. Urban wood lands: Their role in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8, 99(3): 347−360.

Kulshreshtha K, Rai A, Mohanty C S, et al. Particulate Pollution Mitigating ability of some plant spe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9, 3(1): 137−142.

郭伟, 申屠雅瑾, 郑述强, 等. 城市绿地滞尘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6): 1465−1470. GUO Wei, SHENTU Ya-jin, ZHEN Shu-qiang, et al. Research advances on mechanisms and rules of dust retention of the urban green areas[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19(6): 1465−1470. [7]

陈玮, 何兴元, 张粤, 等. 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2): 2112−2116.

CHEN Wei, HE Xing-yuan, ZHANG Yue, et al. Dust absorption effect of urban conifers in Northea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14(12): 2112−2116. [8]

柴一新, 祝宁, 韩焕金. 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以哈尔滨市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9): 1121−1126. CHAI Yi-xin, ZHU Ning, HAN Huan-jin. Dust removal effect of urban tree species in Harbi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9): 1121−1126. [9]

李海梅, 刘霞. 青岛市城阳区主要园林树种叶片表皮形态与滞尘量得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0): 1659−1662. LI Hai-mei, LIU Xia.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epidermal morphology and dust-retaining capability of main garden trees in Chengyang District of Qingdao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10): 1659−1662.

[10] 李彩霞. 长沙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D]. 长沙: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8: 26−33.

LI Cai-xia. Analysis for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sha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and source[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 26−33.

[11] 蔡永立, 宋水昌.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生态

学. Ⅰ: 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90−98.

CAI Yong-li, SONG Shui-chang. Adaptive ecology of lianas in Tiantong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Zhejiang, China. Ⅰ: Leaf anatomical characters[J].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1, 25(1): 90−98.

4 结论

(1) 长沙市7种典型绿化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樟树,玉兰树,红桎木,紫叶李。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叶表粗糙有沟状组织、突起或气孔等结构特征,滞尘能力较强;樟树、玉兰树叶表光滑无特殊结构,滞尘能力一般;但叶表有较细的浅沟状组织的红桎木、紫叶李因浅沟宽度较窄,减小了部分粉尘颗粒与叶表面接触得面积而滞尘能力较差。

(2) 通过叶表沟状组织、气孔等滞着方式滞尘的叶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滞尘能力波动较小;以叶表纤毛、叶表面滞着方式滞尘的叶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滞尘能力波动较大。雨水可以有效地冲洗掉叶表粉尘,雨量大于15 mm可以将叶表粉尘基本冲洗干净。

(3) 7种植物叶片中对PM10滞尘能力大于1.0%的植物有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对PM2.5滞尘能力大于0.5%的植物有桂花树、杜鹃花、红桎木、女贞树。根据叶表面沟壑的宽度选择并吸附相对应粒径的粉尘颗粒,沟壑较窄的叶片对粒径较小的粉尘表现出较强的吸附作用,因此,空气中粉尘颗粒粒径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何强. 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86−188.

HE Qiang.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M]. Beijing:

第11期 贾彦,等: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4553

[12] 郭鑫, 张秋亮, 唐力, 等. 呼和浩特市几种常绿树种滞尘能力

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7): 62−65.

GUO Xin, ZHANG Qiu-liang, TANG Li, et al. Study on the dust catching property of the several evergreen conifers in Huhho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 25(17): 62−65. [13] Boyer J N, Houston D B, Jensen K F. Impacts of chronic SO2, O3,

and SO2+O3 exposures on photosynthesis of Pinusstrobus clones[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Pathology, 1986, 16(5/6): 293−299.

[14] 庞博, 张银龙, 王丹. 城市植物滞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

东林业科技, 2009, 181(2): 126−130.

PANG Bo, ZHANG Yin-long, WANG Dan. The present and further research of dust-retention by urban plants[J]. 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181(2): 126−130.

[15] Sarah J, Abhilash P C, Amita S, et al. Fly ash trapping and metal

accumulating capacity of plants: Implication for green belt around thermal power plant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2(2): 136−147.

[16] 刘任涛, 毕润成, 赵哈林. 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主要绿化

树种的滞尘效应[J]. 生态环境, 2008, 17(5): 1879−1886. LIU Ren-tao, BI Run-cheng, ZHAO Ha-lin. Dust removal property of major afforested plants in and around an urban area, North China[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8, 17(5): 1879−1886.

[17] Tomašević M, Vukmirović Z, Rajšić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ce metal particles deposited on some deciduous tree leaves in an urban area[J]. Chemosphere, 2005, 61(6): 753−760. [18] 陈芳, 周志翔, 郭尔祥, 等. 城市工业区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

研究: 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1): 34−38.

CHEN Fang, ZHOU Zhi-xiang, GUO Er-xiang, et al. Dust-retention effect of ornamental green land in urban industrial area: A case study in Wu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Workshop are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1): 34−38.

(编辑 赵俊)

第43卷第11期 2012年11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43 No.11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 2012

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贾彦,吴超,董春芳,李常平,廖慧敏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摘要: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7种绿化植物叶片滞尘能力进行测定及对叶表粉尘粒径进行分析统计,并采用电镜观测研究叶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种植物中,叶表布满沟状组织的杜鹃花、女贞树与叶表布满气孔且排列无序的桂花树滞尘能力较强,叶表密布极细沟状组织的红桎木与紫叶李滞尘能力较差;通过沟状组织、气孔等结构滞尘的叶片,滞尘能力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且波动较小,而通过叶表面和纤毛滞尘的叶片,滞尘能力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且波动较大;叶表沟状组织可以增加叶表粗糙度而增强滞尘能力,沟壑通过粉尘颗粒粒径筛选并滞着粉尘,沟壑较窄的叶片适合滞着粒径较小的粉尘颗粒。 关键词:绿化植物;微观测定;滞尘能力;叶表结构;粉尘粒径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207(2012)11−4547−07

Measurement on ability of dust removal of seven green plants at

micro-conditions

JIA Yan, WU Chao, DONG Chun-fang, LI Chang-ping, LIAO Hui-mi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dust removal of seven green plants was determined and the number of dust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on the leaf table was calculated using microscopic image analysis system.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scan and analyze structure of leaf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f epidermis of 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ligustrum quihoui and osmanthusfordii which are densely covered with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and stomas have stronger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among the seven green plants. The leaf epidermises of lorpetalum chindenseva.rubrum and 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 with small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and stomas have rather weak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but they have stronger ability of fine dust adhesion. Action of leaf with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and stomas for adhesion dust can little b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is function can be kept rather constantly. Action of leaf for adhering dust by surface and cilium can greatly b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ability of adhering dust is variable. The trench-like organizations make leaves cruder and increase the dust adhesion ability. The trenches on leaves are connected with dust particles by size. Narrow trenches are more suitable to adhering dust particles 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

Key word: green plants; determination at the micro-conditions;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leaf surface structure; dust particle size

大气污染一直都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1−2]。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

收稿日期:2011−12−22;修回日期:2012−03−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4132);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LB10058);中南大学自由探索计划资助项目

(2011QNZT088)

通信作者:吴超(1957−) ,男,广东揭阳人,博士,教授,从事安全与环保技术研究;电话:0731-88876524;E-mail: [email protected]

(MP10) 、二氧化硫(SO2) 、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等,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

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3]。在各种大气颗粒物中,粒径小于10 μm 的颗粒物被称作可吸入颗粒物,已被证实是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粒径小于2.5 μm 的颗粒物(PM2.5) 因为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导致肺泡发炎而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2, 4]。目前,防止大气颗粒物污染主要靠环境工程技术措施,而植物叶片以其特有的结构,通过停着、吸附或黏附3种方式进行滞尘,能有效地减少空气中颗粒物和空气中细菌含

所以植物滞尘的研究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有重要量[5−7],

意义。目前,大多数植物滞尘方面研究的采样地在北方城市,且从研究中不难发现:不同的植物由于树冠形状、叶片尺寸、叶片表面粗糙程度等不同而滞尘能

南北差异在植物形态结构上表现明显,为力不同[7−9]。

了有效利用植物防治颗粒物污染,对南方植物滞尘研究很有必要。近年来,长沙市工业生产、建筑施工较多,大气中颗粒物污染严重,而颗粒物中PM 2.5所占比例大,酸性强,对人体危害大[10]。因此,选择长沙市7种典型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其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和滞留粉尘粒径进行研究,利用电镜从叶片结构上对7种植物叶片进行观察研究,从微观角度探究影响植物滞尘的因素,以便为利用植物防治粉尘污染提供研究依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4548

1.3 研究方法

1.3.1 植物叶片微观滞尘测定

样品采集从4月初持续到6月初,在此期间,长沙市无异常天气变化,有少量的降雨和刮风天气。一般认为,降雨15 mm以上可以冲掉植物叶片上的降 尘[8, 11],所以,样品采集从雨后持续晴天1周后(4月18日) 开始,每周一和周四进行样品采集,总共采集样品9次。样品采集时,在同一采样地,每种植物选3株,每株采集20片树叶,采集过程中考虑树冠四周及上、中、下各个部位[12]。

用刀片分别从叶片不同部位随机切取边长约1 cm 正方形样品,用镊子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对每个样品采用对角线法选取5个观测点。采用XSJ-HS 型生物显微图像电脑分析系统(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观测叶片,对选区内图像进行采集,经过图像二值化,再作进一步处理后,计算每张图片中粉尘数量、选区内所有粉尘颗粒面积与选区内叶片面积比和粉尘颗粒粒径分布等各项参数。 1.3.2 植物叶表结构观测

(1) 摘取适量叶片,立即封存于塑料纸内以防挤压或叶毛被破坏;(2) 在叶脉两侧的中部将新鲜叶片切成边长约5 mm的小立方块,立即用2.5%(体积分数) 戊二醛溶液进行固定;(3) 用磷酸缓冲溶液冲洗3次;(4) 用梯度乙醇脱水,分为70%,80%,90%,95%和100% 5个梯度;(5) 样品经过喷金处理后,采用FEI Quanta −20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荷兰FEI 公司生产) 观察叶片的表面,选择适合的比例进行拍摄[13]。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长沙市(111°53′E —114°15′E ,27°51′N —28°41′N) 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是我国中部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代表型城市。全市土地面积11 819.5 km2,其中城区面积556.33 km2。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夏冬季长,春秋季短。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 ℃,市区平均降雨量1 361.6 mm。长沙市建筑施工产生粉尘较多,采样地点选在周边有施工建设的长沙市潇湘中路和麓山南路路边及周边绿化带。 1.2 供试树种

从长沙市主要的常见绿化植物中选取7种典型绿化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小乔木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 f. atropurpurea) 、灌木或小乔木杜鹃花(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

绿

(Cinnamomumphilippinense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桂花树(Osmanthusfordii ) 、灌木女贞树(Ligustrumquihoui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红桎木(Lorpetalumchindensevar. rubrum ) 和常绿乔木玉兰树(Magnolia denudata) 。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显微测定

滞尘能力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滞留的粉尘量[14]。现根据显微分析系统工作原理,规定单位叶表面积滞尘量用显微图像选区内所有粉尘颗粒面积与选区内叶表面积比来表示,滞尘量用显微图像选区内粉尘颗粒面积表示。表1所示为7种植物叶片9次测得的滞尘能力及每种植物叶片9次测得滞尘能力的平均值。从表1可知:7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樟树,玉兰树,红桎木,紫叶李。桂花树滞尘能力最强,为1.367 615%;紫叶李滞尘能力最弱,为0.515 189%。 2.2 不同植物叶表结构分析

在电子显微镜下研究植物叶表结构(图1) ,7种植

第11期 贾彦,等: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4549

物叶表结构特征见表2。从图1可以看到植物叶表纤毛、沟状组织、气孔、各种形状的突起等,其中白色颗粒状物质即为粉尘颗粒。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受较多因素影响,叶表结构是主要因素之一[15]。滞尘能力较强的桂花树、杜鹃花、女贞树叶表布满气孔或沟状组织。樟树、玉兰树叶片表面光滑,没有其他特殊结构,滞尘能力较弱。通过研究植物叶表结构可知:叶表的各种沟状组织、突起、气孔等结构增加了叶表粗糙度,增大了叶片表面与粉尘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强了叶片滞尘能力,但并非叶表结构粗糙有沟状组织等结构的叶片滞尘能力都强,红桎木与紫叶李叶表面密布着极细的浅沟状组织,滞尘能力却很弱。原因是浅沟太细,在滞留粉尘时,部分粉尘与叶片表面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降低了滞尘能力。

2.3 不同植物叶片滞尘效果分析

每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从叶表结构分析,有分泌物或叶表粗糙有沟状组织、突起

或气孔等结构特征的叶片滞尘能力较强且黏附在叶表分泌物上或滞着在沟壑中的粉尘受环境影响小;而叶表面光滑的叶片滞尘能力一般,滞着在叶表面的粉尘受环境影响较大,容易被风刮起或雨水冲掉。在7种植物叶表上都未发现分泌物,所以,叶片主要通过叶表纤毛或叶片阻挡粉尘并将其滞着在叶表或纤毛上或通过叶表沟状组织、气孔等结构滞着粉尘。大多数植物在滞着粉尘时由于叶表结构复杂,会以多种方式联合滞尘。通过显微观察可知:桂花树叶片表面粉尘大多分布在气孔及周围的脊状突起处,有少部分滞着在叶片表面上;杜鹃花叶表面粉尘部分滞着在沟壑中,部分滞着在纤毛和叶片表面上,所以,桂花树、杜鹃花滞尘能力虽然强但滞尘能力波动较大。女贞树叶片表面成鱼鳞状,滞尘的方式较单一,粉尘大都滞着在沟壑中,所以,滞尘能力波动较小。红桎木叶表结构和杜鹃花相似,有纤毛和浅沟组织,波动较大。紫叶李则与女贞树相类似波动较小。樟树与玉兰树叶片滞

表1 7种绿化植物滞尘能力

Table 1 Ability of dust adhesion of seven green plants %

第1周

树种

周一

杜鹃花 桂花树 红桎木 女贞树 玉兰树 樟树 紫叶李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平均值

1.36 1.43 1.04 1.89 1.33 1.50 0.58 0.77 1.10 1.23 0.89 1.93 0.92 2.07 2.20 1.78 0.32 0.78 1.41 1.37 0.87 0.90 0.82 0.50 1.45 0.56 0.27 0.46 0.70 0.73 1.43 1.58 1.18 1.17 1.19 1.50 0.56 1.09 1.35 1.23 0.47 0.89 0.94 0.91 0.94 0.69 0.36 0.71 0.81 0.74 1.40 1.44 0.37 1.17 0.99 0.71 0.25 0.53 0.91 0.86 0.69 0.69 0.64 0.66 0.32 0.58 0.26 0.32 0.47 0.52

表2 不同植物叶表结构特征

Table 2 Structure features on leaf surface for different plants

植物 桂花树 女贞树 杜鹃花 樟树 玉兰树 红桎木

叶表结构特征

叶表面较光滑,但密布无规则排列的气孔,气孔周围有脊状突起

叶表面具有蜡质表层,在500倍下可以观察到叶表面成鱼鳞状突起,布满沟状组织

有纤毛,叶表面粗糙,布满瘤状突起和沟状组织

叶表面光滑,无特别结构

滞尘效果

较强

中等

叶表面光滑,无纤毛

有纤毛,在1 000倍下可以观察到叶表面错乱密布极细的浅沟状组织

较弱

叶表无毛,在2 000倍下观察到叶片表面密布着辐射状的极细的丝状浅沟组织

紫叶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4550

(a) 杜鹃花;(b) 桂花树;(c) 桂花树;(d) 红桎木;(e) 红桎木;(f) 女贞树;(g) 玉兰树;(h) 樟树;(i) 紫叶李

图1 7种植物叶表面电镜扫描照片

Fig.1 Electron micro-configurations of leaf epidermis of seven green plants

尘能力相近,但樟树叶片滞尘能力随时间波动明显较玉兰树大,两者叶表结构都比较简单,影响樟树滞尘能力波动的主要原因不是其叶表结构。观察植物及其叶片发现樟树叶片叶柄较其他植物叶片要长很多,且叶片之间间隔较其他植物宽,因此,遇到刮风下雨,叶片抖动幅度较其他植物叶片大很多,粉尘更容易从叶片上抖落。

由表1可知:滞尘能力有2次突然降低,第2周周一和第4周周一,在第1周周四到第2周周一这段时间内有较小的刮风下雨天气,在第3周周四到第415 mm。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将滞着在叶片上的粉尘冲洗掉,大雨过后,叶片重新开始滞尘,叶片上的粉尘随着时间越积越多,滞尘能力开始趋向一定范围内,

再次回到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在第2周周一,除玉兰树外其他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第4周周一7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都降低,而第4周周四7种植物中只有玉兰树滞尘能力恢复到其平均值附近。分析可知: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不同程度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雨量超过15 mm的雨水冲刷下,7种植物叶片上粉尘基本都冲刷干净,不同植物叶片从雨后重新滞尘到叶片滞尘能力达到平均值附近所需的时间不同。

叶片滞尘是一个随时间积累周期变化的过程[16],现雨后持续晴天,7种植物经过1周的滞尘,滞尘能力都恢复到各种植物的平均值附近。此后,叶片上由于已经布满粉尘,滞尘效果受到影响,只有将叶片上

周周一这段时间内有较大的降雨过程,雨量超过 观察第4周周一及以后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变化,发

第11期 贾彦,等: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4551

的粉尘冲洗掉后,才能恢复其原有较强的滞尘能力。 2.4 不同植物滞留粉尘颗粒粒径分布情况及分析

对于粉尘的研究可知粉尘粒径不同,对人体危害也不相同。PM 10已被证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物质,PM 2.5因为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导致肺泡发炎而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只用单位面积滞尘量不足以衡量植物在降低粉尘对人体危害程度。由于PM 2.5对人体危害更大,因此,对PM 2.5滞留效果好的植物在人群聚集处对保护人体健康有更好的效果。

7种绿化植物滞留粉尘粒径分布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7种植物滞留的粉尘主要是粒径在0~10 μm 范围内的粉尘,其中粒径在0~2.5 μm 范围内的粉尘颗粒数量约占50%,与TOMAŠEVIĆ等[17]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X)观测到的植物滞留的粉尘有50%是属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细微颗粒(粒径D < 2 μm) 的结论相接近。7种植物滞留粒径小于2.5 μm 的颗粒数量最多的是红桎木,约占其叶表面粉尘颗粒数量的72%,最少的为女贞树,约占42%。植物滞留粉尘粒径分布与叶表面结构有着重要关系,由电镜观测发现,红桎木和紫叶李叶表面都有沟状组织,且相比其他植物沟壑的宽度要窄很多,在滞留粉尘过程中,这些沟状组织起到了筛选的作用,选出PM 2.5并滞着在沟壑中。

表3 7种绿化植物滞留粉尘粒径分布情况 Table 3 Size distribution of dust particles adhering by seven green plants %

粉尘粒径/μm

树种

0~2.5 2.5~10 10~100

杜鹃花 桂花树 红桎木 女贞树 玉兰树 樟树 紫叶李

有桂花树、杜鹃花、红桎木和女贞树;而对粒径在2.5~100 μm 范围内的粉尘滞尘能力大于0.5%的植物有桂花树、杜鹃花和女贞树。红桎木滞尘能力只有桂花树的一半,但滞留PM 2.5能力与其相似。同样,紫叶李叶片滞尘能力比玉兰树叶片的弱,但对于PM 2.5的滞留能力较玉兰树的稍强一些。如果在以PM 2.5粉尘为主的环境中,7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强弱将有一定的改变,所以,环境中粉尘颗粒粒径分布情况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图2 7种绿化植物对不同粒径粉尘的滞尘能力 Fig.2 Ability of seven green plants absorbing different size

dust particles

3 讨论

植物滞尘能力受不同个体叶表结构,树冠形状,

48.53 43.54 7.93 枝叶密集程度,叶面倾向等因素影响[18]。近年来,人44.67 47.86 7.48 们对植物叶表结构特征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进

[8]

行了大量的研究。柴一新等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城市72.20 23.21 4.59

绿化树种滞尘效应进行研究;陈玮等[7]对东北地区城

42.17 51.14 6.68 45.22 46.33 8.45

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进行研究,通过电镜观察研究得出叶表面具有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滞尘能力

50.26 42.31 7.43 强;叶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的树种滞尘能67.34 28.29 4.38 力差。虽然叶片结构粗糙,多沟壑、突起和气孔等结

注:粒径为2.5和10 μm 的粉尘颗粒分别归入粒径范围在0~2.5 μm 和2.5~10 μm 粉尘颗粒中。

构的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强,但并非具有沟状结构的植物叶片一定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当沟壑宽度小于或等于粉尘颗粒粒径时,将不会增强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甚至会降低其滞尘能力。

在刮风下雨等环境中,植物叶片以叶表分泌物黏附或以叶表沟壑等滞着2种方式滞尘,其滞尘能力波

图2所示为7种植物对粒径在0~2.5,2.5~10,10~100 μm 范围内的3种粉尘颗粒滞尘能力。对粒径在0~2.5 μm 范围内的粉尘滞尘能力大于0.5%的植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4552

动较小,若以叶表面或纤毛滞着粉尘,其滞尘能力波动较大。同时,植物叶片叶柄长短,叶片间距也会影响叶片滞尘能力波动。对于叶片分泌物,其不同成分、黏性等将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有不同的作用,受样品限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粉尘颗粒尺寸对植物叶片滞尘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由表3可知:植物叶片滞留的粉尘以PM 10为主,叶片沟状组织对粉尘起到筛选作用,叶表沟壑较窄的叶片对粒径较小的粉尘颗粒表现出较强的滞尘能力。

对植物滞尘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植物治理粉尘污染,改善空气状况。根据城市空气中粉尘状况,选择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作为绿化植物栽植,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将对减轻城市粉尘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6] [5] [4] [3] [2]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6−188.

Beckett K P, Freer-Smith P, Taylor G. Effective tree species for local air-quali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2000, 26(1): 12−19.

乔玉霜, 王静, 王建英.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监测, 2011, 27(2): 22−25.

QIAO Yu-shuang, WANG Jing, WANG Jian-y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nhalable Particular in the urban air[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1, 27(2): 22−25. Beckett K P, Freer-Smith P H, Taylor G. Urban wood lands: Their role in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8, 99(3): 347−360.

Kulshreshtha K, Rai A, Mohanty C S, et al. Particulate Pollution Mitigating ability of some plant spe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9, 3(1): 137−142.

郭伟, 申屠雅瑾, 郑述强, 等. 城市绿地滞尘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6): 1465−1470. GUO Wei, SHENTU Ya-jin, ZHEN Shu-qiang, et al. Research advances on mechanisms and rules of dust retention of the urban green areas[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19(6): 1465−1470. [7]

陈玮, 何兴元, 张粤, 等. 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2): 2112−2116.

CHEN Wei, HE Xing-yuan, ZHANG Yue, et al. Dust absorption effect of urban conifers in Northea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14(12): 2112−2116. [8]

柴一新, 祝宁, 韩焕金. 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以哈尔滨市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9): 1121−1126. CHAI Yi-xin, ZHU Ning, HAN Huan-jin. Dust removal effect of urban tree species in Harbi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9): 1121−1126. [9]

李海梅, 刘霞. 青岛市城阳区主要园林树种叶片表皮形态与滞尘量得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0): 1659−1662. LI Hai-mei, LIU Xia.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epidermal morphology and dust-retaining capability of main garden trees in Chengyang District of Qingdao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10): 1659−1662.

[10] 李彩霞. 长沙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D]. 长沙: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8: 26−33.

LI Cai-xia. Analysis for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sha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and source[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 26−33.

[11] 蔡永立, 宋水昌.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生态

学. Ⅰ: 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90−98.

CAI Yong-li, SONG Shui-chang. Adaptive ecology of lianas in Tiantong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Zhejiang, China. Ⅰ: Leaf anatomical characters[J].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1, 25(1): 90−98.

4 结论

(1) 长沙市7种典型绿化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樟树,玉兰树,红桎木,紫叶李。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叶表粗糙有沟状组织、突起或气孔等结构特征,滞尘能力较强;樟树、玉兰树叶表光滑无特殊结构,滞尘能力一般;但叶表有较细的浅沟状组织的红桎木、紫叶李因浅沟宽度较窄,减小了部分粉尘颗粒与叶表面接触得面积而滞尘能力较差。

(2) 通过叶表沟状组织、气孔等滞着方式滞尘的叶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滞尘能力波动较小;以叶表纤毛、叶表面滞着方式滞尘的叶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滞尘能力波动较大。雨水可以有效地冲洗掉叶表粉尘,雨量大于15 mm可以将叶表粉尘基本冲洗干净。

(3) 7种植物叶片中对PM10滞尘能力大于1.0%的植物有桂花树、女贞树、杜鹃花,对PM2.5滞尘能力大于0.5%的植物有桂花树、杜鹃花、红桎木、女贞树。根据叶表面沟壑的宽度选择并吸附相对应粒径的粉尘颗粒,沟壑较窄的叶片对粒径较小的粉尘表现出较强的吸附作用,因此,空气中粉尘颗粒粒径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何强. 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86−188.

HE Qiang.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M]. Beijing:

第11期 贾彦,等:7种绿化植物滞尘的微观测定

4553

[12] 郭鑫, 张秋亮, 唐力, 等. 呼和浩特市几种常绿树种滞尘能力

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7): 62−65.

GUO Xin, ZHANG Qiu-liang, TANG Li, et al. Study on the dust catching property of the several evergreen conifers in Huhho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 25(17): 62−65. [13] Boyer J N, Houston D B, Jensen K F. Impacts of chronic SO2, O3,

and SO2+O3 exposures on photosynthesis of Pinusstrobus clones[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Pathology, 1986, 16(5/6): 293−299.

[14] 庞博, 张银龙, 王丹. 城市植物滞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

东林业科技, 2009, 181(2): 126−130.

PANG Bo, ZHANG Yin-long, WANG Dan. The present and further research of dust-retention by urban plants[J]. 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181(2): 126−130.

[15] Sarah J, Abhilash P C, Amita S, et al. Fly ash trapping and metal

accumulating capacity of plants: Implication for green belt around thermal power plant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2(2): 136−147.

[16] 刘任涛, 毕润成, 赵哈林. 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主要绿化

树种的滞尘效应[J]. 生态环境, 2008, 17(5): 1879−1886. LIU Ren-tao, BI Run-cheng, ZHAO Ha-lin. Dust removal property of major afforested plants in and around an urban area, North China[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8, 17(5): 1879−1886.

[17] Tomašević M, Vukmirović Z, Rajšić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ce metal particles deposited on some deciduous tree leaves in an urban area[J]. Chemosphere, 2005, 61(6): 753−760. [18] 陈芳, 周志翔, 郭尔祥, 等. 城市工业区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

研究: 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1): 34−38.

CHEN Fang, ZHOU Zhi-xiang, GUO Er-xiang, et al. Dust-retention effect of ornamental green land in urban industrial area: A case study in Wu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Workshop are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1): 34−38.

(编辑 赵俊)


相关文章

  • 浅谈观赏植物在室内净化空气的应用
  • 浅谈观赏植物在室内净化空气的应用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高科技技术被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高科技固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 ...查看


  •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要求及实施
  • 科技信息○园林与绿化○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27期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要求及实施 张毅 (青岛绿韵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独特的地里特 ...查看


  •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五大问题
  •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五大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城市的数量已由1949年中华人 ...查看


  • 屋顶绿化植物抗旱性研究
  • 摘要: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屋顶的实际环境,选择耐旱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木植物,文章就屋顶绿化中常用的三种草本植物进行研究,并提出讨论结果. 关键词:屋顶绿化;植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S7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查看


  • 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特征及其利用与管理对策
  • 城市(园林)绿地土壤特征及其利用与管理对策 摘要:采集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校园主要公园绿地和菜园土壤,研究其pH 值.颜色.质地和结构等理化性质,以摸清园林绿地土壤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土壤pH 值较自然土壤较为偏低,以偏酸性为主:土壤 ...查看


  • 种植屋面景天植物的生态效益研究
  • 种植屋面景天植物的生态效益研究 摘要:通过测定表明:屋顶绿化植物凹叶景天和垂盆草释氧固碳效能.蒸腾强度较强:计算结果表明:蒸腾强度大的植物,消耗热量多,导致周围空气降温效果明显,两者成正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景天科植物对水分胁迫的感知能力较 ...查看


  • 城市物理环境课程论文
  • 城市环境与城市绿化关系浅析 摘要: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建筑能耗很高,能源利用率还很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建筑面积的急剧增加,建筑能耗将更加巨大,"城市热岛"现象将更为严重.在这个大背景下,阐述当 ...查看


  • 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景观设计研究
  • 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景观设计研究 可行性报告 申请单位:浙江林学院 (盖章) 申 请 人:蔡建国 项目起止日期: 2005-2008 申请日期:2004年7月 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景观设计研究 可行性报告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湿地(W ...查看


  • 浅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
  • 浅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 绿化植物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还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和降低噪声等功能.净化空气 植物净化空气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1.保持大气层中氧和二氧化碳(CO2)平衡.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