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越加的频繁。而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美国作为西方时间观念的代表,了解美国时间观具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与美国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取向。本文就中美时间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在时间上的主流走向,更好的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了解中美在不同的时间观,了解两国在时间观上的差异有益于我们更好的与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时间观;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时间观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文化差异。受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受此影响的时间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会习惯的使用自己的“时间语言”与对方进行交流。并会以自己的时间观来为对方安排时间。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矛盾甚至冲突。了解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时间观有利于有效地与对方进行跨文化交际。通过了解中美国家在时间观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在时间上的主流走向,更好的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
一、 时间观
时间观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对于时间的利用。在跨文化研究中,时间被认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容易导致传播失误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时间观是人们对于文化空间里的时间的看法。它受到文化、民族、个人、社会阶层、以及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时间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发射出一个文化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正是因为时间是充满文化和观念的东西,因此是可以调节的。
二、 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在不同的文化里时间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甚至是未来的,也可以是线性的,或者循环的,还可以是单向的和多向的。作为东西方代表的中国和美国在时间观上的差异正是在这三方面的不同。
(一)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文化差异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是时间取向。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接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一般而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的国家,比较侧重于过去,反之,文化历史比较短的民族,比较侧重未来的发展,中国与美国正是以上两例的典型代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重视过去的倾向。因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喜欢参考过去。喜欢从过去的事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于是,“以史为鉴”成为一句格言。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因此儒家文化历来注重历史,节研究过去以指导现在和将来。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求源,循规蹈矩。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的是美国文化的未来取向。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是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历史美国人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的来自历史的骄傲感。
其次,美国社会由很多来自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们。而他们移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美国能过更好的生活,能实现自己的报复,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中。最后,美国人主要的信仰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会将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美国文化更倾向于未来倾向的时间取向。
(二)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是人们对于时间运动的形式的看法。循环时间是将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相信时间始终沿着永恒的圆周或螺旋运动,体现为一种节律性、周期性、可逆性和连续性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等,而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事情演变的基本规律。线性时间则把时间的流逝当做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认为时间可以节省,也可以浪费,也可以补偿,可以加快,也可以放慢,也会最终消失殆尽。②
说到线性时间,我突然想起西方有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来表现他变的哲学。这也是他们先是时间的一种表现。美国人的想法并不反对。未来去向的时间习惯使得他们对于未来存着很强的期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隔阂非常的明显。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他们的时间习惯与线性时间非常吻合。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线性时间也有循环时间。既有孔子在《论语》中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类似线性时间的观念,也有三国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时间。这两种时间习惯都是对中国人的时间习惯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人懂得时间的重要性,也相信时间的循环。但线性时间对于人们的影响并不如美国人那么强烈,反而是循环时间对于人们的影响更加的明显。
(三)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是爱德华·霍尔提出的时间范畴。单向时间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确性的时间,倾向于做出准确的时间安排,往往把任务取向的活动与社会情感区别开来,主宰未来而不是现在和过去。典型的是美国人。多向时间强调人的参与和传播活动的完成,而不是严格遵守预定的时刻表,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多件不同的事,往往把任务取向的活动跟社会情感活动统一起来,通常更注重现在和过去而不是将来。大部分亚洲国家以及拉美、非洲国家熟语多向时间文化。③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的对比如表一 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的特点:
表1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的特点④
美国是单向时间的典型代表。美国人喜欢把时间看做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喜欢向前看而几乎着眼于未来。为了更好的安排时间,他们会对每日、每周、每月的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制定时间表,并针对事情的重要性做好精确地打算。准确而精密的时间安排是美国人在生活、事业等方面成功的砝码,但也由于这种对于时间的严格要求,他们的压力很重,一旦计划发生变故便会变得焦躁和不安等的情绪。同时时间习惯也是比较死板,不擅长变通。
美国人那种严格按计划行事的时间习惯并不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的赞同。现对于美国人对期限、时间计划的严格,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的灵活的多。人们处理事情的顺序不是严格的按照时间安排表,而是一件事情是否完成。中国人认为的“条理”是做完一件事在做另一件事。做事情也不像美国人一次只做一件事,如在中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与身边的人聊天。而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时间习惯偏向于多向时间,但又不是完全等同于多向时间。这样的时间习惯下的人们没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但做事的积极性也不如倾向单向时间的人们。
三、 中美时间观差异的表现
中美由于时间观的差异,在生活上这些差异也非常的明显。例如:
(一) 中美对于老年人的态度
在英语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s”(过去),“useless”(无用的),“hopeless”(无能的,不行的)等。而美国社会里,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尊敬。
甚至美国的老年人群体没有很好的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我觉得这与美国人未来去向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人对于“老”是非常的惧怕和歧视的。
而中国则与美国不同。过去取向的时间观念是的中国人对于“老”字有一定的偏好。比如在口语中对于张姓老人家我们可以称“张老”这是一种尊敬的称呼。还有许多的熟语如“姜还是老的辣”、“老马识途”等都表达了对于“老”的尊重和重视。因此,中国人对于老年人的态度比起美国人要尊重的多。
(二) 中美对于时间期限的态度
正如上文所说的,美国人喜欢把时间看做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喜欢向前看而几乎着眼于未来。为了合理的按排时间他们为未来做准确的计划。并且做什么事都忠于自己的时间安排表。美国人甚至称自己就是时间的奴隶。
相对于美国人对于期限的苛刻,中国人对期限的理解要灵活的多。而我们也说了中国人认为的条理是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并不是严格的按照时间安排表。对于期限的态度也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三) 中美在时间顺序方面的差异
时间顺序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轻重缓急的认识的顺序。不同的文化对待时间顺序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来自不停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与中国人在这方面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来自于线性时间的影响美国人认为时间 就是一条河流,是不可逆的。所以他们处理事情的顺序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英语中有一句言语“The early arrived,the early served。”(先到先服务)意思是按照现货顺序为顾客提供服务。
这样的想法在中国人看来有点几乎顽固,甚至死板。受循环时间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时间顺序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是在生活中却无意识的表现出突出重大事件,重过程的倾向。这一点在中国的新闻联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每一次新闻练笔总是从重大的事情开始报道。新闻的报道顺序总是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的。而不是明确的按照时间的顺序。
当然了,这里只是列举一些例子,并不能表现中美时间观念的全部。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中美之间的时间观差异并不是适合于每一个中国人,或者是每一个美国人,这里所说的差异是指中美两国主流文化中时间观的差异。
四、 中美时间观的淡化和融合
人们的时间观念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相对稳定的,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
生的冲突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人们的观念开始不断地走向融合。而在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在中国时间观和美国时间观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契合点,使之既能发挥美国时间观念中对于时间的高效利用率,又能吸取东方按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求得人文的回归。也就是说能高效的利用时间,而又不至于沦为“时间的奴隶”。
对中美文化中如何使用时间的习惯进行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判定孰优孰劣,目的是为了了解两国文化的主流倾向,学习和借鉴美国时间观中的有益部分,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是的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的进行。
注释 ① 取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620.htm
② 摘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7-78
③ 摘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9-80
④ 摘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80-81
摘要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越加的频繁。而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美国作为西方时间观念的代表,了解美国时间观具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与美国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取向。本文就中美时间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在时间上的主流走向,更好的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了解中美在不同的时间观,了解两国在时间观上的差异有益于我们更好的与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时间观;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时间观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文化差异。受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受此影响的时间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会习惯的使用自己的“时间语言”与对方进行交流。并会以自己的时间观来为对方安排时间。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矛盾甚至冲突。了解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时间观有利于有效地与对方进行跨文化交际。通过了解中美国家在时间观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在时间上的主流走向,更好的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
一、 时间观
时间观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对于时间的利用。在跨文化研究中,时间被认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容易导致传播失误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时间观是人们对于文化空间里的时间的看法。它受到文化、民族、个人、社会阶层、以及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时间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发射出一个文化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正是因为时间是充满文化和观念的东西,因此是可以调节的。
二、 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在不同的文化里时间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甚至是未来的,也可以是线性的,或者循环的,还可以是单向的和多向的。作为东西方代表的中国和美国在时间观上的差异正是在这三方面的不同。
(一)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文化差异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是时间取向。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接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一般而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的国家,比较侧重于过去,反之,文化历史比较短的民族,比较侧重未来的发展,中国与美国正是以上两例的典型代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重视过去的倾向。因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喜欢参考过去。喜欢从过去的事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于是,“以史为鉴”成为一句格言。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因此儒家文化历来注重历史,节研究过去以指导现在和将来。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求源,循规蹈矩。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的是美国文化的未来取向。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是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历史美国人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的来自历史的骄傲感。
其次,美国社会由很多来自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们。而他们移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美国能过更好的生活,能实现自己的报复,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中。最后,美国人主要的信仰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会将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美国文化更倾向于未来倾向的时间取向。
(二)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是人们对于时间运动的形式的看法。循环时间是将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相信时间始终沿着永恒的圆周或螺旋运动,体现为一种节律性、周期性、可逆性和连续性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等,而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事情演变的基本规律。线性时间则把时间的流逝当做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认为时间可以节省,也可以浪费,也可以补偿,可以加快,也可以放慢,也会最终消失殆尽。②
说到线性时间,我突然想起西方有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来表现他变的哲学。这也是他们先是时间的一种表现。美国人的想法并不反对。未来去向的时间习惯使得他们对于未来存着很强的期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隔阂非常的明显。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他们的时间习惯与线性时间非常吻合。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线性时间也有循环时间。既有孔子在《论语》中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类似线性时间的观念,也有三国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时间。这两种时间习惯都是对中国人的时间习惯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人懂得时间的重要性,也相信时间的循环。但线性时间对于人们的影响并不如美国人那么强烈,反而是循环时间对于人们的影响更加的明显。
(三)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是爱德华·霍尔提出的时间范畴。单向时间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确性的时间,倾向于做出准确的时间安排,往往把任务取向的活动与社会情感区别开来,主宰未来而不是现在和过去。典型的是美国人。多向时间强调人的参与和传播活动的完成,而不是严格遵守预定的时刻表,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多件不同的事,往往把任务取向的活动跟社会情感活动统一起来,通常更注重现在和过去而不是将来。大部分亚洲国家以及拉美、非洲国家熟语多向时间文化。③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的对比如表一 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的特点:
表1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的特点④
美国是单向时间的典型代表。美国人喜欢把时间看做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喜欢向前看而几乎着眼于未来。为了更好的安排时间,他们会对每日、每周、每月的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制定时间表,并针对事情的重要性做好精确地打算。准确而精密的时间安排是美国人在生活、事业等方面成功的砝码,但也由于这种对于时间的严格要求,他们的压力很重,一旦计划发生变故便会变得焦躁和不安等的情绪。同时时间习惯也是比较死板,不擅长变通。
美国人那种严格按计划行事的时间习惯并不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的赞同。现对于美国人对期限、时间计划的严格,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的灵活的多。人们处理事情的顺序不是严格的按照时间安排表,而是一件事情是否完成。中国人认为的“条理”是做完一件事在做另一件事。做事情也不像美国人一次只做一件事,如在中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与身边的人聊天。而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时间习惯偏向于多向时间,但又不是完全等同于多向时间。这样的时间习惯下的人们没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但做事的积极性也不如倾向单向时间的人们。
三、 中美时间观差异的表现
中美由于时间观的差异,在生活上这些差异也非常的明显。例如:
(一) 中美对于老年人的态度
在英语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s”(过去),“useless”(无用的),“hopeless”(无能的,不行的)等。而美国社会里,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尊敬。
甚至美国的老年人群体没有很好的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我觉得这与美国人未来去向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人对于“老”是非常的惧怕和歧视的。
而中国则与美国不同。过去取向的时间观念是的中国人对于“老”字有一定的偏好。比如在口语中对于张姓老人家我们可以称“张老”这是一种尊敬的称呼。还有许多的熟语如“姜还是老的辣”、“老马识途”等都表达了对于“老”的尊重和重视。因此,中国人对于老年人的态度比起美国人要尊重的多。
(二) 中美对于时间期限的态度
正如上文所说的,美国人喜欢把时间看做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喜欢向前看而几乎着眼于未来。为了合理的按排时间他们为未来做准确的计划。并且做什么事都忠于自己的时间安排表。美国人甚至称自己就是时间的奴隶。
相对于美国人对于期限的苛刻,中国人对期限的理解要灵活的多。而我们也说了中国人认为的条理是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并不是严格的按照时间安排表。对于期限的态度也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三) 中美在时间顺序方面的差异
时间顺序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轻重缓急的认识的顺序。不同的文化对待时间顺序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来自不停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与中国人在这方面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来自于线性时间的影响美国人认为时间 就是一条河流,是不可逆的。所以他们处理事情的顺序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英语中有一句言语“The early arrived,the early served。”(先到先服务)意思是按照现货顺序为顾客提供服务。
这样的想法在中国人看来有点几乎顽固,甚至死板。受循环时间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时间顺序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是在生活中却无意识的表现出突出重大事件,重过程的倾向。这一点在中国的新闻联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每一次新闻练笔总是从重大的事情开始报道。新闻的报道顺序总是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的。而不是明确的按照时间的顺序。
当然了,这里只是列举一些例子,并不能表现中美时间观念的全部。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中美之间的时间观差异并不是适合于每一个中国人,或者是每一个美国人,这里所说的差异是指中美两国主流文化中时间观的差异。
四、 中美时间观的淡化和融合
人们的时间观念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相对稳定的,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
生的冲突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人们的观念开始不断地走向融合。而在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在中国时间观和美国时间观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契合点,使之既能发挥美国时间观念中对于时间的高效利用率,又能吸取东方按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求得人文的回归。也就是说能高效的利用时间,而又不至于沦为“时间的奴隶”。
对中美文化中如何使用时间的习惯进行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判定孰优孰劣,目的是为了了解两国文化的主流倾向,学习和借鉴美国时间观中的有益部分,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是的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的进行。
注释 ① 取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620.htm
② 摘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7-78
③ 摘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9-80
④ 摘自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