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教案

20恐龙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踢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二、 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抄写生字新词。

3、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导读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导读第2—4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 品读第2自然段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② 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

(2) 品读第三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②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③朗读课文

(3)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②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

(3)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 总结课文。

(1) 朗读课文。

(2) 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3、 指名试背。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四、板书:

一、概述介绍:恐龙生活的年代.

二、种类、外形、生活习性:

三结尾:

教学反思:《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学生对恐龙有着莫大的兴趣,所以学起来也是劲头十足。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自学,全班交流为主。

在学习第2至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给出的学习单进行朗读、圈画:(1)默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想想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亲戚,用“——”画出它们的名称。(2)这几种恐龙及其亲戚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分别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3)在课文插图上写出恐龙的名字。这样既激发了自主探求的欲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教学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检查反馈来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显得精彩纷呈,这正是学生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后产生的良好效果。

21槐乡五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 坡坡 岗岗 瑞雪初降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浓香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浇上

(1) 读准字音

(2) 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 比较:破坡 槐环 酿浪 跨垮挎

(4) 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 写生字。(描红,评议)

2、 练习册的有关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 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3、 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 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 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 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 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 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 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 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槐花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在回忆大海的美丽和令人神往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了大海的深处。

一、展开想象,练说仿写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将课堂的语言训练渗入了进去,“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展开想象,在说说中再次感受“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二、读读想想,感受奇特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展开学习: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②找找这段写了几种海底动物?画出它们的名称。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读读课文,填写表格。在读读,想想,画画,填填中,学生对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例: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8韵母中“{e”中的“{”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e。 “私”s9和“异”y@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

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

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教学反思: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描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为了解救被恶龙吞吃的太阳和月亮,用金斧头和金剪刀为民除害,最后化做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候在潭的两边。故事凄美动人,情节并不复杂。

22槐乡五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 坡坡 岗岗 瑞雪初降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浓香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浇上

(1) 读准字音

(2) 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 比较:破坡 槐环 酿浪 跨垮挎

(4) 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 写生字。(描红,评议)

2、 练习册的有关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 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3、 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 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 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 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 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 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 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 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槐花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的语言优美形象,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积累,所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如,指名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等,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23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例: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8韵母中“{e”中的“{”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e。 “私”s9和“异”y@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教学反思:

一、展开想象,练说仿写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将课堂的语言训练渗入了进去,“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展开想象,在说说中再次感受“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二、读读想想,感受奇特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展开学习: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②找找这段写了几种海底动物?画出它们的名称。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读读课文,填写表格。在读读,想想,画画,填填中,学生对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

24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描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为了解救被恶龙吞吃的太阳和月亮,用金斧头和金剪刀为民除害,最后化做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候在潭的两边。故事凄美动人,情节并不复杂。

上这篇课文时,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对民间故事的感兴趣程度,采取了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方式,解读课文。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吃了什么苦?然后请学生来讲述,学生们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说他们有可能被野兽袭击;有的说山中天气变化无常,他们忍受着日晒雨淋的痛苦;还有的学生则联系二年级学过的《沉香救母》一课中的精彩片段:一路上,他们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们一点也不在乎„„此时,他们已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这一路上的艰辛,

为他们这种不怕辛苦与危险,一心要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深化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还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

《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适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

气说:。通过这些方式的引领,学生在读读说说中很快就体会出了大道理。

25 争论的故事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 *休息 *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三、学习生字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无影无踪 烟熏火燎 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5、引导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三、总结课文,布置练笔

1、总结课文]

(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2)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如:《课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讲 兄弟俩 争论不休

盛老师 问 同学们 各抒己见

听 赞许

教学反思;

因为学校要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所以前几天几乎每天都在同组的人一起讨论《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最后决定以字词反馈为基础,精读第一自然段为重点来展开教学。

在字词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两组有着特殊规律的词组:【①甜丝丝、香喷喷、白生生、白茫茫、傻乎乎、喜盈盈②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大大咧咧】进行教学,并在读读说说的基础上,对两个表示白色的词进行选择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了词语的用法。

26剪枝的学问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 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 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 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 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 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

(4) “我”听 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是为了干什么?剪枝有什么学问?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也读得更认真了。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在课的最后,我问学生:“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

练习8

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书写“惜、靠、戴”这几个字。

2、学习几个多音字,从中懂得凡一字多音多义,根据具体的语意顶字义顶字音。

3、训练学生把句子说具体。

4、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5、 熟记成语。

6、 读背《明日歌》,并在读背中懂得惜时的道理。

7、 通过话剧表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8、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点。

(1) 指名认读“惜、靠、戴”三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练习书写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靠、戴”两个字。

3、练习。及时反馈。

4、展示写的好的字。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该怎么样练习。

2、 指导。

指导读各字的两个音节。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和平翘舌音。

3、 练习。

(1)学生练习口头组词。

(2)选择最有把握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选择学生组成的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巩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二、课堂作业:

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例句。仔细比较上下句的异同。

“去乡下”是回答出“我”去哪儿看望王伯伯。

“管理桃园”是回答出“我”去哪里看望干什么的王伯伯。

(2)指明读例句,体会怎样把句子说具体。

3、 练习。

(1)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把句子写具体。(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要求把写好的句子读一读。

4、 反馈。

指明读好的句子。(教师评价并帮助修改)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指明读练习要求。

2、 指导。

(1)要求学生把每句话多读几遍,找出病因。

(2)想一想这样修改。(通过读句子来体会)

(3)教师提示修改时要使用修改符号。

(4)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三改(使用修改符号)。

3、 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 反馈。

(1)挨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 同座互查联系情况。

(4) 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三、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度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三、 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进行范读。让学生说《明日歌》的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朗读。

(3)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齐读。

(4)反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让学生自由读课本。

(2)同座位分角色读。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分角色读。

(3) 让学生尝试表演。

4、 反馈。

20恐龙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踢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二、 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抄写生字新词。

3、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导读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导读第2—4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 品读第2自然段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② 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

(2) 品读第三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②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③朗读课文

(3)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②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

(3)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 总结课文。

(1) 朗读课文。

(2) 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3、 指名试背。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四、板书:

一、概述介绍:恐龙生活的年代.

二、种类、外形、生活习性:

三结尾:

教学反思:《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学生对恐龙有着莫大的兴趣,所以学起来也是劲头十足。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自学,全班交流为主。

在学习第2至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给出的学习单进行朗读、圈画:(1)默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想想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亲戚,用“——”画出它们的名称。(2)这几种恐龙及其亲戚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分别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3)在课文插图上写出恐龙的名字。这样既激发了自主探求的欲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教学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检查反馈来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显得精彩纷呈,这正是学生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后产生的良好效果。

21槐乡五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 坡坡 岗岗 瑞雪初降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浓香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浇上

(1) 读准字音

(2) 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 比较:破坡 槐环 酿浪 跨垮挎

(4) 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 写生字。(描红,评议)

2、 练习册的有关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 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3、 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 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 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 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 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 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 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 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槐花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在回忆大海的美丽和令人神往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了大海的深处。

一、展开想象,练说仿写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将课堂的语言训练渗入了进去,“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展开想象,在说说中再次感受“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二、读读想想,感受奇特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展开学习: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②找找这段写了几种海底动物?画出它们的名称。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读读课文,填写表格。在读读,想想,画画,填填中,学生对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例: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8韵母中“{e”中的“{”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e。 “私”s9和“异”y@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

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

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教学反思: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描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为了解救被恶龙吞吃的太阳和月亮,用金斧头和金剪刀为民除害,最后化做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候在潭的两边。故事凄美动人,情节并不复杂。

22槐乡五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 坡坡 岗岗 瑞雪初降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浓香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浇上

(1) 读准字音

(2) 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 比较:破坡 槐环 酿浪 跨垮挎

(4) 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 写生字。(描红,评议)

2、 练习册的有关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 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3、 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 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 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 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 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 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 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 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槐花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的语言优美形象,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积累,所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如,指名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等,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23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例: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8韵母中“{e”中的“{”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e。 “私”s9和“异”y@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教学反思:

一、展开想象,练说仿写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将课堂的语言训练渗入了进去,“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展开想象,在说说中再次感受“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二、读读想想,感受奇特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展开学习: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②找找这段写了几种海底动物?画出它们的名称。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读读课文,填写表格。在读读,想想,画画,填填中,学生对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

24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描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为了解救被恶龙吞吃的太阳和月亮,用金斧头和金剪刀为民除害,最后化做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候在潭的两边。故事凄美动人,情节并不复杂。

上这篇课文时,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对民间故事的感兴趣程度,采取了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方式,解读课文。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吃了什么苦?然后请学生来讲述,学生们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说他们有可能被野兽袭击;有的说山中天气变化无常,他们忍受着日晒雨淋的痛苦;还有的学生则联系二年级学过的《沉香救母》一课中的精彩片段:一路上,他们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们一点也不在乎„„此时,他们已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这一路上的艰辛,

为他们这种不怕辛苦与危险,一心要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深化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还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

《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适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

气说:。通过这些方式的引领,学生在读读说说中很快就体会出了大道理。

25 争论的故事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 *休息 *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三、学习生字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无影无踪 烟熏火燎 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5、引导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三、总结课文,布置练笔

1、总结课文]

(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2)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如:《课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讲 兄弟俩 争论不休

盛老师 问 同学们 各抒己见

听 赞许

教学反思;

因为学校要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所以前几天几乎每天都在同组的人一起讨论《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最后决定以字词反馈为基础,精读第一自然段为重点来展开教学。

在字词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两组有着特殊规律的词组:【①甜丝丝、香喷喷、白生生、白茫茫、傻乎乎、喜盈盈②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大大咧咧】进行教学,并在读读说说的基础上,对两个表示白色的词进行选择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了词语的用法。

26剪枝的学问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 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 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 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 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 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

(4) “我”听 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是为了干什么?剪枝有什么学问?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也读得更认真了。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在课的最后,我问学生:“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

练习8

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书写“惜、靠、戴”这几个字。

2、学习几个多音字,从中懂得凡一字多音多义,根据具体的语意顶字义顶字音。

3、训练学生把句子说具体。

4、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5、 熟记成语。

6、 读背《明日歌》,并在读背中懂得惜时的道理。

7、 通过话剧表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8、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点。

(1) 指名认读“惜、靠、戴”三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练习书写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靠、戴”两个字。

3、练习。及时反馈。

4、展示写的好的字。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该怎么样练习。

2、 指导。

指导读各字的两个音节。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和平翘舌音。

3、 练习。

(1)学生练习口头组词。

(2)选择最有把握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选择学生组成的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巩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二、课堂作业:

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例句。仔细比较上下句的异同。

“去乡下”是回答出“我”去哪儿看望王伯伯。

“管理桃园”是回答出“我”去哪里看望干什么的王伯伯。

(2)指明读例句,体会怎样把句子说具体。

3、 练习。

(1)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把句子写具体。(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要求把写好的句子读一读。

4、 反馈。

指明读好的句子。(教师评价并帮助修改)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指明读练习要求。

2、 指导。

(1)要求学生把每句话多读几遍,找出病因。

(2)想一想这样修改。(通过读句子来体会)

(3)教师提示修改时要使用修改符号。

(4)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三改(使用修改符号)。

3、 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 反馈。

(1)挨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 同座互查联系情况。

(4) 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三、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度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三、 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进行范读。让学生说《明日歌》的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朗读。

(3)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齐读。

(4)反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让学生自由读课本。

(2)同座位分角色读。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分角色读。

(3) 让学生尝试表演。

4、 反馈。


相关文章

  • 十月份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抽查情况通报
  • 十月份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抽查情况通报 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本着进一步扎扎实实规范和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强化常规要求的原则,10月17日晚上,由教导处组织对八年级老师的备 ...查看


  • 2017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 2017学前班幼小衔接计划 幼儿升入大班,摆在他们眼前的必由之路是升入小学,怎样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搞好幼小衔接任务,是大班阶段的任务重点.我们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 ...查看


  • 2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案
  • 三年级"认识年.月.日"导学案 辛店镇同源小学 郭小杰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教材76---78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 ...查看


  • 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教案
  • 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 NO 55 一.辅助(大约1分钟) 1.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目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问题. 3.自学指导: (1)一件服装进价为100元,老板 ...查看


  • 小学教研教改工作计划.安排
  • 小学教研教改工作计划 (2009-10-12 11:17:11)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 杂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 ...查看


  • 净化环境,美化校园(2014年4月份1309班主题班会教案)
  • 大化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主题班会教案 <净化环境,美化校园> 1309班班主任 唐旭庭 活动背景: 开学到现在已经有十周的时间了,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还很淡薄,乱扔垃圾现象依然存在,为了提高学生环境卫生意识,净化美化 ...查看


  • 小兔乖乖角色游戏教案(六月份)
  • 六月份表演游戏:小兔乖乖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学会按意愿选择扮演角色,培养幼儿对表演的兴趣.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本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和人物对话及动作表演游戏. 3.学会尊重简单的游戏规则. 第一次游戏: 2011年6月3日 ...查看


  • 小学暑期支教教案三年级第六课年.月.日
  • 数学教案 教学时间:7 月 27 号 课目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学生 分析 教材 分析 教学 要求 学生可能对年.月.日的掌握情况有差异,因此在进行新内容的传授时,要对前面学过得内容进行 复习和熟悉. 本节课时是 ...查看


  • 9月份美术简教案
  • 中秋畅想 活动目标 1.尝试将自己看到的中秋赏月情景及对中秋的感受表现出来 2.学习较合理地布置画面,能有耐心涂色. 活动过程: 1.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做画愿望. 2.启发学生讲讲昨天是如何度过中秋的,为什么人们要过中秋? 3.讨论:怎样 ...查看


  • 数学教研组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教导工作计划,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活力和生机,让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研促教强质量,培训培养促成长"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