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说课稿 3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围绕探究CO2的性质展开的,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因此将其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有了好的开始,我接着追问:你还知道CO2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开始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二)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

通过实例引出问题: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

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二)实验探究——物理性质

1、CO2的颜色、状态、气味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根据教材内容,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并指导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

2、CO2溶解性的探究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不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还要有验证知识的实证精神。结合教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来探究CO2的溶解性。

活动一:打开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得出CO2能溶于水。

活动二:组织学生设计方案证明CO2能溶于水。

学生很快想到了课本实验,并跃跃欲试。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并振荡。

活动三:引导学生拓展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改变了学生只停留在课本实验的观念,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3、我再次展示意大利“死狗洞”故事的图片,引出二氧化碳的密度这一性质。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活动来探究CO2密度:

活动一: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展示。

活动二: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先有教师演示,然后再分组实验,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将实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实验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装置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以及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更关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书本的权威,为以后学生的大胆创新提供了榜样。)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上,应让学生掌握比较气体密度大小更多的方法,开启学生学习科学更多的智慧火花。于是我又设计了活动三。

活动三:讲解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比较气体密度的方法。

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

(三)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我将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比较,引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即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为了能让学生再次体验灭火实验,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将一个蘸有酒精的纯棉布条部分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通过棉布条的熄灭与复燃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我用图片介绍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知识。结果有学生提出: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吗?于是我增加了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了了解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且也培养了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所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探究的。

活动一: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是什么使石蕊试液变红了?

活动二:学生作出猜想、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演示:(1)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稀醋酸

(2)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盐酸

(3)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水

(4)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5)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水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1、2)醋酸、盐酸喷花——小花变红——酸能使石蕊变红

(3)清水浇花——小花不变色——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4)气吞小花——小花不变色——CO2不能使石蕊变红

(5)水气润花——小花变红——CO2与水反应生成的酸能使石蕊变红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一种酸,这种酸使石蕊变红了。这种酸就是碳酸。 活动三:将刚才验证溶解性变瘪的矿泉水瓶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并分析。放入热水中后为什么又鼓起来了?若是二氧化碳从水中跑出来了,那碳酸还在吗?

活动四:分组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CO2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通过简介波义尔发现紫罗兰鉴别酸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我设计了两个魔术表演来探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增加化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真正做到让学生想学、乐学。

魔术表演(1)——吹“水”变“牛奶”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使“水”变成了白色的“牛奶”。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石灰水,体验有趣的使“水”变“牛奶”实验,并和倒水的矿泉水瓶对比变瘪程度。然后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解释魔术秘密,“水”即是氢氧化钙溶液,“牛奶”就是反应生成的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魔术表演(2)——吹“牛奶”变“水”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溶洞的形成。

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所以以上CO2性质的探究主要还是“以问题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的。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用一套装置来探究多个性质?

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这套装置正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节约、环保意识。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生活实例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CO2的存在和用途,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所以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我来补充。比如说“干冰”。

(五)温室效应

思考: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认识能源、环境与化学的关系;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合理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化学社会观和价值观。于是我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你身边有哪些途径会产生二氧化碳呢?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你是怎样做到低碳生活的?假设你是环保局长,针对目前现状,你将会怎样做?

(六)我来总结

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所以学完本节内容之后,我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谈感受。

(七)小试牛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2、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八)我来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我希望学生课后能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或者通过身边的化学或网上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九)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十)布置作业

1. 课本119页-120页,第1题(①、②、④、⑥、⑦、⑨)

第3、4、7、9题

2. 举例说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

六、说板书设计

如果将我的板书设计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我已将主干画了出来,剩下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枝叶将在“我来总结”环节中由学生画出。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2.溶于水

3.与水发生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围绕探究CO2的性质展开的,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因此将其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有了好的开始,我接着追问:你还知道CO2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开始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二)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

通过实例引出问题: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

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二)实验探究——物理性质

1、CO2的颜色、状态、气味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根据教材内容,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并指导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

2、CO2溶解性的探究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不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还要有验证知识的实证精神。结合教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来探究CO2的溶解性。

活动一:打开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得出CO2能溶于水。

活动二:组织学生设计方案证明CO2能溶于水。

学生很快想到了课本实验,并跃跃欲试。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并振荡。

活动三:引导学生拓展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改变了学生只停留在课本实验的观念,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3、我再次展示意大利“死狗洞”故事的图片,引出二氧化碳的密度这一性质。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活动来探究CO2密度:

活动一: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展示。

活动二: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先有教师演示,然后再分组实验,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将实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实验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装置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以及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更关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书本的权威,为以后学生的大胆创新提供了榜样。)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上,应让学生掌握比较气体密度大小更多的方法,开启学生学习科学更多的智慧火花。于是我又设计了活动三。

活动三:讲解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比较气体密度的方法。

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

(三)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我将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比较,引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即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为了能让学生再次体验灭火实验,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将一个蘸有酒精的纯棉布条部分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通过棉布条的熄灭与复燃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我用图片介绍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知识。结果有学生提出: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吗?于是我增加了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了了解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且也培养了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所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探究的。

活动一: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是什么使石蕊试液变红了?

活动二:学生作出猜想、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演示:(1)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稀醋酸

(2)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盐酸

(3)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水

(4)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5)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上喷洒水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1、2)醋酸、盐酸喷花——小花变红——酸能使石蕊变红

(3)清水浇花——小花不变色——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4)气吞小花——小花不变色——CO2不能使石蕊变红

(5)水气润花——小花变红——CO2与水反应生成的酸能使石蕊变红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一种酸,这种酸使石蕊变红了。这种酸就是碳酸。 活动三:将刚才验证溶解性变瘪的矿泉水瓶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并分析。放入热水中后为什么又鼓起来了?若是二氧化碳从水中跑出来了,那碳酸还在吗?

活动四:分组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CO2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通过简介波义尔发现紫罗兰鉴别酸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我设计了两个魔术表演来探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增加化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真正做到让学生想学、乐学。

魔术表演(1)——吹“水”变“牛奶”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使“水”变成了白色的“牛奶”。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石灰水,体验有趣的使“水”变“牛奶”实验,并和倒水的矿泉水瓶对比变瘪程度。然后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解释魔术秘密,“水”即是氢氧化钙溶液,“牛奶”就是反应生成的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魔术表演(2)——吹“牛奶”变“水”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溶洞的形成。

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所以以上CO2性质的探究主要还是“以问题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的。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用一套装置来探究多个性质?

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这套装置正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节约、环保意识。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生活实例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CO2的存在和用途,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所以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我来补充。比如说“干冰”。

(五)温室效应

思考: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认识能源、环境与化学的关系;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合理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化学社会观和价值观。于是我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你身边有哪些途径会产生二氧化碳呢?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你是怎样做到低碳生活的?假设你是环保局长,针对目前现状,你将会怎样做?

(六)我来总结

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所以学完本节内容之后,我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谈感受。

(七)小试牛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2、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八)我来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我希望学生课后能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或者通过身边的化学或网上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九)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十)布置作业

1. 课本119页-120页,第1题(①、②、④、⑥、⑦、⑨)

第3、4、7、9题

2. 举例说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

六、说板书设计

如果将我的板书设计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我已将主干画了出来,剩下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枝叶将在“我来总结”环节中由学生画出。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2.溶于水

3.与水发生反应


相关文章

  • 二氧化碳的性实验改进
  •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改进 何树苍 摘 要:分别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经过研究改进表明,可利用一套实验装置来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装置简单.实用.现象明显,且可以重复使用. 关键词:二氧 ...查看


  • 啤酒发酵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及利用
  • 啤酒发酵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及利用 啤酒发酵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及利用 侯晓芳 摘要:中国啤酒行业一直存在着综合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吨酒利润低的问题.其中二氧化碳作为主要副产物,是一种啤酒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在啤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 ...查看


  • 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 <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教学设计 汶阳中学 马宝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3.通过实验 ...查看


  •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
  •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 1.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 ...查看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 ...查看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试题答案
  • 一.选择 1.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可导致温室效应. 2. 答案:D.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一方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矿物燃料的燃烧.死 ...查看


  • 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 300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王熙庭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全国天然气化工站,成都610225) l开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 ...查看


  • 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
  • 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 ─── --提高温室大棚效益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编者按: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都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新产业的大发展会推动整个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几次产业革命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的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可以使温室大棚蔬 ...查看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4.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共1课时) 第1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设计思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难点是从反应物的性质出发,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疑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 ...查看


  • 中国电解二氧化锰粉行业投资风险研究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热门内容